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科學家在地球深處發現反中微子 將揭衰變元素規律

2021-01-08 中國青年網

  義大利科學家表示,他們在地球內部很深的地方探測到了反物質粒子,這些粒子可能源於地球內部的放射性衰變,研究這些粒子,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地球內部的熱流如何影響火山和地震等地表活動。

  義大利國家原子物理研究所巨石峰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一個尼龍球探測器裡發現了這些反物質——反中微子。反中微子是中微子對應的反物質粒子,其性質跟中微子正好相反。它是一種非常輕的中性帶電粒子。在太陽內部,當宇宙射線擊中一個正常原子時,就會產生反中微子。反中微子很難被發現,因為它們幾乎可以穿透任何東西,而不與其發生反應。位於日本神岡礦的KamLAND實驗裝置於2005年首次探測到了反中微子可能存在的跡象。

  在該實驗中,發現反中微子的尼龍球被包裹在一個更大的不鏽鋼球裡,不鏽鋼球中布置有一排排超靈敏光電探測器,這些探測器都指向尼龍球內部。尼龍球和不鏽鋼球被放置在另一個直徑約為13.7米的鋼球中,鋼球裡還盛有2400噸純度很高的水。

  整個實驗裝置被埋在義大利巨峰山下距離地面1.6公裡處,確保實驗只能探測到中微子和反中微子,該裝置於2009年12月份開始啟動運行。

  參與實驗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家弗蘭克?克拉普萊斯表示,實驗結果非常重要,不僅證實探測到了反中微子,而且提供了研究地球內部的新工具。

  反中微子由地殼和地幔內部鈾、釷和鉀的放射性衰變形成。研究人員希望能夠通過研究反中微子,更多地了解衰變元素如何在地表下積聚熱量以及這些元素如何影響地幔裡的對流活動等。目前,科學家還不太確定是這些放射性衰變控制著地幔層的熱量聚集活動,還是這些衰變僅僅是為地幔中其他來源的熱量「錦上添花」。

  在對流過程中,熱驅使很多炙熱的巖石從地球內部上升到地表,對流會導致板塊結構發生變化、大陸漂移、海床不斷擴大,從而引起火山爆發和地震。

  研究人員表示,最新研究的結果表明,地球內部的輻射可能是地幔內部熱量的一個重要來源。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測定了地球內部奇特「反中微子」
    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所產生的熱量,是驅動地球板塊運動的動力。熱量的產生量可以通過測定反中微子數量得出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通過測定來自地幔物質發射的反中微子,測定了地球產生的熱量並確認地球形成於原始太陽物質。  反中微子屬於反物質(antimatter),是基本粒子的一種,它能夠幾乎毫無阻礙地貫穿地球。每一種粒子都有對應的反粒子,質量相等、電荷相反。當粒子與反粒子相遇時,它們就會彼此發生湮滅。
  • 宇宙中最神秘粒子並非是暗物質 疑似反中微子形成了地球
    為此,科學家決定在地殼下方一公裡深處建立了一個全球最大的實驗室。科學家猜測在巖石層可能有一種新力量存在的證據,它能夠保護在此進行的最精密實驗不受到宇宙射線和其它高能粒子的輻射,幫助科學家窺探極其罕見的粒子。
  • 科學網—新研究並未發現「無中微子雙β衰變」
    新研究並未發現「無中微子雙β衰變」
  • 新研究並未發現「無中微子雙β衰變」—新聞—科學網
    新研究並未發現「無中微子雙β衰變」
  • 中子和質子的夸克有何不同,中微子雙β衰變意味著什麼?
    作者:文/虞子期對於科學元素的轉變而言,科學家們最狂熱的夢想之一,就是將一個普通元素轉化為另一種元素。而通過事實證明:在大自然界中,雖然我們人類沒有給予任何的幫助,但是自然元素的化學變化也是存在的,也就是存在正發生著將一個元素衰變轉變為另一個元素的情況,這樣的現象被稱為放射性的「天然鍊金術」。物理學家們研究了一些相對更罕見的「衰變」,雖然可能會超出我們的認知,但卻可以得到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學內容。
  • 尋找無中微子雙beta衰變
    在雙中微子 beta 衰變(圖左)中,兩個中子轉變成兩個質子加兩個電子和兩個反中微子。由於電子和反中微子具有相反的輕子數,所以輕子數是守恆的。但是如果中微子是馬約拉納粒子,雙 beta 衰變可以不發射反中微子,也就是輕子數改變 2。無中微子過程可以有各種機制。它們涉及產生或者消滅一個虛的馬約拉納中微子(圖中部)或某種新的重粒子 (圖右)。
  • 從未見過的放射性衰變,能揭示中微子的存在?
    這一理論化但從未被觀測到的過程,被稱為「無中子雙β衰變」,將撼動粒子物理學的世界。如果被發現,它將解開關於中微子基本性質的長期謎團,中微子是宇宙中數量最多但卻最不為人所知的粒子之一。自2005年以來,費爾班克實驗室一直是國際EXO-200(富集氙天文臺)科學合作的一部分,利用一個充滿超冷液態氙的粒子探測器尋找無中子雙β衰變。
  • 為什麼中微子能夠輕鬆穿過地球?
    20世紀下半葉,科學家又發現質子和中子等強子是由更為基礎的夸克構成的。力就是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科學家們發現宇宙中存在4種基本力:電磁力、引力、弱核力和強核力。中微子就是1930年泡利為了解決貝塔衰變中能量不守恆這個問題而提出來的。1933年由費米正式命名為中微子。1942年中國科學家王淦昌提出利用電子俘獲來驗證中微子存在的方法。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直到1956年才由美國科學家在核反應堆中正式觀測到。
  • 尋找最罕見的衰變
    【尋找最罕見的衰變】而尋找違反輕子數的關鍵在於一個叫做「無中微子雙β衰變」的過程。一個「普通」的雙β衰變允許一個罕見的衰變過程發生:原子核內的兩個中子會同時衰變成兩個質子、兩個電子和兩個反中微子。這樣就能夠使衰變過程的前後輕子數守恆。
  • 9位科學家因中微子斬獲諾獎,卻缺少了這位最該獲獎的中國科學家
    中微子通信:中微子能以近光速進行直線傳播,並極易穿透鋼鐵、海水,以至整個地球,而本身能量損失很少,因此是一種十分誘人的理想信息載體。如果採用中微子束通信,則將為海軍對潛艇進行保密通信提供強有力的手段;即使是發生了熱核戰爭,安置在巖石深處的指揮部的中微子束髮射機不會受到原子彈的破壞,還能正常工作;地質學家用中微子波束可給地球拍照,尋找地殼中的礦藏資源。
  • 大量的中微子是如何打破物理標準模型的?
    中微子是在90年前開始出現的,當時物理學家們困惑不解的是一個更令人沮喪的發現之一:β衰變問題。有許多原子核,例如氚,對於放射性衰變是不穩定的。β衰變是原子核衰變的最常見方式之一,特別是如果其中有異常大量的中子時,即通過β衰變:原子核中的中子通過發射電子而衰變成質子。
  • 科學家藉助中微子探測器 成功瞥見太陽的靈魂
    波爾卡說:「如果說眼睛是靈魂的窗口,利用這些中微子,我們已經瞥見了太陽的靈魂。」   「無處不在」卻「難以琢磨」   在太陽核心發生的核聚變過程中,核子作用和不同元素的放射性衰變產生了中微子。   波卡爾說,探測器核心的有機閃爍體充滿類似苯的液體,這些液體是從在地球上能夠找到的「數百萬年老原油」中提取的。「我們需要這種液體,因為我們想要所有或儘可能多的已腐朽C-14,因為C-14β衰變覆蓋的中微子信號正是我們想要檢測的。在閃爍體液體中,每10億個原子中只有3個是C-14,這是一種多麼荒謬的『乾淨』!」
  • 科學家首次測出中微子的質量不超過1.1eV!
    它們有幾個來源,其中一些自大爆炸以來一直在太空中穿梭,但地球附近的大多數中微子來自太陽。此前,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預測中微子和光子一樣沒有質量。但物理學家發現,三種類型的中微子在移動時可以相互轉化。根據物理學家的說法,它們只有在有質量的情況下才能做到這一點。於是物理界的難題之一來了:中微子的質量是多少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粒子物理學家。
  • 捕獲變身的「中微子」
    其實,中微子難與別的粒子反應,但不等於不反應。只要用巨量的中微子去撞擊巨量的「靶粒子」,還是會有反應的樣本。後來的中微子實驗都基於這個道理。  核反應堆以外,太陽內部的聚變、超新星爆發、宇宙射線撞擊大氣、地球上的放射性衰變……這些全都能產生中微子。而地球上包圍著我們人類的中微子,絕大部分來自於太陽。
  • 為什麼有些粒子不衰變?
    這些規則足可以完美地解釋一些粒子為什麼不能衰變,或者很長壽。下面將列舉一些很重要的規則。1)粒子必須衰變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粒子。宇宙中的每一次衰變,都是一個粒子變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粒子。其原因不過是任何物理過程都要使得總能量和總動量保持不變,也就是要遵循能量和動量守恆定律。如果你感興趣,下面則是這個規律論證的過程。
  • 科學家在南極發現中微子 將這樣改變宇宙
    科學家在地球上發現了一個「幽靈般」的亞原子粒子,一個困擾了科學家半個多世紀的宇宙之謎也許總算能就此解開。此次找到的高能中微子是該類型中首次被人類發現的粒子。科學家對其追根溯源,發現其來自40億光年外的一處橢圓星系。該星系中央有一個巨大的黑洞,中心直接瞄準地球發射光線和輻射。該星系屬於「耀變體」。
  • 科學家從未找到質子衰變證據,它是宇宙中的永恆力粒子嗎?
    自19世紀發現放射性以來,人類終於意識到:宇宙中沒有永恆的東西,一切都會消失。放射性不僅限於鈾,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元素和同位素,包括比元素周期表中的鉛重的每個元素,還有粒子中底部或頂部的夸克,μ子和τ子, 甚至中子。
  • 神秘的中微子——游離於標準模型之外
    中微子是一種微小的、幽靈般的、難以捉摸的、不帶電的基本粒子,它們可以從地球直接穿過。根據基本粒子的標準模型,宇宙中存在三種類型的中微子(分別是電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與之對應的還有三種反中微子。它們的性質非常穩定的,不會輕易改變。最重要的是,中微子不應該有質量。
  • 下一個上帝粒子:發現宇宙中微子將成焦點
    原標題:下一個上帝粒子:發現宇宙中微子將成焦點      有些中微子來自太陽,其它的則是宇宙射線撞擊原子時在上層大氣層裡產生的。此外還有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時產生的反中微子。每天經過地球的大部分中微子來自這三種情況。但科學家們還對探測來自更遙遠的中微子——宇宙中微子非常感興趣。   宇宙中微子有何特別之處?   宇宙裡某些非常暴力的現象會產生中微子。
  • 宇宙中還有地球上不存在的元素嗎?大爆炸後為什麼最多的元素是氫
    1869年,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將當時發現的66種元素排列成著名的元素周期表,並預言了新元素的存在和性質。迄今為止,已發現118種元素,其中92種為天然元素,26種為合成元素。鈾元素92是地球上原子序數最大的天然元素。原子序數大於92的人工超鈾元素都是不穩定的放射性元素。那麼,這個元素列表有沒有盡頭?會有新的元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