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科學家首次測出DNA鹼基對之間作用力

2021-01-16 中國航空新聞網

據來自德國慕尼黑理工大學官網的消息稱,該校研究人員利用特殊實驗裝置,首次成功測出DNA(脫氧核糖核酸)分子內兩個鹼基對之間微弱的堆積力(也叫範德華力),大小只有2皮牛頓(10-12牛頓)。這項成果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DNA修復等基本生物過程,以及利用DNA構建分子馬達等裝置。

DNA分子保持穩定的雙螺旋結構依靠兩種作用力:鹼基之間的氫鍵和鹼基對之間的堆積力,氫鍵垂直於螺旋軸作用,而堆積力沿著螺旋軸作用。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不清楚氫鍵和堆積力哪種作用對DNA雙螺旋的穩定性貢獻更大。直接測出鹼基對之間微弱的堆積力是一個很大的技術挑戰。該校研究人員經過6年努力,終於開發出一種特殊的實驗裝置,能用來測量單個分子間極弱的作用力。該實驗裝置用微型光棒層疊而成,光棒兩端各攜帶一個鹼基對。兩個光棒間通過柔性聚合物連接在一起,另一端的鹼基對分別與微型球配對,當用雷射鑷子移走微型球後,兩個光棒的鹼基對端會相互作用。該裝置不僅能測出兩個鹼基對之間的作用力,還能測出堆積力作用持續的時長。

研究人員利用該裝置測出兩個鹼基對之間的堆積力只有2皮牛頓,且只能持續幾微秒。這個測量結果可以幫助科學家從機械力學方面更好地理解一些重要生物過程。比如,知道堆積力持續時間只有幾微秒,在研究DNA複製中分離鹼基的作用酶時,就可以不用再額外施加力來分離鹼基對,只需等待鹼基對自行分離。新研究也能幫助科學家研製DNA納米機器,構建分子「工廠」合成儲存能量的三磷酸腺苷(ATP)等重要複合物。迪特茲正在用DNA構建分子旋轉馬達,可精確控制旋轉方向和時間。

據來自德國慕尼黑理工大學官網的消息稱,該校研究人員利用特殊實驗裝置,首次成功測出DNA(脫氧核糖核酸)分子內兩個鹼基對之間微弱的堆積力(也叫範德華力),大小只有2皮牛頓(10-12牛頓)。這項成果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DNA修復等基本生物過程,以及利用DNA構建分子馬達等裝置。

DNA分子保持穩定的雙螺旋結構依靠兩種作用力:鹼基之間的氫鍵和鹼基對之間的堆積力,氫鍵垂直於螺旋軸作用,而堆積力沿著螺旋軸作用。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不清楚氫鍵和堆積力哪種作用對DNA雙螺旋的穩定性貢獻更大。直接測出鹼基對之間微弱的堆積力是一個很大的技術挑戰。該校研究人員經過6年努力,終於開發出一種特殊的實驗裝置,能用來測量單個分子間極弱的作用力。該實驗裝置用微型光棒層疊而成,光棒兩端各攜帶一個鹼基對。兩個光棒間通過柔性聚合物連接在一起,另一端的鹼基對分別與微型球配對,當用雷射鑷子移走微型球後,兩個光棒的鹼基對端會相互作用。該裝置不僅能測出兩個鹼基對之間的作用力,還能測出堆積力作用持續的時長。

研究人員利用該裝置測出兩個鹼基對之間的堆積力只有2皮牛頓,且只能持續幾微秒。這個測量結果可以幫助科學家從機械力學方面更好地理解一些重要生物過程。比如,知道堆積力持續時間只有幾微秒,在研究DNA複製中分離鹼基的作用酶時,就可以不用再額外施加力來分離鹼基對,只需等待鹼基對自行分離。新研究也能幫助科學家研製DNA納米機器,構建分子「工廠」合成儲存能量的三磷酸腺苷(ATP)等重要複合物。迪特茲正在用DNA構建分子旋轉馬達,可精確控制旋轉方向和時間。

相關焦點

  • DNA鹼基對之間作用力首次測出
    原標題:DNA鹼基對之間作用力首次測出   科技日報北京9月9日電 (記者聶翠蓉)德國慕尼黑理工大學官網8日發布新聞公報稱,該校研究人員利用特殊實驗裝置,首次成功測出DNA(脫氧核糖核酸)分子內兩個鹼基對之間微弱的堆積力(也叫範德華力),大小只有2皮牛頓(10-12牛頓
  • DNA鹼基對之間作用力到底有多大?現在有了答案
    (原標題:DNA鹼基對之間作用力首次測出:大小只有2皮牛頓 持續時間僅幾微秒)
  • 含8個鹼基的DNA首次合成
    地球生命的DNA包含4個鹼基,現在,美國科學家將生命「字母表」的數量增加了一倍,首次合成出包含8個鹼基的DNA。實驗表明,合成DNA似乎能像天然DNA一樣存儲和轉錄信息。發表於《科學》雜誌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宇宙中或許存在其他生命形式,這對於外星生命搜尋非常重要。
  • 科學家首次合成含8個鹼基的DNA
    科學家將生命體既有的鹼基進行配對,合成了兩對新的鹼基。 近日,美國科學家在實驗室中首次合成包含8個鹼基的DNA。實驗表明,這些合成的DNA具有類似於天然DNA的存儲和轉錄信息能力。實驗成熟後,新的DNA可用於製造新生命,也可以用來合成新的藥物或者工業產品。
  • 德開發出通用DNA結構單位檢測器
    它通過檢測待測樣品表面和一個微型力敏感元件之間的極微弱的原子間相互作用力來研究物質的表面結構及性質。馬普高分子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重點研究了構成DNA基本結構單位的寡核苷酸適配子。組成DNA的四種不同的鹼基具有無限可能的序列,這樣就可獲得多種多樣的結果。更為特殊的是,DNA的不同鹼基有不同的物理結構。這樣,寡核苷酸適配子可以形成特定的囊狀結構來適應相應的分子。包括抗生素、古柯鹼、TNT以及蛋白質在內的大多數分子均可以找到相應的寡核苷酸適配子囊狀結構。
  • 通過轉錄組技術而測序的dna序列被稱為「dna受體」
    後面的dna受體可通過做dna晶片credit-sweep來獲得,後面的dna受體包括mirna,smallmrna,circrna和ae等。根據技術的不同,dna晶片可以分為三類:測mirna:測定mirna。測dna受體的全雙工轉錄信號的兩轉錄本等等。測vxrna:測vxrna。
  • 8鹼基DNA的誕生,會是外星生命的遺傳密碼麼?
    DNA的4鹼基模式(ATCG)現已成為了顛撲不破的真理,但DNA只有4種鹼基才能存在嗎?近期,一項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資助的項目,首次合成了具有穩定雙螺旋結構、可儲存和轉錄遺傳信息的8鹼基系統DNA序列(Hachimoji DNA),探索了可能承載「外星人」遺傳信息的遺傳字母系統。
  • 含8個鹼基的DNA首次合成—新聞—科學網
    生命「字母表」迎來四名新成員
  • 科學家首次測量到反物質間作用力
    由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研究員馬餘剛與美國布魯克海文實驗室研究員唐愛洪領銜的STAR合作組的中外科學家,在位於紐約長島布魯克海文國立實驗室的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RHIC)上,首次測量到反質子—反質子間的相互作用力。 今天凌晨,這項重要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開啟反物質研究新篇章
  • 含8個鹼基的DNA首次合成
    現在,有科學家腦洞大開,試圖擴充這套生命的密碼本。雙螺旋結構的晶體結構,G(綠色),A(紅色),C(深藍色),T(黃色),B(青色),S(粉色),P(紫色)和Z(橙色)。他們這項最新的這項研究首次系統性地證明,互補的非自然鹼基能夠相互識別並結合,它們形成的雙螺旋結構能保持穩定。這項成果引發了多方關注和讚譽。「這是一個真正的裡程碑。」未參與研究工作的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的化學生物學家Floyd Romesberg說,這項研究表明,地球上進化的這四種化學物質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魔力或特別之處。「這是概念上的突破,」他補充道。
  • 8鹼基DNA誕生,會是外星生命遺傳密碼?
    撰文丨楊心舟 哈佛大學帶頭的科學團隊報導了一種全新的DNA,它不是由4種鹼基構成,而是8種。當然這種全新的DNA不是自然界產生的,而是由科學家合成出來的,其被稱作hachimoji DNA(在日語中hachi代表8,moji代表符號)。
  •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開闢光電子以及合成生物學
    ASU和上海交通大學(SJTU)的一個由分子科學學院米爾頓格利克教授郝巖領導的科學家團隊眾所周知,沃森-克裡克鹼基配對的可預見性以及dna的結構特徵,使得dna可以作為一種通用的構件,來設計複雜的納米結構和設備。「DNA技術的一個裡程碑當然是dna摺紙的發明,其中一個長單鏈dna(Ssdna)在數百條短dna短纖鏈的幫助下被摺疊成指定的形狀,」嚴解釋道。
  • 科學家首次展示含有8種不同鹼基字母的DNA
    科學家首次展示含有8種不同鹼基字母的DNA  Evelyn Zhang • 2019-03-10 16:21:43 來源:前瞻網
  • 《自然》:科學家發現DNA鹼基合成新路徑
    《自然》:科學家發現
  • 科學家創造由8種鹼基組成的DNA,能像天然DNA一樣存儲和轉錄信息
    複雜的 DNA 其實只有四種鹼基排列組合而成,分別為鳥嘌呤、胞嘧啶、腺嘌呤和胸腺嘧啶,通常用字母 G、C、A 和 T 表示。四種不同類型鹼基的排列組合,就如同計算機語言中的「0」和「1」一樣,儲存著地球上所有生命的遺傳信息。
  • 科學家創造出由8種鹼基組成的DNA,能夠像天然DNA一樣存儲和轉錄信息
    複雜的 DNA 其實只有四種鹼基排列組合而成,分別為鳥嘌呤、胞嘧啶、腺嘌呤和胸腺嘧啶,通常用字母 G、C、A 和 T 表示。四種不同類型鹼基的排列組合,就如同計算機語言中的「0」和「1」一樣,儲存著地球上所有生命的遺傳信息。
  • 不僅是DNA,基因編輯脫靶還會造成RNA突變!好在上海科學家讓單鹼基...
    今年3月,由上海科學家主導的研究適時為這項熱得發燙的技術「降溫」——通過新型脫靶檢測技術,研究人員發現,近年來興起的單鹼基編輯技術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法預測的脫靶。在此基礎上,團隊又有了新的收穫!記者從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脫靶效應會導致RNA突變,且會帶來較強的致癌風險。
  • 科學家確定DNA的第7種和第8種鹼基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7月22日(北京時間)報導,美國科學家在7月21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撰文指出,他們找到了DNA的第7種、第8種鹼基,並在人體胚胎幹細胞和實驗老鼠器官染色體組的DNA中發現了這兩個鹼基的蹤跡。科學家們指出,最新發現對幹細胞和癌症研究非常重要。
  • 全新技術首次實現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今日,《自然》雜誌刊登了一項新研究[1],科學家們利用一種細菌毒素DddA開發了針對線粒體DNA的單鹼基編輯器DdCBE,可直接針對雙鏈DNA將C-G鹼基對編輯為T-A鹼基對,而且編輯效率很高,也幾乎沒有脫靶效應。該研究通訊作者為劉如謙和Joseph D. Mougous。
  • 法科學家首次直接測量範德華力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9日(北京時間)報導,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上撰文指出,他們首次直接對兩個原子間的範德華力進行了測量,另外,測量中使用的技術也可用於製造在量子計算機中非常有用的量子邏輯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