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個大科學裝置光榮「退役」

2020-12-12 經濟日報

12月12日,一年一度的購物狂歡節。

當千千萬萬的「剁手族」沉浸於「買買買」帶來的購物快感時,深圳大亞灣核電站內的北部山地,「安坐」在深藍色的超純水中的8個中微子探測器,在圓滿完成它的科學使命後,正式退役。

圖為大亞灣實驗的探測器/圖片由中科院提供

神秘粒子

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中微子振蕩新模式;尋找惰性中微子……

這座在地下「潛伏」已久的實驗室,自成立之初就有一個明確而清晰的目標——探測核反應堆產生的中微子。

這是一個來自何方的神聖?關於它,科學界曾經知之甚少,如今正一點點撥開迷霧。

目前已經達成的共識是:

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古老、數量最多的物質粒子,以接近光速運動;

太陽、地球、超新星、宇宙線、核反應堆,甚至人體都在不停地產生中微子;

每秒鐘會有億萬個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但無法察覺,它幾乎不與任何東西發生反應,甚至可以輕鬆穿過整個地球,被稱為宇宙間的「隱身人」。

看不見、摸不著,如此神出鬼沒,科學家們緣何對其情有獨鍾?答案是:中微子身上可能背負著宇宙的很多秘密。

比如,這種神秘粒子從宇宙誕生的大爆炸起就充斥在整個宇宙空間,無處不在,平均每立方釐米就會有300個,與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再如,科學家們認為,中微子很可能與宇宙中「反物質消失之謎」有關。

於是,揭開籠罩在中微子頭上的神秘面紗,成為近年來物理學界的一個研究方向。其中,科學家們十分關注的一個科學問題是,中微子到底有沒有質量。

隨著研究的深入,上述爭議有了定論。

十幾年前,通過對太陽中微子和大氣中微子的研究,有科學家發現,中微子還有一個神奇的特性,即能夠在飛行中從一種類型轉變成另一種,這就是著名的「中微子振蕩」現象。

該現象表明:中微子無論多小都具有質量,這是粒子物理學的歷史性發現。

因為這一重要發現,兩位中微子實驗的科學家被授予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國突破

仰望星空,探索宇宙,中國不甘落後,亦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

在我國廣東省的大亞灣,坐落著核反應堆群,每秒鐘產生的中微子多達35萬億億個,同時,這裡依山傍海,適合建地下實驗室屏蔽宇宙線,是開展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極佳的地方。

就這樣,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很快落成。這是一個研究基本粒子物理的實驗設施,主要目標是利用核反應堆產生的電子反中微子尋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精確測量該振蕩的機率。

圖為大亞灣實驗布局圖/圖片由中科院提供

時光不負情深。

2012年3月8日,大亞灣實驗國際合作組宣布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測得其振蕩大小為0.092,誤差為0.017,無振蕩的可能性僅為千萬分之一。這一重大發現對於研究物質本原和宇宙起源,理解宇宙中反物質消失之謎具有重要意義。

也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引發了強烈反響。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卡羅•魯比亞等國際知名專家第一時間表示祝賀。

該實驗成果入選美國《科學雜誌》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獲得了2016年度「基礎物理學突破獎」、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等多個獎項。

從此,中國的中微子研究從無到有,跨入了國際先進行列。

而這只是個開始。

將中微子振蕩振幅的測量精度從2012年的20%提高到了3.4%,預期最終精度將好於3%,在未來幾十年,該精度不會被其他實驗超越;

精確測量了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發現與理論模型相比,存在兩處明顯反常,未來需要進一步研究;

給出低質量區惰性中微子最好的限制,基本排除了之前兩個美國實驗給出的這個假想新粒子的存在空間……

「實驗成果超乎預期。」中國科學院院士、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項目負責人王貽芳坦言。

他說,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使我們對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有了新的認識,該實驗發現的中微子振蕩振幅比預期要大得多,為未來中微子研究指明了方向。新一代的大型中微子實驗裝置因此得以開始建設,包括美國的「沙丘」實驗和日本的頂級神岡實驗。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轉眼間,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走到了「暮年」:當初按照最高標準建造的儀器設備,現圓滿完成任務,光榮「退休」。

但向著科學的高峰努力攀登,如今中國新一代的大型中微子實驗裝置——江門中微子實驗,預期2022年完成建設。

在不遠的將來,它將接過「先輩」的接力棒,揭開中微子質量順序的謎底,並在中微子振蕩參數的精確測量、天體中微子、地球中微子、新物理尋找方面,續寫新的傳奇。

來源:經濟日報經點科學工作室

相關焦點

  • 王貽芳:大亞灣中微子裝置退役,大科學裝置建設不能停
    王貽芳:大亞灣中微子裝置退役,大科學裝置建設不能停 2020-12-16 15: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高能」王貽芳|大亞灣中微子裝置退役,大科學裝置建設不能停
    醞釀4年、建設4年、運行9年,誕生了眾多科研成果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日前正式退役。接替它的,將是建設中的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在「物質最深處——世界頂尖科學家物理前沿峰會」上,王貽芳對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和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做出了比較。「大亞灣實驗裝置所在地距離反應堆大約一至兩公裡,而江門實驗裝置的所在地距離反應堆大約60公裡,這對技術要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安徽合肥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退役
    在合肥科學島就有這樣一個實驗裝置,它為未來更為先進的聚變堆提供技術和物理基礎。5月7日,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宣布,服役18年的中國首個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合肥超環」(HT-7)正式退役。這也是我國首個獲批退役的大科學工程裝置。1994年,命名為「HT-7」的大科學裝置在合肥正式建成,其成功研製使中國成為繼俄、法、日之後第四個擁有超導託卡馬克裝置的國家。
  • 深圳建設大科學裝置是「剛需」
    該裝置建成後,將與規劃中的同步輻射裝置「交相輝映」,成為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的「雙子星」,也成為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的重要一員。楊學明院士充滿期待地說,希望中能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能在2026年建成,並能向全世界開放。今年4月,《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正式印發實施。
  • 大科學裝置都是啥,以後對合肥有啥發展呢?(初探大科學裝置)
    合肥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平臺,將依託本地區大科學裝置集群,重點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等最新的領域,吸引、集聚一大批全國優勢資源和優勢力量。(目前,合肥已有兩院院士108人。沒想到有這麼多吧) 未來,合肥會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平臺、科研的制高點。也許有一天在你身邊溜達的,可能會是一名院士。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圓滿完成科學使命 正式退役
    12月12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儀式舉行。至此,這項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大科學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正式退役。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持,是中美兩國在基礎研究方面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
  • 國外大科學裝置科普功能發揮對我國的借鑑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國大科學裝置科普功能發揮方面的不足,通過綜合考察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大科學裝置的科普能力、科普活動和科普內容,從科普動力、資源基礎、科普路徑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大科學裝置科普工作的特點,從而為我國大科學裝置的科普工作提供借鑑。1.
  • 中科院建成一批大科學裝置 含核聚變研究裝置
    據新華社電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獲悉,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實施13年來,高質量地建成一批大科學裝置,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在相關基礎研究前沿領域的國際地位和戰略高技術的研發能力。  據介紹,中科院正在運行的大科學裝置達到11個,約佔全國的80%。
  • 我國新增16個大科學裝置分別落戶在哪裡?
    大科學裝置是現代科學技術諸多領域取得突破的必要條件。在科學技術領域的國際競爭主要表現在對諸多前沿研究領域的突破能力。20世紀中葉以來,科學技術發展中出現了一個新的態勢,即許多科學領域已經發展到這樣一種地步,它們的進一步發展、或者說它們的研究前沿的突破,都離不開大科學裝置。世界各國以巨大的投入建立大科學裝置,其推動力即在於此。
  • 追「光」 譜未來|大科學裝置背後的企業
    能夠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是重要的標誌和基石,而大科學裝置的順利運轉離不開高端科研儀器的保駕護航。也正是在2017年,安徽創譜儀器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開啟了為大科學裝置提供配套專用光譜儀器及系統這一細分市場的領航之路。
  • 我國一批大科學裝置將陸續投入使用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3月14日播出):大科學裝置是進行大型科研活動必須藉助的科學儀器,伴隨著同步光源、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等國家大科學工程的展開,今年我國有一批大科學裝置陸續完成建設、改造任務。
  • 鐫刻在新中國第一個大科學裝置上的「洛陽創新」
    進入這個展區,洛陽觀眾一下子就能找到自己熟悉的「新中國第一臺拖拉機」「新中國第一條浮法玻璃生產線」……  當畫面轉切至「新中國第一個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時,觀眾不禁發出讚嘆:「這臺裝置太厲害了,它為中國粒子物理和同步輻射應用開闢了一塊新天地!」  鮮為人知的是,這個共和國「科研重器」上,也深深鐫刻著「洛陽創新」。
  • 揭秘我國大科學裝置——南方先進光源
    「讓南方先進光源毗鄰CSNS,是為了優化大科學裝置在我國的布局,滿足大灣區的科技需求。」 疑問一:為何要建南方先進光源? 在業內人士看來,同步輻射光源與CSNS都是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理想「探針」,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化工、材料科學、能源、環境等多個重要研究領域。
  • 北京懷柔科學城首個大科學裝置試運行
    2020-10-31 15:18:33 來源:央視網央視網消息:記者昨天(10月30日)從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懷柔園區啟用儀式上獲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綜合極端條件實驗室裝置進入試運行階段,這也標誌著懷柔科學城首個大科學裝置正式進入科研狀態。
  • 合肥大科學裝置—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
    目前,合肥已經建成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同步輻射、穩態強磁場三個大科學裝置。本文小編將帶您了解三個大科學裝置之一的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說起全超導託卡馬克,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是「人造小太陽」,應該有很多人都聽過。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又稱「東方超環」或「人造小太陽」。它坐落於合肥西北部董鋪水庫上面的科學島。
  • 大科學裝置「扎堆」東莞?
    東莞在大灣區起到了城市先進位作的重要位置,任重而道遠,為此松山湖突飛猛進也不是沒有原因,東莞的科技創新高地也吸引大了一大波的企業,國家裝置也不例外!【南方先進光源也來了!】來源於南方+【與散裂中子源一起建松山湖科學城】擬建的南方先進光源,是一臺衍射極限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與散裂中子源一樣同為觀測物質微觀結構的大科學裝置
  • 大科學裝置如何實現科技創新?青年科學家這樣說
    中國科技峰會系列活動青年科學沙龍參會人員合影留念9月17日,以「大科學裝置和技術研究」為主題的中國科技峰會系列活動青年科學沙龍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阮曼奇指出,大科學工程、大科學裝置作為源頭,帶動了整個技術創新、技術輻射、產業進步和產業升級。但是,如何讓整個生態保持活力、面對可能碰到的瓶頸,以及更好地增加最後的科技產出,都是當下需要面對的核心問題。
  • 大科學裝置為何「扎堆」東莞?
    英國盧瑟福國家實驗室就聚集了多種大科學裝置,在吸引尖端人才、促進學術交流合作等方面發揮巨大的綜合效應。但實際上,兩種裝置經常成為「鄰居」背後,還有另一層考量。「大科學裝置並不是一個孤立的裝置,還有一系列配套的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裝置建成之後,還有後續的運營和使用。」
  • 中科院院士、南科大理學院院長楊學明:深圳建設大科學裝置是「剛需」
    中科院院士、南科大理學院院長楊學明:深圳建設大科學裝置是「剛需」 2020-09-27 11: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技日報】北京懷柔科學城五個大科學裝置開工建設
    這意味著國家在北京懷柔科學城布局的五個大科學裝置全部實現開工建設,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基本框架正在形成。  那麼,為何眾多大科學裝置集中落戶懷柔?其中最新「子午工程」二期、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進展如何,會為人類解決什麼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