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沒有「崩潰」!我們快要解開質子半徑之謎了

2020-11-28 DeepTech深科技

近日,一項新的測量方法證實了 2010 年的發現:質子比之前認為的要小。

2013 年用量子顯微鏡拍攝的氫原子電子軌道圖。近十年來,物理學家們一直試圖用氫原子來解決在質子半徑上的相互矛盾的實驗結果。

圖|氫原子電子軌道圖(來源:APS/Alan Stonebraker)

多倫多約克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在過去 8 年裡精心進行了一項敏感的實驗,用來測量質子的電荷半徑,希望能解決過去10 年裡進行的幾次類似實驗得出的相互矛盾的數值難題。這個難題被稱為「質子半徑之謎」。近日,發表在 Science 雜誌上的一篇新論文證實了 2010 年的一項發現,即質子比科學家此前認為的要小得多。

大多數關於原子結構的討論都依賴於備受詬病的玻爾模型,該模型中電子繞原子核作圓周運動。可以說,量子力學是物理學的敲門磚,但它還給了我們一個更精確(也更奇怪)的描述。電子並不是繞著原子核轉。

從技術上講,它們是一種波,只是當我們做實驗來確定其位置時,它們具有粒子的性質。當電子繞原子軌道運行時,它們以粒子和波的狀態疊加的形式存在,波函數同時包含其位置的所有概率。測量會使波函數塌縮,從而得到電子的位置。做一系列這樣的測量,並繪製出不同的位置,它將產生模糊的軌道軌跡。

量子物理的奇異性也延伸到了質子。從技術上講,質子是由三個帶電夸克組成的,它們被強大的核力束縛在一起。但它的邊界是模糊的,就像一朵雲。我們怎麼討論雲的半徑呢?物理學家依靠電荷密度來做到這一點,類似於雲中的水分子密度。質子半徑是電荷密度降到一定能量閾值以下的邊界到核心的距離。可以通過研究電子與質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和電子散射實驗,或者利用電子或介子光譜學來觀察原子能級之間的差異,來測量質子半徑。這被稱為「Lamb 轉移( Lamb shift)」,以諾貝爾獎得主 Wallis Lamb 的名字命名,她於 1947 年首次測量了這種轉移。電子和質子的混合模糊性意味著電子可以在該區域的任何地方,包括質子內部。

氫原子是最簡單的原子,它只有一個質子和一個環繞的電子,所以它就成了物理學家在實驗中用來測量質子電荷半徑的典型方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科學家普遍接受的值是 0.876飛米(1x10^-15m),這是世界上許多不同測量值的「平均值」,而且已經考慮了足夠的誤差條件。

圖| Eric Hessels(來源:York University)

早在 2010 年,介子光譜測量就首次挑戰了這個問題。在他們的實驗中,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Quantum Optics)的物理學家們使用了介子氫,用一個介子取代了繞原子核旋轉的電子。由於它比電子重近 200倍,所以它的軌道要小得多,因此它在質子內部的概率要高得多( 1000 萬倍)。由於它離質子更近,這使得這種測量技術的靈敏度提高了一千萬倍。

這支物理學家團隊只是希望他們測量到的質子半徑與之前的實驗大致相同,而確定性更高。理論上,電子和介子之間應該沒有區別(除了質量和壽命)。然而,他們測量的質子半徑明顯小於 0.841 飛米,比它還小 0.00000000000003 毫米,遠遠超出了之前建立的誤差。它與用其他測量方法得到的值相差五個標準差。

「這當然為較小的尺寸才是正確的提供了相當充分的理由。」

Pohl 等人花了數年時間反覆檢查他們的數據,因此,如果這是一個實驗錯誤,或者量子電動力學的基礎理論( QED,描述光如何與物質相互作用)不知何故被誤用了,這都將是一個嚴重的錯誤。理論家們就需要考慮是否對量子電動力學進行調整,以考慮介子性質可能存在的細微差異。最令人興奮的可能性是:這可能是超越了物理學標準模型的新物理學的線索。這一直是最不可能的結果,在接下來的十年裡,這種可能性變得更小了。

隨後各小組的測量結果都不能確定較大或較小的值是否正確。例如,2013 年,同一個國際團隊進行了基於介子的實驗,驗證了他們 2010 年的值,測量出質子半徑為 0.84 飛米,誤差為 7 西格瑪。2016 年的另一項實驗涉及在氘原子(氫的較重同位素,它有一個質子、一個中子和一個電子)中用介子取代電子。當時的想法是,中子的存在將改變電子和介子感知質子電荷的方式。這也符合 2010 年的結果。

然而,使用常規氫原子來測量質子半徑的兩個實驗得出了好壞參半的結果:Theodor Hansch的團隊(團隊裡有Pohl) 2017 年的一項研究也證實了 2010 年的結果,而 2018 年的一項測量則與 2010 年之前的較大值一致。因此,約克大學的科學家們最近選擇了一種基於電子的質子半徑測量方法,類似於 2010 年最初的基於介子的測量方法,希望能讓各種相互矛盾的結果更接近共識。

圖|約克大學團隊的測量儀器(來源:N. Bezginov et al./Science)

雖然介子的測量需要大型粒子加速器來產生介子,但約克大學的研究小組能夠進行桌面實驗,當然,使用的是一個相當大的桌面,大約 4 米( 13 英尺)。他們故意做了一個盲測,確保沒有任何誤差,最終在論文發表前的幾周證實了他們在過去八年中測量結果的價值。小組組長 Eric Hessels 說:「實驗困難在於確保我們不受測量中任何可能使能量狀態複雜化或改變的因素影響,這 8 年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仔細理解測量方法的各個方面,這樣我們就可以小心翼翼地消除出錯的可能性。」

實驗結果顯示,他們測量的 0.833 飛米(略小於一米的一萬億分之一)與 2010 年的研究結果相符。這對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來說是個好消息,而對那些希望看到一些令人興奮的新物理學的人來說是個壞消息。Hessels 說:「因為這是一個直接的比較,所以較小的尺寸肯定是正確的尺寸。」

其他團體目前正在進行更多的實驗,他預計,隨著這些結果在未來幾年逐漸顯現出來,學界將逐漸達成共識。

Hessels 在談到進行此類實驗的動機時說:「從根本上說,我們很想了解所有的物理定律是什麼,如果存在一個沒人能解釋的差異,就有可能永遠不能理解物理定律。如果我們同意質子的半徑更小,這將成為我們理解的另一個物理定律的重要模塊,並允許我們使用氫原子進行其他測試:更高的精度測試量子電動力學理論,或者測試是否有其他東西超出了物理學標準模型」。

相關焦點

  • 質子的半徑始終無法準確測量,新測量方法能否解開質子之謎?
    質子,它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不是一種神秘的物質,有過初中物理知識的同學都知道:質子是一種微觀粒子,質子與中子構成原子核,原子核與電子又構成了原子,而原子則構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所能見到的各種物質,提起質子之謎,可能大家會覺得很奇怪,因為從物理學家發現質子到現在已經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了
  • 質子半徑之謎,已被解開?
    物理學家們用獨特的新測量質子電荷半徑的方法來接近解決質子半徑之謎 利用半個世紀以來第一種通過電子散射測量質子大小的新方法,PRad的合作在能源部的Thomas Jefferson國家加速器設施進行的一項實驗中為質子半徑產生了一個新的值。
  • 外媒選讀|質子半徑之謎終揭曉
    (英文朗讀:李雯露)Don't be muonic: proton size注/李雯露審訂/重光會王暖流題解質子到底有多大?2010年,因為測量方法的不同,科學家測得的質子半徑比預期小了4%。自此,質子半徑之謎困擾人們近十年。近日,科學家們終於解開了這一謎題。
  • 質子半徑0.831飛米,精確到十億分之一毫米,十年之謎終於解開
    對於其中一種被稱為電荷半徑的特性的實驗分歧,讓科學家開啟了十年來越來越精確的測量之路,科學家們在11月6日的《自然》雜誌上公布了一種新的測量方法的結果。期待已久的實驗結果表明,質子比先前接受的值小約5%。研究人員認為這個不確定性的謎題正在接近尾聲,十年之謎終於解開。
  • 質子到底有多大?科學家初步解決質子半徑之謎
    物理學界近10 年來出現了質子半徑之謎,原因是2010 年時科學家測量出質子半徑比預期還小4%。現在,一項耗費8 年時間的物理實驗測出質子精確半徑,並表明質子比我們以前認為的還更小。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中,質子是由2 個上夸克與1 個下夸克組成的強子,所以質子並非基本粒子;確切形容的話,質子沒有明顯表面,不是教科書在介紹原子時示意的那種光滑小球體,從技術上講,質子既然由3 個帶電夸克借強核力捆綁而成,實際上更像「模糊的雲」,我們怎麼定義雲的半徑?物理學家依靠電荷密度,類似雲中水分子的密度。
  • 質子半徑之謎或將被揭開?質子半徑就這麼難測?
    質子的半徑是有多大?或許你會想,這很難嗎?畢竟離質子發現已經100年過去了,難道科學家還無法得出一個結果?事實上,要精確的測量比想像中難很多,因為與我們在宏觀世界中看到的那些球體不同的是,質子並沒有一個清晰的物理邊界。
  • 質子到底有多大?揭開「質子半徑之謎」
    簡單的理解是,把質子當成一個沒有大小的點時,計算得出的電子能譜,與真實測得的電子能譜存在細微的差別,這個差別裡隱含了有關質子大小的信息。 什麼是「質子半徑之謎」
  • 延續百年的質子半徑之謎,終於被破解了!
    在現代物理學中,物理學家往往把電子看作半徑為0的點粒子,而把質子看成由三個夸克以及一些膠子組成的圓球。這個圓球的半徑不等於0,但質子半逕到底是多少?這個問題不僅沒有明確的答案,還引發了一個爭議:通過兩種方法測得的質子半徑,存在不可調和的分歧。
  • 「質子半徑之謎」或將揭曉答案
    phys.org網站近日報導,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MPQ)的物理學家們,利用頻率梳技術,將質子電荷半徑值的精確度提升至小數點後13位,成功驗證了量子電動力學。這意味著他們向著解決質子電荷半徑難題邁進了一步。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科學》雜誌中。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簡單的元素,它只包含一個電子。然而,關於氫元素,還有很多未解之謎。
  • 質子電荷半徑之謎真的解決了嗎?
    質子究竟有多大?十多年前,測量質子電荷半徑的兩種方法——光譜學法與散射法給出了基本一致的測量結果,0.88飛米(fm,1飛米=10^-15米)。然而在2010年,用μ子-氫原子光譜法測得的質子電荷半徑卻給出了0.84飛米的結果,質子變小了!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努力探尋這個不同尋常的「質子電荷半徑之謎」。
  • 質子半徑之謎或終結?最新測量結果比原以為的小5%
    這一發現1促使人們重新定義質子的標準大小並且可能宣告著「質子半徑之謎」的終結。自2010年以來,這一謎題就讓物理學家們樂此不疲。有一陣子,研究人員認為這兩種質子半徑數據的差別揭示了電子和μ介子具有尚且未知的行為差異,這可能會推翻已有的解釋電磁現象的量子理論。 然而,最近經過改進後的光譜學實驗採用普通氫原子也發現了更小的質子半徑,這表明μ介子也不是那麼特別。一場物理學革命似乎是黃粱一夢。這些努力最終化為了一篇發表於《科學》雜誌的論文2。
  • 迄今最精確質子電荷半徑測出
    科技日報北京12月3日電 (記者劉霞)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德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利用高精度頻梳技術,在高解析度氫光譜中激發氫原子,首次將量子動力學的測試精確到小數點後13位,在此過程中測得質子電荷半徑為0.8482(38)飛米(1飛米為10-15米),精度是此前所有測量結果的2倍。  無處不在的質子,位於每個原子的核心,已成為許多研究和實驗的主題,但質子電荷半徑究竟有多大,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 迄今最精確質子電荷半徑測出—新聞—科學網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
  • 量子電動力學前所未有的準確性,解決質子半徑難題的巨大飛躍
    新的測量方法幾乎是之前所有氫測量方法加起來的兩倍,使科學向解決質子大小的難題又邁進了一步。這種高精度是由獲得諾貝爾獎的頻率梳技術實現的。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科學》雜誌上。物理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這意味著物理理論的預測(精確的數字)可以被實驗驗證或證偽。實驗是對任何理論的有效驗證。量子電動力學(量子力學的相對論版本)無疑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理論。
  • 迄今最精確質子電荷半徑測出 精度是此前所有測量結果的2倍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德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利用高精度頻梳技術...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
  • 前所未有的的精確測量:在量子電動力學中用雷射求解質子電荷半徑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研究組對原子氫的1S-3S躍遷進行了雙光子紫外直接頻率梳光譜分析,以闡明所謂的質子半徑之謎,並證明這種方法的潛力。質子半徑之謎是指介子氫和常規原子氫所得數據之間的顯著差異,這在量子電動力學框架內無法解釋。通過將研究組的結果與之前對1S-2S躍遷頻率的測量結果相結合,研究組得出了裡德堡常數的最新值。
  • 質子半徑精確到0.833飛米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英國研究人員精確測量出了質子半徑:0.833飛米,向解決過去10年來一直困擾物理學家的質子半徑之謎邁出了關鍵一步。解決這一謎團對理解物理定律意義重大,比如描述光和物質如何相互作用的量子電動力學理論。
  • 重新測定質子大小,結果讓物理學家失望了
    但是,9 月 6 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新測量結果,打破了「質子半徑之謎」將顛覆粒子物理學、揭示新自然法則的希望。兩個團隊的測量方法都比早期嘗試的方法更為精確,這樣的結果預示著質子大小並不隨周圍狀態而發生改變,只是此前採用電子氫的測量結果出現了錯誤。 2018 年夏天的一次研討會上,波爾首次聽說了赫賽爾斯的初步發現,他稱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結果」,儘管它可能是對質子半徑之謎「最平淡的解釋」。
  • 中微子將成為解開宇宙未解之謎的關鍵:物質為何存在?
    如果被證實,這一發現將解開困擾物理學家們數十年的宇宙之謎:物質究竟為什麼存在?反物質他們早就知道物質有一個被稱為反物質的孿生兄弟。對於宇宙中的每一個基本粒子來說,都存在著一種反粒子,它與它的同胞粒子幾乎完全相同,質量相同,但電荷相反。
  • 網友問:中子可以衰變為質子嗎?
    中子可以通過「β衰變」釋放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然後轉化為質子;自由中子的壽命大約是15分鐘,實驗物理學用不同方法測量中子壽命存在差異,這就是困擾科學家幾十年的中子衰變時間之謎。原子核由中子和質子構成,中子不帶電,質子帶一個單位的正電荷,中子和質子的質量很相近,它們都是由三個夸克組成,但是質子和中子的半衰期卻相差甚遠。自由質子非常穩定,日本超級神岡探測器測量的質子半衰期至少為10^35年(1000億億億年),理論物理學預言的質子半衰期也幾乎是這麼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