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休!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宣告結束

2020-12-12 光明網

【榮休!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宣告結束】12月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卻也最神秘的粒子之一,蘊藏著宇宙的諸多奧秘。2012年,大亞灣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這一成果為研究宇宙起源,尤其是理解宇宙中「反物質消失之謎」提供了可能,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大亞灣實驗是物理學基礎研究的一大步,推動我國中微子研究跨入國際先進行列。新一代江門中微子實驗預期2022年完成建設,未來有望揭開中微子質量順序的謎底。(圖源:中國科學院)(記者溫競華、陳宇軒)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新華視點

相關焦點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即將退役
    大洋網訊 12月12日上午10時30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廣東深圳大亞灣現場,將舉辦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儀式,水池蓋打開的過程將通過網絡直播,對實驗進行科普宣傳。據了解,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是在我國境內進行的、有重要國際影響和重大科學意義的大型國際合作項目。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退役 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接棒
    南方日報訊 (記者/蘇國銳)運行3275天11小時43分0秒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於12月12日正式退役。期間,這裡產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中微子研究成果,包括被美國《Science》雜誌評為2012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的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使我國中微子研究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圓滿結束,中國中微子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中國中微子實驗研究由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起步,實現了從無到有並跨入國際先進行列。12月12日,大亞灣實驗裝置完成其科學使命,正式退役。中微子個頭小,又無所不在,它不帶電、質量近於零,而且穿透力極強。比較形象的比喻是:在常人拇指指甲蓋大小的面積上,每秒鐘約有650億個太陽中微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呼嘯而過。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
    綜述及基本情況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的主要目標是利用核反應堆產生的電子反中微子,尋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精確測量其振蕩機率(由中微子混合角 θ13 表示)。此外,利用 6 個探測器的數據,大亞灣實驗測量了反應堆中微子的絕對流強,並初步給出了中微子能譜的測量結果;對第四代中微子或惰性中微子給出了新的排除區間;通過氫俘獲的事例樣本,以 4.6 倍標準偏差的置信水平獨立驗證了中微子振蕩和 θ13 非零。2015 年,大亞灣實驗完成了中微子振蕩參數測量的檢查和改進。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退役 江門實驗預期2022年完成建設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 王振紅)12月12日上午,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退役儀式在實驗站現場舉行。至此,這個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
    綜述及基本情況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的主要目標是利用核反應堆產生的電子反中微子,尋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精確測量其振蕩機率(由中微子混合角 θ13 表示)。大亞灣實驗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牽頭,是一個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和重大科學意義的國際合作項目,也是中美兩國目前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最大的合作項目之一。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劉如楠攝「下面,我們停止大亞灣實驗的取數運行」,說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一直以來,「反應堆中微子反常」現象困擾著物理學家,即實驗上探測到的反應堆中微子數目總是比理論模型預期的少,一種理論解釋是部分中微子轉變成了「惰性中微子
  • 直播|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儀式
    【直播時間】12月12日(周六)10:20-11:00【直播內容】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退役儀式,水池蓋打開的過程將全程網絡直播,直播過程中項目組專家進行科普介紹。中微子振蕩是唯一有實驗證據超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現象。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是一個研究基本粒子物理的實驗設施,主要目標是利用核反應堆產生的電子反中微子尋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精確測量該振蕩的機率(用中微子混合角θ13表示)。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 中國中微子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陳惠婷、魏鬱):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古老、數量最多的物質粒子,研究其質量問題對研究物質本原和宇宙起源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中微子實驗研究由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起步,在十七年間實現了從無到有並跨入國際先進行列。12月12日,大亞灣實驗裝置完成其科學使命正式退役。而下一步,中國將在廣東江門開展中微子實驗,屆時將有18個國家和地區的78個機構近700位工作成員加入其中。
  • 2020年12月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取得發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精確測量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等重要科學成果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大亞灣實驗)裝置,自2003年開始歷經4年醞釀、4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退役。記者孫自法 攝大亞灣實驗還精確測量了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發現與理論模型相比,存在兩處明顯反常,未來需要進一步研究。
  • 別了,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停止按鈕被按下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緩緩打開,沉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展現在世人面前。這一幕發生在12月12日深圳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站現場。這標誌著這個藏在深圳大亞灣核反應堆群1600米外,百米高的花崗巖山體腹中的粒子物理實驗裝置正式退役。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
    2012年3月8日,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王貽芳在北京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測量到其振蕩機率,將對粒子物理研究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 基礎物理突破大獎: 揭秘王貽芳與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利用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測量θ13當時國際中微子物理實驗的前沿是精確測量中微子混合參數θ13。其重要性體現在θ13是中微子物理中兩個最基本的未知參數之一,其數值的大小決定了未來中微子物理研究的發展方向。如果sin22θ13大於0.01左右,則中微子的CP相角可以測量,宇宙中物質與反物質的不對稱可能得以解釋。
  • 中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退役
    【中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退役】取得發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精確測量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等重要科學成果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大亞灣實驗)裝置,自2003年開始歷經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在實現原定科學目標、完成科學使命後,於12日正式退役。
  • 【中國科學報】中微子「振蕩」大亞灣之後……
    當天下午2點15分,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牽頭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國際合作組在北京宣布,大亞灣實驗利用兩個近點實驗廳和一個遠點實驗廳內6個中微子探測器的數據,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測量到其振蕩機率。該實驗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測得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的振蕩幅度為9.2%,誤差為1.7%,無振蕩的可能性只有千萬分之一。
  • 中微子「振蕩」大亞灣之後……—新聞—科學網
    當天下午2點15分,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牽頭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國際合作組在北京宣布,大亞灣實驗利用兩個近點實驗廳和一個遠點實驗廳內6個中微子探測器的數據,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測量到其振蕩機率。該實驗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測得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的振蕩幅度為9.2%,誤差為1.7%,無振蕩的可能性只有千萬分之一。
  • 中國大亞灣實驗功成身退 打開中微子研究新大門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大亞灣實驗)裝置,在實現原定科學目標、完成科學使命後已於12日正式退役。孫自法 攝主持大亞灣實驗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表示,大亞灣實驗取得的重要成果,不僅讓中國在基礎科學國際前沿的中微子研究領域躋身全球第一方隊,更為未來中微子研究指明方向,打開了新一代中微子研究大門。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圓滿完成科學使命 正式退役
    12月12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儀式舉行。至此,這項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大科學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正式退役。在退役儀式上,大亞灣實驗負責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王貽芳院士按下了停止運行的按鈕,隨後,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被打開,展現出沉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使最前沿的大科學裝置近距離呈現在大眾面前。
  • 中微子實驗有了新目標
    2020年12月12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在這裡的實驗控制屏前按下停止按鈕,並宣布:「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圓滿完成科學任務,正式退役!」此後,大亞灣實驗基於持續累積的統計量和分析技術的改進,不斷更新θ13的測量結果,一直保持世界最高精度。「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大亞灣實驗的測量精度也不會被其他實驗超越。」王貽芳篤定地說。為何要在此時選擇退役運行近十年,大亞灣實驗碩果纍纍。2013年,完成了中微子能譜分析研究,進而首次直接測量了與反應堆中微子振蕩相關的質量平方差。
  • 中國最重要的中微子實驗正式退役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已經完成使命,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接過「接力棒」,開啟下一段探索之旅。,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簡稱大亞灣實驗)正式退役了。192個8英寸光電倍增管安裝在緊貼鋼罐內壁的支架上,用於探測中微子俘獲時發出的光信號。(圖片來源:中科院高能所)科研圈:大亞灣的退役是什麼時候規劃的?溫良劍:其實是好幾年前了。大亞灣 2012 年投入運行,原計劃是運行 3 年達到物理目標,然後 5 年完成運行,也就是 2017 年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