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圓滿完成科學使命 正式退役

2020-12-12 國際在線

12月12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儀式舉行。

至此,這項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大科學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持,是中美兩國在基礎研究方面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

在退役儀式上,大亞灣實驗負責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王貽芳院士按下了停止運行的按鈕,隨後,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被打開,展現出沉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使最前沿的大科學裝置近距離呈現在大眾面前。

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古老、數量最多的物質粒子,從宇宙誕生的大爆炸起就充斥在整個宇宙空間。

十幾年前,通過對太陽中微子和大氣中微子的研究,科學家發現,中微子有一個神奇的特性,能夠在飛行中從一種類型轉變成另一種,即「中微子振蕩」,這兩位中微子實驗的科學家被授予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2年3月8日,大亞灣實驗國際合作組宣布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測得其振蕩大小為0.092,誤差為0.017,無振蕩的可能性僅為千萬分之一。

這一重大發現對於研究物質本原和宇宙起源,理解宇宙中反物質消失之謎具有重要意義,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引發了強烈反響。

該實驗成果入選美國《科學雜誌》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獲得了2016年度「基礎物理學突破獎」和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此後,大亞灣實驗繼續高質量運行,獲得了豐碩成果。

目前已將中微子振蕩振幅的測量精度從2012年的20%提高到了3.4%,預期最終精度將好於3%。這是自然界的基本參數,其精確測量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大亞灣實驗使我們對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有了新的認識,該實驗發現的中微子振蕩振幅比預期要大得多,為未來中微子研究指明了方向。

新一代的大型中微子實驗裝置因此得以開始建設,包括中國的江門中微子實驗、美國的「沙丘」實驗和日本的頂級神岡實驗。

據介紹,江門中微子實驗預期2022年完成建設,在不遠的將來,它將揭開中微子質量順序的謎底,並在中微子振蕩參數的精確測量、天體中微子、地球中微子、新物理尋找方面取得國際領先的科學成果。(總臺央視記者 帥俊全)

相關焦點

  • 中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退役
    【中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退役】取得發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精確測量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等重要科學成果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大亞灣實驗)裝置,自2003年開始歷經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在實現原定科學目標、完成科學使命後,於12日正式退役。
  • 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歷經4年醞釀、4年建設、9年運行取數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12日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大亞灣實驗是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持,中美兩國科研人員合作開展研究,中方承擔全部實驗室建設和一半的探測器研製,美方承擔約一半的探測器研製,還有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了實驗建設和科學研究。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 中國中微子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陳惠婷、魏鬱):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古老、數量最多的物質粒子,研究其質量問題對研究物質本原和宇宙起源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中微子實驗研究由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起步,在十七年間實現了從無到有並跨入國際先進行列。12月12日,大亞灣實驗裝置完成其科學使命正式退役。而下一步,中國將在廣東江門開展中微子實驗,屆時將有18個國家和地區的78個機構近700位工作成員加入其中。
  • 2020年12月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
    年建設和9年運行,在實現原定科學目標、完成科學使命後,於12日正式退役。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退役。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退役。記者孫自法 攝大亞灣實驗還精確測量了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發現與理論模型相比,存在兩處明顯反常,未來需要進一步研究。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退役 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接棒
    南方日報訊 (記者/蘇國銳)運行3275天11小時43分0秒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於12月12日正式退役。期間,這裡產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中微子研究成果,包括被美國《Science》雜誌評為2012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的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使我國中微子研究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即將退役
    大洋網訊 12月12日上午10時30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廣東深圳大亞灣現場,將舉辦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儀式,水池蓋打開的過程將通過網絡直播,對實驗進行科普宣傳。2012年3月,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中微子振蕩的新模式,被《Science》評選為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一,獲得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16年度基礎物理學突破獎、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等多個獎項。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使我國的中微子研究從無到有,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退役 江門實驗預期2022年完成建設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 王振紅)12月12日上午,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退役儀式在實驗站現場舉行。至此,這個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 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正式退役!曾連續斬獲科學界大獎
    2020年12月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裝置退役儀式在實驗站現場舉行。至此,這個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中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圓滿結束,中國中微子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中國中微子實驗研究由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起步,實現了從無到有並跨入國際先進行列。12月12日,大亞灣實驗裝置完成其科學使命,正式退役。中微子個頭小,又無所不在,它不帶電、質量近於零,而且穿透力極強。比較形象的比喻是:在常人拇指指甲蓋大小的面積上,每秒鐘約有650億個太陽中微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呼嘯而過。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這是12月12日發生在大亞灣實驗站現場的一幕,至此,這個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中微子實驗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正式退役。對中微子的認識和研究,挑戰著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極限。」退役儀式現場,王貽芳說道。
  • 中國最重要的中微子實驗正式退役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已經完成使命,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接過「接力棒」,開啟下一段探索之旅。,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簡稱大亞灣實驗)正式退役了。大亞灣實驗使我國的中微子研究從無到有,跨入國際先進行列。2012 年3月,大亞灣實驗發現了中微子振蕩的新模式,被《科學》(Science)評選為 2012 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一,獲得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16年度基礎物理學突破獎、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等多個獎項。
  • 別了,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停止按鈕被按下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緩緩打開,沉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展現在世人面前。這一幕發生在12月12日深圳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站現場。這標誌著這個藏在深圳大亞灣核反應堆群1600米外,百米高的花崗巖山體腹中的粒子物理實驗裝置正式退役。
  • 王貽芳:大亞灣中微子裝置退役,大科學裝置建設不能停
    王貽芳:大亞灣中微子裝置退役,大科學裝置建設不能停 2020-12-16 15: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宣告結束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宣告結束】12月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卻也最神秘的粒子之一,蘊藏著宇宙的諸多奧秘。2012年,大亞灣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這一成果為研究宇宙起源,尤其是理解宇宙中「反物質消失之謎」提供了可能,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大亞灣實驗是物理學基礎研究的一大步,推動我國中微子研究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 「高能」王貽芳|大亞灣中微子裝置退役,大科學裝置建設不能停
    醞釀4年、建設4年、運行9年,誕生了眾多科研成果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日前正式退役。接替它的,將是建設中的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大亞灣中微子探測器 圖|劉如楠大亞灣實驗負責人、中科院高能所所長王貽芳院士因發現了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獲得2016年度基礎物理學突破獎。他參加了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 中國大亞灣實驗功成身退 打開中微子研究新大門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大亞灣實驗)裝置,在實現原定科學目標、完成科學使命後已於12日正式退役。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儀式上,青年科學家溫良劍研究員介紹大亞灣實驗相關科研進展。
  • 直播|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儀式
    【直播時間】12月12日(周六)10:20-11:00【直播內容】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退役儀式,水池蓋打開的過程將全程網絡直播,直播過程中項目組專家進行科普介紹。中微子振蕩是唯一有實驗證據超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現象。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是一個研究基本粒子物理的實驗設施,主要目標是利用核反應堆產生的電子反中微子尋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精確測量該振蕩的機率(用中微子混合角θ13表示)。
  • 今天,這個大科學裝置光榮「退役」
    當千千萬萬的「剁手族」沉浸於「買買買」帶來的購物快感時,深圳大亞灣核電站內的北部山地,「安坐」在深藍色的超純水中的8個中微子探測器,在圓滿完成它的科學使命後,正式退役。在我國廣東省的大亞灣,坐落著核反應堆群,每秒鐘產生的中微子多達35萬億億個,同時,這裡依山傍海,適合建地下實驗室屏蔽宇宙線,是開展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極佳的地方。就這樣,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很快落成。這是一個研究基本粒子物理的實驗設施,主要目標是利用核反應堆產生的電子反中微子尋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精確測量該振蕩的機率。
  • 中微子實驗有了新目標
    2020年12月12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在這裡的實驗控制屏前按下停止按鈕,並宣布:「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圓滿完成科學任務,正式退役!」此後,大亞灣實驗基於持續累積的統計量和分析技術的改進,不斷更新θ13的測量結果,一直保持世界最高精度。「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大亞灣實驗的測量精度也不會被其他實驗超越。」王貽芳篤定地說。為何要在此時選擇退役運行近十年,大亞灣實驗碩果纍纍。2013年,完成了中微子能譜分析研究,進而首次直接測量了與反應堆中微子振蕩相關的質量平方差。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退役,人造物體質量首超總生物量 | 一周科技導讀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正式退役,江門中微子實驗接棒12月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正式退役在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運行的9年多時間裡,產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中微子研究成果,如使我國的中微子研究跨入國際先進行列的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大亞灣實驗「退役」後,將由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接過「接力棒」,目前江門實驗正在準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