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來認識中微子

2021-01-20 天之文

2015年10月6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將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加拿大物理學家阿瑟·麥克唐納(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研究所主任)和日本物理學家梶田隆章(東京大學教授,日本宇宙射線研究所所長),以表彰他們發現「中微子振蕩」。


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下中微子和中微子振蕩吧!


中微子是一種不帶電、只參與弱相互作用的粒子。人類已知的相互作用有四種,就是萬有引力、電磁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其中,後兩種是在核反應中發現的,根據反應的強弱命名的。


19世紀末,人們發現了放射性:原子核會發生衰變。這其中有一種衰變,叫beta衰變,會發射出beta射線,也就是電子。但是,人們經過仔細測量後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同一種核產生的beta衰變電子能量不是一個固定值。問題就在這裡: beta衰變後的原子核幾乎是固定不動的,它的能量可以用質能公式E=mc²算出來,如果電子能量是可變的,那麼衰變後的總能量就不守恆了。


為了解釋這一現象,當時有兩種猜想:玻爾猜想也許在 beta衰變中能量不守恆,泡利則猜想也許在beta衰變中除了電子外還產生了另一種沒有被觀測到的粒子。為什麼它沒有被觀測到呢?如果這種粒子不帶電,質量又很小,就可以不被觀測到。泡利把這種粒子稱為「中子」(neutron),也就是中性(不帶電荷)粒子的意思。不過因為這個名字與我們熟知的中子相衝突,所以後來費米把它改名為中微子(neutrino)。


由於中微子不參與強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因此它很難探測。1942年,我國著名科學家王淦昌先生提出了用beta俘獲探測中微子,但直到1956年,Clyde L. Cowan 和 Frederick Reines 才用核反應堆作為中微子源探測到了中微子, 他們因這一工作於1995年獲得了諾貝爾獎。1962年,Leon M. Lederman, Melvin Schwartz 和 Jack Steinberger 用實驗證明存在不同「味道」的中微子,也就是每一種帶電的輕子有一種與之對應的中微子,與電子對應的叫電子中微子,與mu子對應的叫mu子中微子,還有後來發現的tau子應該也有對應tau子中微子。他們三人於1988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中微子振蕩是中微子由一種「味道」變成另一種「味道」,比如由電子中微子變成mu子中微子,但這種變化不是永久的,過一段時間後又變回來,好像鐘擺會擺來擺去一樣,所以叫振蕩。中微子振蕩是義大利物理學家Bruno Pontecorvo(1913-1993) 於1957年提出的。Pontecorvo曾經是費米的助手,法西斯上臺後去了北美,後來參與了英國的原子彈計劃。Pontecorvo是位共產黨員,也有傳言說是蘇聯間諜。1950年他舉家逃到了蘇聯。之後一直在蘇聯做研究, 中微子振蕩就是他從理論上提出的。


中微子研究體現了人類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卓越成就。通過理論分析,泡利、Pontecorvo等人提出了中微子和中微子振蕩的概念,Bahcall 等人給出了定量化的理論預言,而這樣一種飄渺難尋的粒子,經過幾十年不懈的努力,人們不僅測到了它,而且最終弄清了它的性質,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中微子是一種只參與弱相互作用的粒子,對它的研究,也可以為我們研究大統一理論、質量的起源、對稱破缺、超新星、暗物質等提供很多線索。因此,今後這仍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


微信編輯:數星星的貓

原文標題:天文學家帶你漫步中微子世界(上)

授權轉載自公眾號:賽先生(ID:iscientists)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南極發現中微子 或改變我們認識宇宙方式
    科學家認為,此次發現這種早在地球形成前便由「耀變體」發射出去的「幽靈粒子」,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全新的看待宇宙的方式。2017年9月22日,「冰立方」觀測站探測到一顆中微子後,天文學家爭相尋找它的源頭——位於一個遙遠星系中央的超大質量黑洞。此次發現的中微子可能源自快速旋轉的超大質量黑洞兩極釋放出的加速高能粒子流。
  • 中微子,你從何處來?
    為了捕捉它們,科學家在南極冰下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探測器——冰立方。冰立方的邊長達1千米,但即便如此,能被探測到的中微子也寥寥無幾。 已經探測到的中微子基本上都來自太空,其能量範圍非常廣,但我們迄今不知道它們起源於何處。 現在,兩位德國物理學家利用冰立方的數據,根據這些粒子的能量和到達地球的方向,建立模型來解釋它們的起源。
  • 中微子:發現三種振蕩模式
    今年的3月8日,深圳大亞灣傳來了中國科學家發現中微子第三種振蕩模式的喜訊。  中微子是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它是輕子的一種,不帶電、質量也非常輕,以接近光的速度運動,幾乎不與其他物質作用。作為物質世界最小的「磚塊」,這個神秘的粒子在過去的整整一個世紀都在挑戰人類的認識能力。
  • 再認識電子、中微子、µ子、原子核和原子的結構
    我始終認為,中微子是正負電子對結合體。而µ子的結構,比較符合一個中微子加一個電子的組成結構。這種結構相對而言運動形態比較簡單,相對而言比較穩定,但也不能完會排除存在更多正負電子對粒子攜帶一個電子的結構的情況。當然,電子電性有正負,µ子的電性也有正負。按照這個理解,µ子的質量應該近似為3倍電子的質量最為穩定一點,但也可能存在更多一點質量。
  • 我們身邊為何充滿了中微子?它有質量為啥感覺不到?
    「每一次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應該感謝大自然母親,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將要學到一些重要的知識。」——約翰·巴赫中微子難以捕捉、無處不在的性質,讓它博得了「幽靈粒子」的稱號,人們首次在核反應中發現中微子以後,一直認為其為0質量粒子,但後來太陽中微子的消失之謎,也稱為太陽中微子振蕩問題預示著標準模型預測的錯誤。今天我們就說下,何為中微子振蕩?為什麼說中微子有質量呢?
  • 倒計時⑥天 | 中微子捕手
    但中微子又是數量最多的基本粒子之一,充滿宇宙的每一個角落,平均每立方釐米就有300個左右,要認識宇宙,就不能不了解中微子。今天我們來了解這位來自中國的中微子「捕手」。1、為什麼搶著做「無用的科學」?他通過黑洞來舉例,「兩個黑洞合併,產生引力波,經過13億光年到達我們地球。你不覺得這件事情是個很美的事情嗎?」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中微子是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它對物質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意義,為什麼會有太陽、地球,又為什麼我們能站在這裡,或許都和中微子有關。對中微子的認識和研究,挑戰著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極限。」退役儀式現場,王貽芳說道。
  • 捕獲變身的「中微子」
    13之所以成為全世界物理學家矚目的焦點,是因為它描述了中微子三種振蕩模式中唯一一種還未被確認的模式。  中微子是個高深莫測的傢伙,80年來,一直在挑戰人類的認識能力。  人類在19世紀初已經認識到「建造」物質世界的「磚塊」叫原子,共有100多種。到20世紀初科學家們進一步發現,原子都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的不同組合構成的。
  • 幽靈般的中微子:我們越來越接近了解它的質量
    中微子無處不在,但我們甚至不知道它們的重量,這真的有點瘋狂。長期以來,物理學家們一直試圖稱量中微子的質量。今年9月,經過18年的籌劃、建造和校準,位於德國西南部的卡爾斯魯厄氚中微子(KATRIN)實驗宣布了首批結果:中微子的質量不超過1.1電子伏特(eV),約為電子質量的15萬分之一。
  • 靜止的中微子有質量嗎?它的存在對我們的宇宙又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下中微子。對放射性的早期研究中,人們發現中子會衰變。衰變產物似乎只有質子和電子。然而,如果衰變的產物只有質子和電子,就會導致另一個奇怪的結果產生。如果一個中子處於靜止狀態,它會具有一定的能量(E=mc^2)。如果把衰變產物質子和中子的質量,以及它們的動能加起來,你會發現這個結果總是小於它靜止時候的能量。
  • 科學家在南極發現中微子,或將改變咱們認識世界的方法
    此次「冰立方」觀測站勘探到的中微子或許就源自此處。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16日音訊,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地球上發現了一個「鬼魂般」的亞原子粒子,一個困擾了科學家半個多世紀的世界之謎或許總算能就此解開。此次找到的高能中微子是該類型中初次被人類發現的粒子。科學家對其追根溯源,發現其來自40億光年外的一處橢圓星系。
  • 神秘的中微子——游離於標準模型之外
    中微子的提出大約在90年前,當人們開始認識原子的性質時,就發現一些原子核當一個中子衰變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時,還必須產生一個反電子中微子來保持守恆。當一個介子衰變成一個電子時,它必須產生一個μ中微子和一個反電子中微子來保持守恆。中微子的發現1956年,第一個(反)中微子在核反應堆中被檢測出來,泡利的理論被證明是正確的。
  • 「幽靈粒子」中微子,是如何與原子核互動的?
    中微子,從宇宙起源時一直到今天都是宇宙中最為豐富的粒子之一。科學家經常把這種由太陽核聚變反應產生的大量物質稱為「幽靈粒子」。每秒鐘就有數萬億的中微子傾瀉在地球上,悄無聲息穿過地球,仿佛它們並不存在。《物理評論X》當地時間9月28日發文稱,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首次構建了精細模型以解開關於中微子的眾多謎團之一——它們如何與原子核發生相互作用。
  • 中微子之謎:它是粒子還是能量?
    這個方程把質量和能量聯繫在一起,是我們所熟知的原子彈的基本原理。既然質量可以轉化為能量,能量也可以轉化為質量,那麼上面的兩條守恆定律我們就只要考慮其中之一就夠了。一般來說,我們只考慮能量守恆定律。β衰變是人們最先認識到的弱相互作用過程。物理學家很早就觀察到了中子會衰變成質子和電子的過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對各個粒子的能量測量發現,反應前後的能量並不守恆。
  • 中微子之謎:它是粒子還是能量?
    這個方程把質量和能量聯繫在一起,是我們所熟知的原子彈的基本原理。既然質量可以轉化為能量,能量也可以轉化為質量,那麼上面的兩條守恆定律我們就只要考慮其中之一就夠了。一般來說,我們只考慮能量守恆定律。β衰變是人們最先認識到的弱相互作用過程。物理學家很早就觀察到了中子會衰變成質子和電子的過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對各個粒子的能量測量發現,反應前後的能量並不守恆。
  • 撲朔迷離的中微子
    90年代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LSND實驗利用加速器產生中微子,發現中微子飛行30米後轉化成了其他中微子,但無法用標準的中微子振蕩來解釋,稱為「LSND反常」。為了解釋這個反常現象,有科學家提出,存在一種非常特別的中微子,叫惰性中微子,它只參與振蕩,不參與弱相互作用。為了證實或者否定LSND的實驗現象,美國費米實驗室又專門做了一個實驗,叫MiniBooNE。
  • 中微子實驗有了新目標
    構成物質世界的12種基本粒子中,中微子就佔了1/3,它在宇宙中廣泛存在。由於它幾乎不跟任何物質發生作用,不容易被捕捉到,因此也成為人類迄今為止了解最少的一種基本粒子。「然而,了解中微子非常重要,對它的認識和研究將有助於揭開宇宙演變的諸多奧秘。」王貽芳說。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圓滿結束,中國中微子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中國中微子實驗研究由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起步,實現了從無到有並跨入國際先進行列。12月12日,大亞灣實驗裝置完成其科學使命,正式退役。中微子個頭小,又無所不在,它不帶電、質量近於零,而且穿透力極強。比較形象的比喻是:在常人拇指指甲蓋大小的面積上,每秒鐘約有650億個太陽中微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呼嘯而過。
  • 解密「幽靈粒子」中微子如何與原子核互動
    中微子,從宇宙起源時一直到今天都是宇宙中最為豐富的粒子之一。科學家經常把這種由太陽核聚變反應產生的大量物質稱為「幽靈粒子」。每秒鐘就有數萬億的中微子傾瀉在地球上,悄無聲息穿過地球,仿佛它們並不存在。《物理評論X》當地時間9月28日發文稱,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首次構建了精細模型以解開關於中微子的眾多謎團之一——它們如何與原子核發生相互作用。
  • 中微子是薛丁格的貓
    比如說測量氦四核或正電子,來驗證太陽中心真的發生了這樣的核聚變過程。但是很遺憾,我們在地球上沒有辦法測量上述核聚變反應所產生的氦四核和正電子。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粒子帶電,它們的自由程非常短,它們沒有辦法從太陽中心飛到太陽表面,所以唯一的希望就是去探測核聚變反應產生出來的電子型中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