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探測器「冰立方」藏在南極的中微子「捕手」

2020-11-27 中國網科學頻道

位於美國阿蒙森-斯科特南極站(Amundsen-Scott South Pole Station)的冰立方天文臺在朝霞中迎接破曉,這裡是科學家們處理冰下傳感器數據的地方。

①科學家正在標示一架粒子探測傳感器,它是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上的部分裝置,該天文臺於2010年12月份在南極建造完工。

②冰立方建設小組的成員在測試傳感器(圖左部分顯露),另一位科學家正在將一個單獨的傳感器掛在電纜上。

③在這張拍攝於2010年12月的照片中,一架冰立方傳感器正在被放入鑽好的冰洞中,這樣的冰洞共有86個。

就像英國粒子天體物理學家素比·薩卡爾(Subir Sarkar)教授所說:「你不是想研究天上嗎?可你卻把自己埋進地下」。果然,被安裝於南極深厚冰層之下的 「冰立方」傳來了好消息。

就在嫦娥三號成功發射的幾天前,一項宇宙射線研究有了最新結果,被稱為「冰立方(IceCube)」的中微子探測器首次探測到來自外太空的中微子。

新聞緣起

「冰立方」捕獲來自太陽系外的中微子

在分析了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冰立方」收集的數據後,科學家發現了28個高能中微子,其能量都超過30萬億電子伏特。這是自1987年以來,科學家們首次捕獲到來自太陽系外的中微子。

微中子是一種神秘的高能粒子,是宇宙內最劇烈的撞擊產物,並被認為是研究宇宙射線的突破口。

研究人員表示,「冰立方」為我們打開了宇宙的一個新窗口。這一發現為進行新型天文學研究鋪平了道路,我們可以利用探測器探測銀河系以及銀河系以外的遙遠區域。

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阿德萊德大學的加裡·希爾博士稱:「這是我們發現的第一個堅實證據,證明我們探測到來自太陽系以外『宇宙加速器』的高能微中子。」

「捕手」揭秘

5000多個「神經末梢」

「冰立方」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探測器,座落於南極。5000多個傳感器像神經末梢一樣分布在南極深厚的冰層中,組成了這張特製的「網」,用於捕捉中微子,由來自美國、德國、瑞典、比利時、瑞士、日本、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和巴貝多的200餘名物理學家和工程師組成的合作小組來操作。

自2004年開始,工程師們都會在每年的12月到南極冰層中鋪設光線感應器。到2010年,他們一共鑽了80餘個深達2500米的冰洞,每兩個洞之間相隔800米,而每一條凍結在洞裡面的電纜包含有60個光線感應器。

「冰立方」歷時10年建成,這個位於南極地下約2.5千米的探測器體量大得驚人。有報導稱,「冰立方」體積達到1立方公裡,超過紐約帝國大廈、芝加哥威利斯大廈和上海世界金融中心的總和。

南極冰雪充當過濾網

此前,「冰立方」有前輩們被建立在了深達1千米的地下礦井中。但研究者認為,南極是進行此項研究的最佳場所,因為這裡的冰雪異常純淨,幾乎完全不含氣泡和其他可能影響探測結果精確性的幹擾。並且,冰充當了一個過濾網,過濾出中微子,使其更容易被觀測到。此外,冰層也能保護望遠鏡免遭輻射侵蝕。

科學家們表示,隨著更多的數據從「冰立方」中產出,不僅將幫助科學家確定宇宙射線的來源、暗物質和宇宙進化的影響等現象,它還會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現象。

探測原理

捕捉一閃即逝的藍光

當宇宙射線中的高能粒子轟擊其他物質原子,將產生輻射和中微子。中微子是宇宙中除了光子之外最多的粒子。但是它們卻是最難以探測的粒子,因為它們不帶電荷,並且幾乎沒有質量,這意味著它們可以暢通無阻的穿過巖石、金屬,甚至人體。

來自果殼網的文章稱,中微子是粒子世界裡出了名的「隱士」。它無影無蹤,又來去匆匆。它幾乎以光速運動,從它初生的地方沿著直線飛射出去。它的穿透性極強,攔在它路上的所有物質幾乎都被無視。對它來說,太陽、地球乃至人體幾乎就和不存在一樣。

每秒鐘都會有一千萬億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穿過人的身體,其中上百億穿過眼睛,甚至在夜晚,太陽位於地球另一邊時也一樣。

在極少的情況下,中微子會撞到原子。這樣的結果是產生一種叫作μ子的粒子(這是中微子的一種)以及一種特徵藍光閃爍,探測器可以捕獲這種閃爍(高速中微子在通過介質時,如果其速度大於光在這種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會產生藍色輝光,即切連科夫輻射)。

「冰立方」中,中微子在與冰層中的氧原子發生相撞時,撞擊會產生微弱的藍色閃光,並且科學家可以根據藍光判斷微中子飛入探測器時的方向和能量。

「冰立方」的前輩

薩德伯裡中微子觀測站

薩德伯裡中微子觀測站(Sudbury Neutrino Observatory,縮寫為SNO)是一個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2100米深的鎳礦中的中微子探測器,根據高速中微子在水中運動產生的切連科夫輻射探測中微子。薩德伯裡中微子觀測站於1999年5月正式啟用,2006年11月28日關閉,但數據分析工作還在繼續進行。

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也是根據切連科夫輻射間接探測中微子。它的主要部分是一個直徑12米的球形容器,裡面裝有1000噸重水,容器壁用丙烯酸樹脂製成,厚度為5釐米,容器的周圍安裝了9600個光電倍增管,用於探測切連科夫輻射的光子。

整個探測器浸泡在30米高的裝滿普通水的圓柱形容器中,安裝在安大略省薩德伯裡附近國際鎳業公司的礦井裡,深度達到6800英尺(2100米),這樣做的目的是利用地層對宇宙線進行屏蔽,以減輕幹擾。

超級神岡探測器

超級神岡探測器(Super-Kamiokande)是日本建造的大型中微子探測器,最初目標是探測質子衰變,也能夠探測太陽、地球大氣和超新星爆發產生的中微子。它於1982年開始建造,1983年完工,位於日本岐阜縣的一個深達1000米的廢棄砷礦中,主要部分是一個高41.4米、直徑39.3米的圓柱形容器,盛有5萬噸高純度的水,容器的內壁上安裝有11200個光電倍增管,用於探測高速中微子在水中通過時產生的切連科夫輻射。

1985年,探測器開始進行擴建,名為神岡核子衰變實驗Ⅱ期(KamiokaNDE-Ⅱ),靈敏度大大提高。1987年2月,神岡探測器與美國的探測器共同發現了大麥哲倫雲中超新星1987A爆發時產生的中微子,這是人類首次探測到太陽系以外的天體產生的中微子。

不得不說的大亞灣

發現中微子第三種震蕩模式

中微子共有三種類型,它可以在飛行中從一種類型轉變成另一種類型,稱為中微子振蕩。中微子的前兩種振蕩模式即「太陽中微子之謎」和「大氣中微子之謎」已被實驗證實,其發現者憑此獲得了2002年諾貝爾獎,但第三種振蕩則一直未被發現,甚至有理論預言其根本不存在。由於科學意義重大,國際上先後有7個國家提出了8個實驗方案尋找中微子第三種振蕩,最終進入建設階段的共有3個。

2003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提出設想,利用我國大亞灣核反應堆群產生的大量中微子,來尋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並提出了實驗和探測器設計的總體方案。

由於這一方案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和獨到的設計,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支持,匯集了來自中國大陸、美國、俄羅斯、捷克、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名科學家共同參與。

大亞灣實驗是一個中微子「消失」的實驗,它通過分布在三個實驗大廳的8個探測器來獲取數據。每個探測器為直徑5米、高5米的圓柱形,裝滿透明的液體閃爍體,總重110噸。周圍緊鄰的核反應堆產生海量的電子反中微子,近點實驗大廳中的探測器將會測量這些中微子的初始通量,而遠點實驗大廳的探測器將負責尋找預期中的通量減少。

在2011年12月24日至2012年2月17日的實驗中,科研人員使用了6個中微子探測器,完成了實驗數據的獲取、質量檢查、刻度、修正和數據分析。結果表明中微子第三種振蕩機率為9.2%,誤差為1.7%,從而首次發現了這種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

相關焦點

  • 冰立方把地球變成了一個巨型中微子探測器
    如圖所示,冰立方的設施位於南極冰蓋下的一個光電探測器陣列上方。中微子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粒子之一,而且穿行宇宙幾乎不受阻擋,你的身體每秒鐘都會被穿過幾萬億次。但中微子十分傲嬌:它們不帶電荷,所以我們無法控制它們的路徑或令它們加速;它們接近於無質量,幾乎無法與其它物質相互作用,這就意味著我們物理理論中關於中微子的許多預測都很難進行測試驗證。位於南極點的冰立方探測器現在已經證實了物理學標準模型的一部分,它描述了該高能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性質。根據標準模型,當中微子的能量上升時,它們與其它粒子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 盤點南極七大未解之謎 中微子粒子飄忽難捕捉
    南極的科學季又要來了。南極又要進入夏季,世界各地的研究小組也抓緊時間,在這(相對)溫暖的季節向南進發。開展一個又一個高大上的實驗,希望解開一些迄今還困擾我們的未解之謎。  1959年12月,12個國家籤訂《南極條約》並於1961年生效,迄今各國在世界上最偏遠的大陸——南極洲已建有60多個觀測站和100多個考察基地。
  • 自超大質量黑洞的「幽靈粒子」穿越太空,鑽進了南極冰層!
    這臺探測器能夠探測到來自深空的高能亞原子粒子——有著「幽靈粒子」之稱的中微子。中微子從深空來到地球,可能直接來自於超新星爆炸殘餘或者黑洞。普通的望遠鏡無法觀測到神秘莫測的中微子,但冰立方可以。它是迄今為止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望遠鏡。
  • 一個來自超大質量黑洞的「幽靈粒子」穿越太空,鑽進了南極冰層
    冰立方是美國主導的天文觀測設備,座落於南極冰層深處,耗資2.7億美元建造。這臺探測器能夠探測到來自深空的高能亞原子粒子——有著「幽靈粒子」之稱的中微子。中微子從深空來到地球,可能直接來自於超新星爆炸殘餘或者黑洞。普通的望遠鏡無法觀測到神秘莫測的中微子,但冰立方可以。它是迄今為止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望遠鏡。
  • 從中國到南極:攜手解決中微子質量難題
    來自約翰內斯·古騰堡·美因茨大學PRISMA+卓越研究群的物理學家們領導了一項新研究,這項新研究顯示中微子質量順序問題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被最終解決, 而這有賴於兩項正在進行中的合作研究——南極的IceCube升級實驗和中國的江門中微子地下實驗(JUNO)。它們將會很快提供物理學家獲取中微子質量順序更加敏感且互為補充的數據。中微子是基本粒子中的變色龍。
  • 科學家在南極發現幽靈粒子
    NEXTMIND在南極廣袤冰凍的地表之下,科學家發現了捉摸不定的「幽靈粒子」。據外媒Sciencealert報導,南極洲冰立方天文臺發現了穿過地球的中微子,但科學家無法探測它們的源頭,因此把它們稱為」幽靈粒子「。
  • 「冰立方」捕獲第三個千萬億電子伏特的中微子
    原標題:「冰立方」捕獲第三個千萬億電子伏特的中微子    數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搜尋中微子這種「幽靈」粒子。功夫不負有心人,去年,設在南極洲的「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發現了兩個能量大於1000萬億電子伏特的中微子,研究人員借用《芝麻街》裡的人物名字將其命名為「伯特」和「厄尼」。
  • 南極爆發的「幽靈粒子」可能會動搖標準物理學
    你可能認為駐紮在南極洲的科學家工作只不過是戲耍企鵝或是研究海豹,其中有些科學家在那裡發射氣球或是觀察冰立方,特製的氣球和特殊的冰塊,就像安尼塔球載型實驗,看到了我們認為不可能的事情,並且告知我們目前人對粒子物理學的了解僅僅是冰山一角。
  • 終於,物理學家弄清了南極高能幽靈粒子的來源之謎:耀變體黑洞!
    2017年9月22日,科學家通過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探測器——位於南極的「冰立方」(IceCube Neutrino Observatory),探測到了神秘的 「幽靈粒子」 。此次發現的粒子穿越40億光年到達我們身邊,普通人無從得知,科學家卻異常困惑。
  • 【連載】趣說中微子(完結)
    單個探測器為直徑5米、高5米的圓柱形,裡面充滿透明的液體閃爍體,總重110噸。周圍緊鄰的核反應堆產生海量的電子反中微子,近點實驗大廳中的探測器測量這些中微子的初始通量,而遠點實驗大廳的探測器負責尋找預期中的通量減少。
  • 南極1.6km冰下埋數千探測器尋宇宙射線來源
    他們將數千臺探測器深埋到南極洲冰雪下超過1英裡(約1.6公裡)深處。當宇宙射線和這種粒子和南極洲冰雪中的原子發生碰撞時,會產生轉瞬即逝的藍光閃爍,這些探測器極度敏感,可以記錄下這些閃光。通過對撞擊產生的閃光特徵的記錄,探測器能夠鎖定它們的運行路徑,從而幫助科學家確定它們到底來自銀河系中的什麼方位。
  • 如果數十億個中微子穿過人體會怎樣
    雖然中微子是神秘的粒子,但它們卻非常普遍。每秒有數十億中微子穿過你的身體。但是中微子很少與普通物質相互作用,所以探測它們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挑戰。即使我們檢測到它們,結果也不總是有意義的。例如,我們最近探測到的中微子能量如此之大,以至於我們都不知道它們是如何產生的。
  • 高能中微子來自超大質量黑洞?
    中微子是一種非常神秘的粒子,它們的質量很小,沒有電荷,而且很少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同時它們也非常普遍,幾乎每時每刻都有大約1000億個中微子會在你身體的每平方釐米中流動。科學家認為中微子是由大爆炸產生的,但是具體來源尚未可知。近日,南極脈衝瞬變天線安妮塔探測到一些中微子。與大多數的中微子探測器不同,安妮塔是一個由氣球懸掛的無線電探測器。
  • 科學家南極建8千英裡深天文臺 以捕捉空間粒子
    >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日前,世界上最奇怪的天文臺在南極冰川8000英裡深處完工,該天文臺被稱為南極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IceCube Neutrino),用於探測難以捉摸的次原子物質中微子。
  • 科學家在南極發現中微子,或將改變咱們認識世界的方法
    此次「冰立方」觀測站勘探到的中微子或許就源自此處。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16日音訊,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地球上發現了一個「鬼魂般」的亞原子粒子,一個困擾了科學家半個多世紀的世界之謎或許總算能就此解開。此次找到的高能中微子是該類型中初次被人類發現的粒子。科學家對其追根溯源,發現其來自40億光年外的一處橢圓星系。
  • 中微子,你從何處來?
    當你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一種微小的粒子正以每秒數以萬計的速度穿透你的身體——當然,你是感覺不到的,因為它們是一群非常孤僻的粒子,懶得跟構成你身體的原子打交道。這些粒子不帶電,跟普通物質幾乎不發生作用,所以非常難以捕捉。為了捕捉它們,科學家在南極冰下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探測器——冰立方。冰立方的邊長達1千米,但即便如此,能被探測到的中微子也寥寥無幾。 已經探測到的中微子基本上都來自太空,其能量範圍非常廣,但我們迄今不知道它們起源於何處。
  • 揭開高能宇宙粒子的秘密
    位於南極冰層深處的「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已經為極高能量的宇宙事件帶來了壯觀的新見解。為了研究能量更高的基本粒子的宇宙起源,慕尼黑工業大學現在已經啟動了一項國際倡議,將在東北太平洋建造一個大小為幾立方公裡的中微子望遠鏡。然而,光並沒有告訴我們太多關於銀河系以外最高能量事件的信息,比如活動星系核的噴流、伽馬射線爆發或超新星,因為處於較高伽馬射線範圍的光子通過與其他粒子的相互作用,在穿越宇宙的漫長道路上損失了極高的能量。
  • 我們終於知道高能「幽靈粒子」從何而來
    2017年9月22日探測到的所謂神秘的「幽靈粒子」,穿越了40億光年,從一個名為blazar的極具能量的天體上到達我們。    這是一個驚人的發現,它不僅證實了火焰是高能中微子的來源,而且還建立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多信使中微子天體物理學——利用不同類型的探測器來研究相同的現象。
  • 他想要將中國推向粒子物理研究的第一線 | 中微子捕手
    原創 木木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論壇 · 看點中微子素有「宇宙隱身人」的稱呼。因為它在十二種基本粒子中最小、最輕,也沒有電荷,最難探測,所以人們對它的了解也最少。但中微子又是數量最多的基本粒子之一,充滿宇宙的每一個角落,平均每立方釐米就有300個左右,要認識宇宙,就不能不了解中微子。因此,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在絞盡腦汁去捕捉中微子的蛛絲馬跡。其中,王貽芳帶領著大亞灣中微子團隊,測得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被授予2016年「基礎物理學突破獎」。王貽芳也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科學家。
  • 科學家在南極發現中微子 將這樣改變宇宙
    宇宙射線由快速移動的基本粒子構成,對太空人和飛機乘客而言都是一大威脅。科學家認為,此次發現這種早在地球形成前便由「耀變體」發射出去的「幽靈粒子」,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全新的看待宇宙的方式。此次發現的中微子可能源自快速旋轉的超大質量黑洞兩極釋放出的加速高能粒子流。在此之前,高能宇宙射線的來源一直是科學界的一大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