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趣說中微子(七)

2020-12-24 中科院高能所

從泡利提出中微子概念至今已有80餘年,在中微子假說的提出、中微子的發現及研究中微子的過程中一波九折,其中有不少很有趣的故事,使本來就像幽靈的中微子顯得更加神秘。

第三種中微子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保羅內(V. Paolone)和費米國家實驗室的倫德博格(B. Lundberg)1994年提出了建造「τ子中微子直接觀測器」的構想。1996年,τ子中微子探測器在費米國家實驗室建成,將大型質子反質子對撞機Tevatron的800GeV高能質子流用三條束線從主注入器傳送出來,去撞擊用核乳膠與夾層鐵板構成的中微子靶和探測器。在靶中產生的次級衰變反應中會產生τ子和τ子中微子,τ子中微子與核乳膠相互作用會產生帶負電荷的τ子(τ-),即τ子中微子的反粒子。τ-的壽命極短,約10-13 秒,且從產生到衰變的路徑只有幾十微米到幾毫米,但由於核乳膠的解析度為0.5微米,完全能記錄下它的徑跡。

Tevatron引向τ子中微子探測器的束線

從1997年起,50餘位來自美國、日本、希臘和韓國科學家組成的DONUT實驗組在費米實驗室進行「捕捉」τ子中微子的實驗。科學家們用3年時間從靶上獲取的600多萬個粒子軌跡中鑑定出了4個表徵τ輕子存在和衰變的痕跡,這也是表明τ子中微子存在的關鍵線索。τ輕子的痕跡在計算機中重建形成三維圖像,其主要特徵就是其軌跡裡有個結,這正是τ輕子在形成後迅速衰變的表現。據估算,幾十萬億個τ中微子中只有1個與靶中的鐵原子核相互作用並生成一個τ輕子。由此,科學家們第一次找到了τ子中微子存在的直接證據。2000年7月21日,費米國家實驗室宣布了這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成果。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LEP上的實驗說明中微子有三種類型。至此,自然界存在的三種類型的中微子已全部找到,完善了標準模型中三代中微子的框架。

破解太陽中微子失蹤之謎

加拿大的薩德伯裡中微子觀測站(Sudbury Neutrino Observatory,縮寫為SNO)1999年接過了太陽中微子探測的接力棒。SNO繼承了霍姆斯塔克實驗的傳統,將探測器建在安大略省薩德伯裡附近一個2100米深的礦井中。但他們使用了新的中微子探測方法。這種探測思路是美籍華人物理學家陳華生(Hebert Hwascn Chen)1984年提出的,用重水代替探測器中的高純淨水,記錄高速粒子通過重水時發出的切倫科夫光輻射,就可以同時探測三種中微子,這樣就可以探測出太陽中微子是真的丟了,還是通過振蕩變成了其它中微子。以前的實驗只能探測一種中微子,例如氯俘獲、鎵俘獲只對電子中微子敏感,純淨水中能探測到電子中微子,但對另兩種中微子僅有一定的敏感性。

SNO也採用水和光電倍增管制作探測器,只不過充滿直徑12米有機玻璃球形容器的是重水。關鍵問題是重水非常昂貴,幸虧加拿大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它的商用核電站是國際上唯一採用重水堆技術路線的核電站,SNO得以順利從核電公司借到了1000噸,價值約100億人民幣的重水。球形容器環壁安裝了用於探測切倫科夫輻射光的9600個光電倍增管。整個探測器浸泡在30米高的裝滿普通水的圓柱形容器中。

薩德伯裡中微子探測器

SNO有不同的反應探測模式,既有隻對電子中微子敏感的探測模式,也有對三種中微子都敏感的探測模式。1999年SNO開始運行時只分析了可靠性更高的對電子中微子敏感的模式,觀測到的電子中微子數量大約是標準太陽模型預言值的三分之一,這與戴維斯的霍姆斯塔克等探測器的實驗結果一致。由於超級神岡探測器除了對電子中微子敏感,對其它類型的中微子也有一定的敏感性,所以觀測到的中微子數目約超過理論預期值的一半。科學家們認為,如果標準模型是正確的,則SNO的實驗結果應與超級神岡探測器的一致,即來自太陽的中微子都應是電子中微子,可結果並非如此。

麥克唐納(A.B. McDonald)領導的實驗組綜合了SNO和超級神岡的實驗數據,確定了來自太陽的電子中微子數量,還確定了三種類型中微子的總量,所獲結果與太陽模型預言的中微子數相符,其中電子中微子佔所有中微子總數的三分之一。SNO實驗結果表明戴維斯的實驗沒有錯,天體物理學家對太陽中微子的計算也沒有錯。SNO實驗就這樣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太陽中心核聚變所產生的電子中微子的確發生了振蕩,地球探測器觀測到的電子中微子數量只佔太陽中微子總數的三分之一,但是丟失的電子中微子並沒有「消失」,只是在電子中微子從太陽核心飛出的過程中,會轉變成其它兩種中微子:難以探測的μ 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SNO實驗組於2001年6月18日宣布了激動人心的消息:失蹤的太陽中微子找到了,太陽中微子從太陽核心產生後部分轉換成了其它中微子——發生了振蕩。

戴維斯的實驗裝置只能探測到電子中微子而無法探測其它兩種,因此他探測到的中微子數量只有計算值的三分之一。所以,並不是電子中微子消失了,而是它變成了另一種當時還沒有能力探測的其它中微子而已。戴維斯的實驗沒有錯,天體物理學家對太陽中微子的計算也沒有錯。

按照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預測,中微子沒有質量也不會發生振蕩,發現中微子振蕩和質量的意義特別重大,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是目前唯一直接超出標準模型的實驗結果,揭示了微觀世界一個全新的規律,表明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有待擴展甚至突破,現有的理論物理體系受到巨大衝擊,該項成果對宇宙和天體的起源與演化也有重大影響。

梶田隆章與麥克唐納因發現中微子振蕩及證實中微子有質量獲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可惜最早提出重水探測中微子思路的陳華生未能看到SNO實驗的成功,他1987年因白血病去世,年僅45歲。

SNO的實驗結果很快被另一個實驗所確認,由鈴木厚人(A. Suzuki)領導的KamLAND實驗組成功地觀測到長基線(平均為180公裡)反應堆中微子振蕩。KamLAND探測器建在神岡實驗1000米深礦井的空場地中,1997年開始建造。由於中微子在液體閃爍體中反應引起的閃爍光遠強於切倫科夫光,KamLAND採用1000噸液體閃爍體代替純水作為探測介質,希望以更高的精度來捕捉中微子。其所用的液體閃爍體注入特殊薄膜製成的直徑13米的氣球中,氣球裝入直徑18米,體積為3000立方米的不鏽鋼球形罐。罐內環壁安裝了1900支超級神岡改良後的光電倍增管,直徑達20英寸(有效面積17英寸),球形罐外側由一個純水罐包圍,這裡也設置了20英寸的光電倍增管。KamLAND可測量電子反中微子在探測器內發生反應產生的兩次連續的信號,即正電子快信號和中子慢信號,並確定其在氣球內的位置。

KamLAND探測器的球形罐及內部構造

KamLAND實驗探測的並不是太陽中微子,而是日本及韓國20多個核電站反應堆產生核反應所釋放出來的反電子中微子。探測器從2002年1月起開始運行,實驗結果表明來自核反應堆的反電子中微子在到達相距約180公裡的探測器後觀測到的事例只有預期值的60%。2002年12月6日,中國科學家與日本、美國同行同時宣布了實驗結果:KamLAND發現核反應堆中產生的中微子缺失,這意味著反應堆中產生的中微子發生了振蕩,變成了另一種沒有被探測到的中微子。

這項實驗成果的重大意義在於:在一種全新的人工中微子源中發現了中微子消失,且其特性與太陽中微子消失相同,從而最終確認太陽中微子發生了振蕩,排除了對太陽和大氣中微子消失的其他解釋。這是國際上首次用人工中微子源證實太陽中微子振蕩現象,同時也首次定量給出了太陽中微子振蕩關鍵參數的唯一解,驗證了標準太陽模型是正確的,得出了中微子質量不為零的肯定結論。

相關焦點

  • 【連載】趣說中微子(一)
    中微子無所不在,它不帶電、質量近於零,它穿透力極強,比較形象的比喻是:在1平方釐米的面積上(常人拇指指甲蓋大小),每秒鐘約有650億個太陽中微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呼嘯而過。中微子是宇宙中僅次於光子的數量最多的粒子,它們從人體穿過,從地球穿過,幾乎不與其它物質發生相互作用,人類對其性質卻知之甚少。
  • 【連載】趣說中微子(六)
    神岡探測器最初探測質子衰變的目標一直沒有實現,但因在探測質子衰變的過程中,需要去除中微子的影響,中微子可能與水中的氫和氧原子核發生反應而產生一個電子,這個電子可引起微弱的切倫科夫輻射閃光(高速帶電粒子在介質中穿行時,如果粒子速度大於介質中的光速,會產生具有明顯方向性和強偏振等特點的特殊光輻射),探測到這種微弱的閃光就可以證實中微子的存在,可以用於探測來自太陽、地球大氣和
  • 【連載】趣說中微子(三)
    為了與查德威克1932年在實驗中發現的不帶電中性核粒子——中子相區別,費米(E. Fermi)將泡利假說中的新粒子改稱作「中微子」(neutrino)。1933年12月,費米提出了β 衰變理論,他認為自然界中除了已知的萬有引力和電磁力以外,還存在第三種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力。在β 衰變的過程中,原子核中的中子通過弱相互作用衰變為質子,同時放出一個電子和一個中微子。
  • 【連載】趣說中微子(五)
    1920年,英國的愛丁頓(A.S. Eddington)提出了恆星的能量來源於核聚變的觀點,圍繞這個問題的辯論一直持續到1939年貝特(H.A. Bethe)等人提出完整的恆星能量生成理論機制(他因此獲得196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連載】趣說中微子(四)
    一個電功率為百萬千瓦的核反應堆每秒可產生6x1020 個中微子。如果探測器足夠大且性能好,那就極有可能探測到中微子的信號。1956年,美國加州大學的萊因斯(F. Reines)和柯溫(C.L. Cowan)在美國喬治亞州的薩瓦納河工廠建造了一個中微子探測器,他們以核反應堆為中微子源,氫核(質子)做靶核,閃爍液體作探測介質,兩個裝有氯化鎘溶液的容器夾在三個液體閃爍計數器中。
  • 【連載】趣說中微子(八)
    2001年,根據K2K所獲數據,中微子質量存在的概率提高到了99%,經進一步的理論驗證和整理,實驗結果在2002年得以正式發表。K2K於2006年停止運行,長基線中微子振蕩實驗轉移至位於茨城縣東洋村的J-PARC進行,稱為T2K(東洋到神岡)長基線中微子振蕩實驗。
  • 【連載】趣說中微子(完結)
    中微子共有三種類型,分別是電子中微子、μ 子中微子、τ 子中微子,中微子可以在飛行中從一種類型轉變成另一種類型,稱為中微子振蕩。這些類型的中微子之間應有三種振蕩模式,可以用三個振蕩機率(即物理學中的基本參數——中微子混合角)來描述。
  • 趣說中微子
    中微子無所不在,它不帶電、質量近於零,它穿透力極強,比較形象的比喻是:在1平方釐米的面積上(常人拇指指甲蓋大小),每秒鐘約有650億個太陽中微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呼嘯而過。中微子是宇宙中僅次於光子的數量最多的粒子,它們從人體穿過,從地球穿過,幾乎不與其它物質發生相互作用,人類對其性質卻知之甚少。
  • 趣說地圖投影
    在這裡趣說投影,讓大家了解幾種有趣的投影,今後有機會,大家可以探討投影轉換。在ArcGIS中,每個數據集都有一個坐標系,該坐標系用於將數據集與通用坐標框架內的其他地理數據圖層集成,通過坐標系可以集成地圖內的數據集以及執行各種集成的分析操作,例如疊加分析來自截然不同的來源和坐標系的數據圖層。
  • (連載二)
    今天接續9月30日(連載一)的內容介紹,說說活塞式發動機的另外幾種類型的航空發動機: 二、直列式發動機 西銳SR20飛機(下圖5)和羅賓遜R22直升機(下圖6)是常見的空中遊覽機型,均使用水平對置活塞發動機,經濟可靠。
  • 長篇連載(10):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全方位博覽
    J.Alter)、查爾斯·萊斯(Charles M.Rice)和英國科學家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因在C型肝炎病毒研究中做出突出貢獻,榮獲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三位科學家能夠獲獎,應該感謝一位科學家和一家製藥公司:這位科學家,就是頭條號《奇雲空間》上期(連載9)介紹的、被譽為C肝治療「神藥之父」的麥可·索非亞(Michael Sofia)。
  • (連載三)
    今天接續10月2日(連載二)的內容介紹,本期要說的是航空噴氣式發動機的系列內容:二、噴氣式發動機系列(一)渦輪噴氣式發動機渦輪噴氣式發動機是使用燃氣爆燃膨脹後,直接向後噴出做功的一種發動機(中國航發黎明老科協畢鑑信科普宣傳工作室)
  • (連載一)
    本期先從活塞式發動機系列說起:活塞式航空發動機與現在常見的汽車發動機原理一致,依靠燃氣在氣缸內爆燃,推動活塞做工,所有活塞式發動機都依靠此原理。(圖1)(圖2) 星形發動機自1903年就被使用在飛機上。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1)
    大叔我之前寫過一些關於人類早期歷史的連載,在這裡打算再發幾篇關於地球生命演化歷程的文章,作為之前連載的補充。首先,讓我們來談談關於我們人類唯一的家園——地球,的一些情況吧。形成生命並維持其存在與發展的條件非常嚴苛,地球能滿足這一系列的條件是極難得的偶然事件,而相對於整個宇宙龐大的星球總量來說,這種偶然可能又成了必然發生的事實。
  • 長篇連載(9):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全方位博覽
    )長篇連載(9):2020年·阿爾特(Harvey J.Alter))、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和查爾斯·萊斯(Charles Rice)獲此殊榮。他喜愛在圖書館瀏覽一些有關歷史上著名科學家(如牛頓和伽利略)的書籍,並且沉迷於發現學習、探索新知識和新事物。當時索菲亞家並不富裕,所以每逢聖誕節他只能挑選一件禮物,有時是一臺望遠鏡,有時是一臺顯微鏡,有時則是一套化學實驗裝置。他的興趣可以說是就此得以繼續發展。
  • 撲朔迷離的中微子
    自那之後,反應堆實驗在揭示中微子振蕩(即電子、繆子、陶子三種中微子之間的相互轉換)以及其他重要屬性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十幾年前發現太陽中微子振蕩和大氣中微子振蕩的兩位科學家,而2012年,我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利用反應堆發現了第三種中微子振蕩,去年被授予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 長篇連載: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全方位博覽(1)
    5:30),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哈維·阿爾特(Harvey J.Alter)、查爾斯·萊斯(Charles M.Rice)和英國科學家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重大貢獻。
  • 愛因斯坦的遺憾與宇宙起源五極(-1 1 0 1 1)說
    中國古太極☯文明和愛因斯坦接軌交匯點是黑洞,其中,宇宙五極(-1 1 0 1 1)在愛因斯坦生前都已經觸碰。一、冷極(-1)空洞由純引力子填充,空洞就是狄拉克海(the Dirac Sea),溫度永遠是-273.15C°。1920年當玻色(印度)向愛因斯坦請教玻色統計時,愛因斯坦那時就預言了宇宙第五態(冷極)——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
  • 為什麼說中微子有質量呢?
    ——約翰·巴赫    中微子難以捕捉、無處不在的性質,讓它博得了「幽靈粒子」的稱號,人們首次在核反應中發現中微子以後,一直認為其為0質量粒子,但後來太陽中微子的消失之謎,也稱為太陽中微子振蕩問題預示著標準模型預測的錯誤。今天我們就說下,何為中微子振蕩?為什麼說中微子有質量呢?
  • 長篇連載(7):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全方位博覽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全方位博覽》的續篇——長篇連載(7)。在和,我們先後介紹裡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美國科學家哈維·阿爾特(Harvey J.Alter)和英國科學家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的趣聞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