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再生疑雲,異人後誰還做過趙國人質?始皇四年歸秦的質子是誰

2021-01-13 無白書生

秦朝永遠是一個充滿了層層疑雲的謎一樣的王朝!

無白書生曾寫了幾篇關於秦朝歷史的文章,對一些謎團也闡述了自己了觀點和看法,但秦朝的歷史仍然存有很多讓人難以解釋的疑點。剝繭抽絲,但抽出來的絲卻又亂作一團。

《史記·秦始皇本記》記載,秦始皇元年,也就是246年,晉陽發生叛亂,秦始皇派蒙驁前去討伐而平定。第二年,秦將軍麃(biāo)公攻打卷邑,三十萬人被斬首。第三年,蒙驁攻打韓國,奪取了韓國的十三座城邑,並在十月攻打了魏國的畼(chàng)邑和有詭之地,戰爭一直持續到了第四年,即公元前243年。

在這三年多的時間裡,秦國的軍隊到處攻城掠地,似乎一直都沒有閒著,直到公元前243年三月在攻克了畼邑和有詭之後,才把軍隊撤回。

也就是在這一年,秦國和趙國相互遣返了人質。《秦始皇本記》記載:"秦質子歸自趙,趙太子出歸國。"這裡的"趙太子",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指的是趙悼襄王的太子春平君,對此,我暫時沒有什麼異議。然而我卻對這個"秦質子"產生了疑問,也就是說,這個"秦質子"應該是誰呢?

一般來說,能夠做"質子"的人物,大都是君主的兒子,且太子的身份居多。即使這位"秦質子"的身份不是太子,那也應該是秦王室的直系公子無疑。但問題是他究竟是哪位秦王的哪個兒子呢?

在關於秦朝的史籍中,我們大概只知道秦昭襄王的太子、後來的孝文王安國君的兒子贏異人在趙國做過人質,而嬴異人當時的身份是國君之孫、太子之子,以他來做人質也未嘗不可。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秦國公子在趙國做過人質,史書中並沒有記載,但是為什麼在這裡卻又出現了一位"歸自趙"的"秦質子"呢?

可以肯定地說,這位"秦質子"絕對不會是秦始皇的兒子,因為這位質子是在秦始皇四年歸國,那時秦始皇也不過十七歲,自然不會有這麼大的兒子。

那麼他是秦莊襄王嬴子楚的兒子?我們知道秦始皇是他的兒子,始皇之外,子楚似乎還有一個兒子叫成嶠,也就是後來叛逃到趙國去的"王弟長安君"。《史記·秦始皇本記》記載:"(秦始皇)八年,王弟安國君成嶠將軍擊趙,反。"

然而長安君成嶠是否去過趙國做人質呢?史書中也沒有記載。但我們在確定長安君成嶠就是秦莊襄王子楚兒子的前提下,他也極有被當做質子的可能,只是史書中沒有記載而已。這又有什麼?史書中對於秦朝的歷史沒有記載下來的事情多著呢,又何差這一件?

再者,長安君成嶠為什麼不選擇叛逃到別的國家而選擇趙國呢?這裡面似乎大有淵源。

由於我們並不能確定長安君母親的身份,所以不好從他母親的情況來推測他的身世。但是無白書生曾在另一篇題為《秦始皇不能得罪的三個女人,他一生沒有立後,或許與她們有關》的文章中,分析過當初嬴異人逃回秦國之後應當是又娶了一位夫人的,並且生下了長安君成嶠,這樣就解釋了其"王弟"的身份。

由於當時華陽太后和夏太后在為子楚娶新夫人"國籍"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她們都想從自己的母國為子楚挑選新夫人,但是後來其中的一方做出了讓步。但現在想來,與其說是"讓步",倒不如說是華陽夫人和夏太后為了利益平衡而最後達成了統一,那就是子楚的新夫人都不從兩位太后的母國中選,而選擇了第三方國家。

那麼這個第三方又是哪一個國家呢?文章寫到這裡,無白書生又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推測,子楚的這位新夫人應該是從趙國王室或貴族裡挑選出來的!而且長安君成嶠在長大以後,則有可能以秦莊襄王子的身份被派往趙國做了人質。正因為這樣,他才能和趙國有如此深的淵源。

但這個推測卻有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成嶠當時的年齡太小,是不可能被"派"到趙國做人質的。他比秦始皇最多也不過小上兩三歲而已。

不過還有另一種可能,而且可能性極大。

長安君成嶠

當初羸異人逃回秦國時,秦始皇已經三歲,在他成長的這三年中,異人和趙姬難道就沒有第二個兒子出生?如果長安君成嶠真的是出生在趙國,那麼趙姬帶著嬴政或逃回或被趙國送回秦國的時候,成嶠也就是一歲多的樣子,既然《史記》中沒有寫當時趙姬是否是帶著兩兒子回國,那麼成嶠則極有可能被留在了趙國。

也許大家會以為我無白書生是在胡說八道,但細想卻並不沒有道理。為什麼要把一歲多的成嶠留在趙國而單單把嬴政送回?這裡有兩個原因:一是贏政是長子,更是將來的太子和秦王,他身上負有傳承秦王室正統血脈的使命;二是成嶠雖小,趙國雖然不會現在以他做人質,但這未必不是用來挾制秦國的一種手段,所以趙國是不會把這兄弟倆全部放回的。二選一的結果,為了秦國的將來和自己的命運,趙姬忍痛舍小而攜大,把嬴政帶回了秦國。

趙姬既是"趙豪家女",那麼她的家人把一個一歲多的孩子養大還是沒有問題的。所以成嶠自小生活在趙國,在他的姥爺姥姥甚至舅姨們關愛下長大。在秦始皇四年的時候,成嶠大概十五六歲了,按照秦律也已經成年,而這時他也真正地成了一位秦國在趙的質子。

趙姬

在被交換回來之後,秦始皇十分同情他這個弟弟的遭遇,把他封為長安君,到第四年,也就是秦始皇八年的時候,已經二十多歲的長安君利用出擊趙國的機會反叛出逃至趙國,後被趙悼襄王封於饒地。

那麼,從成嶠回國,到逃亡到趙國的這四年時間裡,在長安君成嶠身上空間發生了什麼,歷史並沒有告訴我們。不過,無白書生想,成嶠自小生長在趙國,想必早已習慣了在趙國的生活,甚至把越國當作了自己的母國。秦國對他來說非常陌生,雖被封為長安君,卻有太多的不自在,況且這麼多年在趙國,他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他心裡難道就不會對秦國、對趙姬、對秦始皇產生怨恨和隔閡?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他思念趙國,想念他的姥爺姥姥舅舅姨媽們,他認為這才是他最難以割捨的親情。於是趁機叛逃,終生不再回秦國。

只有這樣,《秦始皇本記》中的"秦質子"之謎才可能被打開,才會有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不過必須承認,這是無白書生的一家之言,只作推測,不作結論,望朋友們勿笑,大V大咖們勿笑。

長安君成嶠的最後結局,史書上也沒有交代,我想他應該死於趙國被秦所滅之前。《東周列國志》中有關成嶠後來的事情,我們只能當作小說來看,而不能認作為史實。

相關焦點

  • 人質=國君=成就霸業 為什麼說秦國是質子制度的最大受益者
    但秦國統一全國,與其多位國君當過人質密切相關。從某種程度上講,沒有人質或質子制度,就沒有秦朝的統一全國。 人質在古代更多的賦予質子的含義。百度百科中定義為:質子是指人質。古代派往敵方或他國去的人質。多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貴族的人。 人質起源於公元前720年的東周時期,衰微的東周王朝與諸侯國鄭國互換人質。
  • 祖孫三代不當人質不稱王,秦國三代國君,都曾被打發到敵國當質子
    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之間為了互相取信,謀取一定程度上的和平,會互相交換人質,這些人質就被稱為質子。質子通常是以諸侯的兒子作為人質質押於敵國,秦異人就是一例子。除了以平等方式互相交換人質外,亦有當弱國有求於強國時,就出現單方面送出質子的情況。
  • 戰國後期秦國一家獨大,為什么子楚、嬴政父子還要在趙國當質子?
    近日,《大秦賦》熱播讓許多人對戰國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今天夜讀史書就借這個話題來與大家聊聊戰國時期質子的那些事。中文的質子有兩個意思,一是指亞原子粒子;二是指古代派往敵方或他國去的人質,一般都是國君的子嗣。本文要寫的是歷史而並非物理,所以質子自然是指後一種意思。
  • 古代「質子」外交:質子就一定是被捨棄的「信物」嗎?
    一、質子的由來 1、質子的出現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見鄭莊公久不來朝,打算分權給虢公,鄭莊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說「沒有的事。」於是周王、鄭國交換人質證明互信:周平王的兒子狐在鄭國做人質,鄭莊公的兒子忽留在周王室做人質。周鄭二國交換人質以後,鄭莊公繼續留在朝廷輔政。
  • 大秦賦已接近尾聲,始皇帝到底跟誰姓,真相只能從這裡大白於天下
    1始皇帝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 中文名:趙政 別稱:秦政、嬴政、祖龍 字:秦王政、秦始皇 所處時代:戰國、秦朝
  • 除了氫離子以外,「質子」還代表什麼?秦始皇和質子又有何關係?
    理工男們對「質子」這個詞都不陌生,作為原子核裡唯一帶正電荷的粒子,它同樣也是氫原子失去電子後的形態。但是在中國歷史上,「質子」的意義可絕不止於此。所謂質子,指的是戰國時期各國為了與他國締約或者結盟時送到別國的人質,一般都是由貴族甚至是王子來出任。
  • 秦趙戰爭頻仍,為什麼還要送嬴異人到趙國做質子?
    電視劇的開始交代了邯鄲之戰後嬴異人逃離趙國,回秦國繼承王位。那麼秦趙之間戰爭頻仍,秦王為何還要派嬴異人到趙國做質子呢?其實質子制度在春秋戰國時代非常流行,與政治婚姻起到的效果差不多,作用主要有三點,兩國結盟、拉攏對方、求援。不僅嬴異人做過質子,就連秦昭襄王也做過燕國的質子,秦惠文王時代主要針對楚國、魏國發動戰爭,因此穩住燕國很有必要。而嬴異人去趙國做質子,與秦昭襄王類似。
  • 從呂不韋「奇貨可居」的故事,深度了解中國古代的「人質」
    而且當時的人質身份可不一般,大部分都是各國王室人員,更有甚者,是未來的王位繼承人,比如著名的秦王嬴政,剛出生就在趙國當人質。那我們就以戰國時期呂不韋奇貨可居的這個故事為切入點。來談中國古代的人質是怎麼樣的。一、 奇貨可居的故事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戰國時期有一個商人叫呂不韋,經常在趙國都城邯鄲做生意。因為他自己很有頭腦,賺了很多錢。
  • 秦強趙弱,而且兩國頻繁發生戰爭,為何秦國把子楚送到趙國當質子
    在熱播電視劇《大秦賦》中,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嬴異人(後改名為嬴子楚)說他在趙國當了8年質子,所謂的質子,其實就是秦國王族中派到敵國當人質的公子,可是當時秦趙兩國頻繁發生戰爭,比如長平之戰,秦國在戰場上坑殺了趙國40萬軍隊,但是身為人質的嬴異人照樣在趙國毫髮無損,這是為什麼呢?
  • 秦始皇嬴政竟是質子出身,古代質子外交你了解多少?
    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動亂時期,各國之間戰爭不斷,前一刻還把酒言歡的兩國君王,下一刻很有可能拔刀相向。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出現了一種奇怪的外交現象,「質子邦交」,強如統一七國的千古帝王嬴政,以及在他之前的兩代秦國國君都有過質子的經歷。
  • 山東諸侯擁立秦質子為王,原本想弱秦,結果卻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為了讓別國成為自己的附庸,強大諸侯國的君主紛紛把目光投向了質子(古代被派往敵方或者別國的人質,通常為王族子弟),立質子為王通常會有奇效,但扶持秦質子的君主卻都失算了。山東諸侯強大時,擁立秦質子為王,原本也只是想要弱秦亦或者控制秦國,結果卻搬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 戰國末期秦國已經是一家獨大了,為什麼秦始皇小時候還是質子呢?
    質子制度,當從春秋初期開始,一般是指以王子或者世子身份的人派往其它國家做人質。秦始皇小時候是質子身份之說這是不嚴謹的提法,因為,當時的情況是秦始皇的父親也就是後來的秦莊襄王子楚做為質子的身份被派駐在趙國。而秦始皇本人從來沒有以人質的身份派駐別國。
  • 嬴政到底是誰的兒子?異人還是呂不韋?始皇帝身世之謎大解析!
    在之前上線的大型古裝電視劇《皓鑭傳》中,講述了秦始皇的父親異人,在商人呂不韋的幫助下,從一個人質到登上王位的故事。而這個故事中,主角其實是秦始皇的生母李皓鑭。這李皓鑭,就是劇中連結異人和呂不韋紐帶。
  • 曾經在趙國一同做質子的嬴政和姬丹,最後為何反目成仇
    具體歷史細節不做考究。單從電視劇情上看,太子丹少年時曾在趙國做人質,而嬴政出生在趙國,兩人淪落異國,感同身受,自幼交好。兩人從小便在趙國做質子由於寄人籬下,兩人經常被趙國公子趙偃所欺侮,雖敢怒敢言卻不敢動手。所以在趙國的落魄不堪經歷,為兩人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 戰國五大質子:一人被殺,三人修成正果,一人統一天下
    戰國時期各國之間徵戰不休,所以質子行為也比較普遍,據不完全統計,各國質子大約有30起左右,令人詫異的是強國的質子行為比起弱國更多也更為頻繁,比如秦國和魏國各約有6起,趙國和楚國各約有5起,反倒是實力比較弱一點的比如燕國和韓國的質子行為反而不多,這大概和越是強國戰事越頻繁,有求於人的時候也就越多有關。
  • 卻最終倒在了嬴政歸秦之前?
    申越,是當年秦國派出去為保護在趙國做質子的秦異人的老師兼保鏢!在趙國的這些年的日常生活中對秦異人的教導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也是秦異人極為看重的亦師亦友般的重要人士。
  • 古代的質子,他們為何是弱者的產物,為何受盡屈辱變成外交的使者
    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諸侯之間為了互相取信,會互相交換人質,稱為質子。通常是以諸侯的兒子作為質子質押於別國,秦異人就是一例子。除了以平等方式互相交換人質外,亦有當弱國有求於強國時,就出現單方面送出質子的情況。
  • 為何戰國時期諸侯國的兒子們,都需要去別國做質子?
    戰國時期,列國頻繁互質,發動長平之戰的秦昭襄王、策動五國伐齊的燕昭王、乃至於一掃六合的秦始皇都曾做過人質。 那麼為何戰國時期這些諸侯國的兒子們都要去別國做人質呢?他們的母國都如此羸弱,需要用公族質子換取兩國盟好嗎?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 從質子到始皇,嬴政如何實現逆襲?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的始皇帝,是如何從一個質子一步步逆襲統一六國的呢?這段時間看了一下大秦賦,又翻閱了一些相關資料,粗略的談一下吧。 此事當從其父嬴異人講起。
  • 皇子到敵國做人質,一個稱帝,一個被追封太上皇,可他,卻被殺!
    除了在宮裡跟兄弟們爭個你死我活外,還可能會被送到敵國當人質。這些被人質在古時候通常被稱為「質子」。(小館:咦,這詞咋這麼耳熟呢?好像看到了高中物理課上的小圓球了= =)自春秋以來特別到了風雲四起、諸侯爭霸的戰國時代,「質子」事件成為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