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你從何處來?

2020-11-27 騰訊網

你知道嗎?當你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一種微小的粒子正以每秒數以萬計的速度穿透你的身體——當然,你是感覺不到的,因為它們是一群非常孤僻的粒子,懶得跟構成你身體的原子打交道。

它們叫中微子,是宇宙中除光子之外最輕的一類粒子。這些粒子不帶電,跟普通物質幾乎不發生作用,所以非常難以捕捉。為了捕捉它們,科學家在南極冰下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探測器——冰立方。冰立方的邊長達1千米,但即便如此,能被探測到的中微子也寥寥無幾。

已經探測到的中微子基本上都來自太空,其能量範圍非常廣,但我們迄今不知道它們起源於何處。

現在,兩位德國物理學家利用冰立方的數據,根據這些粒子的能量和到達地球的方向,建立模型來解釋它們的起源。他們認為,我們迄今探測到的中微子大致有4種起源。

能量最低的中微子產生於宇宙射線轟擊地球大氣層的時候。宇宙射線是一種能量很高的帶電粒子,它們在高空與大氣原子相撞,會產生大量中微子。

能量稍高的中微子,我們在南半球探測到它們的機會比北半球多。南半球朝向銀河系的中心,根據這一點,可以認為這些中微子可能起源於我們的銀河系。

能量再高一些的中微子,大多來自遙遠的星系。它們可能來自宇宙中普遍存在,但不太明亮的一類星系,如星暴星系。這類星系中,正在形成的恆星相對較多。比如在我們銀河系,現在正在形成的恆星平均每年僅有3個太陽質量,但在星暴星系,正在形成的恆星是銀河系的100倍以上。

以上3種起源基本上已把所有我們身邊的中微子囊括盡了。只剩一條「漏網之魚」:冰立方迄今只捕捉到一次超高能中微子。它的能量是前面提到的那些中微子能量的數萬倍。要攜帶如此大的能量,它必定誕生於宇宙中某些極端的環境中,如在超大質量黑洞附近。這種超高能中微子可能是宇宙射線與光子相撞,而不是與普通原子相撞時產生的。

中微子研究目前是粒子物理學的一個熱門。我們知道,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幾乎把微觀粒子的所有行為都解釋清楚了。為了讓物理學能繼續發展,人們必須突破標準模型。所以,如果有什麼現象是標準模型解釋不了的,那會讓物理學家很興奮。目前這種現象並不多見,但中微子質量不是零(標準模型預言是零)就是少數已知突破了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現象之一。

相關焦點

  • 讓我們來認識中微子
    2015年10月6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將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加拿大物理學家阿瑟·麥克唐納(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研究所主任)和日本物理學家梶田隆章(東京大學教授,日本宇宙射線研究所所長),以表彰他們發現「中微子振蕩」。
  • 外星人揭秘星際先進的中微子+引力波通訊技術
    戴爾:引力波永遠存在於以太中,因此您只要輕按波浪的一端,無論身在何處,都可以立即到達要去的另一端或地方。安妮卡:微引力編碼操縱。如果您收聽的是正確的頻率,無論您身在何處,您都可以聽到傳輸。不管你離發射器有多遠。這是一種應用於信息傳輸的超光速技術。戴爾:類似於摩爾斯電碼,但方式更加複雜。安妮卡:還有更多方式。
  • 中微子是薛丁格的貓
    現在打個比方,一種類型的中微子是灰顏色的貓,另外一種類型的中微子是黃顏色的貓。當你通過實驗製備出這樣一種中微子束流,你在什麼地方來測量它就成了問題的關鍵。如果你選的地方合適,你發現中微子還是原來的類型,灰貓還是灰貓。如果你選的地址不合適,你可能就會發現灰貓已經變成了黃貓。那麼在不同的地點,甚至有可能中微子就是灰貓和黃貓的疊加態。所以
  • 中微子是薛丁格的貓
    現在打個比方,一種類型的中微子是灰顏色的貓,另外一種類型的中微子是黃顏色的貓。當你通過實驗製備出這樣一種中微子束流,你在什麼地方來測量它就成了問題的關鍵。如果你選的地方合適,你發現中微子還是原來的類型,灰貓還是灰貓。如果你選的地址不合適,你可能就會發現灰貓已經變成了黃貓。那麼在不同的地點,甚至有可能中微子就是灰貓和黃貓的疊加態。所以從這一點來說,中微子的行為就和薛丁格的貓非常類似。
  • 宇宙中微子背景是什麼?中微子為什麼是第二豐富的粒子
    中微子是怎樣是正反物質湮滅中大量存活的宇宙源於大爆炸,那大爆炸這個想法是咋來的?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推理,自從哈勃說我們這個宇宙不是恆定不變的,星光在紅移空間在膨脹,絕大多數星系正在遠離我們,而且離我們越遠的星系推行的速度越快。還不止這些,當你看到一個遙遠星系的時候,因為光速是有限的,所以你看到的是遙遠的過去。
  • 泡利嫌棄中微子
    諾貝爾獎得主萊德曼為中微子改編了一首搖滾:我曾經問個不休/你何時跟我走/可你卻總是笑我/沒有電荷,沒有質量,沒有大小/一無所有(按,原文是根據一首英語兒歌改編,內容不太符合社會良俗,筆者臆改為此)。正因為無,所以視之不可見;還因為無,所以經物而物不覺,伽莫夫打個比喻說,中微子穿透星體就像一群蚊子鑽進雞籬笆那麼容易。
  • 撲朔迷離的中微子
    反應堆實驗的一個關鍵因素是需要知道反應堆總共發射了多少個中微子(稱為通量)以及不同能量的中微子各佔多少(稱為能譜)。在早期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根據對反應堆中複雜的裂變過程的理解,通過計算或其他間接方法來估計這些數值,對理論模型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大亞灣實驗測得的反應堆中微子能譜有一個意外的特徵:在能量5百萬電子伏特(MeV)左右,數據超出理論預期10%,對應4倍標準偏差。
  • 撼動宇宙的小粒子——中微子
    科學家們正試圖用整個宇宙來作為「探測器」,去給宇宙中微子們「稱重」。        天問專欄第十六期,帶你走進中微子稱重現場。鮑利在這次發現不久後去世,也算是幸運地在有生之年看到了中微子的成功探測。上世紀六十年代,問題又來了。人類那時已經有能力探測到來自太陽的中微子。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國南達科他州位於地下1.5公裡的霍姆斯塔克(Homestake)實驗。當時也已經有了比較完善的標準太陽模型,可以通過計算太陽中心核聚變的速率,推算出每一秒有多少中微子被太陽射出來[1]。
  • 每秒有億萬個中微子穿過你的身體,為什麼你感覺不到?
    實際上,如今的物理學也是從這兩個角度來思考萬物。在第一個角度中,先是泰勒斯提出萬物的本原是水,後來又有很多人提出不同的想法,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德謨克利特提出的原子論,他認為萬物的本源是原子和虛空。多說一句,德謨克利特是從哲學層面來思考,他提出的「原子」和我們如今的原子是不一樣的。而在第二個角度當中,古代的科學並沒有走得太遠。關於兩個問題的突破一直到了近代。
  • 神秘的中微子——游離於標準模型之外
    當一個中子衰變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時,還必須產生一個反電子中微子來保持守恆。當一個介子衰變成一個電子時,它必須產生一個μ中微子和一個反電子中微子來保持守恆。中微子的發現1956年,第一個(反)中微子在核反應堆中被檢測出來,泡利的理論被證明是正確的。
  • 捕獲變身的「中微子」
    中微子就是「小的中子」。  但泡利也覺得自己的設想過於荒誕:一種無法探測的粒子!他以一箱香檳酒作賭注,認為沒有人能觀測到中微子。  20年後,物理學家萊因斯和考恩向「無法探測」發起了挑戰。他們把美國一個新建的核反應堆作為中微子源,用裝有氯化鎘溶液的容器來捕捉中微子。他們預計,中微子跟質子碰撞後的一系列反應,會引起閃光。  果然,物理學家觀察到了閃光。
  • 中微子、CP破壞,這些中學生提的問題你看得懂嗎?
    (原標題:中微子、CP破壞,這些中學生向科學家提的問題你看得懂嗎?)(英文提問)陸錦標:我在中學的時候想以後要做什麼,我的老師就告訴我,以後不要做原子物理,也不要做天文物理,也不要做粒子物理,他說,全部的問題都已經解決了,這三個領域你基本上沒有東西可以做。但現在回頭看,一樣看到過去的七十年裡,這些領域也有很多發現。看看諾貝爾獎有多少是頒給這些領域的,就可以找到答案。所以我給你的答案就是,不要擔心沒有問題。
  • 一口氣讀懂最鬼魅粒子「中微子」
    如果你要問在眾多粒子當中,誰是最難被發現的?物理學家一般會說是希格斯玻色子,這個粒子直到2012年才被找到,也被稱為上帝粒子。它賦予了粒子質量。如果你要問在眾多粒子當中,誰是最讓物理學感到困惑的?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中微子的特點如果要非要總結一下中微子的特點,那大概是這麼三點:穿透力強,質量小,善變。我們先來說穿透力強和質量小。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說一說宇宙中的四大作用。
  • 一口氣搞懂中微子
    它其實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微子。關於中微子的探究歷史,也是貫穿著整個近代科學的發展。而科學家堅信,對於中微子的研究將會讓我們更加了解宇宙的過去和未來。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目前科學家極其重視的中微子到底是咋回事。
  • 可怕的中微子:中微子的三個變體是什麼?它有哪些特點?
    站在它前面,你就站在了受世界上最強中微子束輻射的道路上。這些中微子束來自附近費米實驗室的粒子加速器,費米實驗室是美國主要的粒子物理實驗室。與其他類型的加速器一樣,站在這樣的粒子束中會導致驚人的、致命的後果。但你們不會瞬間汽化,也不會在幾周後得癌症或具有超能力。
  • 倒計時⑥天 | 中微子捕手
    但中微子又是數量最多的基本粒子之一,充滿宇宙的每一個角落,平均每立方釐米就有300個左右,要認識宇宙,就不能不了解中微子。今天我們來了解這位來自中國的中微子「捕手」。1、為什麼搶著做「無用的科學」?在提到被公眾質疑的「科學無用」時,王貽芳笑著解釋,「對一個具體的科學研究,你是不合適或者不應該問這樣的問題。基礎科學雖然不能立刻轉化成生產力,但是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核心能力,因此是極其重要的。」
  • 中微子是薛丁格的貓 | 「小粒子 大宇宙」科學公開課
    然後我們再看中微子,中微子和薛丁格的貓非常像,也具有量子屬性。中微子有三種不同的類型,它們在空間傳播的過程中,一種類型會轉化成另外一種類型。現在打個比方,一種類型的中微子是灰顏色的貓,另外一種類型的中微子是黃顏色的貓。當你通過實驗製備出這樣一種中微子束流,你在什麼地方來測量它就成了問題的關鍵。如果你選的地方合適,你發現中微子還是原來的類型,灰貓還是灰貓。
  • 盤點南極七大未解之謎 中微子粒子飄忽難捕捉
    南極的科學季又要來了。南極又要進入夏季,世界各地的研究小組也抓緊時間,在這(相對)溫暖的季節向南進發。開展一個又一個高大上的實驗,希望解開一些迄今還困擾我們的未解之謎。  1959年12月,12個國家籤訂《南極條約》並於1961年生效,迄今各國在世界上最偏遠的大陸——南極洲已建有60多個觀測站和100多個考察基地。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退役 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接棒
    南方日報訊 (記者/蘇國銳)運行3275天11小時43分0秒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於12月12日正式退役。期間,這裡產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中微子研究成果,包括被美國《Science》雜誌評為2012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的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使我國中微子研究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 研究表明:中微子應該是有質量的,但右手中微子卻很難被發現
    一個追蹤「新物理」中微子的國際研究團隊,對照理論家提出的標準模型擴展研究了與中微子探測相關的所有相關實驗數據。最新分析是第一次有如此全面的報導,顯示了右手中微子探索者面臨的挑戰規模,但也帶來了希望的火花。在所有已觀測到涉及中微子的過程中,這些粒子都表現出一種被物理學家稱為左手性的特徵。右手中微子,這是標準模型最自然的延伸,無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