質子制度是春秋戰國時期處理諸侯國之間關係的一種重要方式,即把通常是一國之君之子或者是重要的王室成員質押給盟國,作為一種守約的保證,它一般用於求和求援或者是為了消除對方的懷疑和猜忌。春秋戰國時期受到禮法的約束,對於質子,各國之間都有個約定成俗的默契,那就是你可以善待質子,也可以對他作出諸多約束,但是絕對不能傷害質子的性命。
戰國時期各國之間徵戰不休,所以質子行為也比較普遍,據不完全統計,各國質子大約有30起左右,令人詫異的是強國的質子行為比起弱國更多也更為頻繁,比如秦國和魏國各約有6起,趙國和楚國各約有5起,反倒是實力比較弱一點的比如燕國和韓國的質子行為反而不多,這大概和越是強國戰事越頻繁,有求於人的時候也就越多有關。今天就說一說戰國時期有名的五大質子,五人中有一人最終統一了天下,有三人回國後繼承王位修成了正果,還有一人被逼殺。
先說說修成正果的三人。秦國雖然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和軍事力量大幅提升,但是也引起了六國的忌憚,蘇秦以合縱之策力圖封堵遏制秦國,在此大背景之下,張儀主張以連橫破合縱,於是和秦國並不接壤的燕國和齊國成了秦國重點的拉攏對象。秦惠文王不僅把女兒嫁給燕國太子(後來的燕易王),而且把幼子嬴稷與其生母羋八子單方面送入燕國為人質。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舉鼎而亡後,秦國諸公子爭位,嬴稷和羋八子在外有趙武靈王內有魏冉和樗裡疾等重臣的支持從燕國回秦國即王位,他就是秦昭襄王。
接下來的這一位名氣比較大,他就是秦異人,他之所以入趙為人質是因為他在秦國眾公子中最不受寵,所以被他父親安國君送往趙國為人質。秦異人可以說是最憋屈最沒地位的質子了,這是因為一方面趙國當時實力也不弱,不像其他諸侯一樣要看秦國臉色,另外一方面就是長平之戰趙國損失了四十多萬將士,所以對他更是冷落和諸多刁難,不過好在他碰到了認為他「奇貨可居」的呂不韋,在呂不韋的運作之下秦異人逃離了趙國回到秦國,在其父安國君(也就是秦孝文王)死後即位為秦莊襄王。
楚懷王是戰國最悲情的君王,他的兒子楚頃襄王熊橫卻是兩度為質子。一次是楚懷王被張儀以600裡地欺騙後羞怒之下發兵攻打秦國卻三戰三敗,另外一方面齊魏韓三國以楚懷王背盟為由發兵攻楚,楚國不敵於是以太子橫質子秦國求援,誰知太子橫質子秦國期間有一次和秦國一位大夫發生毆鬥,在打死此人後逃回秦國;另外一次就是太子橫逃回楚國後,秦國發兵攻打楚國,這次楚懷王又把太子橫送去齊國為質子向齊國求援。後來在楚懷王被秦昭襄王騙去秦國被扣押後,齊國放回了太子橫即位為楚頃襄王。
本來作為質子起碼都是一國王室重要成員,而且按照各國的默契,他們的生命是可以得到保證的,可是接下來的這位質子卻讓後人同情不已,而且關於他的故事也不少,他就是燕國太子丹,他沒有死在趙國和秦國,卻死在自己的國家被自己的父王殺了向秦國謝罪,可依然挽不回燕國亡國的命運。太子丹曾兩度為質,一次在趙國,在這裡他認識了同樣為質子的嬴政,而且兩人關係還很好;另外一次在秦國,這一次卻是作為昔日同樣為人質的好友現在的秦王政的人質。太子丹從秦國逃亡後謀劃刺殺嬴政,可惜卻是功敗垂成,自己也被愚蠢的燕王喜殺害。
秦始皇嬴政在其父秦異人逃回秦國後,和他母親趙姬繼續在趙國為質,趙國雖然痛恨秦國和嬴政,但是在秦異人儲君地位確認的情況下,加上趙國自長平之戰後國力大不如前,不敢得罪強秦,於是送了嬴政回國。嬴政在秦莊襄王死後即位為秦王,開始了橫掃六國統一天下的雄圖霸業,最終完成統一成為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