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永遠是一個充滿了層層疑雲的謎一樣的王朝!
無白書生曾寫了幾篇關於秦朝歷史的文章,對一些謎團也闡述了自己了觀點和看法,但秦朝的歷史仍然存有很多讓人難以解釋的疑點。剝繭抽絲,但抽出來的絲卻又亂作一團。
《史記·秦始皇本記》記載,秦始皇元年,也就是246年,晉陽發生叛亂,秦始皇派蒙驁前去討伐而平定。第二年,秦將軍麃(biāo)公攻打卷邑,三十萬人被斬首。第三年,蒙驁攻打韓國,奪取了韓國的十三座城邑,並在十月攻打了魏國的畼(chàng)邑和有詭之地,戰爭一直持續到了第四年,即公元前243年。
在這三年多的時間裡,秦國的軍隊到處攻城掠地,似乎一直都沒有閒著,直到公元前243年三月在攻克了畼邑和有詭之後,才把軍隊撤回。
也就是在這一年,秦國和趙國相互遣返了人質。《秦始皇本記》記載:"秦質子歸自趙,趙太子出歸國。"這裡的"趙太子",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指的是趙悼襄王的太子春平君,對此,我暫時沒有什麼異議。然而我卻對這個"秦質子"產生了疑問,也就是說,這個"秦質子"應該是誰呢?
一般來說,能夠做"質子"的人物,大都是君主的兒子,且太子的身份居多。即使這位"秦質子"的身份不是太子,那也應該是秦王室的直系公子無疑。但問題是他究竟是哪位秦王的哪個兒子呢?
在關於秦朝的史籍中,我們大概只知道秦昭襄王的太子、後來的孝文王安國君的兒子贏異人在趙國做過人質,而嬴異人當時的身份是國君之孫、太子之子,以他來做人質也未嘗不可。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秦國公子在趙國做過人質,史書中並沒有記載,但是為什麼在這裡卻又出現了一位"歸自趙"的"秦質子"呢?
可以肯定地說,這位"秦質子"絕對不會是秦始皇的兒子,因為這位質子是在秦始皇四年歸國,那時秦始皇也不過十七歲,自然不會有這麼大的兒子。
那麼他是秦莊襄王嬴子楚的兒子?我們知道秦始皇是他的兒子,始皇之外,子楚似乎還有一個兒子叫成嶠,也就是後來叛逃到趙國去的"王弟長安君"。《史記·秦始皇本記》記載:"(秦始皇)八年,王弟安國君成嶠將軍擊趙,反。"
然而長安君成嶠是否去過趙國做人質呢?史書中也沒有記載。但我們在確定長安君成嶠就是秦莊襄王子楚兒子的前提下,他也極有被當做質子的可能,只是史書中沒有記載而已。這又有什麼?史書中對於秦朝的歷史沒有記載下來的事情多著呢,又何差這一件?
再者,長安君成嶠為什麼不選擇叛逃到別的國家而選擇趙國呢?這裡面似乎大有淵源。
由於我們並不能確定長安君母親的身份,所以不好從他母親的情況來推測他的身世。但是無白書生曾在另一篇題為《秦始皇不能得罪的三個女人,他一生沒有立後,或許與她們有關》的文章中,分析過當初嬴異人逃回秦國之後應當是又娶了一位夫人的,並且生下了長安君成嶠,這樣就解釋了其"王弟"的身份。
由於當時華陽太后和夏太后在為子楚娶新夫人"國籍"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她們都想從自己的母國為子楚挑選新夫人,但是後來其中的一方做出了讓步。但現在想來,與其說是"讓步",倒不如說是華陽夫人和夏太后為了利益平衡而最後達成了統一,那就是子楚的新夫人都不從兩位太后的母國中選,而選擇了第三方國家。
那麼這個第三方又是哪一個國家呢?文章寫到這裡,無白書生又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推測,子楚的這位新夫人應該是從趙國王室或貴族裡挑選出來的!而且長安君成嶠在長大以後,則有可能以秦莊襄王子的身份被派往趙國做了人質。正因為這樣,他才能和趙國有如此深的淵源。
但這個推測卻有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成嶠當時的年齡太小,是不可能被"派"到趙國做人質的。他比秦始皇最多也不過小上兩三歲而已。
不過還有另一種可能,而且可能性極大。
長安君成嶠
當初羸異人逃回秦國時,秦始皇已經三歲,在他成長的這三年中,異人和趙姬難道就沒有第二個兒子出生?如果長安君成嶠真的是出生在趙國,那麼趙姬帶著嬴政或逃回或被趙國送回秦國的時候,成嶠也就是一歲多的樣子,既然《史記》中沒有寫當時趙姬是否是帶著兩兒子回國,那麼成嶠則極有可能被留在了趙國。
也許大家會以為我無白書生是在胡說八道,但細想卻並不沒有道理。為什麼要把一歲多的成嶠留在趙國而單單把嬴政送回?這裡有兩個原因:一是贏政是長子,更是將來的太子和秦王,他身上負有傳承秦王室正統血脈的使命;二是成嶠雖小,趙國雖然不會現在以他做人質,但這未必不是用來挾制秦國的一種手段,所以趙國是不會把這兄弟倆全部放回的。二選一的結果,為了秦國的將來和自己的命運,趙姬忍痛舍小而攜大,把嬴政帶回了秦國。
趙姬既是"趙豪家女",那麼她的家人把一個一歲多的孩子養大還是沒有問題的。所以成嶠自小生活在趙國,在他的姥爺姥姥甚至舅姨們關愛下長大。在秦始皇四年的時候,成嶠大概十五六歲了,按照秦律也已經成年,而這時他也真正地成了一位秦國在趙的質子。
趙姬
在被交換回來之後,秦始皇十分同情他這個弟弟的遭遇,把他封為長安君,到第四年,也就是秦始皇八年的時候,已經二十多歲的長安君利用出擊趙國的機會反叛出逃至趙國,後被趙悼襄王封於饒地。
那麼,從成嶠回國,到逃亡到趙國的這四年時間裡,在長安君成嶠身上空間發生了什麼,歷史並沒有告訴我們。不過,無白書生想,成嶠自小生長在趙國,想必早已習慣了在趙國的生活,甚至把越國當作了自己的母國。秦國對他來說非常陌生,雖被封為長安君,卻有太多的不自在,況且這麼多年在趙國,他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他心裡難道就不會對秦國、對趙姬、對秦始皇產生怨恨和隔閡?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他思念趙國,想念他的姥爺姥姥舅舅姨媽們,他認為這才是他最難以割捨的親情。於是趁機叛逃,終生不再回秦國。
只有這樣,《秦始皇本記》中的"秦質子"之謎才可能被打開,才會有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不過必須承認,這是無白書生的一家之言,只作推測,不作結論,望朋友們勿笑,大V大咖們勿笑。
長安君成嶠的最後結局,史書上也沒有交代,我想他應該死於趙國被秦所滅之前。《東周列國志》中有關成嶠後來的事情,我們只能當作小說來看,而不能認作為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