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當你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一種微小的粒子正以每秒數以萬計的速度穿透你的身體——當然,你是感覺不到的,因為它們是一群非常孤僻的粒子,懶得跟構成你身體的原子打交道。
它們叫中微子,是宇宙中除光子之外最輕的一類粒子。這些粒子不帶電,跟普通物質幾乎不發生作用,所以非常難以捕捉。為了捕捉它們,科學家在南極冰下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探測器——冰立方。冰立方的邊長達1千米,但即便如此,能被探測到的中微子也寥寥無幾。
已經探測到的中微子基本上都來自太空,其能量範圍非常廣,但我們迄今不知道它們起源於何處。
現在,兩位德國物理學家利用冰立方的數據,根據這些粒子的能量和到達地球的方向,建立模型來解釋它們的起源。他們認為,我們迄今探測到的中微子大致有4種起源。
能量最低的中微子產生於宇宙射線轟擊地球大氣層的時候。宇宙射線是一種能量很高的帶電粒子,它們在高空與大氣原子相撞,會產生大量中微子。
能量稍高的中微子,我們在南半球探測到它們的機會比北半球多。南半球朝向銀河系的中心,根據這一點,可以認為這些中微子可能起源於我們的銀河系。
能量再高一些的中微子,大多來自遙遠的星系。它們可能來自宇宙中普遍存在,但不太明亮的一類星系,如星暴星系。這類星系中,正在形成的恆星相對較多。比如在我們銀河系,現在正在形成的恆星平均每年僅有3個太陽質量,但在星暴星系,正在形成的恆星是銀河系的100倍以上。
以上3種起源基本上已把所有我們身邊的中微子囊括盡了。只剩一條「漏網之魚」:冰立方迄今只捕捉到一次超高能中微子。它的能量是前面提到的那些中微子能量的數萬倍。要攜帶如此大的能量,它必定誕生於宇宙中某些極端的環境中,如在超大質量黑洞附近。這種超高能中微子可能是宇宙射線與光子相撞,而不是與普通原子相撞時產生的。
中微子研究目前是粒子物理學的一個熱門。我們知道,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幾乎把微觀粒子的所有行為都解釋清楚了。為了讓物理學能繼續發展,人們必須突破標準模型。所以,如果有什麼現象是標準模型解釋不了的,那會讓物理學家很興奮。目前這種現象並不多見,但中微子質量不是零(標準模型預言是零)就是少數已知突破了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現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