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趣說中微子(五)

2020-12-22 中科院高能所

從泡利提出中微子概念至今已有80餘年,在中微子假說的提出、中微子的發現及研究中微子的過程中一波九折,其中有不少很有趣的故事,使本來就像幽靈的中微子顯得更加神秘。

令人困惑的失蹤

太陽對人類來說實在太重要了,科學家們一直想搞清楚太陽的能量來自哪裡。1920年,英國的愛丁頓(A.S. Eddington)提出了恆星的能量來源於核聚變的觀點,圍繞這個問題的辯論一直持續到1939年貝特(H.A. Bethe)等人提出完整的恆星能量生成理論機制(他因此獲得196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貝特認為太陽的能量來自氫核聚變,氫原子經過四步核聚變反應形成氦原子核,從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種氫核聚變只發生在太陽的極小核心區域,所產生的熱能要經過10萬年才傳遞到太陽的表面,變成地球上能感知的光和熱,要驗證這個理論機制似乎艱巨得無法完成。

然而,如果貝特的理論是正確的,那麼在這一過程中,每消耗兩個氫原子核就會產生一個電子中微子,這些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神秘的隱身客,沒準真能幫助人類了解太陽的秘密。太陽每秒鐘可產生1.8x1038 個電子中微子,地球表面的太陽中微子束流強度為 6.6x1014m-2s-1 。那麼問題就變得稍稍簡單一些,通過捕捉來自太陽的中微子並測出它們的能量分布就可以驗證貝特的理論是否正確了。美國的戴維斯(R. Davis)多次進行「捕捉」太陽中微子的實驗,但一直未獲成功。1962年,擅長實驗分析的戴維斯開始和理論物理學家巴考(J.N. Bahcall)合作,制定出一個新的捕捉太陽中微子的實驗方案。

1964年,戴維斯與巴考著手在美國南達科他州廢舊的霍姆斯塔克金礦約1480米的地下深處建造一個大型中微子探測器(Homestake)。之所以選擇如此深的地下,是因為闖入地球大氣層的宇宙射線信號要比來自太陽的中微子信號強得多,如在地面探測,中微子信號很容易被淹沒在宇宙線信號中。而厚厚的巖石是宇宙線的天然屏障,可讓地下的探測器儘可能多的收集中微子信號。

建在霍姆斯塔克廢棄金礦中的中微子探測器

霍姆斯塔克探測器利用放射化學的方法來捕捉中微子,它用615噸四氯化碳(CCl4)作為探測介質,其原理是氯核的質子或中子如與電子中微子相碰撞將生成氬(37Ar)並放出電子,氬(37Ar)是放射性元素,即使是極小的量也可測出來。該探測器1967年開始運行,數據的採集過程十分艱難,這是由於中微子幾乎不與物質反應,億萬個太陽中微子都能悄無聲息地穿過探測器,科學家們能觀察到的只是偶爾的例外,大約每4天可能會有一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被成功捕獲。

1968年,戴維斯等人宣布成功地「捕捉」到了來自太陽的電子中微子。這一結果引起了國際科技界的轟動。這項實驗結果既證實了電子中微子的存在,也證實了愛丁頓和貝特關於太陽能量來自氫核聚變的理論。進一步的研究還發現,實驗中所觀察到的生成氬(37Ar)的現象,無法利用反應堆產生的電子反中微子再現,由此證明了這是兩種不同的中微子,即電子中微子和電子反中微子。

戴維斯雖然如願成功地測量到了太陽產生的電子中微子,但實驗結果仍存有很大疑問,探測到的中微子數量僅有理論計算預期的三分之一,還有三分之二的中微子不知去向,這「太陽中微子失蹤之謎」讓科學家們大惑不解。

解謎的幾種可能

對於太陽中微子失蹤之謎,科學家們認為存有三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是相關的理論計算也許有問題,要麼理所預言的太陽中微子數量不對,要麼計算出來的產生率有問題。在之後的20年中,計算所用的數據精度在不斷地提高,得出的結果也更加準確。最終,從太陽模型得出的中微子數量和對戴維斯的實驗裝置所能探測到的中微子事例數的計算都沒有明顯的錯誤。

第二種可能是戴維斯的實驗也許不夠精確,未能捕捉到那三分之二的太陽中微子。霍姆斯塔克的探測器每4天可捕獲一個太陽中微子產生的氬氣原子,對於裝有615噸液體的探測器來說,這相當於在大海中撈針。戴維斯採用吹氮氣的手段將氬氣原子從「海」裡撈出來,儘管他證明90 %以上的氬原子都能撈出來,但這還不能使人完全信服,是否他實際上只能撈出30%呢。戴維斯不斷提高實驗的精度,並進行了一系列不同的測試來確認他並沒有忽略某些中微子。令人驚訝的是他竟然鍥而不捨地做了30年實驗,總共探測到大約2000個中微子,不幸的是測量結果始終沒有什麼改變。國際上也有其它實驗組相繼做了類似的實驗,可得到的結果也沒有根本上的不同。

第三種可能是太陽中微子本身在從太陽到地球穿過宇宙空間的過程中也許發生了變化。這是龐特克威(B. Pontecorvo)和格利鮑夫(V. Gribov)1969年提出的設想。他們認為中微子的性質並不像原先想像的那樣簡單。中微子可能具有靜止質量,能量較低的太陽中微子在穿過太陽與地球之間的真空時會從電子中微子轉變成其它類型的中微子,但這種變化並不是永久的,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後又變回來,所以這種轉變被稱為「中微子振蕩」。用這個概念可以解釋為何那三分之二的太陽中微子失蹤。最初,這一想法並沒有得到大多數人的接受,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證據開始傾向於中微子振蕩的存在。

龐特克威龐特克威

1986年,米赫耶夫(S. Mikheyev)與斯米爾諾夫(A. Smirnov)將美國沃芬斯坦(L. Wolfenstein)的中微子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理論應用於太陽中微子問題,提出了媒質的存在有可能使不同類型中微子之間的振蕩變強。

相關焦點

  • 【連載】趣說中微子(一)
    中微子無所不在,它不帶電、質量近於零,它穿透力極強,比較形象的比喻是:在1平方釐米的面積上(常人拇指指甲蓋大小),每秒鐘約有650億個太陽中微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呼嘯而過。中微子是宇宙中僅次於光子的數量最多的粒子,它們從人體穿過,從地球穿過,幾乎不與其它物質發生相互作用,人類對其性質卻知之甚少。
  • 【連載】趣說中微子(六)
    神岡探測器最初探測質子衰變的目標一直沒有實現,但因在探測質子衰變的過程中,需要去除中微子的影響,中微子可能與水中的氫和氧原子核發生反應而產生一個電子,這個電子可引起微弱的切倫科夫輻射閃光(高速帶電粒子在介質中穿行時,如果粒子速度大於介質中的光速,會產生具有明顯方向性和強偏振等特點的特殊光輻射),探測到這種微弱的閃光就可以證實中微子的存在,可以用於探測來自太陽、地球大氣和
  • 【連載】趣說中微子(三)
    為了與查德威克1932年在實驗中發現的不帶電中性核粒子——中子相區別,費米(E. Fermi)將泡利假說中的新粒子改稱作「中微子」(neutrino)。1933年12月,費米提出了β 衰變理論,他認為自然界中除了已知的萬有引力和電磁力以外,還存在第三種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力。在β 衰變的過程中,原子核中的中子通過弱相互作用衰變為質子,同時放出一個電子和一個中微子。
  • 【連載】趣說中微子(四)
    一個電功率為百萬千瓦的核反應堆每秒可產生6x1020 個中微子。如果探測器足夠大且性能好,那就極有可能探測到中微子的信號。1956年,美國加州大學的萊因斯(F. Reines)和柯溫(C.L. Cowan)在美國喬治亞州的薩瓦納河工廠建造了一個中微子探測器,他們以核反應堆為中微子源,氫核(質子)做靶核,閃爍液體作探測介質,兩個裝有氯化鎘溶液的容器夾在三個液體閃爍計數器中。
  • 【連載】趣說中微子(七)
    第三種中微子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保羅內(V. Paolone)和費米國家實驗室的倫德博格(B. Lundberg)1994年提出了建造「τ子中微子直接觀測器」的構想。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LEP上的實驗說明中微子有三種類型。至此,自然界存在的三種類型的中微子已全部找到,完善了標準模型中三代中微子的框架。
  • 【連載】趣說中微子(八)
    2001年,根據K2K所獲數據,中微子質量存在的概率提高到了99%,經進一步的理論驗證和整理,實驗結果在2002年得以正式發表。K2K於2006年停止運行,長基線中微子振蕩實驗轉移至位於茨城縣東洋村的J-PARC進行,稱為T2K(東洋到神岡)長基線中微子振蕩實驗。
  • 【連載】趣說中微子(完結)
    中微子共有三種類型,分別是電子中微子、μ 子中微子、τ 子中微子,中微子可以在飛行中從一種類型轉變成另一種類型,稱為中微子振蕩。這些類型的中微子之間應有三種振蕩模式,可以用三個振蕩機率(即物理學中的基本參數——中微子混合角)來描述。
  • 趣說中微子
    中微子無所不在,它不帶電、質量近於零,它穿透力極強,比較形象的比喻是:在1平方釐米的面積上(常人拇指指甲蓋大小),每秒鐘約有650億個太陽中微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呼嘯而過。中微子是宇宙中僅次於光子的數量最多的粒子,它們從人體穿過,從地球穿過,幾乎不與其它物質發生相互作用,人類對其性質卻知之甚少。
  • 愛因斯坦的遺憾與宇宙起源五極(-1 1 0 1 1)說
    河圖和洛書中央都有五個白點,宇宙就是從五極中誕生。一、冷極(-1)空洞由純引力子填充,空洞就是狄拉克海(the Dirac Sea),溫度永遠是-273.15C°。1920年當玻色(印度)向愛因斯坦請教玻色統計時,愛因斯坦那時就預言了宇宙第五態(冷極)——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
  • (連載二)
    今天接續9月30日(連載一)的內容介紹,說說活塞式發動機的另外幾種類型的航空發動機: 二、直列式發動機 西銳SR20飛機(下圖5)和羅賓遜R22直升機(下圖6)是常見的空中遊覽機型,均使用水平對置活塞發動機,經濟可靠。
  • 長篇連載(10):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全方位博覽
    J.Alter)、查爾斯·萊斯(Charles M.Rice)和英國科學家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因在C型肝炎病毒研究中做出突出貢獻,榮獲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三位科學家能夠獲獎,應該感謝一位科學家和一家製藥公司:這位科學家,就是頭條號《奇雲空間》上期(連載9)介紹的、被譽為C肝治療「神藥之父」的麥可·索非亞(Michael Sofia)。
  • 長篇連載: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全方位博覽(1)
    5:30),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哈維·阿爾特(Harvey J.Alter)、查爾斯·萊斯(Charles M.Rice)和英國科學家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重大貢獻。
  • (連載三)
    今天接續10月2日(連載二)的內容介紹,本期要說的是航空噴氣式發動機的系列內容:二、噴氣式發動機系列(一)渦輪噴氣式發動機渦輪噴氣式發動機是使用燃氣爆燃膨脹後,直接向後噴出做功的一種發動機(中國航發黎明老科協畢鑑信科普宣傳工作室)
  • (連載一)
    本期先從活塞式發動機系列說起:活塞式航空發動機與現在常見的汽車發動機原理一致,依靠燃氣在氣缸內爆燃,推動活塞做工,所有活塞式發動機都依靠此原理。(圖1)(圖2) 星形發動機自1903年就被使用在飛機上。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1)
    大叔我之前寫過一些關於人類早期歷史的連載,在這裡打算再發幾篇關於地球生命演化歷程的文章,作為之前連載的補充。首先,讓我們來談談關於我們人類唯一的家園——地球,的一些情況吧。形成生命並維持其存在與發展的條件非常嚴苛,地球能滿足這一系列的條件是極難得的偶然事件,而相對於整個宇宙龐大的星球總量來說,這種偶然可能又成了必然發生的事實。
  • 長篇連載(9):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全方位博覽
    )長篇連載(9):2020年·阿爾特(Harvey J.Alter))、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和查爾斯·萊斯(Charles Rice)獲此殊榮。他喜愛在圖書館瀏覽一些有關歷史上著名科學家(如牛頓和伽利略)的書籍,並且沉迷於發現學習、探索新知識和新事物。當時索菲亞家並不富裕,所以每逢聖誕節他只能挑選一件禮物,有時是一臺望遠鏡,有時是一臺顯微鏡,有時則是一套化學實驗裝置。他的興趣可以說是就此得以繼續發展。
  • 為什麼說中微子有質量呢?
    ——約翰·巴赫    中微子難以捕捉、無處不在的性質,讓它博得了「幽靈粒子」的稱號,人們首次在核反應中發現中微子以後,一直認為其為0質量粒子,但後來太陽中微子的消失之謎,也稱為太陽中微子振蕩問題預示著標準模型預測的錯誤。今天我們就說下,何為中微子振蕩?為什麼說中微子有質量呢?
  • 常樸子:物質湮滅原理(五)
    有人說,愛因斯坦不是說過,時間是空間的扭曲嗎,而你卻說時間是空間的反彈,也不知道你們誰對誰錯。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常樸子原式藝術實踐國畫篇空間的扭曲是運動的另一種形式,這種運動是在空間反彈下形成的。也可以說時間的扭曲是空間的反彈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 趣說地圖投影
    在這裡趣說投影,讓大家了解幾種有趣的投影,今後有機會,大家可以探討投影轉換。在ArcGIS中,每個數據集都有一個坐標系,該坐標系用於將數據集與通用坐標框架內的其他地理數據圖層集成,通過坐標系可以集成地圖內的數據集以及執行各種集成的分析操作,例如疊加分析來自截然不同的來源和坐標系的數據圖層。
  • 長篇連載(7):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全方位博覽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全方位博覽》的續篇——長篇連載(7)。在和,我們先後介紹裡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美國科學家哈維·阿爾特(Harvey J.Alter)和英國科學家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的趣聞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