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學家再獲諾貝爾獎 本世紀已有17人獲獎

2020-12-05 財新網

日本科學家再獲諾貝爾獎 本世紀已有17人獲獎

2016-10-03 20:39:42來源: 財新網作者:田川責任編輯:黃晨

2001年日本政府提出,50年內在自然科學領域獲獎人數要達到30個人左右,到大隅良典獲獎,這一目標已完成過半

  • 2016年10月03日 20:39  來源 財新網
  • 0

  【財新網】(實習記者 田川)如果你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的印象還停留在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那就out了。事實上,日本及日裔科學家在諾貝爾科學獎項上的斬獲不容小覷。北京時間10月3日,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獲獎。

相關焦點

  • 日本制霸!已有近30人獲得諾貝爾獎,日本到底做對了什麼!
    對,你猜的沒錯,日本又得諾貝爾獎了! 10月1日,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對此很多國人都驚呼為何日本人得諾貝爾獎這麼容易!事實上,最近幾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已經幾乎快被日本人給壟斷了!
  • 日本今年獲諾貝爾獎無望,以後希望更加渺茫?
    在連續2年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此前輿論曾熱切期待連續3年獲獎,但這一願望極可能落空——被寄以厚望的日本候選者在前幾個獎項中均無斬獲,尚未公布的經濟學獎上獲獎可能性更低。 因為自1949年以來,包括3位加入其它國籍的研究者在內,已有27個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除了經濟學獎以外,日本人獲得的獎項遍布其它4個獎項,尤其是在含金量最大的3個自然科學獎項中,得獎人數更是多達23人。不僅在亞洲獨領風騷,即便是在發達國家中也是位居前列的。 進入本世紀10年代以來,日本更是進入了諾貝爾獎「豐收期」。
  • 2020年諾貝爾獎三大自然科學獎、文學獎揭曉 已有9人獲獎
    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54次授予女性。其中,年齡最大的獲獎者是2019年化學獎得主之一——被譽為「鋰電池之父」的美國科學家古迪納夫,當時他已97歲。面對這份「遲來的」榮耀,古迪納夫表示:「活到97歲,你可以做任何事情。能獲得諾貝爾獎,我感到既榮幸又受寵若驚。」
  • 中國有2人獲過諾貝爾獎,日本則有28人,美國獲獎人數有多少呢?
    2015年中國的生物學家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的醫學獎,成為了中國第二個獲獎的人。這也是中國至今為止僅有的兩個獲獎者。剩下的諸如楊政寧、李政道、高錕等人都是以華人的身份獲得,並不算是中國的。 中國僅僅獲得了2次諾貝爾獎,而我們的鄰國日本卻被稱為諾貝爾獎收割機。在2000年之前,日本也只有9個人獲得了諾貝爾獎。
  • 19年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日本是憑什麼做到的?
    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在這其中,日本的諾獎得主是一個不得不說的群體。,獲得了2019諾貝爾化學獎,而他由此成為第27位獲得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
  • 一文讀懂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本世紀尚無人能單獨獲獎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瑞典時間10月5日11時30分(北京時間17:30)公布。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諾貝爾基金會管理,該獎項每年頒發一次,用於表彰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作出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與同年設立的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相比,獲獎人數是最多的。21年距離上一次獲獎者獨享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已經過去了整整21年,那還是1999年,本世紀還無人能單獨獲獎。而在已頒發的110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中,有39人單獨獲獎,33人和一位同仁獲獎,38次出現三人同時獲獎。
  • 日本又一科學家獲諾貝爾獎 中國為何只有屠呦呦?
    日本方面自己的擔憂   日本《產經新聞》9月22日文章引述日本科技政策擔當大臣鶴保庸介的話說 「我正在想,運用高科技的自動駕駛時代已經到來。如果(日本)不努力的話……」鶴保之所以對日本科技的未來表示擔憂,是因為近年來日本的科技水平明顯下降,而中國卻急速趕超。
  • 日本已有19人獲諾貝爾獎 其中兩人獲醫學獎
    人民網10月8日訊 據外電報導,瑞典卡洛琳斯卡醫學院8日宣布,將2012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授予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50歲)和英國劍橋大學格登研究所所長約翰·格登(79歲)。至此,已有19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
  • 截至2020年已有117人獲諾貝爾文學獎,華人作家2人獲獎
    17歲因厭食症輟學,開始為期七年的心理分析治療,隨後在哥倫比亞大學詩歌小組學習。1975年開始在多所大學講授詩歌創作。1968年出版處女詩集《頭生子》,至今著有十餘本詩集和一本詩隨筆集。曾獲普立茲獎、全國書評界獎、美國詩人學院華萊士·斯蒂文斯獎、波林根獎等各種詩歌獎項。現居麻省劍橋,任教於耶魯大學。2012年11月出版詩合集《詩1962-2012》。
  • 三位日裔科學家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迄今已有22名日本人獲諾獎
    赤崎勇,日本工程學、物理學家,曾任松下電器研究員,現任名城大學終身教授、名古屋大學特聘教授。文化勲章得主、文化功勞者。 赤崎勇開發了氮化鎵結晶化技術,並完成世界第一個高亮度的藍色發光二極體。名古屋大學東山校區特別開闢「赤崎記念研究館」以紀念其功績。
  • 法美科學家因量子力學領域突出成就獲諾貝爾獎
    法美科學家因量子力學領域突出成就獲諾貝爾獎     當地時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法國科學家塞爾日·阿羅什Serge Haroche與美國科學家大衛·維因蘭德David Wineland獲得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已有9人獲2020年諾貝爾獎!關於「諾獎」,這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54次授予女性。其中,年齡最大的獲獎者是2019年化學獎得主之一——被譽為「鋰電池之父」的美國科學家古迪納夫,當時他已97歲。面對這份「遲來的」榮耀,古迪納夫表示:「活到97歲,你可以做任何事情。能獲得諾貝爾獎,我感到既榮幸又受寵若驚。」
  • 日英學者同獲2012諾貝爾醫學獎 日本已19人獲獎
    2009年,美國科學家伊莉莎白·布萊克本、卡蘿爾·格雷德和傑克·紹斯塔克。他們解決了一個生物學的重要課題,即染色體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是怎樣實現完全複製,同時染色體如何受到保護而不至於發生降解。  2008年,德國科學家哈拉爾德·楚爾·豪森及兩名法國科學家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和呂克·蒙塔尼。豪森發現了人乳頭狀瘤病毒(HPV),這種病毒是導致宮頸癌的罪魁禍首。
  •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作者:俞天任(騰訊·大家專欄作者)10月3日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授予解明了細胞中蛋白質分解的「自噬」機理的大隅良典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而且還是單獨而不是和人共享。可能是這些年老拿諾貝爾獎,弄得有點審美疲勞,在日本連日本人拿了諾貝爾獎也上不了頭條。
  • 諾貝爾獎的種族歧視:至少5個日本人「被剝奪」榮譽
    網上流傳很多說法,探客看到的就有:魯迅先生為刺激和喚醒國人而拒絕諾獎;老舍先生在即將獲得諾獎前自殺身亡;中國科學家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因為堅持必須集體獲獎而與諾獎失之交臂;沈從文先生在被評選為諾貝兒文學獎得主後,瑞典方面打電話給中國的官員,官員們回答「不知道沈從文是誰」;評委們不看好巴金先生的作品,因為翻譯太差……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總之,這些說法肯定起到了一種作用:成為網民情緒宣洩的出口。
  • 諾貝爾獎得主年齡盤點:最小才17歲,楊振寧35歲獲獎,最大的96歲
    一般來說,獲得諾貝爾獎時,科學家的年齡一般在50-70歲之間,甚至還有一些80多歲的獲獎者,比如,2007年諾貝爾經濟科學獎獲得者Leonid Hurwicz在獲獎時,已經90歲的高齡了。根據統計,諾貝爾獎所有的獲獎者的平均年齡是58.0歲,男性獲獎者平均年齡是57.9歲,而女性是63.5歲。
  • 美日科學家分享諾貝爾化學獎 日本人十年4奪化學獎
    一名美國科學家、兩名日本科學家6日以各自在有機物催化合成領域所做貢獻獲得2010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化學獎評審委員會說,三人研究成果向化學家們提供「精緻工具」。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從2001年算起,十年來,日本科學家已經四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瑞典科學院一間會議室內,當地時間6日11時45分(北京時間17時45分),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 2019年再拿一個諾貝爾獎,日本離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北京時間10月9日17時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給美國科學家約翰·班尼斯特·古德納夫(John B. Goodenough)、英國科學獎斯斯坦利·惠廷厄姆(M.
  • 外媒展望諾貝爾獎未來走勢 稱中國將成獲獎主力
    多國媒體預測,加拿大醫學博士科爾曼最有希望獲此殊榮,而上月獲得「準諾獎」美國拉斯克醫學獎的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被稱獲獎可能性不大。醫學獎是今年諾貝爾獎的首個揭曉獎項,除了文學獎的時間尚未確定外,諾貝爾獎其他獎項的得主本月也將逐一揭曉。
  • 日本口出狂言,50年內要拿下30個諾貝爾獎,結果呢?
    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然而從1901年到2001年的百年歷史中,作為經濟大國的日本,也只有9位諾貝爾獎得主。當時對於這個計劃不光是其他國家覺得不可思議,就連日本人都覺得瘋狂,不可理喻。更有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也批評這個計劃沒腦子。結果諷刺的是他剛罵完,當年就獲得諾貝爾學獎,這是不是打自己臉了。從日本口出狂言之後,也就是從2001年開始至今,結果日本已有19人獲得諾貝爾獎,對於需要50年完成的計劃,日本人用了19年就完成了一半多。而我國只有屠呦呦和莫言兩人獲獎,這個效率是不是太慚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