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秦始皇就不得不提他作為質子的生活,提起燕太子丹,那也必須要提一下他作為質子的生活,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這種質子生活對他們接下來的人生,影響相當大。因為他們在做質子時的屈辱,或者環境所養成的性格,導致了他們後來做事情的方法的不同。
而「質子」雖然只是個人質,但這個人質也不是誰想做就能做的。做「質子」的人,一定是各國君王的親屬,一般都是君王的兒子或者是身份高貴的世子等。戰國時期,一個君王為了與其他國家穩定關係,就會讓自己的兒子去到那個國家做「質子」,希望能夠加強兩個國家之間的合作。但是又有誰,好好的會喜歡把自己兒子送到別的國家去,生死拿捏在別人的手裡?又有哪個貴族,會樂意去當這個人質呢?
「質子」的日子其實並不好過。他們雖然是貴族,但是他們身份的高低只是籌碼的輕與重的區別而已。質子也是一群可憐人,雖然身為貴族,卻身不由己,命不由己。作為一個質子,在別的國家,要怎麼活呢?
如何活,第一要看的是這個質子所在的國家,跟他自己的國家的關係怎麼樣了。若是關係不錯,那麼大部分時間,這個質子的生活水平還是很不錯的。照樣可以吃喝玩樂,日常生活也算是自由,也能經常給家裡寫寫信什麼的。(雖然他們寫的信要經過檢查才能寄出去。)這樣的質子,過的日子,是生活。不過,質子終究是個人質,涉及軍事朝政的東西,是萬萬碰不得的。要出城遊玩的話也要提前報備,獲得了準許才行。說起來,這個自由,也僅僅是在一座城這麼大的鳥籠裡面的自由自在了。
說完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還值得一提的是質子與送他來的國家君王的關係。若是君王對這個兒子足夠重視的話,那麼質子即使在別國,日子同樣可以過得風生水起。有君王的寵愛,即使在別國也能受到重視,日子自然過得很是不錯。說不定還能結交幾個有能之士,也能漲一漲自己的聲譽。
但是,質子真的能夠過得如上述一般舒坦嗎?答案是否定的。兩國「交質」,其實就是說這兩個國家的關係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最起碼他們國與國之間,君與君之間並沒有什麼信任。《左傳》裡就形容過兩國「交質」,「交質」的本質上還是籌碼,交換質子其實也不過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大部分的質子,都是如下面所說的那般活著……
因為,一般送給別國的質子,都是自己不怎麼得寵的兒子。而這個質子很可能在很小的時候就去了別的國家,跟他老爸也沒有什麼父子之情。君王極有可能遺忘了這個孩子,或者說記得,只不過為了這樣一個孩子還不足以來改變他的決定。這樣的質子是最常見的,也是最可憐的。
沒有錢,也沒有權。缺衣少食不過是家常便飯,受到別的貴族的羞辱也是常有的事情。他的一切交際活動,交友、玩樂,全都被限制。兩國關係緊張的時候,他甚至還會被下押牢房,生命隨時受到威脅。如果他的母國要攻打這個國家的話,那麼他很有可能被綁在絞刑架上,推到雙方交戰的戰場上,用來要挾他的母國。
不單單是這樣,真的強大的國家需要把自己的兒子送去當質子嗎?而弱小的國家,他的質子送過去就是個階下囚。兩個國家的關係不對等,只有弱小的國家委曲求全,強大的國家不會給予半分憐憫。一個階下囚只能戰戰兢兢的活著,時時刻刻受到監視,他們甚至連自殺的權利都沒有。他們怕說錯一句話,做錯一件事情,甚至有可能多看了某一個權臣一眼,都會被判定成想要偷窺強國的國家機密來幫助母國。
「交質」其實是一種外交手段,並且他外交的對象主要是敵對的國家。拿自己兒子的命來形成一種短暫的平衡,以求得暫時的安寧。「交質」到了後期,並沒有所謂的雙方互相交換質子。有的只是小國單方面的給大國質子,來表達對大國的臣服,給一個威脅的人質在大國手上。到了這個地步,大國往往會要求小國的太子作為人質,而小國就算不捨得也要答應。
即使是太子,在別的國家也不過是階下囚而已。戰國時期的燕國太子丹就曾經到秦國為人質。但是秦國作為強國,他想要什麼時候攻打燕國,就什麼時候。而燕國卻要顧忌著他們的太子,一直對秦國俯首稱臣。並且即使是秦國先挑起的戰爭,燕太子丹也會受到強制性的更為嚴密的監視。理由是怕他洩露秦國的機密給燕國。一旦兩個國家即將開戰,或者關係緊張,那麼質子,隨時都可能喪命。
質子在別的國家是不會歸屬感的,他們要努力的活著,不能被揪出一絲錯來,不能做任何,可能讓他所在的國家有理由對他的母國開戰的事情,甚至連死都不行。這難道不是一群可悲的貴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