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2020-12-12 新華社客戶端

新華社深圳12月12日電(記者陳宇軒、溫競華)隨著停止運行的按鈕被按下,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緩緩打開,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出現在人們眼前。歷經4年醞釀、4年建設、9年運行取數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12日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大亞灣實驗是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持,中美兩國科研人員合作開展研究,中方承擔全部實驗室建設和一半的探測器研製,美方承擔約一半的探測器研製,還有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了實驗建設和科學研究。

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古老、數量最多的物質粒子,從宇宙誕生的大爆炸起就充斥在整個宇宙空間。然而,由於中微子幾乎不與任何東西發生反應,探測中微子並不容易。

記者在12日舉行的退役儀式上了解到,大亞灣實驗於2011年12月開始運行,2012年3月科研人員宣布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測得其振蕩大小,這一重大發現有助於研究宇宙起源以及理解宇宙中反物質消失問題。該成果獲得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截至退役前,大亞灣實驗已將中微子振蕩振幅的測量精度從2012年的20%提高到了3.4%,預計數據分析完成後,最終得到的精度可能好於3%。這是自然界的基本參數,其精確測量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大亞灣實驗中方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表示,由於大亞灣實驗已經完成科學目標,獲得的科研成果也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預期,因此決定讓其退役。

王貽芳還表示,大亞灣實驗為新一代大型中微子實驗裝置的建設奠定了基礎,江門中微子實驗預計2022年完成建設,未來有望揭開中微子質量順序之謎。

退役後,大亞灣實驗的設備拆卸撤場工作預計在半年內完成,實驗場地將移交給中國廣核集團進行後續的開發利用。

相關焦點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圓滿完成科學使命 正式退役
    12月12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儀式舉行。至此,這項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大科學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正式退役。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持,是中美兩國在基礎研究方面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
  • 中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退役
    【中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退役】取得發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精確測量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等重要科學成果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大亞灣實驗)裝置,自2003年開始歷經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在實現原定科學目標、完成科學使命後,於12日正式退役。
  • 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正式退役!曾連續斬獲科學界大獎
    2020年12月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裝置退役儀式在實驗站現場舉行。至此,這個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中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 2020年12月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
    年建設和9年運行,在實現原定科學目標、完成科學使命後,於12日正式退役。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退役。記者孫自法 攝作為中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大亞灣實驗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主持,是中美兩國在基礎研究方面迄今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中方承擔全部實驗室建設和一半的探測器研製,美方承擔約一半的探測器研製,俄羅斯、捷克,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都對實驗建設和科學研究做出重要貢獻。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 中國中微子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陳惠婷、魏鬱):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古老、數量最多的物質粒子,研究其質量問題對研究物質本原和宇宙起源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中微子實驗研究由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起步,在十七年間實現了從無到有並跨入國際先進行列。12月12日,大亞灣實驗裝置完成其科學使命正式退役。而下一步,中國將在廣東江門開展中微子實驗,屆時將有18個國家和地區的78個機構近700位工作成員加入其中。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退役 江門實驗預期2022年完成建設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 王振紅)12月12日上午,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退役儀式在實驗站現場舉行。至此,這個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退役 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接棒
    南方日報訊 (記者/蘇國銳)運行3275天11小時43分0秒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於12月12日正式退役。期間,這裡產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中微子研究成果,包括被美國《Science》雜誌評為2012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的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使我國中微子研究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 中國最重要的中微子實驗正式退役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已經完成使命,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接過「接力棒」,開啟下一段探索之旅。(簡稱大亞灣實驗)正式退役了。大亞灣實驗使我國的中微子研究從無到有,跨入國際先進行列。2012 年3月,大亞灣實驗發現了中微子振蕩的新模式,被《科學》(Science)評選為 2012 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一,獲得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16年度基礎物理學突破獎、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等多個獎項。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即將退役
    大洋網訊 12月12日上午10時30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廣東深圳大亞灣現場,將舉辦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儀式,水池蓋打開的過程將通過網絡直播,對實驗進行科普宣傳。2012年3月,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中微子振蕩的新模式,被《Science》評選為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一,獲得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16年度基礎物理學突破獎、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等多個獎項。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使我國的中微子研究從無到有,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 我國首個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合肥超環」正式退役
    2012年10月12日,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通過國際合作研製成功的世界第四個、中國首個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合肥超環」(HT-7),在全所百餘名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員的共同見證下,進行了最後一次放電實驗,為其「職業生涯」畫上了完美的句號。HT-7服役近20年來,在推動聚變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就,完成了科學使命,是中國聚變事業的重要裡程碑。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這是12月12日發生在大亞灣實驗站現場的一幕,至此,這個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中微子實驗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正式退役。對中微子的認識和研究,挑戰著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極限。」退役儀式現場,王貽芳說道。
  • 王貽芳:大亞灣中微子裝置退役,大科學裝置建設不能停
    王貽芳:大亞灣中微子裝置退役,大科學裝置建設不能停 2020-12-16 15: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宣告結束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宣告結束】12月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卻也最神秘的粒子之一,蘊藏著宇宙的諸多奧秘。2012年,大亞灣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這一成果為研究宇宙起源,尤其是理解宇宙中「反物質消失之謎」提供了可能,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大亞灣實驗是物理學基礎研究的一大步,推動我國中微子研究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 安徽合肥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退役
    在合肥科學島就有這樣一個實驗裝置,它為未來更為先進的聚變堆提供技術和物理基礎。5月7日,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宣布,服役18年的中國首個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合肥超環」(HT-7)正式退役。這也是我國首個獲批退役的大科學工程裝置。1994年,命名為「HT-7」的大科學裝置在合肥正式建成,其成功研製使中國成為繼俄、法、日之後第四個擁有超導託卡馬克裝置的國家。
  • 中微子實驗有了新目標
    2020年12月12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在這裡的實驗控制屏前按下停止按鈕,並宣布:「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圓滿完成科學任務,正式退役!」同年底,該成果入選美國《科學》雜誌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此後,王貽芳和團隊獲得了累累殊榮,其中包括被稱為科學界「第一巨獎」的基礎物理學突破獎。構成物質世界的12種基本粒子中,中微子就佔了1/3,它在宇宙中廣泛存在。
  • 「高能」王貽芳|大亞灣中微子裝置退役,大科學裝置建設不能停
    醞釀4年、建設4年、運行9年,誕生了眾多科研成果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日前正式退役。接替它的,將是建設中的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在「物質最深處——世界頂尖科學家物理前沿峰會」上,王貽芳對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和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做出了比較。「大亞灣實驗裝置所在地距離反應堆大約一至兩公裡,而江門實驗裝置的所在地距離反應堆大約60公裡,這對技術要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今天,這個大科學裝置光榮「退役」
    當千千萬萬的「剁手族」沉浸於「買買買」帶來的購物快感時,深圳大亞灣核電站內的北部山地,「安坐」在深藍色的超純水中的8個中微子探測器,在圓滿完成它的科學使命後,正式退役。在我國廣東省的大亞灣,坐落著核反應堆群,每秒鐘產生的中微子多達35萬億億個,同時,這裡依山傍海,適合建地下實驗室屏蔽宇宙線,是開展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極佳的地方。就這樣,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很快落成。這是一個研究基本粒子物理的實驗設施,主要目標是利用核反應堆產生的電子反中微子尋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精確測量該振蕩的機率。
  • 中國大亞灣實驗功成身退 打開中微子研究新大門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大亞灣實驗)裝置,在實現原定科學目標、完成科學使命後已於12日正式退役。孫自法 攝主持大亞灣實驗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表示,大亞灣實驗取得的重要成果,不僅讓中國在基礎科學國際前沿的中微子研究領域躋身全球第一方隊,更為未來中微子研究指明方向,打開了新一代中微子研究大門。
  • 別了,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停止按鈕被按下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緩緩打開,沉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展現在世人面前。這一幕發生在12月12日深圳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站現場。這標誌著這個藏在深圳大亞灣核反應堆群1600米外,百米高的花崗巖山體腹中的粒子物理實驗裝置正式退役。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圓滿結束,中國中微子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中國中微子實驗研究由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起步,實現了從無到有並跨入國際先進行列。12月12日,大亞灣實驗裝置完成其科學使命,正式退役。中微子個頭小,又無所不在,它不帶電、質量近於零,而且穿透力極強。比較形象的比喻是:在常人拇指指甲蓋大小的面積上,每秒鐘約有650億個太陽中微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呼嘯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