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內部氫聚變產生的電子中微子在運動過程中會轉化成其它中微子

2020-10-26 太空生物學

作者:黃媂

「中微子」是一種不帶電的、質量極小的亞原子粒子,這種粒子幾乎不和正常物質發生相互作用。

太陽內部氫的核聚變釋放能量的5%被中微子攜帶向外傳輸

「太陽中微子失蹤案」曾經是天體物理學一個非常重大的科學問題,在太陽內部當氫的原子核聚變成為氦原子核的時候會釋放能量,但是也有一部分的能量轉化為了「中微子」,並且向外面進行傳輸。所以在觀測太陽的時候接受到的不僅僅有「光子」同時還有「中微子」,並且光子和中微子這兩種粒子它們的年齡是不一樣的,簡單來說就是光子產生於10^5~10^7年前的太陽內部,而中微子幾乎是在當時產生的。

  • 「光子」·很久以前恆星核反應產生的

當核心區域的光子向外面運動的時候,由於不斷地和恆星內部的物質發生吸收和散射,這樣的過程使得它的運動軌跡並非是直線的,而是無規則地向任意方向運動,因此在恆星核心區產生的光子運動到恆星表面的時候,所需要的時間可以長到幾十萬年甚至上千萬年,所以觀察到的太陽光子並不是當時產生的,實際上是在很久以前核反應的過程中所產生的。

  • 「中微子」·恆星內部剛剛形成的粒子

「中微子」是一個弱相互作用的粒子,所以當它產生之後,它就按照直線運動到達恆星表面,如果被我們接受到了,而這個時候從產生中微子到到達地球的時間只需要8分鐘,換句話說,我們接觸到的中微子是在恆星內部剛剛形成的。

圖解:左為:「光子」在核心區域假想的運動歷程,右為:「中微子」運動的軌跡。

「中微子」是研究恆星內部發生物理過程的探針

根據恆星內部不同核反應所產生的中微子種類和能量的不一樣,可以把「中微子」分成不同的類別,由於中微子的能量不一樣所以探測它們的方法也不一樣的,有些採用「氯」作為探測媒介,還有些採用「重水」作為探測媒介,基本的物理原理是中微子儘管是弱相互作用的粒子,但是和中微子參與發生反應的物質的量足夠多,這樣的反應還是有可能被探測到的。

重水——Deuterium oxide,是由氘和氧組成的化合物。分子式D2O,相對分子質量20.0275,比水(H2O)的分子量18.0153高出約11%,因此叫做重水。

圖解:不同類別的中微子能譜

譬如採用「氯」作為探測媒介去研究能量相對較低的中微子,在上個世紀美國的「霍姆斯特克金礦」,就利用這個辦法去搜尋中微子,在這個廢棄的金礦裡面注入了大量的「四氯乙烯 C2Cl4」,四氯乙烯和中微子發生相互作用會形成氬原子核,氬原子核和和一個電子發生相互作用又會變成氯原子核,當氯原子核退激發之後就會釋放一個光子,通過探測光子就可以反過來估計有多少中微子參與了反應。

在宇宙空間裡面有大量的高能粒子,也就是所謂的 「宇宙線」,而這些高能粒子也可能會和四氯乙烯發生反應,所以為了屏蔽宇宙線帶來的影響往往把探測器深埋在地上,這是為什麼要利用廢棄的「霍姆斯特克金礦」作為探測中微子的場所。

圖解:「霍姆斯特克金礦」

除了採用「氯」作為探測媒介的方法之外,還有採用「重水」作為探測媒介的方法

日本的「超級神岡中微子天文臺」和加拿大的「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這兩座天文臺它們測量的不是通常可見的光子,而是來自於太陽中微子的輻射,通過對太陽中微子輻射的測量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而這個現象就是根據太陽內部結構發生核反應的過程可以預計在單位時間裡面可以產生多少的中微子以及有多少中微子能夠被地球上的探測器所接收到,但是測量到的太陽中微子的數量總是比太陽中微子標準模型理論的預計值要低,這就意味著有一部分的中微子不見了,這就是所謂的「太陽中微子失蹤案」。

圖解:測量值——藍色的線條,理論預計值——黃色的線條。

關於「太陽中微子失蹤案」的理論解釋

對於「中微子失蹤案」這個問題的解釋有兩條途徑:

1.太陽標準理論模型並沒有真實地反映太陽有內部結構。

2.中微子會發生振蕩,中微子在傳播到地球途中發生了轉換,這是一個物理原因,因為中微子是由三種子類構成的,它們分別是e 「電子 」中微子、 μ 「繆子 」中微子和 τ 「陶子 」中微子。在探測中微子的過程裡面大部分探測器測量的是e中微子,如果電子中微子在它們從太陽到地球的運動路徑裡面,它們變成了其他類型的中微子那麼就探測不到它們了,這就是「中微子振蕩現象」。

為了驗證「中微子振蕩現象」科學家做了大量的實驗

1998年,日本的「超級神岡探測器」測量了大氣中的中微子變化,中微子的數量變化就反映了中微子的「振蕩現象」。

2001年,加拿大的「薩德伯裡中微子探測器」測量到了3種中微子,其中35%是e 「電子 」中微子,所以直接證明了中微子確實發生了振蕩,e 「電子 」中微子並沒有失蹤,只是在離開太陽後轉化成μ 「繆子 」中微子和τ 「陶子 」中微子,因此「太陽中微子失蹤案」並不代表中微子失蹤了,而是中微子相互轉變造成的,同時也證明了中微子是具有質量的。

由於在中微子探測上的貢獻,美國的「Raymond Davis」和日本的「Masatoshi Koshiba」在2002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相關焦點

  • 中微子探測,瞥見太陽的靈魂
    2007年探測器第一次充滿超級純淨的水,每個尼龍球直徑中有2212個光倍增管。   藉助全球最敏感的中微子探測器,一支國際物理學家團隊第一次向全世界報告,他們已經直接探測到了在太陽內核發生的、由「基礎」質子—質子(PP)融合過程產生的中微子。
  • 中微子是薛丁格的貓
    然後我們再看中微子,中微子和薛丁格的貓非常像,也具有量子屬性。中微子有三種不同的類型,它們在空間傳播的過程中,一種類型會轉化成另外一種類型。第一個例子,你從小到大有沒有問過自己:太陽為什麼會發熱發光?可能有老師、有大人告訴你,太陽之所以發光發熱,是因為它的內部一直在發生核聚變反應。
  • 中微子是薛丁格的貓
    然後我們再看中微子,中微子和薛丁格的貓非常像,也具有量子屬性。中微子有三種不同的類型,它們在空間傳播的過程中,一種類型會轉化成另外一種類型。它會衰變,會變成質子、電子和一種神秘的新粒子,這種新粒子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中微子。早在1930年,為了解釋中子衰變的末態電子的能量好像丟失了一部分這樣一個實驗事實,奧地利物理學家泡利——就是提出泡利不相容原理的那個泡利——假設有一種新粒子在中子衰變過程中產生,然後又偷偷地逃逸了,攜帶走了一部分能量。所以,你如果做實驗,只測量反應末態的電子能量,你會發現能量丟失了一部分。
  • 為什麼中微子能夠輕鬆穿過地球?
    來自1987a超新星的中微子之所以比光先到達地球,就源於其極強的穿透力。中微子與光都產生於核反應,而超新星塌縮是從內部開始的。當超新星爆發時,中微子能夠比光先行穿透恆星的外殼。以太陽為例,光從太陽表面到達地球需要約8分鐘,而太陽光從恆星中央到達太陽表面則需要幾百萬年的時間。這是因為光在恆星內部穿行時,需要不斷經歷吸收再輻射的過程。中微子的速度幾乎與光速相當,並且可以毫無阻礙地穿行於太陽內部,所以可以比光更早到達恆星表面。
  • 垂釣幽靈粒子|中微子的理論研究和科學探測,它會改變宇宙模型嗎
    當原子核X經歷正電子衰變時,弱相互作用將上夸克轉化為下夸克,從而將質子轉化為中子,反之亦然。這就是為什麼質子數從Z減少到Z-1而質量數保持不變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一個正電子。正電子是在原子核內部產生的,由於它與帶正電荷的原子核之間的靜電斥力而被逐出原子核。這個過程被稱為原子核X的放射性衰變。
  • 最新發現:首次揭示「碳氮氧」聚變循環,在太陽內部產生中微子!
    在我們的太陽或更輕恆星中,這主要是通過「質子-質子」鏈發生。然而,許多恆星比太陽更重、更熱,它們的組成中含有比氦更重的元素,這就是所謂的金屬性。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預測是,在重恆星中,CNO周期將佔主導地位。
  • 神秘的中微子——游離於標準模型之外
    所謂衰變就是指,原子核中的中子會通過發射電子衰變為質子。但是,通過探測衰變前後的比較,發現衰變後有些東西丟失了。在粒子物理學中有兩個量總是守恆的:能量和動量。但不知何故,衰變後能量和動量都不再守恆,總是缺少一些東西。尼爾斯·玻爾認為,可能在亞原子層面,能量和動量守恆定理不再成立。
  • 太陽能量來源最後謎團:科學家首次檢測到太陽碳氮氧循環產生中微子
    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人類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重要線索。恆星的能量來自氫到氦的核聚變,這通過兩個過程發生:質子-質子鏈反應和碳氮氧循環,前者只涉及氫氦同位素,後者靠碳氮氧催化聚變。其中,質子-質子鏈反應是與太陽大小類似的恆星的主要能量產生方式,約佔全部生產能量的99%,這一點已得到廣泛研究。
  • 首次檢測到太陽碳氮氧循環產生中微子
    恆星的能量來自氫到氦的核聚變,這通過兩個過程發生:質子-質子鏈反應和碳氮氧循環,前者只涉及氫氦同位素,後者靠碳氮氧催化聚變。其中,質子-質子鏈反應是與太陽大小類似的恆星的主要能量產生方式,約佔全部生產能量的99%,這一點已得到廣泛研究。但研究碳氮氧循環更具有挑戰性,因為通過這種機制產生的中微子,每天只比背景信號多幾個而已。
  • 宇宙中最神秘粒子並非是暗物質 疑似反中微子形成了地球
    非粒子,兼具光子和擁有重量的粒子的雙重特性,或可能是導致遠程自旋相互作用的主要原因,這是指導致原子中的電子在長距離範圍內將它們的自旋頻率逐漸調整統一的新型力。為了發現這種新基本力的存在證據,研究人員已經標記出地球地幔裡的電子的密度和自旋,目前正在調查這些地下電子是否會影響兩個相距4828千米的實驗中的中子和電子的自旋。
  • 科學家藉助中微子探測器 成功瞥見太陽的靈魂
    2007年探測器第一次充滿超級純淨的水,每個尼龍球直徑中有2212個光倍增管。     藉助全球最敏感的中微子探測器,一支國際物理學家團隊第一次向全世界報告,他們已經直接探測到了在太陽內核發生的、由「基礎」質子—質子(PP)融合過程產生的中微子。
  • 科學家測定了地球內部奇特「反中微子」
    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所產生的熱量,是驅動地球板塊運動的動力。熱量的產生量可以通過測定反中微子數量得出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通過測定來自地幔物質發射的反中微子,測定了地球產生的熱量並確認地球形成於原始太陽物質。  反中微子屬於反物質(antimatter),是基本粒子的一種,它能夠幾乎毫無阻礙地貫穿地球。每一種粒子都有對應的反粒子,質量相等、電荷相反。當粒子與反粒子相遇時,它們就會彼此發生湮滅。
  • 一口氣搞懂中微子
    他們採用的方式是,利用核反應堆中產生的反中微子與質子發生反應,使得最終產生中子和正電子。反應式:νe + p+ → n0 + e+正電子會立馬和電子發生湮滅,他們通過檢測兩個過程中產生的γ射線和利用一個的原子核來俘獲中子,以及觀測是否有反中微子參與了反應,來確定中微子的存在。後來,到了1995年,這兩位科學家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第一個實驗證據:太陽在碳氮氧融合循環中產生中微子
    由Borexino項目合作組織的約100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上的一篇重磅論文報告說,他們直接從太陽中發現了中微子,這是首次直接揭示了碳氮氧(CNO)聚變循環正在我們的陽光下工作。
  • [圖]窺視太陽心靈:巖層下實驗室探測太陽中微子
    其展示的是4噸圓形閃爍體目標,置於一個尼龍容器內(0.5毫米厚,直徑2米),周圍環繞超純水以及100個光電倍增管(PMTs)用於檢測電離輻射(包括中微子)信號太陽中微子是在太陽核心區發生的核反應過程以及不同元素的放射性衰變反應中產生的。這些粒子可以光速離開太陽,在地球上,每一平方英尺的面積上每秒鐘都有超過4200億個中微子穿過。
  • 中微子是薛丁格的貓 | 「小粒子 大宇宙」科學公開課
    然後我們再看中微子,中微子和薛丁格的貓非常像,也具有量子屬性。中微子有三種不同的類型,它們在空間傳播的過程中,一種類型會轉化成另外一種類型。現在打個比方,一種類型的中微子是灰顏色的貓,另外一種類型的中微子是黃顏色的貓。當你通過實驗製備出這樣一種中微子束流,你在什麼地方來測量它就成了問題的關鍵。如果你選的地方合適,你發現中微子還是原來的類型,灰貓還是灰貓。
  • 為什麼說中微子有質量呢?
    直到20世紀,人們發現了質量可以通過核反應等過程轉化為能量,我們才對太陽(和恆星)如此長時間地燃燒有了一個合理的解釋。通過核聚變的過程,輕元素(如氫)被轉化為重元素(如氦),在這個過程中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
  • 【連載】趣說中微子(七)
    在靶中產生的次級衰變反應中會產生τ子和τ子中微子,τ子中微子與核乳膠相互作用會產生帶負電荷的τ子(τ-),即τ子中微子的反粒子。τ-的壽命極短,約10-13 秒,且從產生到衰變的路徑只有幾十微米到幾毫米,但由於核乳膠的解析度為0.5微米,完全能記錄下它的徑跡。
  • 大量的中微子是如何打破物理標準模型的?
    自1960年代以來,當第一次對太陽所產生的中微子進行計算和測量時,意識到存在一個問題:由於太陽的發光,我們知道其核心中產生了多少(電子)中微子。但是,當測量到達的(電子)中微子數量時,只看到了預測數量的三分之一。揭開這個謎底的故事是粒子物理學超越標準模型的唯一可靠方法,並且是進一步理解宇宙的關鍵。
  • 太陽CNO聚變循環產生中微子
    圖片來源:Maxim Gromov和博瑞西諾合作組織11月26日,《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導檢測到了太陽次要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新線索。質子-質子鏈反應是與太陽大小類似的恆星的主要能量產生方式,約佔全部生產能量的99%,這一點已得到廣泛研究。研究碳氮氧循環更具有挑戰性,因為通過這種機制產生的中微子每天只比背景信號多幾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