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發現中微子

2020-12-03 科技前言技術追蹤

研究人員已經有效地證實了恆星物理學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NBC新聞報導,義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檢測到追溯到聚變的中微子。科學家確定,通過其Borexino檢測器通過的難以捉摸的粒子源於太陽中心的碳-氮-氧(CNO)融合過程。

這種行為早在1938年就已被預測到,但儘管科學家在1956年發現了中微子,但至今尚未得到驗證。Borexino的設計對於克服這一障礙至關重要-其「類似洋蔥」的結構和不斷完善的結構使其都非常敏感。並抵抗有害的宇宙輻射。

這也是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CNO聚變在更大,更熱的恆星中更為普遍。像太陽這樣的較小天體僅通過該過程產生其能量的1%。這不僅證實了CNO是更大恆星背後的推動力,而且也證實了整個宇宙。

反過來,這可能有助於解釋某些暗物質,中微子可以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沒有參與這些發現的科學家奧雷比·甘恩(Orebi Gann)也告訴NBC,中微子及其相關反粒子之間的不對稱性可能解釋了為什麼在宇宙中沒有多少已知的反物質。換句話說,這些發現可以幫助回答有關宇宙的一些最基本的問題

相關焦點

  • 西班牙科學家首次借中微子為地球「稱重」,有望發現暗物質
    西班牙科學家首次借中微子為地球「稱重」,有望發現暗物質 科技日報北京11月6日電 據英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5日報導,中微子是可以直接穿越整個地球的亞原子粒子,「小身材」也擁有大能量。
  • 科學家發現中微子之間第三種「轉換」
    據《新科學家》雜誌網站6月17日(北京時間)報導,參與日本T2K大型粒子探測實驗的科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中微子之間的第三種「轉換」——μ中微子「變身」為帶電中微子
  • 首次發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
    首次發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2012年,是大亞灣實驗備受關注的一年。這一年3月,王貽芳領銜的大亞灣實驗團隊宣布,歷時6年的大亞灣實驗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並精確測量到其振蕩概率。這項成果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引起熱烈反響,被譽為「開啟了未來中微子物理發展的大門」。
  • 科學家在南極發現中微子 將這樣改變宇宙
    科學家在地球上發現了一個「幽靈般」的亞原子粒子,一個困擾了科學家半個多世紀的宇宙之謎也許總算能就此解開。此次找到的高能中微子是該類型中首次被人類發現的粒子。科學家對其追根溯源,發現其來自40億光年外的一處橢圓星系。該星系中央有一個巨大的黑洞,中心直接瞄準地球發射光線和輻射。該星系屬於「耀變體」。
  • 科學家在南極發現中微子 或改變我們認識宇宙方式
    此次找到的高能中微子是該類型中首次被人類發現的粒子。科學家對其追根溯源,發現其來自40億光年外的一處橢圓星系。該星系中央有一個巨大的黑洞,中心直接瞄準地球發射光線和輻射。科學家認為,此次發現這種早在地球形成前便由「耀變體」發射出去的「幽靈粒子」,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全新的看待宇宙的方式。2017年9月22日,「冰立方」觀測站探測到一顆中微子後,天文學家爭相尋找它的源頭——位於一個遙遠星系中央的超大質量黑洞。此次發現的中微子可能源自快速旋轉的超大質量黑洞兩極釋放出的加速高能粒子流。
  • 科學家追蹤宇宙中微子的來源意外發現幕後BOSS是怪物黑洞!
    科學家利用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Fermi Gamma-ray Space Telescope)首次發現了銀河系外高能中微子的來源。在被地球上的科學家發現之前,這個中微子幾乎以光速運行了37億年。這是科學家們所能識別的起源最遠的中微子。
  • 意科學家在地球深處發現反中微子 將揭衰變元素規律
    義大利科學家表示,他們在地球內部很深的地方探測到了反物質粒子,這些粒子可能源於地球內部的放射性衰變,研究這些粒子,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地球內部的熱流如何影響火山和地震等地表活動。  義大利國家原子物理研究所巨石峰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一個尼龍球探測器裡發現了這些反物質——反中微子。反中微子是中微子對應的反物質粒子,其性質跟中微子正好相反。
  • 科學家首次測出中微子的質量不超過1.1eV!
    在1930年,神秘的中微子首次被科學家提出,然後在1956年被探測到。從那以後,物理學家們了解到中微子有三種類型,而且它們數量眾多,難以捉摸。但是只有特殊的設備才能探測到它們,因為它們很少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
    2012年3月8日,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王貽芳在北京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測量到其振蕩機率,將對粒子物理研究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 最新發現:首次揭示「碳氮氧」聚變循環,在太陽內部產生中微子!
    來自包括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粒子物理學家安德裡亞·波卡爾(Andrea Pocar)在內大約100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合作Borexino項目,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發表了對來自太陽中微子的探測研究成果,首次直接揭示了碳-氮-氧(CNO)聚變循環在太陽和恆星中起作用
  • 太陽能量來源最後謎團:科學家首次檢測到太陽碳氮氧循環產生中微子
    圖片來源:SOHO(ESA&NASA)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太陽次要聚變碳氮氧循環所產生中微子的首個直接實驗證據。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人類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重要線索。恆星的能量來自氫到氦的核聚變,這通過兩個過程發生:質子-質子鏈反應和碳氮氧循環,前者只涉及氫氦同位素,後者靠碳氮氧催化聚變。
  • 科學家在南極發現中微子,或將改變咱們認識世界的方法
    此次「冰立方」觀測站勘探到的中微子或許就源自此處。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16日音訊,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地球上發現了一個「鬼魂般」的亞原子粒子,一個困擾了科學家半個多世紀的世界之謎或許總算能就此解開。此次找到的高能中微子是該類型中初次被人類發現的粒子。科學家對其追根溯源,發現其來自40億光年外的一處橢圓星系。
  • 巨型中微子源太陽的中微子「丟失」過,找到的科學家獲得了諾獎
    從中微子理論提出之後,開始的時候人們以為中微子是一種沒有質量的粒子,後來發現了三種中微子,分別是電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科學家通過對中微子的研究又發現,中微子只參與弱相互作用,其中電子中微子只參與有電子參與的弱相互作用,μ子中微子只參與有μ子參與的弱相互作用,τ子中微子只參與有τ子參與的弱相互作用。
  • 科學家發現中微子的質量上限 竟然比之前的估計值輕了一半!
    科學家發現中微子的質量上限 竟然比之前的估計值輕了一半!在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雜誌上的論文中,該小組描述了他們提出這個新上限的依據,以及他們認為發現這個上限很重要的原因。中微子是一種非常神秘的粒子,雖然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它們存在的證據,但他們仍然在努力了解中微子的各種特質。
  • 中微子研究四獲諾貝爾獎,日本科學家「無心插柳」獲重要發現
    因發現中微子振蕩現象,10月6日,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榮獲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三種中微子之間的轉換,像是川劇中的「變臉」,這被稱為「中微子振蕩」。曹俊表示,中微子振蕩現象的發現之所以有重大意義,是因為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整個粒子物理學理論框架中只有12種基本粒子,其中三種是中微子。該理論框架被稱為「標準模型」,經過長期發展,已經幾近完美,科學家利用該模型一次又一次成功地預測並驗證了粒子物理學的現象。
  • 科學家首次檢測到太陽碳氮氧循環產生中微子
    驅動中國2020年11月26日消息,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太陽次要聚變碳氮氧循環所產生中微子的首個直接實驗證據。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人類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重要線索。
  • μ中微子「變身」τ中微子直接證據找到
    2011年9月,OPERA實驗組宣布,發現中微子的行進速度超過了光速。此言一出,引發公眾一片譁然,因為這顯然違背了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實驗組隨後在測量中發現了很多潛在的錯誤來源,證明此項「發現」是錯誤的。但事情並沒有結束,現在,OPERA實驗組首次直接觀測到中微子之間的「變身」。  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中微子有三種類型或者「味」:電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
  • 科學家預言,在超新星中微子中,將首次觀測超出標準模型粒子
    這些模型可以幫助分析和更好地了解使用最新的探測器和其他儀器(特別是用於測量中微子和引力波的儀器)收集的新數據。早在1987年,研究人員就能夠使用稱為中微子探測器的儀器首次(迄今為止僅有一次)觀測超新星產生的中微子。這些中微子在大約十秒鐘的時間內傳播到地球,因此,它們的觀測提供了超新星殘骸能夠冷卻的速率的度量。
  • 科學界發現中微子在許多恆星中產生催化聚變
    麻薩諸塞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約有100名粒子物理學家 Andrea Pocar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本周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份報告,報告首次從太陽中發現了中微子,這直接表明了碳氮氧(CNO)聚變循環正在太陽中運行。
  • 有史以來最早的信號:科學家發現了大爆炸後1秒遺留下來的中微子
    如果這是真的,那麼在宇宙誕生僅一秒鐘的時候就會有一個早期信號遺留下來:中微子和反中微子,這被稱為宇宙中微子背景,早在幾代人以前就被理論化了,但由於無法探測而被摒棄。直到現在,一個非常聰明的科學家團隊發現了一種觀察它的方法。數據是真實的,結果是無可爭議的:宇宙中微子背景是真實的,並且與大爆炸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