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王貽芳|大亞灣中微子裝置退役,大科學裝置建設不能停

2021-01-21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醞釀4年、建設4年、運行9年,誕生了眾多科研成果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日前正式退役。接替它的,將是建設中的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

大亞灣中微子探測器 圖|劉如楠

大亞灣實驗負責人、中科院高能所所長王貽芳院士因發現了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獲得2016年度基礎物理學突破獎。他參加了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物質最深處——世界頂尖科學家物理前沿峰會」上,王貽芳對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和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做出了比較。

「大亞灣實驗裝置所在地距離反應堆大約一至兩公裡,而江門實驗裝置的所在地距離反應堆大約60公裡,這對技術要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為基線越長,探測器越難建造,因此建造江門探測器面臨著巨大挑戰,它必須比以往的探測器都大得多,也需要大量的技術進步來支持,比如世界最大的丙烯酸水池、世界上最好的液體閃爍體、世界上最先進的光子探測器。」

王貽芳在論壇峰會上介紹江門中微子實驗 圖|WLF獨家

江門中微子實驗於2015年開始建設,計劃2022年建成並開始運行取數。它將在廣東江門市建造一個有效質量2萬噸的液體閃爍體探測器,距陽江和臺山反應堆群約53公裡,位於地下700米,能量解析度達到前所未有的3%。它利用陽江和臺山兩個核電站群產生的中微子,在不遠的將來,將揭開當前國際中微子研究的核心問題:中微子的質量順序。

作為大科學裝置之一,江門中微子實驗將進一步帶領我國的粒子物理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王貽芳也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期間,表達了他對建設大科學裝置的強烈支持。

「在過去幾十年,高能物理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技術奠定了同步輻射裝置的基礎。」王貽芳以「上海光源」為例,這一國內的代表性科技基礎設施已經廣泛應用於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研究領域,在疫情期間曾「照亮」新冠病毒的關鍵蛋白結構。「沒有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搞了30年,不可能有上海光源,也不可能有北京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

王貽芳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 圖|WLF獨家

「可以想像,如果讓別人去建對撞機,我們自己只建光源,那麼這些拓展人類對自然認知範圍的技術就要永遠採用別人的技術,自然就會落後。不只是落後三年、五年,而是三十年也不能世界領先。」王貽芳所強調的,是中國之於基礎科學上的國際引領力以及基礎突破對科學發展的關鍵作用。而在他看來,當前中國投入基礎科學大型裝置的項目規模尚處於十億量級,相較於十年前歐美的百億量級投入,中國的「升級」是「早晚要有的事情」。

王貽芳在峰會上也表示,儘管這些大科學裝置造價昂貴,但也並非貴得驚人。如果從這些大型機器成本佔GDP的比重來看,或許能夠得到更有說服力的理由。比如在20世紀60年代,其技術投入佔比與今日相比,仍然要高出看起來造價不菲的當下。王貽芳說:「所以我真的相信,未來就在那裡,而我們應該去追求這樣的未來,我們應該繼續向前。」

相關焦點

  • 王貽芳:大亞灣中微子裝置退役,大科學裝置建設不能停
    王貽芳:大亞灣中微子裝置退役,大科學裝置建設不能停 2020-12-16 15: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圓滿完成科學使命 正式退役
    12月12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儀式舉行。至此,這項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大科學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正式退役。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持,是中美兩國在基礎研究方面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
  • 2020年12月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
    年建設和9年運行,在實現原定科學目標、完成科學使命後,於12日正式退役。記者孫自法 攝作為中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大亞灣實驗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主持,是中美兩國在基礎研究方面迄今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中方承擔全部實驗室建設和一半的探測器研製,美方承擔約一半的探測器研製,俄羅斯、捷克,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都對實驗建設和科學研究做出重要貢獻。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 中國中微子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陳惠婷、魏鬱):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古老、數量最多的物質粒子,研究其質量問題對研究物質本原和宇宙起源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中微子實驗研究由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起步,在十七年間實現了從無到有並跨入國際先進行列。12月12日,大亞灣實驗裝置完成其科學使命正式退役。而下一步,中國將在廣東江門開展中微子實驗,屆時將有18個國家和地區的78個機構近700位工作成員加入其中。
  • 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正式退役!曾連續斬獲科學界大獎
    2020年12月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裝置退役儀式在實驗站現場舉行。至此,這個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中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退役 江門實驗預期2022年完成建設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 王振紅)12月12日上午,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退役儀式在實驗站現場舉行。至此,這個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 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歷經4年醞釀、4年建設、9年運行取數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12日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大亞灣實驗是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持,中美兩國科研人員合作開展研究,中方承擔全部實驗室建設和一半的探測器研製,美方承擔約一半的探測器研製,還有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了實驗建設和科學研究。
  • 中國大亞灣實驗功成身退 打開中微子研究新大門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大亞灣實驗)裝置,在實現原定科學目標、完成科學使命後已於12日正式退役。大亞灣實驗負責人、中科院高能所所長王貽芳院士表示,大亞灣實驗使科學家對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有了新的認識,該實驗發現的中微子振蕩振幅比預期要大得多,為未來中微子研究指明了方向,包括中國的江門中微子實驗、美國的「沙丘」實驗(DUNE)和日本的頂級神岡實驗(HyperK)等新一代的大型中微子實驗裝置因此得以開始建設。
  • 今天,這個大科學裝置光榮「退役」
    當千千萬萬的「剁手族」沉浸於「買買買」帶來的購物快感時,深圳大亞灣核電站內的北部山地,「安坐」在深藍色的超純水中的8個中微子探測器,在圓滿完成它的科學使命後,正式退役。在我國廣東省的大亞灣,坐落著核反應堆群,每秒鐘產生的中微子多達35萬億億個,同時,這裡依山傍海,適合建地下實驗室屏蔽宇宙線,是開展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極佳的地方。就這樣,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很快落成。這是一個研究基本粒子物理的實驗設施,主要目標是利用核反應堆產生的電子反中微子尋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精確測量該振蕩的機率。
  • 別了,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停止按鈕被按下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緩緩打開,沉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展現在世人面前。這一幕發生在12月12日深圳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站現場。這標誌著這個藏在深圳大亞灣核反應堆群1600米外,百米高的花崗巖山體腹中的粒子物理實驗裝置正式退役。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即將退役
    大洋網訊 12月12日上午10時30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廣東深圳大亞灣現場,將舉辦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儀式,水池蓋打開的過程將通過網絡直播,對實驗進行科普宣傳。2012年3月,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中微子振蕩的新模式,被《Science》評選為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一,獲得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16年度基礎物理學突破獎、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等多個獎項。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使我國的中微子研究從無到有,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 中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退役
    【中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退役】取得發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精確測量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等重要科學成果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大亞灣實驗)裝置,自2003年開始歷經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在實現原定科學目標、完成科學使命後,於12日正式退役。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中方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按下了停止運行按鈕,屏幕上不斷跳動的數據隨即靜止,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被打開,沉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徐徐展現出來。這是12月12日發生在大亞灣實驗站現場的一幕,至此,這個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中微子實驗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退役 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接棒
    南方日報訊 (記者/蘇國銳)運行3275天11小時43分0秒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於12月12日正式退役。期間,這裡產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中微子研究成果,包括被美國《Science》雜誌評為2012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的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使我國中微子研究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 基礎物理突破大獎: 揭秘王貽芳與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作為大亞灣中微子項目的首席科學家獲得"基礎物理學突破獎"(Fundamental Physics Breakthrough Prize),分享高達300萬美元的獎金。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這一殊榮。傅亮和祁曉亮同時榮獲基礎物理新視野獎,中國物理學呈井噴之勢。文末還有關於頒獎慶典視頻和關於中微子的高冷奇葩笑話視頻。
  • 訪王貽芳:打造國際領先的高能物理研究基地—新聞—科學網
    多年來,高能所參與了眾多歐美同行的國際合作項目,如今也通過進步吸引了許多歐美科研機構參與到高能所的項目中。據王貽芳介紹,高能所依託北京譜儀、羊八井宇宙線觀測站、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江門中微子實驗等項目,已成功組織了多項大型國際合作,並與世界幾十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參與了歐洲核子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等重要國際粒子物理合作。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圓滿結束,中國中微子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中國中微子實驗研究由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起步,實現了從無到有並跨入國際先進行列。12月12日,大亞灣實驗裝置完成其科學使命,正式退役。中微子個頭小,又無所不在,它不帶電、質量近於零,而且穿透力極強。比較形象的比喻是:在常人拇指指甲蓋大小的面積上,每秒鐘約有650億個太陽中微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呼嘯而過。
  • 中微子實驗有了新目標
    2020年12月12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在這裡的實驗控制屏前按下停止按鈕,並宣布:「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圓滿完成科學任務,正式退役!」「中國絕不能錯失這次機會,應該積極參與其中。」同年,王貽芳便提出實驗方案,利用我國大亞灣核反應堆群產生的大量中微子,來尋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並和同事們設計出了實驗裝置。此後,經過多方奔走呼籲,2006年,大亞灣實驗項目獲準立項,成為當時我國基礎科學領域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要捕捉到來無影去無蹤的中微子,探測器要足夠大和足夠靈敏,同時還必須不被宇宙線影響。
  • 首次發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
    4個中微子探測器安裝在巨大的水池中。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供圖大亞灣中微子實驗3號實驗廳,位於山腹之中,上面是360米的巖石層。2020年12月12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在這裡的實驗控制屏前按下停止按鈕,並宣布:「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圓滿完成科學任務,正式退役!」
  • 大亞灣實驗功成身退,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將接棒,規模要大100倍
    大亞灣實驗工程網站如是寫道。然而12月12日,在運行3275天11小時43分0秒後,中科院高能所所長王貽芳院士宣布它正式退役。,「大亞灣實驗已完成使命,退役是合適的」,「退役儀式後,大亞灣實驗裝備會被拆卸運到別處,一部分設備會運到江門中微子實驗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