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退役 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接棒

2021-01-18 南方新聞網

南方日報訊 (記者/蘇國銳)運行3275天11小時43分0秒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於12月12日正式退役。期間,這裡產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中微子研究成果,包括被美國《Science》雜誌評為2012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的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使我國中微子研究跨入國際先進行列。如今,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下稱「大亞灣實驗」)已完成使命,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接棒,解決中微子質量順序等問題。

12月12日,大亞灣中微子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院士按下停機按鈕,服役9年、耗資2.4億建成的大亞灣實驗正式退役。當天,水池蓋子八年來第一次被打開,露出四個中微子探測器,浸泡在高度純淨的水中。

「大亞灣實驗已完成使命,退役是合適的。」王貽芳院士說,大亞灣實驗的科學目標是尋找中微子振蕩,測量θ13。2012年3月大亞灣實驗發現了中微子振蕩的新模式,截至目前,θ13測量的統計誤差已小於系統誤差,繼續運行不會提高精度,且其他研究的數據量也基本足夠。

中微子研究是當前物理學最熱門的領域之一。大亞灣實驗退役後,國內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項目組將把中微子研究的重心轉移到江門。

據悉,作為繼大亞灣實驗後我國主持的第二個大型中微子實驗,江門中微子實驗已吸引來自18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78所高校與科研院所、680位科研人員參與,預計可在2022年投入運行。

王貽芳介紹,屆時將利用陽江和臺山兩個核電站群產生的中微子,測定中微子質量順序、精確測量中微子振蕩參數,研究超新星、地球及太陽中微子,尋找質子衰變、惰性中微子等。2030年左右,江門中微子實驗可升級為世界最大的無中微子雙β衰變實驗:測量中微子絕對質量,判斷其反粒子是否是其自身。

「退役儀式後,大亞灣實驗裝備會被拆卸運到別處,一部分設備會運到江門中微子實驗現場。」中科院高能所副所長曹俊說,預期半年內完成撤場,場地會移交給實驗站所在的中國廣核集團,進行後續開發利用。

相關焦點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退役 江門實驗預期2022年完成建設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 王振紅)12月12日上午,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退役儀式在實驗站現場舉行。至此,這個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 中國中微子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陳惠婷、魏鬱):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古老、數量最多的物質粒子,研究其質量問題對研究物質本原和宇宙起源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中微子實驗研究由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起步,在十七年間實現了從無到有並跨入國際先進行列。12月12日,大亞灣實驗裝置完成其科學使命正式退役。而下一步,中國將在廣東江門開展中微子實驗,屆時將有18個國家和地區的78個機構近700位工作成員加入其中。
  • 2020年12月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取得發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精確測量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等重要科學成果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大亞灣實驗)裝置,自2003年開始歷經4年醞釀、4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退役。記者孫自法 攝大亞灣實驗還精確測量了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發現與理論模型相比,存在兩處明顯反常,未來需要進一步研究。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即將退役
    大洋網訊 12月12日上午10時30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廣東深圳大亞灣現場,將舉辦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儀式,水池蓋打開的過程將通過網絡直播,對實驗進行科普宣傳。據了解,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是在我國境內進行的、有重要國際影響和重大科學意義的大型國際合作項目。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宣告結束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宣告結束】12月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卻也最神秘的粒子之一,蘊藏著宇宙的諸多奧秘。2012年,大亞灣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這一成果為研究宇宙起源,尤其是理解宇宙中「反物質消失之謎」提供了可能,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大亞灣實驗是物理學基礎研究的一大步,推動我國中微子研究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劉如楠攝「下面,我們停止大亞灣實驗的取數運行」,說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基本排除了惰性中微子對反應堆中微子反常的解釋。對中微子的認識和研究,挑戰著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極限。」退役儀式現場,王貽芳說道。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退役,人造物體質量首超總生物量 | 一周科技導讀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正式退役,江門中微子實驗接棒12月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正式退役在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運行的9年多時間裡,產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中微子研究成果,如使我國的中微子研究跨入國際先進行列的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大亞灣實驗「退役」後,將由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接過「接力棒」,目前江門實驗正在準備中。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圓滿完成科學使命 正式退役
    12月12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儀式舉行。至此,這項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大科學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正式退役。在退役儀式上,大亞灣實驗負責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王貽芳院士按下了停止運行的按鈕,隨後,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被打開,展現出沉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使最前沿的大科學裝置近距離呈現在大眾面前。
  • 中國最重要的中微子實驗正式退役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已經完成使命,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接過「接力棒」,開啟下一段探索之旅。,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簡稱大亞灣實驗)正式退役了。大亞灣實驗退役後,中國中微子研究的重心將轉移到江門,一年後那裡將建成全世界最大的液體閃爍體中微子探測器,稱為江門中微子實驗(簡稱 JUNO、江門實驗)。再加上美國的深層地下中微子實驗(DUNE)、日本的頂級神岡探測器(Hyper-K),未來十年中全世界預計共有三臺大型中微子實驗陸續啟動,新一輪競爭正在拉開序幕。在過去十年中,大亞灣為中國中微子研究打下了哪些基礎?
  • 直播|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儀式
    【直播時間】12月12日(周六)10:20-11:00【直播內容】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退役儀式,水池蓋打開的過程將全程網絡直播,直播過程中項目組專家進行科普介紹。中微子振蕩是唯一有實驗證據超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現象。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是一個研究基本粒子物理的實驗設施,主要目標是利用核反應堆產生的電子反中微子尋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精確測量該振蕩的機率(用中微子混合角θ13表示)。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圓滿結束,中國中微子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中國中微子實驗研究由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起步,實現了從無到有並跨入國際先進行列。12月12日,大亞灣實驗裝置完成其科學使命,正式退役。中微子個頭小,又無所不在,它不帶電、質量近於零,而且穿透力極強。比較形象的比喻是:在常人拇指指甲蓋大小的面積上,每秒鐘約有650億個太陽中微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呼嘯而過。
  • 別了,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停止按鈕被按下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緩緩打開,沉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展現在世人面前。這一幕發生在12月12日深圳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站現場。這標誌著這個藏在深圳大亞灣核反應堆群1600米外,百米高的花崗巖山體腹中的粒子物理實驗裝置正式退役。
  • 中國大亞灣實驗功成身退 打開中微子研究新大門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大亞灣實驗)裝置,在實現原定科學目標、完成科學使命後已於12日正式退役。孫自法 攝為下一代中微子實驗打開一扇大門發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精確測量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給出低質量區惰性中微子最好的限制……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共17年曆程的大亞灣實驗,迄今已收穫一批重要科學成果。
  • 中微子實驗有了新目標
    2020年12月12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在這裡的實驗控制屏前按下停止按鈕,並宣布:「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圓滿完成科學任務,正式退役!」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俊介紹:「在接下來的6個月中,我們將把純淨水放空,然後把每個中心探測器打開,一層層撤除裡面的部件。有些器件將會被其他實驗再利用,比如正在建設中的江門中微子實驗等,有些部件和材料則會進行無害化處理。」此外,1號實驗廳將被改造成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的科普展館,繼續供大家參觀。
  • 大亞灣實驗功成身退,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將接棒,規模要大100倍
    大亞灣實驗工程網站如是寫道。然而12月12日,在運行3275天11小時43分0秒後,中科院高能所所長王貽芳院士宣布它正式退役。,退役是合適的」,「退役儀式後,大亞灣實驗裝備會被拆卸運到別處,一部分設備會運到江門中微子實驗現場。」
  • 中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退役
    【中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退役】取得發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精確測量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等重要科學成果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大亞灣實驗)裝置,自2003年開始歷經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在實現原定科學目標、完成科學使命後,於12日正式退役。
  • 王貽芳:大亞灣中微子裝置退役,大科學裝置建設不能停
    醞釀4年、建設4年、運行9年,誕生了眾多科研成果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日前正式退役。接替它的,將是建設中的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大亞灣中微子探測器 圖|劉如楠大亞灣實驗負責人、中科院高能所所長王貽芳院士因發現了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獲得2016年度基礎物理學突破獎。他參加了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 大亞灣實驗功成身退,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將接棒,規模要大100倍
    然而12月12日,在運行3275天11小時43分0秒後,中科院高能所所長王貽芳院士宣布它正式退役。王貽芳表示,「大亞灣實驗已完成使命,退役是合適的」,「退役儀式後,大亞灣實驗裝備會被拆卸運到別處,一部分設備會運到江門中微子實驗現場。」中科院高能所副所長曹俊說。
  • 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歷經4年醞釀、4年建設、9年運行取數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12日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大亞灣實驗是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持,中美兩國科研人員合作開展研究,中方承擔全部實驗室建設和一半的探測器研製,美方承擔約一半的探測器研製,還有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了實驗建設和科學研究。
  • 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正式退役!曾連續斬獲科學界大獎
    2020年12月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裝置退役儀式在實驗站現場舉行。至此,這個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中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正式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