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讀懂最鬼魅粒子「中微子」

2020-12-05 薛丁格的科學

粒子幼兒園

上世紀50年代,當時的物理學家真的是十分無奈。由於一些大型設備的建立,科學家用最野蠻的方式「撞」,一下子撞出了一個天地,在當時叫做粒子幼兒園。

這是因為他們發現了100多種粒子,但是卻無處將它們安放。後來,逐漸發展出了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在這過程中,我們國家的物理學家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吳健雄等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如果你要問在眾多粒子當中,誰是最難被發現的?

物理學家一般會說是希格斯玻色子,這個粒子直到2012年才被找到,也被稱為上帝粒子。它賦予了粒子質量。

如果你要問在眾多粒子當中,誰是最讓物理學感到困惑的?

那物理學家一般會說是中微子,物理學家至今也沒有完全搞清楚它的情況,甚至連它的質量都測不準,堪稱最鬼魅的粒子。因此,它有一個外號叫做:幽靈粒子。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家波爾曾經就差點因為中微子而放棄能量守恆原理。

那為什麼我們說中微子是最鬼魅的粒子呢?

其實這和它自身的性質有關。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中微子的特點

如果要非要總結一下中微子的特點,那大概是這麼三點:穿透力強,質量小,善變。我們先來說穿透力強和質量小。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說一說宇宙中的四大作用。我們都知道,高中物理學課上,物理學老師對於「力」的定義是: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但是到了上世紀,科學家發現,這個定義有點不夠用了。就拿弱力來說,它其實不僅能夠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它甚至可以直接改變粒子的種類,比如,β衰變,一個中子在弱力的作用下,變成了一個質子、一個電子和一個中微子。

因此,科學家改用了「作用」一詞來體會「力」。而科學家發現,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四種基本作用,分別是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

其中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在原子核層面的基本作用,前者是把夸克束縛在質子等粒子當中的作用,強度是四種基本作用中最強的,弱相互作用和衰變有關。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作用其實就只有電磁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其中引力相互作用指的是物體之間的引力。剩餘的作用其實電磁相互作用。你現在拿著手機是電磁相互作用導致的,手機發出的光進入到你的眼睛裡,和眼睛的細胞發生的也是電磁相互作用,最終整個系統也是利用電磁相互作用把信息傳遞到大腦,你才看到的。也就是說,如果有一些物質是不參與到電磁相互作用的,那你根本看不到它,它還可以直接穿過你。

中微子恰恰就是如此,它不參與到電磁相互作用,只有極低的概率會參與到弱相互作用當中,因此它的穿透力極強。在宇宙中穿越1光年的,只有50%的概率會和這個路徑上的物質發生弱相互作用,可以說概率是極低的。而太陽每產生3個光子,就會產生2個中微子,這當中有一部分中微子傳播到地球這裡,都是直接穿過地球,而我們絲毫沒有感覺。

除了穿透力極強,中微子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質量很小。在我們知道中微子存在之前,質量最小的基本粒子是電子,按照理論估算,中微子的質量上限也僅僅只有電子的百萬分之一而已。即使是到了現在,測量中微子質量這個問題依然困擾著科學家們,科學家依然沒辦法準確測出中微子的質量,因為實在太小了。因此,你幾乎可以認為它是不參與到引力相互作用的。

中微子最鬼魅的地方就在於它很善變。最早科學家探測中微子都很崩潰,這是因為觀測到的數量總是只有理論的1/3,很多科學家甚至開始懷疑理論錯了。後來,1987年,科學家們觀測到了一起超新星爆炸,最終得以確認一個事實,那就是理論沒有錯,事實上是存在著三種中微子。

而我們的觀測手段只是觀測到了其中一種,這三種中微子在傳播的過程中會互相轉化。這也正是中微子的鬼魅之處。

科學家為了找全中微子,花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時間,一直到2000年左右,科學家才找全了中微子。比如:如今日本還有一個神岡中微子探測器,在地下存放了5萬噸的純水用來捕捉中微子。

但即使到了現在,我們還是沒有科學家依然沒有完全搞清楚中微子的機制。

相關焦點

  • 一口氣搞懂中微子
    在宇宙中,存在著一種神奇的粒子,它可以輕易地穿過各種物質,每秒鐘都有接近1萬億個這種粒子穿過身體,我們卻根本無法察覺到。這種粒子鬼魅一樣的存在,也被我們稱之為:幽靈粒子。它其實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微子。關於中微子的探究歷史,也是貫穿著整個近代科學的發展。而科學家堅信,對於中微子的研究將會讓我們更加了解宇宙的過去和未來。
  • 宇宙中微子背景是什麼?中微子為什麼是第二豐富的粒子
    隨著宇宙的膨脹和冷卻,這時的能量再想製造新的粒子-反粒子對會變得越來越困難,而已經存在的正反粒子對將繼續湮滅成光子。但是隨著空間膨脹得越來越大,由於正反粒子的密度被稀釋,粒子很難找到對方,所以湮滅的速度就大幅降低。在同樣的密度下,粒子之間發生相互作用的機率取決於粒子的反應橫截面,俗稱大小。
  • 撼動宇宙的小粒子——中微子
    鮑利在這次發現不久後去世,也算是幸運地在有生之年看到了中微子的成功探測。上世紀六十年代,問題又來了。人類那時已經有能力探測到來自太陽的中微子。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國南達科他州位於地下1.5公裡的霍姆斯塔克(Homestake)實驗。當時也已經有了比較完善的標準太陽模型,可以通過計算太陽中心核聚變的速率,推算出每一秒有多少中微子被太陽射出來[1]。
  • 奇妙的中微子:物理學家不斷追尋的幽靈粒子
    微小的電中性粒子這些微小的粒子被稱為中微子(neutrino)。1934年,傑出的美籍義大利裔物理學家恩裡科·費米(Enrico Fermi)提出了這一術語。在義大利語中,「neutrino」的字面意義是「微小的電中性粒子」。中微子概念的提出,其實是物理學家用來解釋一個奇特核反應的嘗試。
  • 中微子的穿透力到底有多強?五光年鉛板才可能勉強擋住!
    我們所生活的宇宙可謂是無奇不有,就說你正在看這篇文章的同時,有許多的太陽中微子正在穿越你的身體,當然還有遠比它們運動速度慢的暗物質粒子也在穿過你的身體。但是,你根本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在人類探索科學的路徑上,這些看不到,摸不到的物質粒子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對於他們的研究也大幅度提升科學的發展路徑。
  • 每秒有億萬個中微子穿過你的身體,為什麼你感覺不到?
    在第一個角度中,先是泰勒斯提出萬物的本原是水,後來又有很多人提出不同的想法,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德謨克利特提出的原子論,他認為萬物的本源是原子和虛空。多說一句,德謨克利特是從哲學層面來思考,他提出的「原子」和我們如今的原子是不一樣的。而在第二個角度當中,古代的科學並沒有走得太遠。關於兩個問題的突破一直到了近代。
  • 宇宙中最神秘粒子並非是暗物質 疑似反中微子形成了地球
    科學家猜測在巖石層可能有一種新力量存在的證據,它能夠保護在此進行的最精密實驗不受到宇宙射線和其它高能粒子的輻射,幫助科學家窺探極其罕見的粒子。目前最主要的理論認為暗物質是由弱相互作用重離子(WIMPs)組成的,後者很少會與正常物質發生相互作用。好幾處實驗室,包括美國南達科塔州霍姆斯塔克金礦的最大地下氙探測器(LUX),也依賴地殼以保護實驗不受到宇宙射線的輻射。目前為止,搜尋到WIMPs的證據寥寥無幾,但正在進行的其它幾項試驗或可能在未來幾年有新的發現。
  • 拿下諾貝爾獎的中微子震蕩到底是個啥?
    更進一步的意義還在於,曾經長期被認為是沒有質量的中微子其實是有質量的。這不管是對於粒子物理學還是對於我們理解宇宙的本質都具有極重要的意義。我們生活在一個中微子的世界裡。每一秒都有數以萬億計的中微子通過你的身體。但你看不到它們,也感受不到它們的存在。中微子幾乎以光速在宇宙中傳播,幾乎不與物質發生相互作用。那麼它們究竟來自何方?
  • 「幽靈粒子」中微子,是如何與原子核互動的?
    中微子,從宇宙起源時一直到今天都是宇宙中最為豐富的粒子之一。科學家經常把這種由太陽核聚變反應產生的大量物質稱為「幽靈粒子」。每秒鐘就有數萬億的中微子傾瀉在地球上,悄無聲息穿過地球,仿佛它們並不存在。《物理評論X》當地時間9月28日發文稱,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首次構建了精細模型以解開關於中微子的眾多謎團之一——它們如何與原子核發生相互作用。
  • 中微子之謎:它是粒子還是能量?
    他們還發現,物質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而能量大部分情況下則表現出波的形式。不僅如此,當時的物理學家還認為,物質是不能創生也是不能消滅的,同樣的道理對於能量也是適用的。宇宙中物質的總量是不變的,能量的總量也是不變的。於是,在當時就有兩條定律:質量守恆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其中就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方程:質能方程。
  • 中微子之謎:它是粒子還是能量?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對各個粒子的能量測量發現,反應前後的能量並不守恆。著名物理學家玻爾提出,能量守恆只在宏觀上成立,在微觀上並不成立。但是泡利為了捍衛能量守恆的權威,提出中微子假說。他認為反應後應該有一種叫做中微子的東西把能量給帶走了。
  • 粒子探測器「冰立方」藏在南極的中微子「捕手」
    就像英國粒子天體物理學家素比·薩卡爾(Subir Sarkar)教授所說:「你不是想研究天上嗎?可你卻把自己埋進地下」。果然,被安裝於南極深厚冰層之下的 「冰立方」傳來了好消息。就在嫦娥三號成功發射的幾天前,一項宇宙射線研究有了最新結果,被稱為「冰立方(IceCube)」的中微子探測器首次探測到來自外太空的中微子。
  • 解密「幽靈粒子」中微子如何與原子核互動
    中微子,從宇宙起源時一直到今天都是宇宙中最為豐富的粒子之一。科學家經常把這種由太陽核聚變反應產生的大量物質稱為「幽靈粒子」。每秒鐘就有數萬億的中微子傾瀉在地球上,悄無聲息穿過地球,仿佛它們並不存在。《物理評論X》當地時間9月28日發文稱,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首次構建了精細模型以解開關於中微子的眾多謎團之一——它們如何與原子核發生相互作用。
  • 中微子是薛丁格的貓 | 「小粒子 大宇宙」科學公開課
    歡迎來到「小粒子大宇宙」系列課程。這裡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我是邢志忠。這次科學公開課,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和探討一種神秘的基本粒子,它們的名字叫做中微子。顧名思義,中微子就是電中性的微小粒子。很多同學可能從來沒有聽說過中微子,但是我相信,很多同學應該聽說過薛丁格的貓。其實中微子和薛丁格的貓有很多相同之處,它們都和量子力學有非常緊密的關係。
  • 物質的分割得到了原子,原子只是傾向,微觀粒子則鬼魅般存在。
    科學家發現微觀粒子處於不確定狀態 ,也就是微觀粒子可以同時處於多種狀態。微觀粒子不像撞球桌上滾動的撞球,而是像一團霧,讓人無法看清其運動軌跡。對於微觀粒子,我們無法像宏觀世界中那樣,可以對某個物體準確把握其運動軌跡。比如電子雖然是圍繞原子核旋轉的,但是我們無法確定其軌跡,只能判斷出其出現某一位置的概率。換句話說,電子可以在某一時刻出現在任何位置。
  • 中微子實驗沒有發現預期的新亞原子粒子的跡象
    據外媒報導,科學家對一種假想粒子的廣泛搜索,結果卻一無所獲。
  • 泡利嫌棄中微子
    如果要跟科學沾點兒關係的話,含光劍一定是用中微子鍛造的兵器——當然,不可能捕獲中微子去鑄劍。中微子大概是最奇特的命名為粒子的「子」,它的性質就是「無」,用科學的術語說,無電荷,無強力、電磁力,無大小,無空間尺度,無半徑,無質量。
  • Tiger Optics 加入詭異中微子粒子的捕獲項目
    領先實驗室使用示蹤氣體分析儀檢測雜質 賓夕法尼亞州沃靈頓2012年1月4日電 /美通社亞洲/ -- 直到上世紀才被人類所承認的微粒子 -- 中微子非常有趣,雖然它們難以捉摸,但卻可能是解開人類目前難以理解一些科學現象的關鍵所在。
  • 中微子探測器Borexino發現來自太陽的新型幽靈粒子
    據外媒報導, 義大利一個巨大的地下粒子探測器Borexino已經檢測到一種從未見過的來自太陽的中微子。 這些中微子證實了一個90年前的假設並完成了我們對太陽和其他恆星融合周期的描述。中微子是在核反應中產生的超輕粒子,地球上探測到的大多數中微子都是由太陽將氫聚變為氦時產生。
  • 中微子探測器Borexino發現來自太陽的新型「幽靈粒子」
    據外媒報導,義大利一個巨大的地下粒子探測器Borexino已經檢測到一種從未見過的來自太陽的中微子。這些中微子證實了一個90年前的假設並完成了我們對太陽和其他恆星融合周期的描述。中微子是在核反應中產生的超輕粒子,地球上探測到的大多數中微子都是由太陽將氫聚變為氦時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