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界奇案終於破了!科學家首次測出中微子的質量不超過1.1eV!

2020-12-03 遨遊世界科學

在1930年,神秘的中微子首次被科學家提出,然後在1956年被探測到。從那以後,物理學家們了解到中微子有三種類型,而且它們數量眾多,難以捉摸。但是只有特殊的設備才能探測到它們,因為它們很少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它們有幾個來源,其中一些自大爆炸以來一直在太空中穿梭,但地球附近的大多數中微子來自太陽。

此前,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預測中微子和光子一樣沒有質量。但物理學家發現,三種類型的中微子在移動時可以相互轉化。根據物理學家的說法,它們只有在有質量的情況下才能做到這一點。於是物理界的難題之一來了:中微子的質量是多少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粒子物理學家。

於是,KATRIN(卡爾斯魯厄氚中微子實驗,簡稱卡特琳)誕生了,卡特林中心擁有一個10米高解析度光譜儀,這使它可以精確測量電子能量的數值範圍。而這裡的科學家為了找出中微子的質量而努力,只要知道中微子的質量就有希望能幫助科學家們回答宇宙學、天體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中的基本問題。

中微子的質量

雖然到現在卡特琳的實驗並沒有幫助科學家準確定位中微子的質量,但是它把先前中微子的質量範圍縮小了兩倍!而且一組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部分答案:中微子的質量不能超過1.1電子伏特(eV),使得中微子質量上限減少了近1 eV,從2 eV降至1.1 eV,這是一個巨大的突破。根據之前的實驗,中微子的最低質量限制為0.02 eV,這些研究人員已經為中微子的質量設定了一個新的範圍。它表明中微子的質量不到電子的50萬分之一,這是標準模型發展的重要一步。

眾所周知,中微子是出了名的難以探測,儘管它們數量眾多,但就像它們的名字一樣,它們是帶中性電,這使得檢測它們變得極其困難。在南極冰層深處有中微子觀測站,在廢棄的礦井深處也有。它們經常用重水吸引中微子相互作用。當中微子相互作用時,它產生的切倫科夫輻射是可以讓科學家測量到它的狀態。

雖然中微子幾乎不可能被探測到,但是一個名為「冰立方中微子實驗室」的中微子觀測站試圖通過將探測器沉入南極寒冷的冰層深處來探測到中微子,並在那裡捕捉到中微子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的罕見時刻。這幅圖像顯示了南極冰立方實驗室觀測到的最高能量中微子的圖像。

諾貝爾獎:中微子質量的發現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微子的歷史隨著卡特林等實驗的發展而有所突破。最初,標準模型預測中微子沒有質量。但是在2001年,兩個不同的探測器顯示它們的質量是非零的。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兩位科學家,他們證明了中微子可以在不同類型之間振蕩,這表明中微子有質量。

而卡特林實驗室間接測量到中微子的質量範圍,它的工作原理是監測氚的衰變,氚是一種高放射性的氫。隨著氚同位素的衰變,它會釋放出一對粒子: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它們共用18,560 eV的能量。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對粒子平均共享18,560 eV的能量。但在極少數情況下,電子會消耗大部分能量,而中微子只剩下很少的能量。這些罕見的發現正是科學家們所關注的。由於質能方程E=mC2,在這種罕見的情況下,留給中微子的那一點點能量也必須等於它的質量。因為KATRIN有能力準確地測量電子,所以它也能確定中微子的質量。

華盛頓大學物理學研究教授彼得多伊(Peter Doe)說:「解決中微子的質量問題將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創造新標準模型的勇敢新世界,」Doe提到的這個新的標準模型可能有希望解釋暗物質的奧秘,暗物質構成了宇宙中大部分的物質。或許像卡特林這樣的實驗中學也許有一天會發現另一種第四種中微子,即惰性中微子。到目前為止,第四種類型只是推測,但它是暗物質的候選者。

總之,證明中微子有質量,並限制質量的範圍,這兩個突破對科學界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中微子質量的每一次進步都有助於我們理解宇宙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奧秘。

相關焦點

  • 中微子新質量上限不能超過0.1eV
    中微子是自然界中迄今已知最「輕盈」的基本粒子,但其質量一直是個未解之謎。現在,德國科學家對中微子的質量提出了新的限定值:不超過1.1電子伏特(eV),還不到單個電子質量的50萬分之一。新結果是以前質量限定值2eV的一半左右。幾十年來,物理學家一直試圖測量中微子的質量,然而,這種粒子「神出鬼沒」,幾乎不與普通物質相互作用。
  • 首次發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
    首次發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2012年,是大亞灣實驗備受關注的一年。這一年3月,王貽芳領銜的大亞灣實驗團隊宣布,歷時6年的大亞灣實驗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並精確測量到其振蕩概率。這項成果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引起熱烈反響,被譽為「開啟了未來中微子物理發展的大門」。
  • 不超過0.086電子伏特,科學家算出了最輕中微子的質量!
    中微子只參與引力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由於弱相互作用的作用距離極短,而引力相互作用在亞原子尺度下又十分微弱,因此中微子在穿過常規物質時不會受到太多阻礙,而且非常難以檢測。每時每刻,都有無數的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我們對中微子幾乎一無所知,甚至不知道它們有多重。但是,在科學家看來,中微子有著改變整個宇宙形狀的能力。
  • 9位科學家因中微子斬獲諾獎,卻缺少了這位最該獲獎的中國科學家
    中微子就是屬於輕子,個頭小、不帶電,可自由穿過任何物體,自旋為1/2,質量非常輕(有的小於電子的百萬分之一),以接近光速運動,所有中微子都不帶電荷,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和強相互作用,但參與弱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號稱宇宙間的「隱身人」,也被稱為「幽靈粒子」。
  • 每一秒都有超過10萬億個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這是什麼情況?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當我們在享受歲月靜好的時候,這個世界並不是我們眼中看到的那樣安寧,這是因為不管我們身在何處,每一秒都有超過10萬億個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而我們卻絲毫感覺不到!這並不是開玩笑,而是科學家告訴我們的事實。那麼什麼是中微子?
  • 中微子實驗有了新目標
    這項成果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引起熱烈反響,被譽為「開啟了未來中微子物理發展的大門」。同年底,該成果入選美國《科學》雜誌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此後,王貽芳和團隊獲得了累累殊榮,其中包括被稱為科學界「第一巨獎」的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 科學家首次發現中微子
    NBC新聞報導,義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檢測到追溯到聚變的中微子。科學家確定,通過其Borexino檢測器通過的難以捉摸的粒子源於太陽中心的碳-氮-氧(CNO)融合過程。這種行為早在1938年就已被預測到,但儘管科學家在1956年發現了中微子,但至今尚未得到驗證。
  • 科學網—PRL:英科學家測算出中微子質量上限
    報導稱,這是截至目前最精確的中微子質量測量值。該方法的運用使人類向最終準確測定中微子質量又邁進了一步。相關研究論文將發表在即將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PRL)上。 中微子,又被稱為原子中的「鬼粒子」、宇宙間的「隱身人」。它們極小極輕,很難捕捉,雖然已證明其具有質量,但要對其質量進行測定卻十分困難。
  • 科學家反向推算最輕中微子的質量
    北京時間8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使用了有關整個宇宙結構的數據,對宇宙中最小、最難研究的組成部分之一的質量進行測量。▲這張照片顯示的是一個圓柱形反中微子探測器的內部。
  • 幽靈般的中微子:我們越來越接近了解它的質量
    中微子無處不在,但我們甚至不知道它們的重量,這真的有點瘋狂。長期以來,物理學家們一直試圖稱量中微子的質量。今年9月,經過18年的籌劃、建造和校準,位於德國西南部的卡爾斯魯厄氚中微子(KATRIN)實驗宣布了首批結果:中微子的質量不超過1.1電子伏特(eV),約為電子質量的15萬分之一。
  • 「宇宙幽靈」中微子到底有沒有質量,總量為什麼是其他粒子10億倍
    但其總量又非常龐大,聽說甚至比全數顯物質量的總和還要大。自中微子問世的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微子到底有沒有質量不息是物理學界的一樁懸案。標準模子認為,中微子的質量應該嚴格便是零,但某些考試考試證據剖明中微子的質量很可能又不是零。20世紀90年月,小柴昌俊小組終於給出了中微子有靜止質量和振蕩幾乎鑿證據。這一成效在那時的國際物理界引起了很大抖動。
  • 太陽能量來源最後謎團:科學家首次檢測到太陽碳氮氧循環產生中微子
    該儀器由一個大約18米高的容器組成,其中裝有254噸液體,當液體中的電子與中微子相互作用時,液體會閃爍發光,更為明亮的閃光表明能量更高,則更有可能是來自碳氮氧循環產生的中微子。這一檢測器能夠排除或解釋大部分的背景噪音源。在最新的研究中,團隊表示,出現的結果代表了迄今第一個關於碳氮氧循環的直接實驗證據,證明碳氮氧循環貢獻了1%左右的太陽能量(符合理論預測)。
  • 不到電子質量的50萬分之一,中微子質量被測出,難怪能穿越地球
    最新研究發現,中微子的質量只相當於電子的五十萬分之一。)實驗,他們通過研究放射性氚的「β衰變」(一個氚核衰變成一個電子和一個中微子),精確測量了噴射出的電子的最大能量,從中推斷出未被觀測到的中微子的質量。
  • 中微子被稱「宇宙隱身人」 無論多小都有質量(圖)
    研究者能夠計算出太陽應該產生多少中微子,但實際測量到的卻只有1/3。實驗證明,中微子能夠在飛行中變身。一位果殼網網友這樣描述「中微子振蕩」過程中的「粒子大變身」:假設中微子這種基本粒子是一群普通青年,他們「十一」去遠遊,到了地方發現人只剩約1/3……後來人們發現普通青年沒丟,但變成了文藝青年,這叫中微子振蕩。  中微子正在穿過你的皮膚!
  • 中微子新質量上限「出爐」:不超過一點一電子伏特
    現在,德國科學家對中微子的質量提出了新的限定值:不超過1.1電子伏特(eV),還不到單個電子質量的50萬分之一。新結果是以前質量限定值2eV的一半左右。  幾十年來,物理學家一直試圖測量中微子的質量,然而,這種粒子「神出鬼沒」,幾乎不與普通物質相互作用。  為了推斷其質量,科學家研究放射性氚的「β衰變」——一個氚核衰變成一個電子和一個中微子。
  • 捕獲變身的「中微子」
    但事實證明,13不需要這麼高的精度也有可能測出結果,這樣探測中微子的競爭局勢就更加激烈了。  2011年6月,日本的中微子實驗裝置T2K的階段性觀測數據顯示:13不為零的概率為2.5倍標準偏差。按照慣例,置信度在3倍標準偏差以下的測量結果叫「跡象」,處於3到5倍標準偏差之間的結果叫「證據」,只有超過5倍標準偏差的實驗結果才能叫「發現」。
  • 德科學家首次測出DNA鹼基對之間作用力
    據來自德國慕尼黑理工大學官網的消息稱,該校研究人員利用特殊實驗裝置,首次成功測出DNA(脫氧核糖核酸)分子內兩個鹼基對之間微弱的堆積力(也叫範德華力),大小只有2皮牛頓(10-12牛頓)。這項成果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DNA修復等基本生物過程,以及利用DNA構建分子馬達等裝置。DNA分子保持穩定的雙螺旋結構依靠兩種作用力:鹼基之間的氫鍵和鹼基對之間的堆積力,氫鍵垂直於螺旋軸作用,而堆積力沿著螺旋軸作用。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不清楚氫鍵和堆積力哪種作用對DNA雙螺旋的穩定性貢獻更大。直接測出鹼基對之間微弱的堆積力是一個很大的技術挑戰。
  • 【瞭望新聞周刊】「搶」出來的中微子第三種振蕩模式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首次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引起強烈反響。這項在我國誕生的重大物理成果,其背後蘊藏著怎樣的傳奇。 今年4月27日,高能物理學領域的權威學術刊物、美國《物理評論快報》刊載了中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首次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的文章。
  • 科學家反向推算最輕中微子的質量:能發掘宇宙秘密
    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使用了有關整個宇宙結構的數據,對宇宙中最小、最難研究的組成部分之一的質量進行測量。中微子是一種電中性的基本粒子,已有證據顯示,中微子具有質量,但相比其他亞原子粒子而言非常微小。
  • 中微子有質量嗎?看中微子和它最後的「倔強」
    但是我注意到了她在報告的背景部分說,粒子物理標準模型裡面中微子不應該有質量,但是後來發現中微子有質量,而且中微子的質量對於宇宙演化可能有重要的影響。  我於是就半開玩笑地問,為什麼粒子物理標準模型裡面中微子不應該有質量?  不知道,她回答說。我提醒道,你肯定知道粒子物理標準模型裡面其它粒子的質量是怎麼產生的吧?她沒有任何猶豫,當場就回答:是通過希格斯機制獲得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