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中微子:物理學家不斷追尋的幽靈粒子

2020-11-23 IT之家

1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每一天的每一秒,你都會受到來自宇宙深處的數萬億個亞原子粒子的攻擊。它們以宇宙颶風之勢穿過你的身體,轟擊速度近乎光速。它們來自整個天空,輕而易舉地穿過地球大氣層,而且無論白天或黑夜,無時無刻。

然而,我們對這一切毫無察覺,似乎也毫髮無傷。到底發生了什麼?

微小的電中性粒子

這些微小的粒子被稱為中微子(neutrino)。1934年,傑出的美籍義大利裔物理學家恩裡科·費米(Enrico Fermi)提出了這一術語。在義大利語中,「neutrino」的字面意義是「微小的電中性粒子」。中微子概念的提出,其實是物理學家用來解釋一個奇特核反應的嘗試。

有些元素有時會有些不穩定,如果它們長時間單獨存在,就會分崩離析,轉變為別的元素,確切地說,是元素周期表上比之略輕的元素。此外,轉變過程中會產生一個電子。在20世紀20年代,物理學家通過對這些衰變過程的細緻觀察和分析後發現,存在一些微小的能量不守恆現象。換句話說,該過程開始時的能量要比最終呈現的能量略大一些。這在數學上說不通,太奇怪了!

於是,少數物理學家假設了一種全新粒子的存在。這些粒子攜帶著缺失的能量,它們很微小,很輕,而且沒有電荷。它們可以悄無聲息地躲過探測器的觀測。

證實中微子的存在花費了數十年時間,足見這些微小粒子的神秘。1956年,中微子被歸入了一類已知並結果測量和確認的粒子,事情又變得更加奇妙了。

最合適的「味」

這個難題是隨著μ子(渺子,muon)的發現而出現的。有趣的是,μ子也是在中微子概念提出的時候(20世紀30年代)被發現的。μ子的性質幾乎就和電子一樣,具有同樣的電荷和自旋。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質量大約是電子的200倍,因此可以想像成一個「加重版」的電子。

μ子會參與特定類型的反應,但通常不會持續很久。由於「塊頭」較大,因此μ子非常不穩定,會迅速(1到2微秒)衰變成更小的粒子。物理學家已經對這一過程了解很多,但這和中微子的故事有什麼關係呢?

物理學家注意到,表明中微子存在的衰變反應總是會產生一個電子,而不是一個μ子。在其他反應中,μ子會出現,而不是電子。為了解釋這些發現,物理學家推測某些中微子(不是其他類型的中微子)總是在一些衰變反應中和電子成對出現,而μ子必須與某種尚未發現的中微子成對出現。畢竟,對電子「友好」的中微子無法解釋μ子事件的觀察結果。

搜尋工作繼續進行,直到現在。到了1962年,物理學家終於鎖定了第二種中微子。最初它被稱為「中介子」(neutretto),但物理學家最終還是選擇了更加理性的叫法——μ中微子(muon-neutrino),因為它在反應中總是與μ子成對出現。

τ子的出現

好了,已經證實有兩種中微子存在,大自然是否還有更多的驚喜呢?1975年,斯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2008年更名為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對海量的數據進行了篩選,揭示了一種質量比電子和μ子更大的基本粒子的存在:τ子(tauon)。這種粒子的質量是電子的3500倍,是個相當可觀的粒子!

於是問題來了:對於這3種粒子,電子、μ子和τ子,在電中微子和μ中微子之外,是否還存在與τ子對應的中微子?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可能只存在兩種中微子,也可能有4種中微子。或許甚至有17種……大自然從來不會完全符合我們的期望,所以沒有理由現在就下結論。

幾十年來,物理學家一直在用大量實驗和觀測結果來說服自己:第3種中微子應當存在。但是,直到接近千禧年時,一項在費米實驗室進行的專門實驗才最終取得了成功。2000年7月,DONUT(英語「Direct Observation of the NU Tau」的縮寫,)實驗協作項目宣布了τ中微子的發現。

追逐幽靈

那麼,為什麼我們如此關心中微子?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現在,我們已經追逐它們超過70年?為什麼一代代科學家對這些微小的電中性粒子如此著迷?

原因在於,中微子不斷超出我們的預期。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甚至不確定它們是否存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曾確信它們完全沒有質量,直到實驗結果告訴我們,這些微小的粒子必須具有質量。它們的質量究竟是多少,仍然是物理學家在探索的問題。而且,中微子有一種十分惱人的「習慣」——在傳播過程中會發生「味」(flavour)的振蕩,但在產生和被探測時具有明確的味。在粒子物理學中,「味」是基本粒子的一種量子數。

物理學家還推測可能存在另外一種不會參見任何常規相互作用,但可以通過中微子振蕩產生的中微子,即惰性中微子。物理學家正在努力尋找這種神秘粒子的蹤影。一些最新研究和實驗的異常數據表明,包括惰性中微子在內的新型中微子仍有可能存在。

可以說,中微子不斷挑戰著我們所知的物理學。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它們都將是物理學家最希望解決的挑戰之一。

相關焦點

  • 宇宙大爆炸產生的「幽靈粒子」是何方神聖?
    「幽靈」是何方神聖?我們的宇宙產生於137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宇宙大爆炸在一秒鐘內產生了無數的中微子。宇宙大爆炸初期,由於光子無法擺脫引力外逃,而中微子卻與物質不發生任何作用,可以暢行無阻。所以,它們攜帶了比光更早的宇宙信息走到了現在。由於中微子難以探測,所以被科學界稱之為「幽靈粒子」。
  • 幽靈粒子能夠穿越一切物質,你知道幽靈粒子的秘密嗎,快來看一看
    今天我們來探索一個大家比較感興趣的話題,那就是幽靈粒子,我們知道幽靈粒子可以穿越任何一種物質,所以科學家才這樣稱呼這種粒子,其實幽靈粒子真正的名字叫做中微子,是一種物理學中的粒子。首先要告訴大家的一點是中微子屬於輕子,是質量極小的一種粒子。
  • 中微子怎麼被發現的?曾迷惑能量守恆定律24年的「幽靈粒子」
    人類自詡是地球上最高智慧的生物,然而祖先留給我們的感知自然的能力,卻無法察覺來自宇宙的「幽靈粒子」——它們隨時隨地以每秒幾百萬億顆的頻率,肆無忌憚地穿過我們的身體。那麼,科學家又是怎麼發現它們的呢?1896 年, 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了天然的放射性元素會以看不見、摸不著的方式釋放出能量。
  • 什麼是幽靈粒子?它的作用有多大?
    原來,中微子不帶電,自旋為1/2,以接近光速運動,質量非常輕,質量小於電子的百萬分之一。於2011年九月作為已發現可能超光速的粒子,像幽靈一樣的存在,科學家們就以「幽靈粒子」來描述它。奧地利物理學家泡利說偷走能量的是一種尚未認識的粒子,大物理學家費米十分贊同泡利的觀點,並且根據這個粒子是中性的微小粒子,給這個粒子命名為中微子。
  • 「幽靈粒子」中微子,是如何與原子核互動的?
    中微子,從宇宙起源時一直到今天都是宇宙中最為豐富的粒子之一。科學家經常把這種由太陽核聚變反應產生的大量物質稱為「幽靈粒子」。每秒鐘就有數萬億的中微子傾瀉在地球上,悄無聲息穿過地球,仿佛它們並不存在。《物理評論X》當地時間9月28日發文稱,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首次構建了精細模型以解開關於中微子的眾多謎團之一——它們如何與原子核發生相互作用。
  • 解密「幽靈粒子」中微子如何與原子核互動
    中微子,從宇宙起源時一直到今天都是宇宙中最為豐富的粒子之一。科學家經常把這種由太陽核聚變反應產生的大量物質稱為「幽靈粒子」。每秒鐘就有數萬億的中微子傾瀉在地球上,悄無聲息穿過地球,仿佛它們並不存在。《物理評論X》當地時間9月28日發文稱,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首次構建了精細模型以解開關於中微子的眾多謎團之一——它們如何與原子核發生相互作用。
  • 幽靈般的新物理學燈塔——中微子
    揭示中微子的真實本質可能為更加統一的物理學理論鋪平道路。很少有物理學家有幸將新的基本粒子帶入世界。然而,當沃爾夫岡·保利在1930年提出中微子的想法時,內心的疑慮緩和了他的反應。「我做了一件可怕的事,」保利後來告訴他的同事。「我假設了一個無法檢測到的粒子。」
  • 「幽靈粒子」讓「穿越」成真?(圖)
    ,歐洲科學家稱發現了超光速中微子(又叫「幽靈粒子」):在同樣的時間內,在長達730公裡的隧道裡,中微子比光子多跑了18米,即每秒鐘比光速多「跑」6公裡。  A「幽靈粒子」速度超光速  幽靈粒子,是指中微子。中微子很神秘,一個小小的粒子,居然能穿過地球。說它神秘,還因科學家猜想,宇宙中的中微子,像一個幽靈在飄蕩,怎麼也捉不到它。甚至,每天可能有數以萬計的幽靈粒子穿過我們的身體,但我們根本感覺不到它。  如今,神秘的中微子終於在地下1400米深的實驗室裡露面了。科學家們捕捉到了它,而且發現了它的「超光速」。
  • 幽靈粒子的質量之謎
    中微子是一種極其難以捉摸的基本粒子。從太陽內產生的大量中微子會以接近光的速度傳播飛向地球,並穿過我們的身體。由於中微子幾乎從未與構成我們身體的原子發生作用,因此我們不會有任何察覺。它們是名副其實的幽靈粒子。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科學家都認為這些微小的粒子是無質量的。○ 宇宙中包含著大量的中微子。它們沒有電荷,所以不會被自然界中的其他帶電粒子吸引或排斥。
  • 科學家發現地球內部產生的「幽靈粒子」
    據國外媒體報導,數十年以來,科學家致力於探索被稱為「幽靈粒子」的中微子具體來源,目前,科學家在義大利地下實驗室掌握到了確鑿證據,顯示這種中性亞原子粒子是在地殼之下產生的。這項研究有助於揭曉哪些放射性元素位於地殼之下,以及地球內部放射性過程如何產生熱量。
  • 一口氣讀懂最鬼魅粒子「中微子」
    粒子幼兒園上世紀50年代,當時的物理學家真的是十分無奈。由於一些大型設備的建立,科學家用最野蠻的方式「撞」,一下子撞出了一個天地,在當時叫做粒子幼兒園。這是因為他們發現了100多種粒子,但是卻無處將它們安放。後來,逐漸發展出了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在這過程中,我們國家的物理學家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吳健雄等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果你要問在眾多粒子當中,誰是最難被發現的?
  • 終於,物理學家弄清了南極高能幽靈粒子的來源之謎:耀變體黑洞!
    2017年9月22日,科學家通過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探測器——位於南極的「冰立方」(IceCube Neutrino Observatory),探測到了神秘的 「幽靈粒子」 。此次發現的粒子穿越40億光年到達我們身邊,普通人無從得知,科學家卻異常困惑。
  • 看不到摸不著,能輕鬆穿透任何物質,還能偷走能量的「幽靈粒子」
    人類一直對未知的宇宙充滿了好奇,我們不斷地在宇宙探索,廣袤無垠的宇宙還藏著許多的秘密等待著我們的發現。近年來,我國科學家在各個領域的科研上都有著不小的成果,在探索宇宙上,我們也有了新的成果。我們的科學家發現了,能穿越一切的「幽靈粒子」。
  • 捕捉到「幽靈粒子」意味著什麼?
    中微子探測器示意圖:球形的中微子探測器置於水池中心,上下與四周均被2米以上的水包圍以屏蔽本底,在水池頂部採用徑跡探測器作為反符合探測器,鋼網架上安放光電倍增管以探測並收集中微子事例。
  • 中微子探測器Borexino發現來自太陽的新型幽靈粒子
    據外媒報導, 義大利一個巨大的地下粒子探測器Borexino已經檢測到一種從未見過的來自太陽的中微子。 這些中微子證實了一個90年前的假設並完成了我們對太陽和其他恆星融合周期的描述。中微子是在核反應中產生的超輕粒子,地球上探測到的大多數中微子都是由太陽將氫聚變為氦時產生。
  • 中微子探測器Borexino發現來自太陽的新型「幽靈粒子」
    據外媒報導,義大利一個巨大的地下粒子探測器Borexino已經檢測到一種從未見過的來自太陽的中微子。這些中微子證實了一個90年前的假設並完成了我們對太陽和其他恆星融合周期的描述。中微子是在核反應中產生的超輕粒子,地球上探測到的大多數中微子都是由太陽將氫聚變為氦時產生。
  • 捕捉到超光速幽靈粒子 就能玩「穿越」?
    歐洲一隊科學家日前稱發現了超光速中微子(又叫「幽靈粒子」):同樣的時間內,在長達730公裡的隧道裡,中微子比光子多跑了18米——具體算下來,每秒鐘比光速多「跑」6公裡。  那麼,原本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認為,最快的速度是光速,沒有任何速度能超越光速,因此有了「相對論」。如果超越光速的物質真的存在,是不是人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都要被顛覆?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五:幽靈一般的中微子
    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了真正的中子,新粒子就不能叫中子了,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把這種新粒子叫做中微子,意思是很小的中子。這就是鷹和牛的區別,對於鷹來說,可以俯瞰天下,一眼就可以看出問題所在,泡利就是這種鷹,只是泡利還缺少了牛的精神,在任何領域都是淺嘗即止,關於中微子的理論就要交給費米去開創了。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五:幽靈一般的中微子
    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了真正的中子,新粒子就不能叫中子了,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把這種新粒子叫做中微子,意思是很小的中子。這就是鷹和牛的區別,對於鷹來說,可以俯瞰天下,一眼就可以看出問題所在,泡利就是這種鷹,只是泡利還缺少了牛的精神,在任何領域都是淺嘗即止,關於中微子的理論就要交給費米去開創了。
  • 在義大利一座山下,發現太陽內部產生的稀有「幽靈粒子」
    物理學家第一次發現由太陽內部奇怪的融合產生的稀有幽靈般的粒子。這些被稱為CNO產生的中微子的粒子從太陽傳播到埋在義大利一座山下的探測器,這一發現使人類進一步了解了我們恆星的火熱核反應。義大利米蘭國家核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學家:「貝雷西諾已經徹底闡明了,為太陽提供動力的兩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