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趙戰爭頻仍,為什麼還要送嬴異人到趙國做質子?

2021-01-13 信玄文化

電視劇《大秦賦》正在熱播,有潛力成為歲末的一大好劇,只不過劇情有些拖沓,而且杜撰的情節太多,畢竟78集呢,注水總是難免的。電視劇的開始交代了邯鄲之戰後嬴異人逃離趙國,回秦國繼承王位。那麼秦趙之間戰爭頻仍,秦王為何還要派嬴異人到趙國做質子呢?

其實質子制度在春秋戰國時代非常流行,與政治婚姻起到的效果差不多,作用主要有三點,兩國結盟、拉攏對方、求援。不僅嬴異人做過質子,就連秦昭襄王也做過燕國的質子,秦惠文王時代主要針對楚國、魏國發動戰爭,因此穩住燕國很有必要。而嬴異人去趙國做質子,與秦昭襄王類似。

秦昭襄王繼位的時候,趙國正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下蒸蒸日上,就連秦昭襄王繼位也是受到了趙武靈王的強力支持。在兩強並立的情況下,秦趙結盟,秦昭襄王派次子安國君到趙國做質子。後來秦國太子去世,安國君順位成為太子,嬴異人接替父親安國君成為質子。

秦昭襄王后期打算滅掉「七雄」中最弱的韓國,秦軍攻佔了韓國的南陽之後,上黨郡就成了一塊飛地。在秦國準備吃掉上黨的時候,郡守馮亭把地獻給了趙國,雙方爆發了長平之戰。嬴異人在趙國當質子,可以穩住趙國,沒想到趙國不按常理出牌,直接接收了上黨郡,某種程度上中了韓國的移兵之計,韓國因此存活到了秦王政時代才被滅掉。

長平之戰與隨後的邯鄲之戰都非常激烈,趙國因此損失慘重,難道秦國不怕趙國對嬴異人下毒手嗎?還真是一點都不怕,安國君有20多個兒子,少一兩個是不在乎的。由於秦昭襄王在位56年,後期疑心很重,連武安君白起都殺掉了,安國君做太子是非常壓抑和謹慎的,他也顧不上在趙國做質子的嬴異人!

不過做質子未必就不安全,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大敗、戰損嚴重,如果要殺嬴異人,只要在趙括兵敗後殺掉嬴異人洩憤就好了,但嬴異人能活到邯鄲之戰,可見趙國並沒有因為長平戰敗而遷怒於嬴異人。不過邯鄲之戰,趙孝成王確實對嬴異人動了殺心,呂不韋才不得不幫助嬴異人歸國。

雖然戰國後期的秦國已經發展成為最強大的國家,但是還沒有強大到足以擊敗多國聯軍的地步,即使能擊敗也是損失慘重。所以要統一天下還必須逐個蠶食、各個擊破,因此派出質子穩住鄰國是很有必要的。

《大秦賦》畢竟是電視劇,故事的梗概問題不大,但細節多是戲說杜撰,要了解真實的春秋戰國,還是看一些專業的歷史書籍。因為電視劇裡秦國是主角,但歷史上戰國七雄都是主角,他們的故事同樣精彩紛呈!

相關焦點

  • 戰國後期秦國一家獨大,為什么子楚、嬴政父子還要在趙國當質子?
    在《大秦賦》第一集中,秦國大軍圍攻趙國首都邯鄲,憤怒的趙王打算殺死秦國質子嬴異人(後改名為子楚)及其兒子嬴政作為報復。關鍵時刻,趙國商人呂不韋賭上身家性命帶著子楚倉皇出逃,期間險些被追擊的趙國軍隊殺死。看到這裡許多人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戰國後期秦國一家獨大,為什么子楚、嬴政父子還要在趙國當質子呢?
  • 秦朝再生疑雲,異人後誰還做過趙國人質?始皇四年歸秦的質子是誰
    一般來說,能夠做"質子"的人物,大都是君主的兒子,且太子的身份居多。即使這位"秦質子"的身份不是太子,那也應該是秦王室的直系公子無疑。但問題是他究竟是哪位秦王的哪個兒子呢?在關於秦朝的史籍中,我們大概只知道秦昭襄王的太子、後來的孝文王安國君的兒子贏異人在趙國做過人質,而嬴異人當時的身份是國君之孫、太子之子,以他來做人質也未嘗不可。
  • 秦強趙弱,而且兩國頻繁發生戰爭,為何秦國把子楚送到趙國當質子
    在熱播電視劇《大秦賦》中,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嬴異人(後改名為嬴子楚)說他在趙國當了8年質子,所謂的質子,其實就是秦國王族中派到敵國當人質的公子,可是當時秦趙兩國頻繁發生戰爭,比如長平之戰,秦國在戰場上坑殺了趙國40萬軍隊,但是身為人質的嬴異人照樣在趙國毫髮無損,這是為什麼呢?
  • 《皓鑭傳》裡的嬴異人:從大國棄子逆襲為王,他的一生堪稱傳奇
    異人在秦王室刷不了存在感,但放眼當時列國兼併的大環境,他的祖父和父親卻發現了他的「存在感」。公元前265年,異人的父親安國君被立為太子,他就成了太子之子。加上他對秦國來說可有可無,於是乎就被「選送」到趙國邯鄲去當了質子,即人質,時年17歲。王孫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那其中的悲涼,將與何人言說?
  • 《大秦賦》嬴子楚歷史原型:做質子八年,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
    嬴子楚原名「異人」,父親是「秦孝文王」贏柱,母親是「華陽夫人」,生母是「夏姬」。異人生下後,因為父親贏柱有二十多個兒子,生母夏姬又不受寵,所以異人也不被看重。於是便被送到了趙國做質子八年。在這八年裡,異人一直被趙國人嫌棄和敵對。因為兩國常年交戰,趙國人對他仇恨入骨,秦國也沒有人管他。
  • 秦始皇嬴政竟是質子出身,古代質子外交你了解多少?
    秦國三代國君的質子經歷前259年,秦始皇嬴政生於趙國邯鄲而不是秦國,這是因為其父秦異人(秦莊襄王)從小在趙國長大,所以嬴政便是質子之子。當時,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秦異人排行中間位置,安國君被立為太子後,由於異人的母親不受寵愛,便被送去趙國做人質。
  • 古代史:呂不韋眼光獨到看中秦異人潛力,遊說華陽夫人立他為嗣
    由於秦昭襄王的長壽,長子先父而亡,次子安國君為儲,安國君之子便成為質子的人選。安國君有子20多人,異人之母夏姬不為安國君所寵,其地位無足輕重,於是便「光榮」入選為質子,居於趙國邯鄲。秦昭襄王晚年,秦國屢次伐趙,而異人作為秦國質子,其遭遇可想而知。史書記載『秦數攻趙,趙不甚禮子楚(子楚為異人後改名)」,異人在趙國車馬、日常財用都不富足。
  • 從質子到始皇,嬴政如何實現逆襲?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的始皇帝,是如何從一個質子一步步逆襲統一六國的呢?這段時間看了一下大秦賦,又翻閱了一些相關資料,粗略的談一下吧。 此事當從其父嬴異人講起。
  • 看皓鑭傳學歷史:第四集,趙國公主遠嫁秦國和親,純屬無稽之談!
    但這部劇不一樣,因為它是以戰國末期的歷史為背景,劇中很重要的一條愛情線,是趙國公主雅與秦國王孫異人的「虐戀」,其中還夾雜著趙孝成王始終想用女兒作為外交工具,遠嫁到秦國和親的劇情。這種編寫模式,當然是為了給受眾呈現更加精彩好看的故事,但就歷史的真實情況而言,秦趙和親,兩國王室通婚是絕對不可能的。
  • 古代權利遊戲的獨特玩法:質子交換
    這時,質子便成了單方面的行為,成了抵押貸款,所謂「國強欲待弱之來相事,故遺子及貴臣為質。「戰國時期地圖質子,作為權利遊戲的獨特玩法之一,猶如棋盤之棋子,往往身不由己,下場也各不相同。做質子是件很有風險的事情。通常根據抵押的條件大小,質子的重要性不一,從而所受的待遇也是千差萬別的。
  • 祖孫三代不當人質不稱王,秦國三代國君,都曾被打發到敵國當質子
    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之間為了互相取信,謀取一定程度上的和平,會互相交換人質,這些人質就被稱為質子。質子通常是以諸侯的兒子作為人質質押於敵國,秦異人就是一例子。除了以平等方式互相交換人質外,亦有當弱國有求於強國時,就出現單方面送出質子的情況。
  • 戰國末期秦國已經是一家獨大了,為什麼秦始皇小時候還是質子呢?
    質子制度,當從春秋初期開始,一般是指以王子或者世子身份的人派往其它國家做人質。秦始皇小時候是質子身份之說這是不嚴謹的提法,因為,當時的情況是秦始皇的父親也就是後來的秦莊襄王子楚做為質子的身份被派駐在趙國。而秦始皇本人從來沒有以人質的身份派駐別國。
  • 除了氫離子以外,「質子」還代表什麼?秦始皇和質子又有何關係?
    理工男們對「質子」這個詞都不陌生,作為原子核裡唯一帶正電荷的粒子,它同樣也是氫原子失去電子後的形態。但是在中國歷史上,「質子」的意義可絕不止於此。所謂質子,指的是戰國時期各國為了與他國締約或者結盟時送到別國的人質,一般都是由貴族甚至是王子來出任。
  • 古代「質子」外交:質子就一定是被捨棄的「信物」嗎?
    一、質子的由來 1、質子的出現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見鄭莊公久不來朝,打算分權給虢公,鄭莊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說「沒有的事。」於是周王、鄭國交換人質證明互信:周平王的兒子狐在鄭國做人質,鄭莊公的兒子忽留在周王室做人質。周鄭二國交換人質以後,鄭莊公繼續留在朝廷輔政。
  • 古代的質子,他們為何是弱者的產物,為何受盡屈辱變成外交的使者
    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諸侯之間為了互相取信,會互相交換人質,稱為質子。通常是以諸侯的兒子作為質子質押於別國,秦異人就是一例子。除了以平等方式互相交換人質外,亦有當弱國有求於強國時,就出現單方面送出質子的情況。
  • 戰國五大質子:一人被殺,三人修成正果,一人統一天下
    戰國時期各國之間徵戰不休,所以質子行為也比較普遍,據不完全統計,各國質子大約有30起左右,令人詫異的是強國的質子行為比起弱國更多也更為頻繁,比如秦國和魏國各約有6起,趙國和楚國各約有5起,反倒是實力比較弱一點的比如燕國和韓國的質子行為反而不多,這大概和越是強國戰事越頻繁,有求於人的時候也就越多有關。
  • 呂不韋:一代商界傳奇卻做了秦王相父,被罷相革職只因他犯了大忌
    時值秦昭王第二個兒子安國君被立為太子,而安國君在二十多個眾多的兒子中,選中異人被送去趙國充當質子。我們的大商人呂不韋,用自己老道的眼光,正是把寶全部壓在此人身上,才成就了後來的相國之位。劇照:嬴異人最初,呂不韋在取得異人信任以後,他以三寸不爛之舌替異人仔細分析了目前所面臨的種種狀況。他也願意資助異人遊說秦國,替他重金拉拉選票。最終,異人在呂不韋的慷慨相助下,成為了秦莊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