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子到底有多大?揭開「質子半徑之謎」

2020-11-25 騰訊網

彭濤編譯

氫原子是宇宙中結構最簡單的原子,它的原子核只包含一個質子,原子核外只有一個電子。作為氫原子核的「唯一成員」,質子到底有多大?如何準確測量它的大小呢?

在詳察質子大小的測量方法之前,有必要先簡單了解原子的內部圖像。就像許多教科書裡的概念圖所示,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原子佔的空間比原子核大得多,以至於電子大部分時候在極為「空曠」的原子內部穿行。然而,限於書頁的篇幅和人眼的分辨能力,就像太陽系的彩色插圖難以展現太陽與其行星大小的真實對比,有關原子結構的概念圖也很少能真實展現原子內部的空曠程度——事實上,如果把氫原子比作地球,質子也就像籃球那麼大。

於是,測量質子有多大的問題留給物理學家的疑難本質是,他們要根據實驗測量和理論推演,掌握當一顆顆小球(電子)在地球(原子)那麼大的空間裡運動時,把正中央的籃球(質子)看作一個點(半徑為0)和慮及籃球的實際大小(半徑不為0)這兩種情況之間的差別,並從這種差別中精確計算質子的半徑。

長久以來,物理學家有兩種方法來測量這種細微的差別。基於前面的圖像可以預計,這兩種測量方法必定反映了質子大小的物理本質。

方法I:利用蘭姆移位(Lamb Shift)的光譜學實驗測量質子半徑。電子繞原子核運動,電子的繞行軌道有可能穿過原子核中的質子,質子的大小影響著電子與原子核結合的強度。如果能精確測量電子不同能級之間的差別,就能據此估算質子半徑。簡單的理解是,把質子當成一個沒有大小的點時,計算得出的電子能譜,與真實測得的電子能譜存在細微的差別,這個差別裡隱含了有關質子大小的信息。

(圖源:aleksandarnakovski/iStock)

方法II:通過電子-質子彈性散射實驗測量質子的半徑。用高能電子撞擊原子核,觀測這些電子從原子核中散射的角度和能量可以估算出質子半徑。形象地說,這種方法就像測一個鐵球的半徑,實驗人員拿彈性球撞擊鐵球,測得彈性球撞擊鐵球後的出射角度和出射速度,再結合其他一些已知物理量,就能算出鐵球的半徑。

什麼是「質子半徑之謎」

2010年以前,物理學家採用方法I和II測得的質子半徑均約為0.8768飛米(1飛米=10-15米)。然而到了2010年,一項新的實驗改變了物理學界對質子半徑的共識。

這一年,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物理學家魯道夫·波爾和他的合作者用基於方法I的改進方案——採用特殊的氫原子(「μ子」氫)能譜來測量質子半徑,測量結果為0.84184飛米,比2010年以前用電子氫測得的值小4%左右

在μ子氫中,氫原子核外的電子被μ子取代。同電子e一樣,μ子也是帶電輕子家族(e, μ, τ)的三名成員之一。μ子所帶電荷與電子相同,但質量約為電子的200倍,可看成超重版的電子。

μ子氫中的μ子比電子氫中的電子離原子核更近,μ子在原子核外的運行周期更長。這意味著質子半徑對μ子能級的影響比電子能級大得多,所造成的能級偏移也更加顯著。

換句話說,μ子能譜對質子的大小更為敏感。正因為更敏感,從μ子能譜測得的質子半徑也更準確,這就像一條敏感的舌頭對味道的判斷更準確一樣。從μ子能譜測得的質子半徑誤差只有電子時的幾百萬分之一。

2019年9月,加拿大約克大學的埃裡克·海塞爾研究團隊用基於方法I的另一改進方案測量了電子氫中的質子半徑,結果為0.833飛米。該結果與魯道夫·波爾2010年測得的結果基本吻合,意味著2010年前採用的質子半徑值是很不準確的。

2013年用量子顯微鏡拍攝的氫原子電子軌道圖像。近十年來,物理學家一直試圖用氫原子來解決質子半徑上的實驗結果之間的矛盾。

但是要讓物理學界接受這一結果並不那麼容易,因為物理學家無法解釋方法II的錯誤之處(通過它測得的質子半徑與未改進的方法I測得的結果一致,因而是有問題的)。

為了讓方法I和II測得的質子半徑一致,2010年以來,許多物理學家都嘗試對基於方法II的實驗方案進行改進。然而,無論如何改進測量設備和條件,測量結果始終在0.8768飛米左右,這就是所謂的「質子半徑之謎」。

謎底怎樣被揭開

方法I和II測得的結果存在差異,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是物理理論不完善,還是實驗方法有缺陷?物理學界始終沒有找到合理的解釋。

11月6日,《自然》雜誌刊登了美國、烏克蘭、俄羅斯和亞美尼亞科學家組成的團隊的一項重要研究成果,他們改進了方法II的電子-質子彈性散射實驗條件,由此測得的質子半徑為0.831飛米,這一結果與改進的方法I的測量結果(0.833飛米)非常吻合

研究人員表示:「這個結果是獨一無二的!」現在,他們正期待將這一結果與世界範圍內的其他研究進行比較,以檢驗結果的精確度。

實驗裝置圖

這項基於方法II的改進實驗之所以能獲得突破,主要歸功於三種創新技術和方法的使用:

採用一種新型無窗靶。一個4釐米長的無窗低溫冷卻氫氣流靶,每平方釐米上通過2×1018個氫原子。無窗靶直接將冷卻的氫氣注入加速器中1.1和2.2 GeV的電子流中,使得散射電子幾乎能不受阻礙地進入探測器,以此測量電子在散射後的出射角度以及能量。

使用高解析度混合式量熱計。混合式量熱計用於測量散射電子的能量和位置,而新構建的高解析度X-Y氣體電子倍增器也以更高的準確度檢測到電子位置。通過實時比較兩個探測器的數據,物理學家可以將每個檢測結果分類為電子-電子散射或電子-質子散射。這種新的分類方法使物理學家能夠將電子-質子散射數據歸一化為電子-電子散射數據,這大大降低了實驗結果的不確定性,提高了實驗結果的精度。

改進了氫氣氣流的進氣方式。這種方式能更加準確地測量電子被質子彈性散射後的角度,探測器放置在離電子束撞擊氫靶極小的角度,角度在1度以內。

研究人員稱,如果實驗獲得重複驗證,不但意味著質子半徑之謎將徹底被破解,而且該方法將會為這一領域帶來突破性的進展,比如測量氘核半徑等。

無獨有偶,據報導,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正採用方法II的另一改進方案(μ子-質子彈性散射)來測量質子半徑,這項實驗在美國維吉尼亞州託馬斯·傑斐遜國家實驗室中的連續電子束加速器中進行。如果用各種不同方法測得的結果與目前的結果一致,那麼或許我們很快就能破解質子半徑之謎。

參考文獻:

A small proton charge radius from an electron–proton scattering experiment ,Nature Vol 575 7 November 2019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physicists-finally-nail-the-protons-size-and-hope-dies-20190911/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how-big-is-the-proton-particle-size-puzzle-leaps-closer-to-resolution/

我知道你在看

相關焦點

  • 質子到底有多大?科學家初步解決質子半徑之謎
    物理學界近10 年來出現了質子半徑之謎,原因是2010 年時科學家測量出質子半徑比預期還小4%。現在,一項耗費8 年時間的物理實驗測出質子精確半徑,並表明質子比我們以前認為的還更小。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中,質子是由2 個上夸克與1 個下夸克組成的強子,所以質子並非基本粒子;確切形容的話,質子沒有明顯表面,不是教科書在介紹原子時示意的那種光滑小球體,從技術上講,質子既然由3 個帶電夸克借強核力捆綁而成,實際上更像「模糊的雲」,我們怎麼定義雲的半徑?物理學家依靠電荷密度,類似雲中水分子的密度。
  • 質子半徑之謎或將被揭開?質子半徑就這麼難測?
    質子的半徑是有多大?或許你會想,這很難嗎?畢竟離質子發現已經100年過去了,難道科學家還無法得出一個結果?事實上,要精確的測量比想像中難很多,因為與我們在宏觀世界中看到的那些球體不同的是,質子並沒有一個清晰的物理邊界。
  • 質子的半徑始終無法準確測量,新測量方法能否解開質子之謎?
    質子,它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不是一種神秘的物質,有過初中物理知識的同學都知道:質子是一種微觀粒子,質子與中子構成原子核,原子核與電子又構成了原子,而原子則構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所能見到的各種物質,提起質子之謎,可能大家會覺得很奇怪,因為從物理學家發現質子到現在已經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了
  • 質子到底有多大?
    然而,伴隨著對原子結構研究的深入,一個謎題也已經困擾了物理學家百年之久。作為原子關鍵組分之一的質子,到底有多大? 【百年難題,質子半徑之謎】 目前物理學家們使用兩種主要技術來測量質子的大小,一種是利用光譜學技術精確測量各電子能級之間的差別,從而估算質子的半徑rp。
  • 質子電荷半徑之謎真的解決了嗎?
    質子究竟有多大?十多年前,測量質子電荷半徑的兩種方法——光譜學法與散射法給出了基本一致的測量結果,0.88飛米(fm,1飛米=10^-15米)。然而在2010年,用μ子-氫原子光譜法測得的質子電荷半徑卻給出了0.84飛米的結果,質子變小了!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努力探尋這個不同尋常的「質子電荷半徑之謎」。
  • 外媒選讀|質子半徑之謎終揭曉
    (英文朗讀:李雯露)Don't be muonic: proton size注/李雯露審訂/重光會王暖流題解質子到底有多大?2010年,因為測量方法的不同,科學家測得的質子半徑比預期小了4%。自此,質子半徑之謎困擾人們近十年。近日,科學家們終於解開了這一謎題。
  • 延續百年的質子半徑之謎,終於被破解了!
    在現代物理學中,物理學家往往把電子看作半徑為0的點粒子,而把質子看成由三個夸克以及一些膠子組成的圓球。這個圓球的半徑不等於0,但質子半逕到底是多少?這個問題不僅沒有明確的答案,還引發了一個爭議:通過兩種方法測得的質子半徑,存在不可調和的分歧。
  • 「質子半徑之謎」或將揭曉答案
    phys.org網站近日報導,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MPQ)的物理學家們,利用頻率梳技術,將質子電荷半徑值的精確度提升至小數點後13位,成功驗證了量子電動力學。這意味著他們向著解決質子電荷半徑難題邁進了一步。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科學》雜誌中。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簡單的元素,它只包含一個電子。然而,關於氫元素,還有很多未解之謎。
  • 質子半徑之謎,已被解開?
    物理學家們用獨特的新測量質子電荷半徑的方法來接近解決質子半徑之謎 利用半個世紀以來第一種通過電子散射測量質子大小的新方法,PRad的合作在能源部的Thomas Jefferson國家加速器設施進行的一項實驗中為質子半徑產生了一個新的值。
  • 迄今最精確質子電荷半徑測出
    科技日報北京12月3日電 (記者劉霞)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德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利用高精度頻梳技術,在高解析度氫光譜中激發氫原子,首次將量子動力學的測試精確到小數點後13位,在此過程中測得質子電荷半徑為0.8482(38)飛米(1飛米為10-15米),精度是此前所有測量結果的2倍。  無處不在的質子,位於每個原子的核心,已成為許多研究和實驗的主題,但質子電荷半徑究竟有多大,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 科學家測量出真實質子半徑!粒子界將被重新定義!
    在剛剛一項期待已久的實驗結果中,科學家首次發現質子的真實半徑,測量值比之前普遍接受的值要小5%左右,為0.831飛米。這一發現一經公布立刻轟動粒子界,這一歷史性的發現將有助於重新定義該粒子的大小,自2010年以來一直令物理學家迷惑的「質子半徑之謎」正式被揭曉!
  • 迄今最精確質子電荷半徑測出—新聞—科學網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
  • 我們快要解開質子半徑之謎了
    圖|氫原子電子軌道圖(來源:APS/Alan Stonebraker)多倫多約克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在過去 8 年裡精心進行了一項敏感的實驗,用來測量質子的電荷半徑,希望能解決過去10 年裡進行的幾次類似實驗得出的相互矛盾的數值難題。這個難題被稱為「質子半徑之謎」。
  • 質子半徑之謎或終結?最新測量結果比原以為的小5%
    這一發現1促使人們重新定義質子的標準大小並且可能宣告著「質子半徑之謎」的終結。自2010年以來,這一謎題就讓物理學家們樂此不疲。由於μ介子在質子內部運行的時間更長,因此它們的能級受到質子的影響比電子大得多。這意味著用μ介子測量得到的質子半徑應該比使用普通氫原子的測量結果精確幾百萬倍。該團隊使用這一新方法測得的質子半徑為0.84184飛米3。 Randolf Pohl領導了此次μ介子氫原子測量實驗,目前就職於德國約翰內斯·古騰堡大學。他與其他μ介子實驗組合作重複驗證了這一數據。
  • 迄今最精確質子電荷半徑測出 精度是此前所有測量結果的2倍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德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利用高精度頻梳技術...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
  • 質子半徑精確到0.833飛米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英國研究人員精確測量出了質子半徑:0.833飛米,向解決過去10年來一直困擾物理學家的質子半徑之謎邁出了關鍵一步。解決這一謎團對理解物理定律意義重大,比如描述光和物質如何相互作用的量子電動力學理論。
  • 質子半徑0.831飛米,精確到十億分之一毫米,十年之謎終於解開
    對於其中一種被稱為電荷半徑的特性的實驗分歧,讓科學家開啟了十年來越來越精確的測量之路,科學家們在11月6日的《自然》雜誌上公布了一種新的測量方法的結果。期待已久的實驗結果表明,質子比先前接受的值小約5%。研究人員認為這個不確定性的謎題正在接近尾聲,十年之謎終於解開。
  • 量子電動力學前所未有的準確性,解決質子半徑難題的巨大飛躍
    然而,它仍然是一個未知的謎。質子大小之謎氫原子中的電子「感知」質子的大小,而質子的大小在能級上的最小變化中得到反映。幾十年來,無數次對氫的測量都得出了一致的質子半徑。但對所謂的介子氫的光譜研究揭示了一個謎。在這種氫中,電子被比它重200倍的介子取代。這些測量是在2010年與蘭道夫波爾合作進行的。
  • 前所未有的的精確測量:在量子電動力學中用雷射求解質子電荷半徑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研究組對原子氫的1S-3S躍遷進行了雙光子紫外直接頻率梳光譜分析,以闡明所謂的質子半徑之謎,並證明這種方法的潛力。質子半徑之謎是指介子氫和常規原子氫所得數據之間的顯著差異,這在量子電動力學框架內無法解釋。通過將研究組的結果與之前對1S-2S躍遷頻率的測量結果相結合,研究組得出了裡德堡常數的最新值。
  • 不斷向微觀發起挑戰,科學家精確測量了質子的半徑
    得到的質子半徑新值為0.831飛米,與最近的介子原子光譜結果一致。實驗發言人阿肖特·加斯帕裡安說:「我們很高興多年的艱苦合作終於有了一個好的結果,這對所謂的質子半徑之謎的解決起到了關鍵作用。」宇宙中所有可見的物質都是建立在一個由三個夸克組成的雲上,它們以強大的能量結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