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科學家在地球深處發現反中微子 將揭衰變元素規律
義大利科學家表示,他們在地球內部很深的地方探測到了反物質粒子,這些粒子可能源於地球內部的放射性衰變,研究這些粒子,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地球內部的熱流如何影響火山和地震等地表活動。 義大利國家原子物理研究所巨石峰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一個尼龍球探測器裡發現了這些反物質——反中微子。反中微子是中微子對應的反物質粒子,其性質跟中微子正好相反。
-
科學家發現地球內部產生的「幽靈粒子」
據國外媒體報導,數十年以來,科學家致力於探索被稱為「幽靈粒子」的中微子具體來源,目前,科學家在義大利地下實驗室掌握到了確鑿證據,顯示這種中性亞原子粒子是在地殼之下產生的。這項研究有助於揭曉哪些放射性元素位於地殼之下,以及地球內部放射性過程如何產生熱量。
-
宇宙中最神秘粒子並非是暗物質 疑似反中微子形成了地球
為此,科學家決定在地殼下方一公裡深處建立了一個全球最大的實驗室。科學家猜測在巖石層可能有一種新力量存在的證據,它能夠保護在此進行的最精密實驗不受到宇宙射線和其它高能粒子的輻射,幫助科學家窺探極其罕見的粒子。
-
困擾已久,反物質之謎!中微子的奇特行為或可揭開其神秘面紗
宇宙最大的謎團之一——為什麼物質多餘反物質。離破解宇宙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謎團之一,我們又近了一大步。科學家們認為,在宇宙140億年前誕生之初,包含了等量的物質和它奇異的對應物——反物質。反物質粒子與它們對應的正常的物質粒子擁有相同的質量,相反的電荷。也許最著名的一對就是電子(正常物質,帶負電荷)和正電子(反物質,帶正電荷)。
-
科學家反向推算最輕中微子的質量
北京時間8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使用了有關整個宇宙結構的數據,對宇宙中最小、最難研究的組成部分之一的質量進行測量。▲這張照片顯示的是一個圓柱形反中微子探測器的內部。
-
為什麼中微子能夠輕鬆穿過地球?
來自1987a超新星的中微子之所以比光先到達地球,就源於其極強的穿透力。中微子與光都產生於核反應,而超新星塌縮是從內部開始的。當超新星爆發時,中微子能夠比光先行穿透恆星的外殼。以太陽為例,光從太陽表面到達地球需要約8分鐘,而太陽光從恆星中央到達太陽表面則需要幾百萬年的時間。這是因為光在恆星內部穿行時,需要不斷經歷吸收再輻射的過程。中微子的速度幾乎與光速相當,並且可以毫無阻礙地穿行於太陽內部,所以可以比光更早到達恆星表面。
-
中微子有多奇特?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都無法單獨描述!
正如電子一樣,中微子也是輕子。雖然中微子不帶電荷,但它們也都有自己的量子數。就像電子有反物質(正電子)一樣,中微子也有反物質——反中微子。中微子有三味,分別是電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並且還有對應三種反中微子。儘管泡利早在1930年就已經首次提出了中微子理論,但直到20多年後,物理學家才首次發現了中微子,而且那次發現其實還涉及到核反應堆產生的反中微子。
-
西班牙科學家首次借中微子為地球「稱重」,有望發現暗物質
西班牙科學家首次借中微子為地球「稱重」,有望發現暗物質 科技日報北京11月6日電 據英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5日報導,中微子是可以直接穿越整個地球的亞原子粒子,「小身材」也擁有大能量。
-
太陽內部氫聚變產生的電子中微子在運動過程中會轉化成其它中微子
「中微子」·恆星內部剛剛形成的粒子「中微子」是一個弱相互作用的粒子,所以當它產生之後,它就按照直線運動到達恆星表面,如果被我們接受到了,而這個時候從產生中微子到到達地球的時間只需要8分鐘,換句話說,我們接觸到的中微子是在恆星內部剛剛形成的。
-
中微子新質量上限「出爐」,怎樣探索無處不在的中微子?
因為中微子可以很輕易地穿過人體,雖然每秒鐘有上萬億個中微子穿過人體,但是很安全。不僅人如此,地球在中微子面前也是透明的,中微子能直接穿過地球。 發現中微子之後,科學家繼續研究,發現不止存在一種中微子,2000年的時候,科學家發現了第三種中微子,經過70年,三種中微子都被發現了。
-
不超過0.086電子伏特,科學家算出了最輕中微子的質量!
這張照片顯示的是一個圓柱形反中微子探測器的內部。每種味的中微子都相應存在一種同樣電中性且自旋量子數為1/2的反中微子中微子是一種電中性的基本粒子,相比其他亞原子粒子而言,中微子非常微小,但仍具有質量。中微子只參與引力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由於弱相互作用的作用距離極短,而引力相互作用在亞原子尺度下又十分微弱,因此中微子在穿過常規物質時不會受到太多阻礙,而且非常難以檢測。每時每刻,都有無數的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我們對中微子幾乎一無所知,甚至不知道它們有多重。但是,在科學家看來,中微子有著改變整個宇宙形狀的能力。
-
中微子能夠輕鬆穿透地球,為什麼它具有如此強的穿透力?
在爆炸產生的可見光被地球上的天文望遠鏡觀測到的3小時前,全球範圍內有三臺中微子探測器探測到了來自該超新星的中微子爆發,該中微子的爆發過程僅持續了十幾秒。正是這短短的十幾秒,證明了中微子可以輕鬆穿透地球。
-
關於中微子的研究或許能揭示為什麼反物質在宇宙中會這麼少
這種震蕩出現了一種明顯的不對稱,叫做電荷-宇稱不對稱,即CP不對稱,在中微子中,這種現象表現為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振蕩的頻率不一樣。最新實驗成果Super-K的內部目前中微子探測的最先進實驗叫做T2K實驗,是從位於日本東海的質子加速器研究中心(簡稱J-PARC)通過質子碰撞發射中微子、反中微子,撞擊295千米外,位於地下的超級神岡探測器(簡稱Super-K),這個探測器儲蓄了50000噸的超純水並串聯了13000個光電管,以探測中微子、反中微子味的變化。
-
前沿物理:EXO-200搜索馬約拉納中微子
圖:EXO-200科學家們同時表明,他們可以有效地抑制宇宙射線和放射性衰變產生的背景噪聲。倘若在實驗中觀察到無中微子雙β衰變的任何跡象,則表明該中微子是「馬約拉納費米子」(即反粒子就是其自身的費米子)。
-
中微子是薛丁格的貓
泡利設想這樣的一種新粒子具有一些很奇特的性質:它的體重特別輕,遠遠地輕於電子;它飛得非常快,接近於光速;它的性格非常內向、特別害羞,也就是說它一般不和其他粒子或其他物質交朋友(相互作用),它特立獨行;另外,它還是電中性的粒子。有了這樣一些特殊的性格,在實驗上要想探測或捕捉到中微子就變得非常困難。
-
中微子是薛丁格的貓
泡利設想這樣的一種新粒子具有一些很奇特的性質:它的體重特別輕,遠遠地輕於電子;它飛得非常快,接近於光速;它的性格非常內向、特別害羞,也就是說它一般不和其他粒子或其他物質交朋友(相互作用),它特立獨行;另外,它還是電中性的粒子。有了這樣一些特殊的性格,在實驗上要想探測或捕捉到中微子就變得非常困難。
-
每秒有上萬億個中微子穿透身體,頂尖學者滬上揭秘神秘中微子
各國科學家們將對各子系統的準備情況和接口設計開展嚴格的內部評審,逐一評估是否可以滿足實驗的科學需求,並確定未來各國研究單位的任務和時間表。中微子有許多未解之謎中微子在微觀粒子物理和宏觀宇宙起源及演化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然而由於中微子僅僅參與非常微弱的弱相互作用,難以被察覺到,除非通過超大體積和超級靈敏的粒子探測器。
-
盤點歷史上八個著名中微子實驗:IMB探測器等
幾乎所有的中微子都產生於太陽內部巨大的核反應堆中,中微子之中包含有太陽內部的重要信息,所以天文學家希望能夠捕獲這些中微子。1964年,物理學家雷-戴維斯(Ray Davis)和天文學家約翰-巴卡爾(John Bacall)在美國南達科塔州的霍姆斯塔克礦中建立起一個實驗環境用於發現這些中微子。這種探測器需要建於深深的地下,是因為闖入地球大氣層的宇宙射線可能會干擾實驗結果。
-
科學家發現中微子之間第三種「轉換」
如果該研究能通過進一步的驗證,將有助於科學家釐清為何在與反物質的博弈中,物質能脫穎而出,成為宇宙的主導。相關論文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中微子有3種:帶電中微子、τ中微子和μ中微子,是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粒子之一,但它們只參與非常微弱的弱相互作用,幾乎很少與物質發生反應,因此,中微子的檢測非常困難。
-
9位科學家因中微子斬獲諾獎,卻缺少了這位最該獲獎的中國科學家
關於中微子的探測研究工作,總共誕生了 9 位諾獎科學家,由此可見它的意義重大,然而關於中微子的研究,最應該獲得諾貝爾獎的這位中國科學家卻沒有拿到他應得的殊榮,因為是他證明了中微子的存在,並且提供了檢測中微子的方法。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就是王淦昌,兩彈一星元勳,也是在對宇宙粒子的研究中作出過卓越貢獻的物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