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質子」外交:質子就一定是被捨棄的「信物」嗎?

2021-01-13 騰訊網

戰國諸侯

中國古代的

「質子」,也就是人質的意思

,通常是由王室的男性成員「公子」擔任,抵達他國作為政治互信的象徵和籌碼。質子主要出現在先秦時期,各個諸侯國在混戰的過程中,時不時需要

質子作為結盟或停戰的信物

然而「春秋無義戰」,

諸侯國出爾反爾、撕毀聯盟是很常見的事情。

這種情況下,

殺掉「質子」就是一個合理「洩憤」的選擇。

此時,可憐的質子就像一個被拋棄的棋子。但是,質子就一定是被捨棄的「信物」嗎?質子的真正作用是什麼呢?

一、質子的由來

1、質子的出現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見鄭莊公久不來朝,打算分權給虢公,鄭莊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說「沒有的事。」於是周王、鄭國交換人質證明互信:周平王的兒子狐在鄭國做人質,鄭莊公的兒子忽留在周王室做人質。周鄭二國交換人質以後,鄭莊公繼續留在朝廷輔政。

此事被稱為「周鄭交質」

,是質子的起源。

此事是「天子衰微」「禮樂崩壞」的標誌,是春秋時期的大事件

,也使得鄭國的地位大幅上升。

為什麼這件事代表「天子衰微」呢?這是因為,

周平王是天子,是中國的君主

,而鄭莊公只是他手下的一個諸侯。在西周的禮儀當中,

諸侯為天子效力是理所當然、不容置疑的事情。

但到了春秋時期,周平王身為天子居然需要交換人質,才能號令鄭莊公——這還哪有一點「君臣之禮」?天子號令不動諸侯,顯然是「天子衰微」了。

周王室

2、質子成為「信物」

整個春秋時期,只有六次交換質子的記載。

而到了戰國時期,交換質子的風氣開始興盛起來。交換質子作為停戰協議的條件、抵押品,或者結盟的信物,是最常見的用法。

質子多為諸侯國太子或王子、公子。

公主是不會作為質子來使用的,一般公主到他國都用於聯姻。

實際上,當時的公主結婚時嫁給他國的王子、公子是正常現象,不一定都有政治作用。質子則不同,必須選擇天子或諸侯國王室的男性繼承人,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對他國進行一定程度的威脅——

「你開戰我就殺你兒子」,

在重男輕女的社會,這話還是有一定效果的。

基於這種情況,

質子的處境一般是不如嫁入他國的公主的。

各國也不傻,都會儘量選擇敵國比較有價值的王子、公子作為質子。

其中也不乏當了質子之後回國繼位的公子,

例如楚考烈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異人)等。儘管如此,從歷史的實際情況來看,這種保障的作用並不大——各國都不會因為一個質子而犧牲自己國家的利益。君子曰:「信不由衷,質無益也。」

沒有信義,質子就沒有任何用處。

二、質子的政治作用

1、質子「棄子」

歷史無數次證明,

王室繼承人的血緣關係,

在各國諸侯的野心面前,

是真的一文不值

。質子當中不乏客死他鄉、身首異處之人,史書上卻鮮有記載,似乎不值得為這些失敗者寫書。甚至還有比殺死質子更殘忍的例子:楚考烈王曾在秦國為質子,並且他娶了秦昭王的女兒為妻;後來楚考烈王叛逃回國繼位,秦昭王非常生氣,便殘忍地殺死了楚考烈王的夫人,也就是他唯一的女兒。

為什麼一國王子、公子,竟然會

被當做棄子

呢?這和當時各國野蠻的軍閥政治是分不開的。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關係已經是完全不同的國家,中國當時名義上還是一個國家,但

其實已經陷入事實上的分裂。西周諸侯國及泛諸侯國共一千二百個

,在春秋時期它們開始不斷互相吞併、兼併,

到了戰國末期,只剩下七個大國和數個小國。

互相攻伐

歸根結底,當時,

土地是至關重要的戰略、經濟資源

,而生產力的低下,使得各國必須要掠奪土地和人口才能維持巨大的戰爭消耗,而越是掠奪,需要消耗的資源就越多,所以更需要掠奪——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所以,尤其是戰國時期,各國發動戰爭的首要目標並不是爭奪最高權力,而是在爭奪匱乏的自然資源。

土地這種自然資源,是各個諸侯國能夠存活下來的唯一保障。

所以,這樣看就很清楚了,對於各國的諸侯來講,

一個兒子或者兄弟並不能和國家存亡相提並論

。諸侯們只有手握土地才能發動戰爭,從而保證本國的地位和手中的權力。亡國之君過得不見得比奴隸強。這種情況下,

一個質子如果不能換得土地,那要他還有何用?

實際上,楚考烈王沒能阻止秦國攻打楚國,異人也沒能阻止秦國進攻長平,

質子「止戰」的效力,基本接近於零。

2、最複雜的一位質子

《戰國策》的名篇

《觸龍說趙太后》一文,似乎暗示「交換質子可以停止戰爭」

。當時,趙國趙惠文王去世,而新登基的趙孝成王年幼,所以趙太后「垂簾聽政」。此時秦國打來,趙太后聽從觸龍的建議,令長安君為質子,停止了這場戰爭。

不過,長安君為質子,並非停止了戰爭。

《觸龍說趙太后》一文與史實略有不符。

《戰國策》畢竟是後人所做,《觸龍說趙太后》一文的創作時間,和此事發生的時間相差

二百多年

,如同今日之人描寫乾隆年間的事件,其真實性可想而知。文中不乏美化洗白、便於政治宣傳的嫌疑。

實際的情況,則更為複雜,其含義也更為深遠。

不符史實的「止戰之術」

首先,《觸龍說趙太后》中的事件發生在前265年,是長平之戰之前,

此時的趙國不僅不弱於秦國,且軍力、人口、存糧都大於秦國。

並且在前269年的閼與之戰中,趙奢率領9萬趙國軍隊將秦國胡傷、白起率領的數十萬秦軍擊敗,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所以,此時的趙國交換質子的行為,和「停止戰爭」毫無關係——

倘若真打起來,此時的秦國也未必是趙國的對手。

無從安放的「緩兵之計」

那麼,趙太后這樣做是不是「緩兵之計」呢?

交換質子的行為是否延緩了秦趙之間的決戰呢?

從趙國的角度講,表面上好像是延緩了「長平之戰」的時間,仿佛是延緩了趙國的滅亡。但是,只要結合其他史料,就會發現,

事實並非如此。

《史記·平原君列傳》所記載,長平之戰是趙國高層尤其是

平原君「利令智昏」

,政治誤判導致的,是一場

本可以避免、完全不必要、時間地點均不合適

的戰爭。這場戰爭起因實際上是趙國吞併了秦國苦心攻打的上黨地區,等於是

趙國變相挑起了長平之戰

。如果不是趙國高層對上黨地區的極度貪婪,趙國完全可以更有利、更有效地與秦國決戰,且

決戰地點必然不會是長平

,是趙國高層對戰略、地形、戰術的誤判葬送了趙國。

所以,

此時的趙太后以長安君為質子

,根本談不上什麼「緩兵之計」。因為長平之戰是趙國變相挑起的,並非秦國主動進攻趙國,而是趙國派兵遠徵一塊即將屬於秦國的土地。也就是說,交換質子這件事,和長平之戰的發生時間沒有任何關係。無論是從邏輯上,還是從政治上,

一個質子都根本影響不了兩個國家之間的生死決戰,

「緩兵之計」的假說,根本無處安放。

政治意志測試題

如果結合秦昭王這位爭議巨大的秦王

一貫的政治作風

來討論,那麼便能窺探出《觸龍說趙太后》一文

背後的真相

。秦武王扛鼎而死之後,秦昭王在兄弟相殘中成為勝者而繼位,成為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王。

秦昭王經歷了趙武靈王、趙惠文王、趙孝成王三個時代

,也被《戰國策》《史記》等史書中記載為一個類似「反派」的角色。

趙武靈王

秦昭王和趙武靈王並存的時期,秦國是無力與趙國對抗的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進行改革,使得趙國國力大幅上升。此時的秦昭王和宣太后(羋月)都不敢對趙國發動戰爭,也不敢對其挑釁。然而,

沙丘宮變

之後,趙惠文王

殺父誅兄

繼位,內亂中趙國損失了很多精兵良將,形勢逐漸改變。

秦昭王與趙惠文王之間,發生過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等經典故事。這一系列事件

表面上

都說明了趙國名臣強將上下一心,美化了趙國,將趙惠文王放在一個知人善用的「明君」的位置上。但是,如果對比趙武靈王時期,

秦昭王、宣太后低頭默默發展

的樣子,就可以知道,秦昭王此時已經不是那麼害怕趙惠文王時期的趙國了。

此時的秦國實力還是略低於趙國的,但卻敢不斷挑釁趙國

,秦昭王如此囂張的原因並非是實力,而是政治意志。無論是索要和氏璧,還是要求趙惠文王敬酒,都是

政治意志的測試題

——秦昭王想知道,這個殺父繼位的趙惠文王,是否超過了趙武靈王,到底有沒有其父親那樣的戰鬥意志和改革勇氣呢?顯然,趙惠文王對外不敢對秦作戰,而是依靠文官個人能力、帶著和氏璧涉險;對內依靠臣子個人魅力化解內政矛盾,

趙惠文王顯然沒有他老子那麼可怕。

所以,如果以這樣的思路來看《觸龍說趙太后》,就會發現事件背後隱藏的真相——

趙孝成王的政治意志,連趙惠文王都比不上!

坐擁趙奢、廉頗、藺相如、平原君這樣的名臣,手握戰國當時規模最大的正規軍,全都發揮不了作用,居然低聲下氣到了要主動交出質子「止戰」的程度,並且

誰都知道質子根本沒有實際作用

,這樣真的可以說是

「龍生豬,豬生鼠」

了。

也就是說,

在秦昭王看來,所謂的「質子」,根本不是政治籌碼

,也根本和軍

事沒有任何關係。這純粹是秦昭王給趙國高層出的一道政治意志測試題,就跟和氏璧、

澠池敬酒是一個道理,不過是

想看看新晉趙王的水平

而已。然而,趙孝成王和趙太后在此事上的妥協態度,恐怕令秦昭王也大為震驚——本來秦昭王也許期望著一個零分答卷,結果趙國交出了負分答卷——站在秦昭王的角度,真是要笑掉大牙了。

3、王儲歷練

在諸國的質子當中,

還有一種特殊的存在,也就是太子派去他國曆練,

為之後回國繼位做準備。這裡說的並不是叛逃回國的楚考烈王或者是「奇貨可居」的秦莊襄王(異人),而是類似於

秦國悼太子

這樣的質子。

在前273年華陽之戰中,魏國被秦國打得一敗塗地,

此後魏國政治上也徹底倒向秦國,擺出了一副「為虎作倀」的政治態度。秦國魏國結盟之後,為了表現出信任,

秦昭王將秦國太子派往魏國作為「質子」。

這位太子是秦昭王長子,也是秦昭王最愛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

悼太子。

這期間,秦國還曾攻打魏國,奪得兩座城。但魏王對悼太子非常優待,奉為上賓,並且令魏國信陵君全權負責悼太子的飲食起居,對其好生伺候。悼太子在魏國,比一些魏國王公貴族的地位都高、待遇更好。

看起來有點奇怪,

為什麼信陵君這樣一代名臣,要對一個敵國太子低聲下氣呢

?這是因為魏國對秦國近乎諂媚的國策,而悼太子是秦國王位第一順序繼承人,不出意外就是

未來的秦王

魏國此時應該早已看出秦國必然是將來的戰國霸主,

因此要拉近和秦國的關係,拍悼太子的馬屁,就是拍秦昭王的馬屁,是能夠讓魏國

搭上秦國變強的順風車,從秦國的劫掠戰爭當中分一杯羹

的。所以,魏國高層做出厚待悼太子的舉動,也就不足為奇。

諷刺的是,悼太子在信陵君的

精心照顧

下,卻在某次活動中

意外受傷,最終傷重不治而死

。秦昭王傷心不已,並且對魏王大失所望。魏王見自己的國家戰略不僅沒有成功,反而因此得罪了秦國,便對信陵君疏遠猜忌,

使得信陵君在「竊符救趙」之後,再也沒能返回魏國。

奇妙的是,如果沒有信陵君的失誤,

悼太子就會取代安國君成為秦王

。那樣的話,異人就不可能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秦王,

嬴政就成不了秦始皇,也不可能建立大一統的中國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信陵君對一個質子的拍馬屁行為,徹底改變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

始皇帝

三、總結

質子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他們既是政治聯盟的抵押品「信物」,又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棄子」,又是一種政治考驗的手段,還可能是

決定一個國家命運的王室繼承人

。如此複雜的身份,如此深遠的影響,並不是質子本身有什麼神奇的地方,而是質子恰好被捲入了權力鬥爭的漩渦之中,成為了各種勢力之間的交點。所以,

質子命運是一場悲劇還是一個傳奇,並不取決於他本人,

這不過是紛繁複雜、風雲變幻的天下大勢,所掀起的一個小小浪花。

相關焦點

  • 秦始皇嬴政竟是質子出身,古代質子外交你了解多少?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出現了一種奇怪的外交現象,「質子邦交」,強如統一七國的千古帝王嬴政,以及在他之前的兩代秦國國君都有過質子的經歷。質子外交質子互換早在春秋戰國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大多存在東夷和荊蠻部族之間。中原政權對付「四夷」的慣用策略是「以夷制夷」,對境外各族進行分化、挑撥、各個擊破。
  • 古代的質子,他們為何是弱者的產物,為何受盡屈辱變成外交的使者
    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諸侯之間為了互相取信,會互相交換人質,稱為質子。通常是以諸侯的兒子作為質子質押於別國,秦異人就是一例子。除了以平等方式互相交換人質外,亦有當弱國有求於強國時,就出現單方面送出質子的情況。
  • 古代像燕洵一樣的質子境遇一般如何?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楚喬傳》裡有一個重要的角色燕洵,劇中人家都尊稱他世子,他其實是一個質子的角色。所謂質子,一般出現在古代軍閥混戰的年代,其實是一種外交形式,更多的時候是出於小國對大國的臣服。不過,很多時候,國君一般不會拿太子去當人質,除非萬不得已,太子去當質子比較著名的就是秦始皇統一之前,燕國著名的太子丹,這個太子丹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後面派去刺殺秦始皇的荊軻,就是這位質子派去的。不過他派荊軻去充當刺客的時候,已經返回燕國了。歷史上出名的質子有很多,剛剛說講的秦始皇,他的父親就曾經在趙國當過質子,後來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才得以返回秦國,是為秦莊襄王。
  • 古代權利遊戲的獨特玩法:質子交換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之間經常互相「質子」,即把自己的兒子質押給盟國,作為一種守約的保證,從而創造出一種頗具中國特色的外交策略。當鋪(源自網絡)在平等的條件下要互相取信,質子也應該是相互的。這時,質子便成了單方面的行為,成了抵押貸款,所謂「國強欲待弱之來相事,故遺子及貴臣為質。「戰國時期地圖質子,作為權利遊戲的獨特玩法之一,猶如棋盤之棋子,往往身不由己,下場也各不相同。做質子是件很有風險的事情。通常根據抵押的條件大小,質子的重要性不一,從而所受的待遇也是千差萬別的。
  • 為何戰國時期諸侯國的兒子們,都需要去別國做質子?
    他們的母國都如此羸弱,需要用公族質子換取兩國盟好嗎?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春秋初年的三百多諸侯國,進入戰國時期後驟減至十幾國,列國之間的交伐戰爭愈加頻繁,質子行為也越來越多了。 通常來說,列國派出去的做質子的都是地位不高、背景不雄厚的公子,如若發生意外也不會危及國內局勢。但這並不代表質子在他國就一定會過得不好,反而可能會享有很高的待遇。
  • 質子生存指南:如何在別的國家做一個合格而不被撕票的質子
    而「質子」雖然只是個人質,但這個人質也不是誰想做就能做的。做「質子」的人,一定是各國君王的親屬,一般都是君王的兒子或者是身份高貴的世子等。戰國時期,一個君王為了與其他國家穩定關係,就會讓自己的兒子去到那個國家做「質子」,希望能夠加強兩個國家之間的合作。但是又有誰,好好的會喜歡把自己兒子送到別的國家去,生死拿捏在別人的手裡?又有哪個貴族,會樂意去當這個人質呢?
  • 《將夜》崇明為燕國送去唐國的質子,歷史上質子的產生最初在周朝
    燕王為了報仇雪恥,一方面將二皇子隆慶逼迫到西陵神國修行,積蓄摧毀唐國的力量;一方面將大皇子崇明送到唐國當質子,以示妥協求和。崇明來到唐國以後,唐王李仲易對他視如己出,但是他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暗中組織「復國會」等待時機。在書院入門考試的時候,崇明向李仲易實施刺殺行動沒有成功,不僅讓復國會毀於一旦,還受到李仲易的猜忌懷疑。
  • 在先秦時期,國家之間交換質子是很常見的,送質子不代表國家弱小
    ——喬萬尼奧裡(意)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634字,閱讀約4分鐘春秋戰國時期,質子交換非常普遍,這與諸侯國的強盛有一定的關係,但並沒有太大關係,事實上,無論是強國還是弱國,都可能出現公室派人到他國充當質子的情況
  • 質子數相同的微粒一定是同種元素嗎?
    元素是質子數(即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這個定義有兩個含義:一是質子數相同的原子中含有的中子數可能不同,但它們屬於同種元素;二是並非具有相同質子數的微粒就是同種元素。判斷幾種微粒是否為同種元素,前提必須是原子,而不是指其他微粒,如分子、原子團等。
  • 《化學提高》相同質子數一定是同種元素嗎
    具有相同質子數的單核微粒屬於同種元素,只有一個原子核。分子、原子、離子具有相同質子數,就不一定屬於同種元素。
  • 人質=國君=成就霸業 為什麼說秦國是質子制度的最大受益者
    從某種程度上講,沒有人質或質子制度,就沒有秦朝的統一全國。 人質在古代更多的賦予質子的含義。百度百科中定義為:質子是指人質。古代派往敵方或他國去的人質。多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貴族的人。 人質起源於公元前720年的東周時期,衰微的東周王朝與諸侯國鄭國互換人質。《周鄭交質》記載:「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
  • 周鄭互換質子以求和平共處,鄭莊公卻跑去偷割人家麥子
    文/臉譜君質子在古代作為國與國之間相互約束的信物,一般都是王室的太子或者僅此於次子的皇子。如果兩國有意聯盟會互遣質子,但是如果是一方戰敗求和或者有求於他人的話,就只有單方派出質子以表誠意。只是這一制度的有效性很低,最早的周鄭互換質子就是一則歷史笑話。
  • 戰國後期秦國一家獨大,為什么子楚、嬴政父子還要在趙國當質子?
    近日,《大秦賦》熱播讓許多人對戰國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今天夜讀史書就借這個話題來與大家聊聊戰國時期質子的那些事。中文的質子有兩個意思,一是指亞原子粒子;二是指古代派往敵方或他國去的人質,一般都是國君的子嗣。本文要寫的是歷史而並非物理,所以質子自然是指後一種意思。
  • 中子與質子的發現
    古代的人們曾有設想太陽是個大火球,不斷地燃燒著。然而科學家們根據對太陽質量和輻射強度進行了分析發現,不管通過什麼化學反應引起的燃燒,要維持太陽輻射的光和熱的強度,只要1500年左右,就會把所有燃料耗盡。但是地球已經存在了大約46億年,在此期間,太陽基本像現在一樣照耀著地球,只有比化學能大過幾百萬倍的核能,才有可能長期維持著太陽的不斷輻射。原子核的內部怎麼會蘊藏著這麼巨大的能量?我們可以如何利用?
  • 質子的壽命10^35年是怎麼來的?人身體裡的質子會衰變嗎?
    先說答案:質子的半衰期至少為10^35年,目前實驗中並沒有測量出來質子會發生衰變,只是一些超出標準模型的大統一理論允許存在違反重子數守恆的現象,才得出來質子衰變這個說法!而在我們人的一生中,哪怕只有一個質子衰變的機率也只有0.001%。這個機率很大嗎?其實並不大!我們下面就分析10^35年怎麼來的?以及為啥說這個機率並不大?
  • 質子半徑之謎或將被揭開?質子半徑就這麼難測?
    質子的半徑是有多大?或許你會想,這很難嗎?畢竟離質子發現已經100年過去了,難道科學家還無法得出一個結果?事實上,要精確的測量比想像中難很多,因為與我們在宏觀世界中看到的那些球體不同的是,質子並沒有一個清晰的物理邊界。
  • 質子衰變
    我現在終於可以告訴你,不是因為質子已經過了三個月的懷孕期,而是因為質子已經死了,死於流產。那個時候,他們都叫我電子,因為那時的我整天圍著質子轉悠。質子吸引電子,那是自然法則,宇宙定律。那會兒正值高三,眼前是堆積如山的試卷和日益增長的厭倦。
  • 質子電荷半徑之謎真的解決了嗎?
    質子究竟有多大?十多年前,測量質子電荷半徑的兩種方法——光譜學法與散射法給出了基本一致的測量結果,0.88飛米(fm,1飛米=10^-15米)。然而在2010年,用μ子-氫原子光譜法測得的質子電荷半徑卻給出了0.84飛米的結果,質子變小了!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努力探尋這個不同尋常的「質子電荷半徑之謎」。
  • 什麼是質子治療?研究發現:肝癌質子治療後,七成患者的腫瘤消失
    與傳統治療癌症的方法相比,比如放療,有研究顯示,肝癌質子治療後,七成患者的腫瘤消失了,到底什麼是質子治療?真的那麼神奇嗎?接下來就向大家具體科普一下,一起漲漲知識。什麼叫質子治療?以前學化學的時候,我們對質子有過一定的了解。用質子治療腫瘤,是放射治療的一種方法。在進行質子治療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專門的器械,根據患者體內的病灶形狀進行照射,降低對於其餘正常組織的影響。
  • 「質子重離子」究竟有多神奇?
    20 Nov. 2020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知道國內治療癌症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嗎?答案就是:【質子重離子放射療法】在平常中,人們一般會把質子重離子擺在一起稱呼,其實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治療技術。當然不是,普通家庭來其實只需幾百塊錢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那就是給自己和家人配置一份百萬醫療險,它的報銷責任裡一定要包括質子重離子得治療方法就可以了。在選擇險種產品的時候,要儘量去選擇能夠100%進行報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