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所想像的最微小的現實,物理學家研究的基本粒子,是有是無?

2020-12-03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天文航天系列徵文賽。

2019年的諾貝爾獎公布時,天文在線從過去的諾貝爾獎中挑選出他們最喜歡的一個獎項。Tushna委員會在這件事中有所爭論,在他們看來,2015年表明中微子擁有質量的諾貝爾獎項——中微子振蕩發現獎,才是應該被挑選出來的那一個。

斯諾地球儀:全盛時期的薩伯德裡微中子觀測站(圖源:斯諾)

我一直都對中微子很著迷,那些調皮的基本粒子們充滿著整個宇宙(你可能只是曾經聽過它,但每兩秒就約有65億的中微子從一個如指甲蓋般小的空間裡穿過)但是,因為是電中性粒子並且只和那些通過重力或者弱力的物質起相互作用,它們很難被人們所發現。一開始,中微子在89年前被沃爾夫岡·保利預測作「絕望的補救」,補救著不斷上升的貝塔數據的衰變,這些所謂的「幽靈粒子」被認為偵測無望。事實上,保利自己也認為這些幽靈粒子不可能會被偵測到,並為他的說法賭上一箱香檳,人盡皆知。」我做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我假設了一個永遠都不會被發現的粒子。」

中微子。

當弗雷德克和克萊德·考恩在1956年發現了由核反應堆發射的反中微子時,保利顯得很開心,即使他的賭言被打破了。弗雷德克和克萊德的這個發現,獲得了1995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實際上,中微子天文學在諾貝爾獎中是一個十分受待見的話題,1988年這個獎項聯合授予萊昂·萊德曼,梅爾文·施瓦茨和傑克·斯坦伯格三人「通過對μ子中微子的發現來證實中微子束法和輕子的雙重態結構「;無獨有偶,2002年時,有一半的諾貝爾獎授予了小雷蒙德·戴維斯和Masatoshi Koshiba對天體物理學的開創性貢獻,特別是對探測宇宙中微子的貢獻。

但是中微子諾貝爾最令我著迷的是2015年頒布給阿瑟·B·麥克唐納和高崎佳田「對中微子振蕩的發現從而表明中微子具有質量」這一成就。看,早先的中微子理論也認為中微子是沒有質量的微粒,然而,到了1957年,一位義大利物理學家布魯諾·蓬泰科爾沃已經開始思考關於存在多種類型中微子(或稱「香味」電子、μ和τ)的可能性,還有認為它們可以改變,或者從一個粒子到另外一個粒子「振蕩」。在1962年。對多種類型中微子的假設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被皮曼·施瓦茨和斯坦伯格觀測到電子和μ子中微子的存在,而τ子中微子也最終在2000年的時候被確認發現。

但是,一個相當令人毛骨悚然的難題——關係著「太陽中微子問題」也應運而生了。一個由物理學家XX和XX著手的實驗在南達科塔州的霍金金礦進行,在實驗過程中,他們只探測到了大約百分之三十的太陽中微子數量,遠遠低於他們對太陽光度所得出來的應擁有的太陽中微子數量本身。唯一用來解釋這個現象的說法(除了人們擔心了一段時間的太陽本身正在消亡之外)就是太陽中微子在不同的味道之間振動,就像它們從太陽到地球上。霍金的這個實驗(只能探測電子中微子)因此也只能獲得實際實際數量的三分之一。這個解決方案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中微子必然是具有著質量,才使得這些振蕩的發生——但這個結果與對粒子所進行物理預測出來的標準模型是相悖的,因為它們是無質量粒子。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最後一行的綠色粒子為中微子,他們的質量目前未知。(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覺得中微子如此有趣的原因之一

——標準模型雖然不能解釋諸如引力、暗物質和能量以及物質-反物質不對稱等一些相當重要的現象,但卻是最成功和最普遍的現象之一。而截止到目前為止,粒子物理學的理論也一直都被證明是正確的。後來,為了查明原因,中微子物理學家們跳出標準模型的範疇,對他們來說,這個決定勢必會是一個相當令人興奮的前景。而這些中微子振蕩的證據,以及它們的質量,都是一段長久的奮鬥,也是卡吉塔和麥克唐納能夠在2015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

卡吉塔和他的同事是日本超級神岡實驗的參與人員,在1998年的實驗數據顯示,來自地球對岸的電子和μ子中微子的比例是不同的,這表情中微子在長距離移動時會改變味道,穿過地球。一開始,物理學家們是能夠用實驗表明中微子確實具有質量,雖然只有0.1eV。一年過後,由麥克唐納領導的薩德伯裡微中子觀測站(斯諾)開始收集數據,並且能夠確定在太陽中產生的電子中微子,有多少在到達地球時會變成μ子中微子或τ中微子。斯諾的詩句證實了一個事實——當中微子到達地球時,三分之二的太陽電子中微子會改變味道。

日本的超級神岡探測器,在實驗初期(1996年)往探測器內灌水。(圖片來源:東京大學)

雖然中微子科學在兩個實驗之後的幾年裡有了很多的進步,但仍存在許多問題,包括我們仍然不知道三種中微子味道的確切質量,或者它是如何達到這個質量的。在2015年獎項頒布的隔天,我寫了一個博客。講的是今天當我們涉及到物理界的一些大且未知的問題時,為什麼提升我們對中微子質量的理解是如此重要,更吸引你去讀這篇博客的是,我前面提到的關於更多標準模型問題的答案,可能就在於一個尚未被發現但我們長期垂涎已久的一種被稱為無菌中微子的第四種中微子。而你只需要閱讀那個博客,就能找到更多的信息。不過,我確實希望我已經為我為何如此著迷中微子諾貝爾獎提出了一個很好的理由。另外,不管怎樣,我將留給你們物理學家弗雷德裡克·賴因斯曾經描述中微子的迷人話語,即」人類所想像的最微小的現實」。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physicsworld- BUIBUI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我們所知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物理學家的回答讓人意外
    當物理學家第一次使電子與質子碰撞時,他們觀察到電子被質子內部的三個小硬核反彈。這些核後被稱為為夸克,人們發現它是組成質子的更小的粒子。夸克是我們在科學研究中遇到的最小的粒子。夸克的發現意味著質子和中子不再是最基礎的粒子。
  • 奇妙的中微子:物理學家不斷追尋的幽靈粒子
    微小的電中性粒子這些微小的粒子被稱為中微子(neutrino)。1934年,傑出的美籍義大利裔物理學家恩裡科·費米(Enrico Fermi)提出了這一術語。在義大利語中,「neutrino」的字面意義是「微小的電中性粒子」。中微子概念的提出,其實是物理學家用來解釋一個奇特核反應的嘗試。
  • 我們所知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
    物理學家第一次使用質子撞擊電子時,觀察到電子被質子內部的三個小硬核反彈回的現象。這些核後來被稱為夸克,是組成質子的更小的粒子。夸克是我們在科學研究中遇到的最小粒子。夸克的發現意味著質子和中子不再是最基本的組成粒子。為了更深入地理解,我們來剖析物質,逐層探究其組成。
  • 我們所知道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原子?電子?還是夸克?
    物理學家首次將電子與質子碰撞時,他們觀察到電子從質子內部的三個小硬核上反彈。這些小硬核被稱為夸克,人們發現,它是組成質子的比質子更小的粒子。夸克是我們在科學研究中遇到的最小粒子,它的發現意味著質子和中子不再是組成物質的基礎。
  • 我們所知道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原子?電子?還是夸克?
    物理學家首次將電子與質子碰撞時,他們觀察到電子從質子內部的三個小硬核上反彈。這些小硬核被稱為夸克,人們發現,它是組成質子的比質子更小的粒子。夸克是我們在科學研究中遇到的最小粒子,它的發現意味著質子和中子不再是組成物質的基礎。
  • 二進位數解易經——現實世界的基本粒子關係
    對於宇宙世界,我們目前最普遍的認識,是認為宇宙並非連續,這與易經二進位化後的思想很吻合。所有的萬事萬物都能是由最小的粒子構成的,哪怕是光,哪怕是力都是如此。《時間簡史》裡面說,宇宙裡面所有的已知的粒子,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自旋為1/2的粒子,它們組成了物質,另外一種是自旋為0,1和2的粒子,它們產生了物質之間的力。
  • 物理學家如何知道基本粒子的大小?
    一直以來,物理學家不斷把粒子分成更小粒子,直至最小的尺寸,以尋找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那麼,物理學家是如何知道一個基本粒子有多小呢? 那麼,物理學家也是用光子來研究基本粒子的尺寸呢?畢竟,只有光與物體相互作用之後,才能構建出物體的圖像。 關鍵的波長 事實上,物理學家並不在意是否是光子在構造目標物體的圖像。
  • 這個最最基本的問題,物理學家卻還沒有標準答案
    」是什麼,有著許多不同的理解:點狀物體、場的激發源、純數學照進現實的一個斑點......但是,如今物理學家對於粒子這個概念的理解,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改變。但是粒子的性質不是由自己的成分決定的,而是由其數學形式決定的。粒子站在數學和現實兩個世界相接觸的那一點,立足處有些搖晃。十多位粒子物理學家對於「什麼是粒子」給出了多樣的描述,還闡述了兩個迅速發展的理論,目標是得到一個描述粒子的統一圖像。
  • 解碼宇宙最微小生命超弦《人類的靈魂是超弦》
    解碼宇宙最微小生命超弦《人類的靈魂是超弦》   《人類的靈魂是超弦》是中國非學院派學者、天才物理學家高國新耗時6年完成的科普著作。作者用最簡淺的語言解釋宇宙關於靈魂最重要的科學知識,通俗易懂,適合大眾閱讀。
  • 電子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發現的基本粒子
    化學家道爾頓說每種化學元素都有它對應的原子,原子是最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實心球體。在發現電子之前,人們認為原子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微粒。1858年,德國物理學家呂克爾利用低壓氣體放電管的研究氣體放電時看到了玻璃壁上淡淡的螢光及管中物體在玻璃壁上的影。
  • 粒子、場與群論,在最基本的尺度上,宇宙的基本構件是什麼?
    但是這些粒子的屬性不是來自於它們自身的成分,而是來自於數學模式。作為數學和現實之間的接觸點,粒子以一種不確定的立足點橫跨兩個世界。對於粒子,十幾位粒子物理學家給出了截然不同的描述。他們的答案並不衝突,而是抓住了真相的不同方面。當今基礎物理學的兩個主要研究方向都在追求一種更令人滿意的、包羅萬象的粒子圖景。
  • 現實不似你所見:3個方面了解世界的基本組成,踏上探索現實之旅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現實不似你所見》。作者卡洛·羅韋利,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圈量子引力理論的開創者之一。曾在美國、義大利工作,現在法國帶領量子引力研究小組。著有暢銷書《七堂極簡物理課》,被譯為40多種語言,被譽為下一個「史蒂芬·霍金」。世界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什麼?時間和空間真的存在嗎?現實的本質是什麼?
  • 物理學家認為,是由粒子和力場構成!宇宙的本源,並非物質?
    可是,你能想像漂浮在半空的一抹「紅色」,可能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最基本的組成單元嗎?物理學家總是這樣描述宇宙:宇宙是由各種微小的亞原子粒子構成,這些粒子之間通過力場相互吸引或排斥。他們將這一學科稱為「粒子物理學」,將所用的研究儀器稱為「粒子加速器」。他們堅持認為,宇宙是一個像樂高玩具那樣由粒子搭建起來的模型。
  • 掌握宇宙生死的粒子,被稱為「上帝粒子」,比原子小卻能毀掉一切
    引言:在現實的宏觀世界中,所有的物質都由微觀世界的粒子組成。而在很多人看來,微觀世界裡最微小的粒子應該就是原子了。其實不然,還有一種粒子比原子還小。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它是一種能夠主宰宇宙命運的粒子,因此被稱為「上帝粒子」。
  • 現實真的是現實嗎,研究表明,人類或許只是宇宙投影
    ,人類可能自以為很了解地心引力,畢竟,他們比其他任何力量(電磁力和弱和強核力)都更接近人類的生活,也更有意識地掌握這一基本力。儘管物理學家們研究引力已經有幾百年了,但它仍然是一個神秘的來源。為什麼引力如此令人費解,以及為什麼仍然很難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包括引力)與量子力學結合在一起,這都是科學界一大烏雲。
  • ...著「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
    3年前,他押下100美元的賭注,打賭人類永遠也不可能發現希格斯粒子——這種有著「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質量之源。  2011年12月1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召開研討會宣布,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顯微鏡」——大型強子對撞機尋找希格斯粒子時出現「重要進展」。
  • 基本粒子可以有多大?其大小會有什麼影響?
    基本粒子(elementary particle)是組成物質最基本的單位,其內部結構未知,所以也無法確認是否由其它更基本的粒子所組成。隨著物理學的不斷發展,人類對物質構成的認知逐漸深入,因此基本粒子的定義隨時間也有所變化。
  • 「天使粒子」,是夢幻還是現實
    馬約拉納費米子 正反同體物理學中,構成物質最小、最基本的單位被稱為「基本粒子」。它們是在不改變物理屬性前提下最小體積物質。基本粒子又分為兩種:費米子和玻色子,分別以美國物理學家費米和印度物理學家玻色的名字命名。基本粒子要比原子、分子小得多,現有最高倍的電子顯微鏡也不能觀察到。
  • 想像宇宙不存在?
    你能想像出來嗎?不能。在此,我們面對的是終極問題:為什麼是「有」、而不是「空」?我們可以從好些出處搜集了多個答案,包括2013年勒斯裡與孔恩的書《存在的奧秘》與2017年克勞斯的書《迄今為止最偉大的故事》。空是荒謬的。
  • ...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質量...
    3年前,他押下100美元的賭注,打賭人類永遠也不可能發現希格斯粒子——這種有著「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質量之源。  2011年12月1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召開研討會宣布,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顯微鏡」——大型強子對撞機尋找希格斯粒子時出現「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