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朔迷離的中微子

2021-01-14 中科院物理所

曹俊供圖


最近,我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測得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發現與理論預期存在兩處偏差,這為未來的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提供了重要的測量數據,也激起了很多科學家和科學媒體關於惰性中微子的討論。



研究中微子有可能揭示許多未解的物理之謎,包括宇宙的歷史、形成與未來。在宇宙大爆炸時期,中微子是產生的最多的粒子之一。現今仍大量產生於恆星內部的核反應過程和宇宙射線撞擊地球大氣層過程。

中微子也是核反應堆發電時發射的副產物,這使科學家可以對其進行可控的研究。事實上,在20世紀50年代,人們正是在反應堆旁首次探測到了中微子。中微子因為性質極不活躍,當時曾被認為不可能被探測到。自那之後,反應堆實驗在揭示中微子振蕩(即電子、繆子、陶子三種中微子之間的相互轉換)以及其他重要屬性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十幾年前發現太陽中微子振蕩和大氣中微子振蕩的兩位科學家,而2012年,我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利用反應堆發現了第三種中微子振蕩,去年被授予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反應堆實驗的一個關鍵因素是需要知道反應堆總共發射了多少個中微子(稱為通量)以及不同能量的中微子各佔多少(稱為能譜)。在早期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根據對反應堆中複雜的裂變過程的理解,通過計算或其他間接方法來估計這些數值,對理論模型具有很強的依賴性。

大亞灣實驗測得的反應堆中微子能譜有一個意外的特徵:在能量5百萬電子伏特(MeV)左右,數據超出理論預期10%,對應4倍標準偏差。另外兩個實驗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但其測量精度不如大亞灣。此外,關於通量的測量也顯示,反應堆中微子的總產額比某些模型的預期值低6%。這個結果與以往實驗的測量結果一致。這種現象被稱作「反應堆中微子反常」。該現象可能來自理論模型的缺陷,也有很多人認為可能是由惰性中微子振蕩引起的,後者是一個理論上假設的粒子。「反應堆中微子反常」是否存在是一個未解之謎。



上世紀70年代初發現實驗探測到太陽中微子僅為理論預期的三分之一,大部分中微子不知所終,這困擾科學界達四十年之久,被稱為「太陽中微子失蹤之謎」。80年代發現大氣中微子也比預期少,稱為「大氣中微子反常」。這兩個反常現象導致了中微子振蕩的發現,去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90年代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LSND實驗利用加速器產生中微子,發現中微子飛行30米後轉化成了其他中微子,但無法用標準的中微子振蕩來解釋,稱為「LSND反常」。為了解釋這個反常現象,有科學家提出,存在一種非常特別的中微子,叫惰性中微子,它只參與振蕩,不參與弱相互作用。為了證實或者否定LSND的實驗現象,美國費米實驗室又專門做了一個實驗,叫MiniBooNE。結果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又發現探測到的中微子中能量較低的一部分比預期多。

2011年,法國人重新處理了20年前測的核素貝塔譜數據,說以前算的反應堆中微子流強算低了3%。以前總共做過十幾個近距離的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與以前的流強計算是一致的,沒有看到振蕩。按現在的中微子振蕩知識,也不應該看到振蕩。現在說原來流強算低了3%,也就是說原來的十幾個實驗都看到了反應堆中微子丟失,稱之為「反應堆中微子反常」,然後緊跟又發了一篇論文,說需要「惰性中微子」才能解釋。

至此,中微子的4種常用研究手段,太陽中微子、大氣中微子、加速器中微子、反應堆中微子,統統出現了反常現象,只不過有的已獲得了諾貝爾獎,有的則被廣為質疑。

中微子探測困難,假信號幹擾多,因此容易出錯。2011年費米實驗室的MINOS實驗稱有98%的把握,證明正反中微子的振蕩不一樣,第二年獲得更多數據後,自己發現是統計漲落造成的假現象。以前還有一些實驗,聲稱探測到中微子的質量,聲稱發現中微子是自己的反粒子等等,後來都被其他實驗否定。

最有名的事件是2011年義大利OPERA聲稱發現中微子超光速,不僅讓科學家議論紛紛,也在普羅大眾中掀起了討論中微子、相對論,暢想時光倒流的熱潮。相對論是一百年來經過千錘百鍊的現代物理學支柱,而中微子實驗通常極端困難,不容易有乾淨利落的結果,因此,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史蒂文·溫伯格譏諷道: 「這就像有人說,在花園深處有一些小仙女,但我們只能在漆黑和有濃霧的夜晚才能看到。」惰性中微子從實驗證據上看也許不太有力,但仍然有相當多的科學家對此非常熱衷,因為從理論上說它很有吸引力。

中微子質量非常非常小,事實我們還沒有實驗直接測量到,只是通過中微子振蕩現象證明了它有質量,測出了不同中微子之間的質量差別。這麼小的質量,在理論上解釋是困難的。為了比較自然地解釋中微子質量為何如此之小,很多研究中微子的科學家,甚至是大部分,都比較相信一種叫「蹺蹺板機制」的理論。在這個理論中,存在很重的尚未發現的中微子。我們現在知道,可見的物質只佔宇宙總能量的5%,暗物質佔27%,其他都是暗能量。但暗物質粒子還沒有被找到,暗能量的本質則更加不清楚。如果存在很重的中微子,就很可能是暗物質的組成成分。也有科學家認為質量稍微輕一點,但比常規的三種中微子重的惰性中微子,也可能是所謂的「溫暗物質」。不管怎麼樣,理論家都希望存在新種類的中微子。既然可能存在這些新種類的中微子,為什麼不能存在惰性中微子呢?或者,它們本來就是惰性中微子?



不管怎樣,這些理論和假設都需要實驗來檢驗。很多新的實驗正在進行或規劃中。一種辦法就是利用反應堆。大亞灣實驗看到的是中微子跟模型預期相比丟了6%。如果在離反應堆只有幾米遠的地方放置探測器測量,然後在遠一點測量,進行比較,就可以發現反應堆中微子是不是真的丟失了,還是模型有錯。國際上有七八個實驗方案,有的已經在進行,有的正在研製探測器,比如美國的Prospect實驗和NuLat實驗,法國的Nucifer實驗和Stereo實驗,比利時的SOLID實驗,俄羅斯的Neutrino4實驗和Posseidon實驗,韓國實驗等。

第二種辦法是利用加速器,也是在離加速器很近的地方放置探測器,美國費米實驗室有兩個實驗正在研究。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把高強度的放射源放到已有的大型中微子探測器旁邊,放射源產生中微子,這樣可以研究是否有惰性中微子參加了振蕩。義大利的Borexino實驗即將進行這樣的實驗。

正在建設中的我國江門中微子實驗將在地下700米建造一個2萬噸的探測器,也可以用來研究惰性中微子。比如,將義大利使用的高強度的放射源放到直徑35米的探測器,如果LSND看到的信號是對的,就能看到放射源發出的中微子在探測器內振蕩,可以看到完整的振蕩圖像,而不是一個孤零零的數字,乾淨地證明它的存在。如果前面的實驗在2020年江門實驗開始運行時還沒有得出結論,或者只給出模糊的結論,用江門的探測器來尋找惰性中微子將是一個值得期待的實驗。


作者:曹俊 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6-04-08 第3版 科普)


相關焦點

  • μ中微子「變身」τ中微子直接證據找到
    「變身」為τ中微子的直接證據。  2011年9月,OPERA實驗組宣布,發現中微子的行進速度超過了光速。此言一出,引發公眾一片譁然,因為這顯然違背了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實驗組隨後在測量中發現了很多潛在的錯誤來源,證明此項「發現」是錯誤的。但事情並沒有結束,現在,OPERA實驗組首次直接觀測到中微子之間的「變身」。  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中微子有三種類型或者「味」:電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
  • 宇宙中微子背景是什麼?中微子為什麼是第二豐富的粒子
    目前我們還不知道怎樣大量有效的探測這些中微子。為什麼無法大量的探測到中微子我們現在可以探測到少量的中微子,但只有中微子總量的10億分之一。探測中微子背景輻射是關於大爆炸最後一個未經驗證的偉大預言,儘管每立方釐米的空間中有數百個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儘管中微子以每秒數百公裡的速度快速在移動,但是中微子能與正常物質發生的唯一相互作用是核反衝,也就是上文所說的撞擊原子核。這種機率也不足以我們大量的探測中微子背景輻射。
  • 一口氣搞懂中微子
    它其實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微子。關於中微子的探究歷史,也是貫穿著整個近代科學的發展。而科學家堅信,對於中微子的研究將會讓我們更加了解宇宙的過去和未來。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目前科學家極其重視的中微子到底是咋回事。
  • 中微子是薛丁格的貓
    現在打個比方,一種類型的中微子是灰顏色的貓,另外一種類型的中微子是黃顏色的貓。當你通過實驗製備出這樣一種中微子束流,你在什麼地方來測量它就成了問題的關鍵。如果你選的地方合適,你發現中微子還是原來的類型,灰貓還是灰貓。如果你選的地址不合適,你可能就會發現灰貓已經變成了黃貓。那麼在不同的地點,甚至有可能中微子就是灰貓和黃貓的疊加態。所以
  • 中微子是薛丁格的貓
    現在打個比方,一種類型的中微子是灰顏色的貓,另外一種類型的中微子是黃顏色的貓。當你通過實驗製備出這樣一種中微子束流,你在什麼地方來測量它就成了問題的關鍵。如果你選的地方合適,你發現中微子還是原來的類型,灰貓還是灰貓。如果你選的地址不合適,你可能就會發現灰貓已經變成了黃貓。那麼在不同的地點,甚至有可能中微子就是灰貓和黃貓的疊加態。所以從這一點來說,中微子的行為就和薛丁格的貓非常類似。
  • 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研究顯示正反中微子行為不同
    科技日報北京4月16日電 (記者劉霞)由357名國際專家參與的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在《自然》雜誌15日發表的文章稱,他們歷時近10年的研究發現,繆子型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中微子的概率高於繆子型反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反中微子的頻率。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退役 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接棒
    南方日報訊 (記者/蘇國銳)運行3275天11小時43分0秒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於12月12日正式退役。期間,這裡產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中微子研究成果,包括被美國《Science》雜誌評為2012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的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使我國中微子研究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 研究表明:中微子應該是有質量的,但右手中微子卻很難被發現
    一個追蹤「新物理」中微子的國際研究團隊,對照理論家提出的標準模型擴展研究了與中微子探測相關的所有相關實驗數據。最新分析是第一次有如此全面的報導,顯示了右手中微子探索者面臨的挑戰規模,但也帶來了希望的火花。在所有已觀測到涉及中微子的過程中,這些粒子都表現出一種被物理學家稱為左手性的特徵。右手中微子,這是標準模型最自然的延伸,無處可見。
  • 捕獲變身的「中微子」
    其實,中微子難與別的粒子反應,但不等於不反應。只要用巨量的中微子去撞擊巨量的「靶粒子」,還是會有反應的樣本。後來的中微子實驗都基於這個道理。  核反應堆以外,太陽內部的聚變、超新星爆發、宇宙射線撞擊大氣、地球上的放射性衰變……這些全都能產生中微子。而地球上包圍著我們人類的中微子,絕大部分來自於太陽。
  • 中微子有質量嗎?看中微子和它最後的「倔強」
    之前我參加一個會議,會上一位青年學者講了有質量的中微子對於宇宙演化的影響。報告非常精彩,有圖有真相有故事。但是我注意到了她在報告的背景部分說,粒子物理標準模型裡面中微子不應該有質量,但是後來發現中微子有質量,而且中微子的質量對於宇宙演化可能有重要的影響。  我於是就半開玩笑地問,為什麼粒子物理標準模型裡面中微子不應該有質量?  不知道,她回答說。
  • 泡利嫌棄中微子
    如果要跟科學沾點兒關係的話,含光劍一定是用中微子鍛造的兵器——當然,不可能捕獲中微子去鑄劍。中微子大概是最奇特的命名為粒子的「子」,它的性質就是「無」,用科學的術語說,無電荷,無強力、電磁力,無大小,無空間尺度,無半徑,無質量。
  • 可怕的中微子:中微子的三個變體是什麼?它有哪些特點?
    中微子束通過白色圓圈繼續在地球上穿行810千米,到達位於明尼蘇達州北部的探測器。當它到達時,其中的μ介子中微子會自行轉變成電子中微子。而「新星」將精確測量這種轉變發生的頻率。  除了三個變體,中微子還有三個不同的質量。科學家已經知道,其中兩個是緊密匹配的,而第三個則大得多或小得多。「新星」計劃如果獲得成功,就應該發現這一點,而這反過來應該可以闡明中微子最初是如何獲得質量的。
  • 別了,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停止按鈕被按下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緩緩打開,沉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展現在世人面前。這一幕發生在12月12日深圳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站現場。這標誌著這個藏在深圳大亞灣核反應堆群1600米外,百米高的花崗巖山體腹中的粒子物理實驗裝置正式退役。
  • 成語「撲朔迷離」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裡?
    成語「撲朔迷離」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裡?時間:2015-04-07 15:35   來源:紅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成語「撲朔迷離」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裡? - 請問成語「撲朔迷離」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裡?有哪些使用誤區?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一直以來,「反應堆中微子反常」現象困擾著物理學家,即實驗上探測到的反應堆中微子數目總是比理論模型預期的少,一種理論解釋是部分中微子轉變成了「惰性中微子,基本排除了惰性中微子對反應堆中微子反常的解釋。對中微子的認識和研究,挑戰著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極限。」退役儀式現場,王貽芳說道。
  • 中微子物理學的又一裡程碑!
    直到最近,在一項剛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報告了他們探測到了由CNO循環所產生的太陽中微子。這是中微子物理學的一個裡程碑,它是首個直接證明了在太陽中存在CNO循環的證據。這些中微子測量有望幫助科學家進一步確認太陽核心的組成,並為大質量恆星的形成提供重要見解。
  • 讓我們來認識中微子
    2015年10月6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將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加拿大物理學家阿瑟·麥克唐納(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研究所主任)和日本物理學家梶田隆章(東京大學教授,日本宇宙射線研究所所長),以表彰他們發現「中微子振蕩」。
  • 中微子,你從何處來?
    它們叫中微子,是宇宙中除光子之外最輕的一類粒子。為了捕捉它們,科學家在南極冰下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探測器——冰立方。冰立方的邊長達1千米,但即便如此,能被探測到的中微子也寥寥無幾。 已經探測到的中微子基本上都來自太空,其能量範圍非常廣,但我們迄今不知道它們起源於何處。 現在,兩位德國物理學家利用冰立方的數據,根據這些粒子的能量和到達地球的方向,建立模型來解釋它們的起源。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此次發現加速了中微子物理理論研究的進展,成為了中國物理學史上新的裡程碑式發現,可以說為中微子研究開啟了新的時代。高能物理研究所不僅在中微子實驗領域成績驕人,在中微子理論研究領域也表現出眾。大亞灣實驗項目的啟動和成功使得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研究更具資源優勢。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研究組也從1996年開始研究中微子振蕩並建立相關的新物理理論模型。
  • 太陽內部氫聚變產生的電子中微子在運動過程中會轉化成其它中微子
    所以在觀測太陽的時候接受到的不僅僅有「光子」同時還有「中微子」,並且光子和中微子這兩種粒子它們的年齡是不一樣的,簡單來說就是光子產生於10^5~10^7年前的太陽內部,而中微子幾乎是在當時產生的。「中微子」是研究恆星內部發生物理過程的探針根據恆星內部不同核反應所產生的中微子種類和能量的不一樣,可以把「中微子」分成不同的類別,由於中微子的能量不一樣所以探測它們的方法也不一樣的,有些採用「氯」作為探測媒介,還有些採用「重水」作為探測媒介,基本的物理原理是中微子儘管是弱相互作用的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