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如何知道基本粒子的大小?

2020-11-26 騰訊網

物質的基本組成是原子,而原子又能分為原子核和電子,原子核還能繼續分為質子和中子(除了氕核之外),質子和中子又能進一步分為夸克和膠子。

一直以來,物理學家不斷把粒子分成更小粒子,直至最小的尺寸,以尋找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那麼,物理學家是如何知道一個基本粒子有多小呢?

上圖是第一張單原子照片,由原子力顯微鏡(AFM)拍攝到的並五苯分子,達到單原子解析度。成像方式如下:一組特定波長的光被發射到目標物體上,其中一些光波直接穿過,而有一些則會被反射回去。通過測量未反射或者反射的光,可以構建出目標物體的陰像或陽像的畫面。

各種波長的光

這種方法依賴於光的一種特殊性質——它們能夠表現為波,所有的波都有一個波長。只要所要成像的物體大於所用光波的波長,就能拍下那個物體的圖像。

基於這樣的事實,我們需要選擇一個特定的成像波長,以獲得目標物體的高質量解析度圖像。我們不能使用波長很短的廣,因為這種光的能量很高,用它們來觀測物體會造成破壞。

正因為如此,我們想要穿透皮膚看到骨骼,就需要能夠更高波長更短的X射線。而如果要接收到波長很長的無線電波,就需要尺寸非常大的射電望遠鏡,例如,直徑可達500米的中國天眼。

那麼,物理學家也是用光子來研究基本粒子的尺寸呢?畢竟,只有光與物體相互作用之後,才能構建出物體的圖像。

關鍵的波長

事實上,物理學家並不在意是否是光子在構造目標物體的圖像。通過其他粒子也能構造圖像,因為任何粒子都有一個與能量相關的波長——德布羅意波,又稱物質波。無論選擇使用光波還是物質波都是無關緊要的,唯一重要的是波長。這就是物理學家如何探測物質,並確定一個物體的大小到任何所選擇的尺度。

當物理學家首次認識到這種現象時,他們既感到十分困惑,又感到十分驚奇。如果不斷把電子從擋板上的一個狹縫中發射出去,它會在另一邊接收屏上形成「電子堆」。但如果擋板上有兩個相鄰的狹縫,接收屏上不會有兩堆電子,而是一個幹涉圖樣,就好像電子真的像波一樣運動,這就是波粒二象性。

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如果向這兩條狹縫一次只發射一個電子,結果還會出現同樣的幹涉圖樣。電子不僅表現得像波一樣,而且每一個電子都好像可以與自己發生幹涉。如果進一步改變實驗,還會得到更加奇怪的惠勒延遲選擇實驗,這裡不再展開。

理論上,如果讓粒子(電子、質子或者光子等等)達到越高的能量,其波長越短,解析度越高,以此就能探測到尺寸越小的結構。倘若能準確地測量出非基本粒子什麼時候分裂,這樣就能確定能量閾值,從而測出它的大小。

基本粒子的尺寸

通過這種方法,物理學知道,原子可以分割成原子核和電子,它們的總大小約為10^-10米。原子核也能進一步分割成質子和中子,這些更小粒子的尺寸約為10^-15米。質子和中子又能分割為夸克和膠子,它們的尺寸小於10^-18米。

另一方面,如果用高能粒子轟擊夸克、膠子和電子,它們沒有表現出內部結構的證據,這意味著它們是基本粒子,沒有尺寸的點粒子。

根據物理學家目前的測量結果,每一個標準模型粒子都是無法再分割的基本粒子,它們的尺寸不超過10^-18米。根據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已知的基本粒子包括如下種類:6種夸克和6種反夸克、3種帶電輕子和3種反輕子、3種中微子和反中微子、8種膠子、光子、W和Z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再考慮基本粒子的自由度等性質,已知的基本粒子總共有61種,它們是構成萬物的基礎。

超越粒子物理標準模型

不過,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並沒有給出所有問題的最終答案。事實上,標準模型在某種程度上肯定會崩潰出錯,因為這套理論沒有考慮到引力、暗物質、暗能量以及宇宙正反物質不對稱的事實。

宇宙中一定還有更加本質的規律,也許我們所認為的基本粒子其實是可以分割的。如果我們能讓粒子獲得足夠高的能量,使其波長足夠短,我們就有望看到目前能量尺度和普朗克能量尺度之間的東西。標準模型不是終極理論,比目前已知基本粒子更小的尺度還有待探索。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基本粒子」的大小的?
    當達到極限時,就獲得了最基本的粒子。問題是我們如何知道是否達到了極限?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科學家認為原子是最基本的粒子。今天,我們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原子核可以分裂成質子和中子,而質子和中子又可以進一步為夸克和膠子。我們許多人都想知道,是否有一天夸克和膠子也會進一步分裂,它們的極限在哪?
  • 基本粒子可以有多大?其大小會有什麼影響?
    目前在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理論的架構下,已知的基本粒子可以分為費米子(包含夸克和輕子)以及玻色子(包含規範玻色子和希格斯粒子),由兩個或更多基本粒子所組成的則稱作複合粒子。基本粒子是很小的物體,它們沒有更深的內部結構。科學家認為大約上面有十幾個「物質」粒子是基本的,但是它們的大小各不相同,有的甚至相差很大。例如,頂夸克和電子之間的質量差別相當於一頭大象和一隻蚊子之間的差別。
  • 基本粒子還能繼續分割嗎?
    那麼,物理學家是如何知道一個基本粒子有多小呢?上圖是第一張單原子照片,由原子力顯微鏡(AFM)拍攝到的並五苯分子,達到單原子解析度。成像方式如下:一組特定波長的光被發射到目標物體上,其中一些光波直接穿過,而有一些則會被反射回去。通過測量未反射或者反射的光,可以構建出目標物體的陰像或陽像的畫面。
  • 粒子物理學的產生發展,層出不窮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的陸續發現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粒子的知識。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最初,人們知道的基本粒子只有四種,隨著實驗技術的提高,人們很快發現基本粒子不止幾種、幾十種,而是層出不窮,到目前已達三百種以上。早期發現的一些粒子是在研究核結構時,先由理論預言,而後為實驗證實的。
  • 重大實驗:物理學家可能發現假想基本粒子「惰性微中子」
    微中子是宇宙中繼光子後第二常見的基本粒子,我們目前已知3 種微中子存在,但假定的微中子「惰性微中子」還是個未被發現的幽靈人物,一旦身分證實,將改寫自1975 年以來主導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並進一步解開可能由新粒子構成的暗物質謎團。
  • 解釋:基本粒子是什麼?
    當我們能夠用越來越強大的顯微鏡觀察世界時,自然會想知道這些物體是由什麼組成的。我們相信我們已經發現了一些這樣的物體:亞原子粒子,或者沒有尺寸的基本粒子,它們不可能有亞結構。我們現在試圖解釋這些粒子的性質,並努力展示這些粒子如何被用來解釋宇宙的內容。有兩種類型的基本粒子:物質粒子,其中一些結合在一起產生我們周圍的世界,和力粒子-其中之一,光子,負責電磁輻射。
  • 人類所想像的最微小的現實,物理學家研究的基本粒子,是有是無?
    斯諾地球儀:全盛時期的薩伯德裡微中子觀測站(圖源:斯諾)我一直都對中微子很著迷,那些調皮的基本粒子們充滿著整個宇宙(你可能只是曾經聽過它,但每兩秒就約有65億的中微子從一個如指甲蓋般小的空間裡穿過)但是,因為是電中性粒子並且只和那些通過重力或者弱力的物質起相互作用,它們很難被人們所發現。
  • 基本粒子的神秘「味道」
    ■ 邢志忠/文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約瑟夫·約翰·湯姆孫(Joseph John Thomson)在陰極射線實驗中發現了電子,這是人類探測到的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基本粒子
  • 現在的基本粒子還能再分嗎?
    當時大家都認為質子、中子和電子已經不可能再分的,這個宇宙都是由這幾種基本粒子構成的。在夸克模型沒有提出來之前的20世紀50、60年代發現了將近50種不同的粒子,當時科學家不知道如何給這些粒子分類,直到1964年,美國物理學家默裡·蓋爾曼和喬治·茨威格各自獨立提出了強子的夸克模型,人們才認識到基本粒子根本沒有盡頭,因為隨著科技的發展總是能把已經發現的粒子分解。
  • 基本粒子有多小?
    但我們現在知道的更多: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而原子核則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它們又可以繼續被分割成更基本的夸克和膠子。但是,我們可以繼續分割下去嗎?我們要如何得知這些粒子的「大小」?「大小」其實是一個很難的概念,但是量子力學可以幫助我們理解。
  • 物理學家認為,是由粒子和力場構成!宇宙的本源,並非物質?
    物理學家認為,世界是由粒子和力場構成,但他們還不清楚量子領域的粒子和力場究竟是什麼。在這篇文章中,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的哲學教授梅納爾·庫爾曼將會把我們的直覺和對世界的認知打得支離破碎:世界的本源並不是我們已經漸漸熟知的各種基本粒子和場,而是一些屬性和聯繫,比如顏色、形狀、質量、電荷和自旋。
  • 什麼是基本粒子?
    什麼是基本粒子?後來,又發現了正電子、中微子、介子、超子、變子等,統稱為「基本粒子」。1972年,我國髙能物理研究所云南宇宙線觀測站,在宇宙線中發現一種新的重質量荷電粒子。1974年秋,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為首的實驗小組,發現一種新的重光子,命名為J粒子。在1979年,丁肇中再接再厲,又發現了一種新的重要的基本粒子——膠子。據統計,目前已發現的基本粒子近300種,而且還在不斷發現之中。
  • 粒子、場與群論,在最基本的尺度上,宇宙的基本構件是什麼?
    近一個世紀過去了,物理學家們還是不知道。粒子相互作用,在基本水平上,是世界的組合方式。我們還需要第三個性質來說明粒子在空間旋轉和推進(這兩者合起來就是時空旋轉)組合下是如何變化的。這個關鍵屬性是「自旋」。在維格納的研究期間,物理學家已經知道粒子具有自旋,這是一種內在的角動量,它決定了粒子行為的許多方面,包括它們的行為是像物質(像電子)還是像力(像光子)。
  • 細說基本粒子和自然力量,看看科學家如何解釋萬物
    但是1803年英國的化學家兼物理學家約翰·道爾頓指出,化合物總是以一定的比例結合而成的,這一事實可以用由原子聚合一起形成稱作分子的個體來解釋。然而,直到20世紀初這兩個學派的爭論才以原子論者的勝利而告終。
  • 重新測定質子大小,結果讓物理學家失望了
    一項令人喜憂參半的新觀測結果,解釋了一個困擾了物理學家近十年的異常現象,同時給他們澆了一盆冷水:多年前被認為隱藏著全新物理學理論的「神秘現象」,不過是由於測量誤差造成的。
  • 基本粒子如何相互作用?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計算機能力的指數級增長,以及隨之而來的算法質量提高,使得理論物理學家和粒子物理學家能夠對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進行更複雜、更精確的模擬。德國美因茨亥姆霍茲研究所的物理學家馬可·切(Marco Ce)現在在EPJ Plus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描述了一種模擬「大」粒子群的技術(至少以粒子物理學的標準來看)。提高了信噪比,提高了模擬精度;至關重要的是,還可以用來模擬重子的整體:包括構成原子核的質子和中子在內的一類基本粒子。
  • 上帝粒子的發現,會顛覆粒子物理學,讓粒子物理學家失業嗎?
    我們將會非常失落,而且視界望遠鏡團隊的人最好給每個現在還活著的物理學家都寄4年的《私家之眼》。史蒂芬霍金可以輕易的說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會讓物理變得無趣。那麼先讓他說一下黑洞-他在研究的東西-然後我們再回來討論。希格斯玻色子是粒子物理學(在一些方面來說),黑洞是天體物理學。
  • 解讀:宇宙中最基本的單元是粒子還是波?
    弦理論有幾個基本理論1:宇宙的基本構成要素不是點粒子,而是像細橡皮筋的上下振動著的唯一絲線,各種不同的粒子只是這個線圈的不同振動模式。依照弦理論,每種基本粒子所表現的性質都源自它內部弦的不同的振動模式。每個基本粒子都由一根弦組成,而所有的弦都是絕對相同的。不同的基本粒子實際上是在相同的弦上彈奏著不同的「音調」。由無數這樣振動著的弦組成的宇宙,就像一支偉大的交響曲。
  • 這個最最基本的問題,物理學家卻還沒有標準答案
    簡單的解釋總是不能令人滿意:大家普遍認為,電子、光子、夸克和其他的「基本」粒子缺乏內部結構或者物理體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粒子理論學家瑪麗·蓋拉德曾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預測過兩種夸克的質量,她認為:「一般地,我們認為粒子就是一個點狀的物體。」然而,粒子有明確的性質,比如電荷和質量。但是,一個沒有維度的點,如何承載重量?
  • 什麼是粒子?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仍未有標準答案
    但是,一個沒有維度的點,如何承載重量? 麻省理工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文小剛說:「我們說它們是『基本的』,但這只是對學生的一種說辭。『別問了!我也不知道答案。它就是基本的,所以別再追問了。』」對於任何物體,它的性質都是由構成它的物質——最終會歸結到粒子——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