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研究四獲諾貝爾獎,日本科學家「無心插柳」獲重要發現

2020-12-05 澎湃新聞

中微子研究四獲諾貝爾獎,日本科學家「無心插柳」獲重要發現

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2015-10-07 14:23 來源:澎湃新聞

中微子震蕩示意圖——v是中微子,Ve代表電子中微子,Vμ代表繆中微子,Vt代表陶中微子。

因發現中微子振蕩現象,10月6日,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榮獲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6日晚,中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負責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俊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中微子來自太陽、地球表面的大氣層或者核反應堆等,一共有三種,分別是電子中微子、μ(繆)中微子、τ(陶)中微子。它們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飛行,在飛行過程中,一種中微子會轉變成另外一種,然後再恢復,並周期性地重複這一過程。三種中微子之間的轉換,像是川劇中的「變臉」,這被稱為「中微子振蕩」。

曹俊表示,中微子振蕩現象的發現之所以有重大意義,是因為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整個粒子物理學理論框架中只有12種基本粒子,其中三種是中微子。該理論框架被稱為「標準模型」,經過長期發展,已經幾近完美,科學家利用該模型一次又一次成功地預測並驗證了粒子物理學的現象。在該理論框架中,粒子物理學家將中微子定義為沒有質量的粒子,換句話說,它沒有重量。但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們的發現顛覆了這一認識。

「如果沒有質量,就不會有振蕩。

振蕩現象的發現,證明中微子有質量。這意味著,粒子物理學的理論框架將要被改寫、補充

。」曹俊說。

三種中微子的振蕩,共有三種振蕩模式,梶田隆章和阿瑟·麥克唐納各發現一種,中國科學家2012年在大亞灣發現了最後一種。

但為什麼中國科學家沒能與日本、加拿大科學家共享201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曹俊表示,17年前,梶田隆章發現了大氣中微子的振蕩模式,阿瑟·麥克唐納證實了太陽中微子的振蕩模式。這兩個發現已經能夠確鑿證明中微子振蕩現象的存在。

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意在獎勵對這一現象的發現,而非對其振蕩模式的發現

這是諾貝爾獎第四次垂青中微子研究。

199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發現電子中微子的美國科學家萊因斯;198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發現第二種中微子——μ中微子的美國科學家萊德曼、施瓦茨和斯坦伯格;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發現太陽中微子和超新星中微子的美國科學家雷蒙德·戴維斯和日本科學家小柴昌俊。

「梶田隆章是小柴昌俊的學生。」曹俊介紹說。小柴昌俊主持建設了日本的神岡實驗室,1987年,當一顆超新星爆發時,該實驗室檢測到了來自超新星的中微子,從而拓寬了人類對天體物理學的認知。

「超新星爆發幾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是罕見事件,但是在宇宙演化中非常重要,我們太陽系就來自一次超新星爆發的遺蹟。組成我們身體的很多元素,只有超新星才能產生,

而中微子可能推動了超新星的爆發。

」曹俊說。15年後,小柴昌俊憑藉這一發現,與美國物理學家戴維斯分享了200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神岡實驗室的設立原本是為了研究質子衰變,沒想到捕捉到了超新星中微子

,隨後,日本政府同意建設規模更大的超級神岡實驗室,實驗室所用的純水從3000噸增加到50000噸。在小柴昌俊發現超新星中微子11年後,1998年,梶田隆章在超級神岡實驗室觀察到了大氣中微子的振蕩現象。

「很多科學設施的重要發現原本不在其建設目標中,意外發現,並改變人類認知,這種研究可能是諾貝爾獎所青睞的。」曹俊表示。

常人拇指指甲蓋的面積約是1平方釐米,在這樣大小的面積上,1秒鐘約有600億個太陽中微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呼嘯而過,從人體穿過,從地球穿過,幾乎沒有什麼停頓。中微子是宇宙中僅次於光子的數量最多的粒子,但人類對其性質知之甚少。

曹俊介紹說,雖然已經證實中微子具有質量,但它到底有多重,三種中微子中哪種更重,現在還不清楚。甚至,中微子具有質量,這一事實如何整合到粒子物理學的框架中,現在還沒有定論。這也是中國科學家正在回答的問題。

中微子可以輕鬆地穿過1000光年厚的鉛,所以,有科學家認為,如果對有中微子信號編碼為1,無信號編碼為0,可以使用中微子進行通信,而且不用擔心信號強度和巨大的空間距離。

2012年3月,美國美國北卡州立大學以及羅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們史無前例地利用一束中微子完成了信息傳遞,其研究論文同年發表在《現代物理學快報》(Mod. Phys. Lett. A 27 (2012) 1250077)上,文章標題為《中微子通信的演示》(Demonstration of Communication using Neutrinos)。但即便是他們,也認為

中微子通信現階段還不實用,因為需要複雜的設備

曹俊解釋說,實現中微子通信的主要難點有二,一是需要一個產生中微子的設備,即強大中微子源;二是需要巨大的探測器,來監測中微子信號。但問題是,中微子即便傳過來了,也可能沒留下信號就穿過去了,因為它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太弱了,這是它的特點。

那麼研究中微子究竟意義何在?「這是一種基本粒子,是我們物質世界最基本的規律,必須回答」。曹俊這樣表示。

(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博士王釗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探索

我是天體物理學博士孫正凡,關於宇宙探索的問題,問我吧!

松鼠老孫 2015-09-30 387 進行中...

關鍵詞 >> 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微子震蕩,粒子物理學

相關推薦

評論(47)

相關焦點

  • 無心插柳獲諾獎的梶田隆章
    他由於「發現中微子震蕩,並且因此證明中微子具有質量」,麥克唐納與梶田分享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儘管他是一位日本人,KFC還是想在今天分享一下關於他幾件有意思的事情。在東大,儘管對高能物理沒有特別的興趣,但他仍因「不知何故」選擇了天體物理學家小柴昌俊的研究室(雖然小柴昌俊在2002年獲得諾貝爾獎,但這離1986年有16年呢)。他也曾說過,對於年輕學生,很重要的一點是熱愛科學,能力比論文重要得多。
  • 【連載】趣說中微子(完結)
    發現第三種振蕩2012年3月8日,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宣布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實驗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這一重要成果是對物質世界基本規律的一項新的認識,對中微子物理未來發展方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並將有助於破解宇宙中「反物質消失之謎」。
  • 日本都有哪些諾貝爾獎?
    今天介紹日本獲得諾貝獎的情況,截止2019年日本出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共有28名,這些獲獎者中,有11名獲得了物理學獎,8名獲得了化學獎,5名獲得了生理學或醫學獎,3名獲得了文學獎,1名獲得和平獎。其中又有三人加入外籍,下面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不包含外籍日裔。讓我們來看看吧!
  • 3位科學家因黑洞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羅傑·彭羅斯、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3位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網站介紹稱,彭羅斯因「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而獲獎,根澤爾與格茲因「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而獲獎。
  • 日本和加拿大科學家獲2015諾貝爾物理學獎:發現中微子振蕩
    .- McDonald)分別來自兩個大型研究團隊:超級神岡探測器團隊以及薩德伯裡微中子觀測站團隊,他們發現了中微子在飛行過程中的轉變現象。 搜尋正在進行——在地下深處,巨大的研究設施中數以千計的探測器正等待著時機,以揭開中微子的謎團。1998年,梶田隆章首先發現中微子似乎存在轉變現象,在它們抵達日本超級神岡探測器的過程中,中微子的形式似乎發生了改變。
  • 中微子振蕩研究獲諾獎,中國科學家在該領域也有重要貢獻
    中微子振蕩研究獲諾獎,中國科學家在該領域也有重要貢獻 李淼 2015-10-06 20:03 來源:澎湃新聞
  • 日本科學家再獲諾貝爾獎 本世紀已有17人獲獎
    日本科學家再獲諾貝爾獎 本世紀已有17人獲獎 2016
  • 日本及加拿大學者共獲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
    McDonald)榮獲該獎項, 以表彰他們對中微子振蕩的發現,從而證實了中微子有質量。瑞典皇家科學院以其專設的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而聞名世界。自1901年起,瑞典皇家科學院就開始負責每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評選與頒發,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則由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負責評選。
  • 21世紀來日本年均1個諾貝爾獎,得獎的都是誰?
    【文/觀察者網 徐乾昂】2018年諾貝爾獎系日前開始頒布,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攜美國同行,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意味著21世紀以來,日本基本保持著「年均收穫1個諾貝爾獎」的勢頭。新華社曾在2001年報導,日本政府在當年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提出,「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在提出這一目標前,在諾貝爾獎的百年歷史中,日本僅有9位得主。
  • 定西通渭籍中科院院士姚檀棟獲「地理學諾貝爾獎」 系首位獲維加獎...
    原標題:通渭籍中科院院士姚檀棟獲「地理學諾貝爾獎」系首位獲維加獎的亞洲科學家  中國甘肅網1月4日訊 據定西日報報導 (記者 牛小棟 石建強 張新建)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
  • 2015年諾貝爾獎獲獎全部名單揭曉 首次有中國科學家獲得者
    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新華社記者沈伯韓攝)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說,由寄生蟲引發的疾病困擾了人類幾千年,構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問題。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應用在治療中,使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顯著降低;坎貝爾和大村智發明了阿維菌素,從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絲蟲病的發病率。
  • 僅本科學歷的科學家,43歲獲諾貝爾獎,聞名後依舊潛心研究
    在世界範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有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諾貝爾獎有: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正式宣布,田中耕一與另外兩名美國科學家共享諾貝爾化學獎。
  • 法美科學家因量子力學領域突出成就獲諾貝爾獎
    法美科學家因量子力學領域突出成就獲諾貝爾獎     當地時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法國科學家塞爾日·阿羅什Serge Haroche與美國科學家大衛·維因蘭德David Wineland獲得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一生中兩獲諾貝爾獎,全世界只有這四個人!
    迄今為止,全世界兩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只有四位,包括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各一次的波蘭裔法國科學家瑪麗·居裡,兩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巴丁,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和和平獎各一次的美國化學家萊納斯·鮑林,以及兩獲諾貝爾化學獎的英國科學家弗雷德裡克·
  • 兩名科學家因中微子振蕩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隱身人」也有質量  據該獎評審委員會介紹,田隆章在15年前介紹了某種中微子從宇宙到達位於日本本州島中部的神岡中微子探測器途中,其特徵會出現兩種轉變。而麥克唐納同時證明了不同種類的太陽中微子在抵達地球途中會相互轉變種類。  中微子是宇宙中的最基本粒子之一,以接近光速運動。
  • 2019年再拿一個諾貝爾獎,日本離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然而自從21世紀開始,日本開始了其瘋狂拿諾貝爾獎的歷程,榮獲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也僅次於美國,遠遠的將英法德意等歐洲發達國家甩在後面。也正是因此,每年十月的諾貝爾獎頒獎月,日本科學家的身影開始頻頻出現。 2001年,日本有機化學家野依良治,因其對「不對稱合成」的貢獻,榮獲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
  • 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LED) 3人獲物理諾貝爾獎
    原標題:發明藍光LED燈 3人獲物理諾獎    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因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當地時間7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因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俗稱LED,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臺灣大學「超對稱」研究獲突破 有望獲諾貝爾獎
    臺灣大學「超對稱」研究獲突破 有望獲諾貝爾獎「超對稱」研究方面獲得重大突破,昨天宣布發現了30年來物理界最具有震撼性的發現:宇宙可能是「超對稱」的物質組成,有更多的粒子是前所未見的,這一新發現不僅嚴重挑戰已被沿用30年的所有物理學基礎的「標準模型」,而且也使「新物理」徵兆乍現。
  • 19年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日本是憑什麼做到的?
    ,獲得了2019諾貝爾化學獎,而他由此成為第27位獲得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令人驚訝的是,本世紀以來,算上少數後來取得美國國籍的日本科學家,近19年間,獲諾獎的日本人已有19人,相當於每年誕生一位諾獎得主。
  • 拿下諾貝爾獎的中微子震蕩到底是個啥?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Arthur B.McDonald)因為發現中微子震蕩而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人解決了中微子之謎,從而開啟了粒子物理學研究的嶄新篇章。物理學家梶田隆章以及阿瑟-麥克唐納(Arthur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