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測定質子大小,結果讓物理學家失望了

2020-11-23 騰訊網

一項令人喜憂參半的新觀測結果,解釋了一個困擾了物理學家近十年的異常現象,同時給他們澆了一盆冷水:多年前被認為隱藏著全新物理學理論的「神秘現象」,不過是由於測量誤差造成的。

如圖所示,一枚質子由一群夸克和膠子組成。圖片來源:CERN

來源 Quanta Magazine

翻譯 黃鷺

審校/編輯 李光昭

早在 2010 年,德國有物理學家報告稱,他們對質子(註:質子是原子核中帶正電荷的組成要素)的大小進行了極為精確的測量。而其結果非常令人費解。

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Quantum Optics)的倫道夫·波爾(Randolf Pohl)和他的合作夥伴採用特殊的氫原子測量了質子,在這個氫原子中,正常繞質子軌道運行的電子被 μ 子取代——μ 子可類比於電子,但質量卻是電子的 207 倍。對比通過早期測量方法得出的二十餘組觀測結果的平均值,波爾的團隊發現,被 μ 子環繞的質子半徑為 0.84 飛米( 1 飛米長度為 10-15米),比普通氫原子中的質子半徑小了 4%。

如果上述差異真實存在,即 μ 子存在的情況下質子確實會發生收縮,那麼意味著質子和 μ 子之間存在未知的物理相互作用——這絕對是一項根本性的發現。近十年來,已經有數百篇論文在猜測這種可能性。

但是,9 月 6 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新測量結果,打破了「質子半徑之謎」將顛覆粒子物理學、揭示新自然法則的希望。

在波爾發現 μ 子氫 9 年之後,由多倫多約克(York University)大學的埃裡克·赫塞爾斯(Eric Hessels)帶領的一個物理學家團隊,開始對常規的「電子」氫中的質子半徑進行重新測量。最終,赫賽爾斯和他的同事將質子半徑測定為 0.833 飛米(存在 0.01 飛米的誤差範圍),與波爾的測量結果完全一致。兩個團隊的測量方法都比早期嘗試的方法更為精確,這樣的結果預示著質子大小並不隨周圍狀態而發生改變,只是此前採用電子氫的測量結果出現了錯誤。

2018 年夏天的一次研討會上,波爾首次聽說了赫賽爾斯的初步發現,他稱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結果」,儘管它可能是對質子半徑之謎「最平淡的解釋」。

同樣,赫塞爾斯表明自己和同事們也很滿意「與 μ 子氫中的精確測量結果一致」的測量結果——即使這個結果有點令人喜憂參半。「我們知道現在還未能明白全部的物理規律,」他說,「所以必須找到所有可能給我們提示的線索。」

得到質子的半徑並不是一件易事。為了推導出它的值,赫塞爾斯和同事們必須測量蘭姆位移,即氫的第一和第二激發態能級(分別稱為 2S 和 2P 態)之間的差異。埃塞爾斯說,19 世紀 80 年代他還是一名大學生,從那時起他就希望能夠測量蘭姆位移,但最終是質子半徑之謎給了他付諸實踐的動力。「這是一個極其困難的測量,」他說,「我需要一個充足的理由。」

氫的 2S 和 2P 態描述了任意給定時刻電子可能被發現的位置。上圖分別顯示了電子在兩種狀態下可能出現的位置,質子位於每幅圖像的中心,未標記。在 2S 態,電子與質子重疊,在非零時間內,電子在質子內部。在 2P 態,電子和質子永不重疊。圖片來源:PoorLeno

蘭姆位移是為紀念美國物理學家威利斯·蘭姆(Willis Lamb)而命名。蘭姆在 1947 年時第一次嘗試測量該物理量,並通過以下方法揭示了質子的半徑:當一個電子繞著處於 2S 態的質子軌道運動時,會有一段時間出現在質子(由一系列被稱為夸克和膠子的基本粒子組成的粒子群,存在大量空隙)內部。當電子在質子內部運動時,質子的電荷會對其施加反向作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電子電荷。最終二者之間的電荷引力變小,降低了原子間的結合能力。質子越大,電子在其內部停留的時間越長,電子的束縛越弱,越容易脫離質子。

赫塞爾斯和他的團隊通過向氫氣發射雷射,使電子從 2S 態躍遷到 2P 態,即電子永遠不會與質子重疊的狀態。通過精確測量此躍遷過程所需的能量,可以直接揭示質子的大小。因為這一能量代表了當電子處於質子內部時,2S 態束縛力的強弱。

波爾採用同樣的邏輯,於 2010 年由 μ 子氫的蘭姆位移推導出了質子半徑。但是由於介子比電子更重,它們在 2S 態也會比電子更加緊密地纏繞質子。這意味著它們在質子內部停留的時間更長,使得 μ 子氫中的蘭姆位移對質子半徑的靈敏度是正常氫的幾百萬倍。

在後一種情況下,為了推導出質子半徑的精確值,赫賽爾斯必須精確測量 2S 和 2P 之間的能量差,將誤差控制在百萬分之幾以內。

這個新結果意味著,早期測量電子氫中質子半徑的結果有大於真實值的傾向,但目前還不清楚原因。為了解開這個謎團,一些研究人員可能會繼續改進和核查質子半徑的測量方法。但赫賽爾斯的工作已經完成了,「我們正在拆除我們的設備,」他說。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測量出真實質子半徑!粒子界將被重新定義!
    在剛剛一項期待已久的實驗結果中,科學家首次發現質子的真實半徑,測量值比之前普遍接受的值要小5%左右,為0.831飛米。這一發現一經公布立刻轟動粒子界,這一歷史性的發現將有助於重新定義該粒子的大小,自2010年以來一直令物理學家迷惑的「質子半徑之謎」正式被揭曉!
  • 測量結果表明質子半徑比預期的要小,是否會重新定義裡德伯常數?
    通過新的測量顯示,質子的半徑比先前預想的要小4%到5%。因此,科學家們建議應該重新定義裡德伯常數。因此,對許多科學領域來說,測量質子的大小是很重要的。此外,近年來,其他測量結果表明,官方的信息並非永遠正確。2010年,科學家用雷射光譜對質子-介子化合物進行了研究。測量結果表明,質子電荷半徑為0.84184飛米,比先前官方認可的數值(0.8768飛米)小了4%左右。
  • 【淺談原子物理】原子的基本狀況之原子質量和大小的測定
    一個完整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又由中子和質子組成,質子帶正電,電子帶負電(也有一種特殊的電子,帶正電,叫正電子),中子不帶電,中子和質子則是由不同種的夸克組成,當然這都不在本節我們探討的範圍內。現在我們主要先來談一下原子物理中原子質量和大小的測定及其相關的問題。
  • 質子半徑之謎或終結?最新測量結果比原以為的小5%
    原文作者:Davide Castelvecchi 精確測量結果表明,質子半徑比物理學家們之前公認的結果還要小。 期待已久的實驗結果表明,質子尺寸比先前大家公認的值小約5%。
  • 物理學家如何知道基本粒子的大小?
    (除了氕核之外),質子和中子又能進一步分為夸克和膠子。這就是物理學家如何探測物質,並確定一個物體的大小到任何所選擇的尺度。倘若能準確地測量出非基本粒子什麼時候分裂,這樣就能確定能量閾值,從而測出它的大小。 基本粒子的尺寸 通過這種方法,物理學知道,原子可以分割成原子核和電子,它們的總大小約為10^-10米。原子核也能進一步分割成質子和中子,這些更小粒子的尺寸約為10^-15米。
  • 不斷向微觀發起挑戰,科學家精確測量了質子的半徑
    利用半個世紀以來第一個通過電子散射測量質子大小的新方法,在能源部的託馬斯·傑斐遜國家加速器設施進行的實驗中產生了質子半徑的新值。這一結果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是電子散射實驗中最精確的測量結果之一。無處不在的質子位於每個原子的中心,它是無數研究和實驗的主題。然而,根據均方根電荷半徑來測量這片雲的大小的實驗卻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這讓原子物理學家和核物理學家們忙得團團轉,必須得重新審視質子這個基本量。在2010年之前,對質子半徑最精確的測量來自於兩種不同的實驗方法。
  • 測定結果不一令「中子之死」研究再陷困局—新聞—科學網
    為測定中子在衰變前能存活多久,科學家一直在尋找中子的消失或其衰變產物的出現。中子通過一個被稱為β衰變的過程消失不見,其間會釋放出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從而將自己「變身」為質子。測定中子壽命的一種方法是將一群中子「困在」一個瓶子中,經過不同時間段後清點瓶中剩餘中子數量。另外一種方法叫作中子束法,即產生一簇或一束高強度的中子束,並在其周圍放置一個「質子阱」計算中子衰變時產生的質子數。
  • 質子到底有多大?揭開「質子半徑之謎」
    於是,測量質子有多大的問題留給物理學家的疑難本質是,他們要根據實驗測量和理論推演,掌握當一顆顆小球(電子)在地球(原子)那麼大的空間裡運動時,把正中央的籃球(質子)看作一個點(半徑為0)和慮及籃球的實際大小(半徑不為0)這兩種情況之間的差別,並從這種差別中精確計算質子的半徑。
  • 物理學家發現一種爆炸性的融合,威力比核融合大上十幾倍,使他們差點不敢公布結果
    一對物理學家發現了夸克之間發生的一種新融合,他們非常擔心它的力量,幾乎沒有公布結果。
  • 物理學家們終於計算出了質子質量的來源
    新的詳細計算結果表明,質子的質量只有9%來自誇克的質量。研究人員在11月23日的《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中報告說,質子的其餘部分來自粒子內部發生的複雜效應。夸克的質量來自與希格斯玻色子有關的過程,希格斯玻色子是2012年首次發現的基本粒子。
  • 「質子半徑之謎」或將揭曉答案
    phys.org網站近日報導,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MPQ)的物理學家們,利用頻率梳技術,將質子電荷半徑值的精確度提升至小數點後13位,成功驗證了量子電動力學。這意味著他們向著解決質子電荷半徑難題邁進了一步。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科學》雜誌中。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簡單的元素,它只包含一個電子。然而,關於氫元素,還有很多未解之謎。
  • 延續百年的質子半徑之謎,終於被破解了!
    在現代物理學中,物理學家往往把電子看作半徑為0的點粒子,而把質子看成由三個夸克以及一些膠子組成的圓球。這個圓球的半徑不等於0,但質子半逕到底是多少?這個問題不僅沒有明確的答案,還引發了一個爭議:通過兩種方法測得的質子半徑,存在不可調和的分歧。
  • 質子的壓力如何分布?物理學家首次「完整」計算出來了
    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首次計算出了質子內部的壓力分布。他們發現質子的高壓核心產生的壓力向外,而周圍區域產生的壓力向內。phys.org網站2月22日報導,《物理評論快報》雜誌載文稱,中子星是宇宙中已知密度最大的天體之一,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 尋找造物主:科學家將宇宙微波背景轉成二進位代碼,結果卻令人失望
    近日,德國索納伯格天文臺的天體物理學家麥可·希普克已經開始尋找這一信息,將宇宙背景輻射中的溫度變化轉換成二進位比特流。 一切還要從15年前說起。在此之前,宇宙完全黑暗,熱而稠密,原子無法形成;質子和電子以電離等離子體的形式四處亂飛。 隨著宇宙的冷卻和膨脹,這些質子和電子可以結合形成中性氫原子。自此,光線終於可以自由穿越空間。 而這束光隨著宇宙的膨脹繼續傳播,充斥整個宇宙。由於早期的宇宙並不均勻,原子結合時期的密度變化在今天表現為微波背景的微小波動。
  • 質子半徑之謎,已被解開?
    物理學家們用獨特的新測量質子電荷半徑的方法來接近解決質子半徑之謎 利用半個世紀以來第一種通過電子散射測量質子大小的新方法,PRad的合作在能源部的Thomas Jefferson國家加速器設施進行的一項實驗中為質子半徑產生了一個新的值。
  • 質子半徑之謎或將被揭開?質子半徑就這麼難測?
    他們通過兩種測量方法獲得了這一數值,第一種方法是上述的利用氫光譜來測量質子的能級;還有一種方法是利用電子散射實驗,也就是將電子束射向一個質子,然後通過電子散射的方式被用來計算質子的大小。由於μ子的質量是電子的200倍,因此與電子比起來,μ子繞質子的軌道會更貼近質子,因此也就可以更精確地確定質子的大小。通過這種方法,他們測得的質子半徑結果是0.842±0.001飛米,它的精確度比之前結果提高了10倍,但其數值卻比之前小了4%,數值偏差將近6σ。
  • 質子壽命幾乎是無限的,中子壽命短到只有15分鐘,這是為什麼?
    世界上有幾百萬種化合物,構成他們的只有100多種原子,構成原子只需要三種基本粒子:電子,質子和中子。質子和中子共同構成了原子核,它們就像兄弟一樣,大小和結構都類似,可以相互轉換。很多人都以為中子不帶電,而是質子帶電,所以中子應該比質子要穩定,事實上,中子非常的調皮。質子是1918年發現的,而中子是在1932年發現的,晚了14年。可見中子的難搞!
  • 科學家首次測定:膠子對質子質量的直接貢獻為80%以上
    物理學家組織網圖美國物理學家在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雜誌撰文稱,他們藉助光子—質子碰撞,首次對一種名為J/ψ介子的亞原子粒子進行了測量。初步結果表明,膠子對質子質量的直接貢獻為80%以上。研究人員稱,測量在以前未探索過的能量區域進行,有望開闢新研究領域。J/ψ介子由一個粲夸克和一個反粲夸克組成,由光子—質子碰撞產生,因此攜帶有質子中膠子的信息。
  • 科學家指出質子半徑可能比以前的計算小4%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8日(北京時間)報導,科學家在最新出版的《自然》雜誌指出,質子的半徑比以前認為的要小4%。  一個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倫道夫·波爾領導、有32名科學家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表示,他們的最新實驗將精確度提高了10多倍,結果表明,質子半徑要比以前認為的小4%。或許,用來計算質子大小的裡德伯常量將失去價值,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其他基礎的計算也都要重新修訂。  質子是帶正電荷的基本粒子,它同中子和電子一起,組成了宇宙的基本元件——原子。
  • 《自然》:質子半徑可能比以前認為的要小4%
    如獲證實,將把粒子物理理論帶入新領域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