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趙國一同做質子的嬴政和姬丹,最後為何反目成仇

2021-01-13 讀書運動曬太陽

最近熱播的《大秦賦》,眾多歷史人物紛紛登場,很多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也展現出來。

印象比較深的一段就是荊軻刺秦王。

荊軻刺秦王

荊軻受燕國太子姬丹指使,去秦國刺殺嬴政,結果大家都知道,以失敗而告終。

這裡想說的是燕國太子姬丹與秦王嬴政之間的愛恨情仇。

具體歷史細節不做考究。單從電視劇情上看,太子丹少年時曾在趙國做人質,而嬴政出生在趙國,兩人淪落異國,感同身受,自幼交好。

兩人從小便在趙國做質子

由於寄人籬下,兩人經常被趙國公子趙偃所欺侮,雖敢怒敢言卻不敢動手。所以在趙國的落魄不堪經歷,為兩人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並曾山盟海誓,許下諾言,兩人永遠交好,嬴政也承諾,如若他當王,秦國將永不侵犯燕國。

燕國太子姬丹

然而時移事易,當嬴政回到秦國後,秦國歷代祖先徵戰四方、一統天下的野心和他骨子裡的那種稱霸天下的血性,註定他不會是一個甘於平庸的普通大王,而是一位胸懷天下、立志要做出一番偉業的傳世帝王。

嬴政志在天下

而姬丹的心,卻還是系在自己的燕國,只求平安,不被他國吞併就好。

所以當姬丹被派往秦國做質子之時,他心裡還懷著當初與嬴政幼時的友誼,想著兒時的歡娛,想著嬴政的承諾,「他若為王,永不攻燕。」

卻不曾想到,此時的嬴政,心裡雖然也顧念著兩人的交情,但他的眼光已經放到了天下。在江山與情誼之間,孰輕孰重,自然不必多說。

徵戰四方

姬丹還沉浸在兩人久別重逢的喜悅之情,幻想著憑藉兩人的私交可以挽救燕國的命運。而嬴政卻利用著姬丹的信任和天真,一次次地耍著陰謀或是陽謀,實施著自己的蠶食計劃。而且還大言不慚、百般無奈地稱自己是為了天道,天下一統,天命不可違。

反目成仇

這裡面,其實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只能說,每個人的格局不同,眼界不同,世界也不同。

嬴政的眼裡是六國,是天下,他的世界已經沒有了私人恩怨,有的只是抱負和江山,姬丹的眼裡是燕國,還在惦念著舊情和既往。

從根本上說,兩個人的層次已經不一樣了,或者說,嬴政已經成了一名合格的領導者,而姬丹還在原地踏步。

如同職場一樣,不要低估領導者的智商,也不要高估領導者的情懷。

沒有足夠的能力和實力,就不要幻想獲得公平和正義,即便你們曾經親如兄弟。

思想決定夢想,眼界決定世界。

你要的是情誼,他要的是利益。

相關焦點

  • 戰國後期秦國一家獨大,為什么子楚、嬴政父子還要在趙國當質子?
    近日,《大秦賦》熱播讓許多人對戰國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今天夜讀史書就借這個話題來與大家聊聊戰國時期質子的那些事。中文的質子有兩個意思,一是指亞原子粒子;二是指古代派往敵方或他國去的人質,一般都是國君的子嗣。本文要寫的是歷史而並非物理,所以質子自然是指後一種意思。
  • 《大秦賦》燕國弱小父王懦弱,導致燕丹一生做質子,刺秦不成被誅
    年少時燕太子丹和嬴政在趙國相識成為好友,當時兩人都經常被人欺負。後來嬴政回了鹹陽,成了秦王嬴柱指定的儲君,父親嬴子楚即位三年以後崩逝,嬴政即位秦王,成了實力最強的大秦的王。命運沒有辜負嬴政,卻辜負了燕丹。身為姬姓正朔,在僅存的七個諸侯國中燕國卻十分弱小。上無明主,下無能臣,因為地處偏遠因此偏安一隅也無雄心壯志企圖苟延殘喘。
  • 秦始皇嬴政竟是質子出身,古代質子外交你了解多少?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出現了一種奇怪的外交現象,「質子邦交」,強如統一七國的千古帝王嬴政,以及在他之前的兩代秦國國君都有過質子的經歷。質子外交質子互換早在春秋戰國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大多存在東夷和荊蠻部族之間。中原政權對付「四夷」的慣用策略是「以夷制夷」,對境外各族進行分化、挑撥、各個擊破。
  • 秦朝再生疑雲,異人後誰還做過趙國人質?始皇四年歸秦的質子是誰
    一般來說,能夠做"質子"的人物,大都是君主的兒子,且太子的身份居多。即使這位"秦質子"的身份不是太子,那也應該是秦王室的直系公子無疑。但問題是他究竟是哪位秦王的哪個兒子呢?在關於秦朝的史籍中,我們大概只知道秦昭襄王的太子、後來的孝文王安國君的兒子贏異人在趙國做過人質,而嬴異人當時的身份是國君之孫、太子之子,以他來做人質也未嘗不可。
  • 秦趙戰爭頻仍,為什麼還要送嬴異人到趙國做質子?
    電視劇的開始交代了邯鄲之戰後嬴異人逃離趙國,回秦國繼承王位。那麼秦趙之間戰爭頻仍,秦王為何還要派嬴異人到趙國做質子呢?其實質子制度在春秋戰國時代非常流行,與政治婚姻起到的效果差不多,作用主要有三點,兩國結盟、拉攏對方、求援。不僅嬴異人做過質子,就連秦昭襄王也做過燕國的質子,秦惠文王時代主要針對楚國、魏國發動戰爭,因此穩住燕國很有必要。而嬴異人去趙國做質子,與秦昭襄王類似。
  • 除了氫離子以外,「質子」還代表什麼?秦始皇和質子又有何關係?
    理工男們對「質子」這個詞都不陌生,作為原子核裡唯一帶正電荷的粒子,它同樣也是氫原子失去電子後的形態。但是在中國歷史上,「質子」的意義可絕不止於此。所謂質子,指的是戰國時期各國為了與他國締約或者結盟時送到別國的人質,一般都是由貴族甚至是王子來出任。
  • 《大秦賦》嬴子楚歷史原型:做質子八年,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
    特別是他在與趙國的「平原君」對峙時,「平原君」用「趙姬」和「嬴政」來威脅「嬴子楚」,但沒想到「嬴子楚」並沒有受他脅迫。反而「嬴子楚」威脅了「平原君」,如果殺他妻兒的話,一定會滅了趙氏所有人報仇。這一威脅就像是賭博,最終他賭贏了。不僅成功拿下了西周,還獲得了大將的信賴,與「平原君」等人的忌憚。果然這就是天生的王者了。
  • 卻最終倒在了嬴政歸秦之前?
    申越,是當年秦國派出去為保護在趙國做質子的秦異人的老師兼保鏢! 而在趙姬和嬴政流落趙國的這些年,申越也確實盡心盡力的在保護著趙姬和嬴政,雖然還是讓趙姬和嬴政落入趙國士兵手中
  • 秦強趙弱,而且兩國頻繁發生戰爭,為何秦國把子楚送到趙國當質子
    在熱播電視劇《大秦賦》中,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嬴異人(後改名為嬴子楚)說他在趙國當了8年質子,所謂的質子,其實就是秦國王族中派到敵國當人質的公子,可是當時秦趙兩國頻繁發生戰爭,比如長平之戰,秦國在戰場上坑殺了趙國40萬軍隊,但是身為人質的嬴異人照樣在趙國毫髮無損,這是為什麼呢?
  • 戰國末期秦國已經是一家獨大了,為什麼秦始皇小時候還是質子呢?
    質子制度,當從春秋初期開始,一般是指以王子或者世子身份的人派往其它國家做人質。秦始皇小時候是質子身份之說這是不嚴謹的提法,因為,當時的情況是秦始皇的父親也就是後來的秦莊襄王子楚做為質子的身份被派駐在趙國。而秦始皇本人從來沒有以人質的身份派駐別國。
  • 人質=國君=成就霸業 為什麼說秦國是質子制度的最大受益者
    後來,質子制度演變為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一種外交方式,起一種約束作用,類似於現代的擔保,用於求和求援或者是為了消除彼此間的懷疑和猜忌。 質子制度究竟作用如何呢? 對某些諸侯國有一定擔保作用。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趙太后管理朝政,秦國猛攻趙國。
  • 古代的質子,他們為何是弱者的產物,為何受盡屈辱變成外交的使者
    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諸侯之間為了互相取信,會互相交換人質,稱為質子。通常是以諸侯的兒子作為質子質押於別國,秦異人就是一例子。除了以平等方式互相交換人質外,亦有當弱國有求於強國時,就出現單方面送出質子的情況。
  • 戰國五大質子:一人被殺,三人修成正果,一人統一天下
    戰國時期各國之間徵戰不休,所以質子行為也比較普遍,據不完全統計,各國質子大約有30起左右,令人詫異的是強國的質子行為比起弱國更多也更為頻繁,比如秦國和魏國各約有6起,趙國和楚國各約有5起,反倒是實力比較弱一點的比如燕國和韓國的質子行為反而不多,這大概和越是強國戰事越頻繁,有求於人的時候也就越多有關。
  • 呂不韋和嫪毐先後私通太后,對此嬴政只想說「毀滅吧!朕累了!」
    於是異人被送到了趙國為質,因為秦國單方面撕毀和平條約,多次攻打趙國,導致異人在趙國的處境難堪,性命岌岌可危。這天,呂不韋到邯鄲(趙國都城)談生意,意外得知了異人的存在,以他商人的頭腦,馬上判斷出異人奇貨可居,如果能幫助他成為秦國國君,那不僅自己可以步入政途,還可以遺澤後世子孫。當然,這樣重大的決策,先要回家聽聽老父親的建議。
  • 從質子到始皇,嬴政如何實現逆襲?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的始皇帝,是如何從一個質子一步步逆襲統一六國的呢?這段時間看了一下大秦賦,又翻閱了一些相關資料,粗略的談一下吧。 此事當從其父嬴異人講起。
  • 祖孫三代不當人質不稱王,秦國三代國君,都曾被打發到敵國當質子
    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之間為了互相取信,謀取一定程度上的和平,會互相交換人質,這些人質就被稱為質子。質子通常是以諸侯的兒子作為人質質押於敵國,秦異人就是一例子。除了以平等方式互相交換人質外,亦有當弱國有求於強國時,就出現單方面送出質子的情況。
  • 為何戰國時期諸侯國的兒子們,都需要去別國做質子?
    戰國時期,列國頻繁互質,發動長平之戰的秦昭襄王、策動五國伐齊的燕昭王、乃至於一掃六合的秦始皇都曾做過人質。 那麼為何戰國時期這些諸侯國的兒子們都要去別國做人質呢?他們的母國都如此羸弱,需要用公族質子換取兩國盟好嗎?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 古代「質子」外交:質子就一定是被捨棄的「信物」嗎?
    一、質子的由來 1、質子的出現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見鄭莊公久不來朝,打算分權給虢公,鄭莊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說「沒有的事。」於是周王、鄭國交換人質證明互信:周平王的兒子狐在鄭國做人質,鄭莊公的兒子忽留在周王室做人質。周鄭二國交換人質以後,鄭莊公繼續留在朝廷輔政。
  • 因為他,趙國的質子才得以回國;因為他,趙國才抵抗住了秦軍
    李牧是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之一,趙國北部的疆土在李牧的守護下,才抵抗住了匈奴,最後大敗匈奴,贏得了十幾年的安穩生活。李牧對於趙國來說,可以算得上是內可以守家護國,外可以打仗禦敵。沒有了李牧,趙國,估計早就在戰國這個亂世裡邊,消失不見了。在李牧的守護之下,趙國才日益的強大了起來,但是最後李牧還是被冤死了。一代名將,就這樣含冤去世,是在是令人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