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間,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是誰、哪個國家獲獎作者最多、女性作家都有哪些、華人作家又有誰榜上有名?……今天,就帶大家來回顧和盤點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家。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頒於美國詩人路易絲.格魯克,當地時間2020年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被授予美國詩人路易絲格魯克(LouiseGluck),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瑞典學院常任秘書馬茨馬爾姆(Mats Malm)代表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宣布,10月10日下午將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詩人路易絲格魯克( Louise Gluck)。
據諾貝爾獎官網介紹,路易絲.格魯克於1943年出生於紐約,現居麻薩諸塞州劍橋市。除了寫作,她還是耶魯大學的英語教授。路易絲.格魯克(Louise Glück),美國當代女詩人,2003-2004年美國桂冠詩人。
1943年生於美國紐約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17歲因厭食症輟學,開始為期七年的心理分析治療,隨後在哥倫比亞大學詩歌小組學習。1975年開始在多所大學講授詩歌創作。1968年出版處女詩集《頭生子》,至今著有十餘本詩集和一本詩隨筆集。
曾獲普立茲獎、全國書評界獎、美國詩人學院華萊士·斯蒂文斯獎、波林根獎等各種詩歌獎項。現居麻省劍橋,任教於耶魯大學。2012年11月出版詩合集《詩1962-2012》。從《阿勒山》和《野鳶尾》開始,路易絲.格魯克成了「必讀的詩人」。
何為諾貝爾獎?
瑞典人諾貝爾在1895年11月27日寫下遺囑,捐獻全部財產3122萬餘瑞典克朗設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為獎金,授予「一年來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根據他的遺囑,瑞典政府於同年建立「諾貝爾基金會」,負責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學獎就是其中之一。根據遺囑,諾貝爾的遺產將用於建立一系列獎項,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諾貝爾文學獎旨在獎勵在文學領域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之最佳作品者。
文學獎是頒給在文學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該獎項由瑞典學院從1901年起頒發,截至2020年,已有117人獲此殊榮。
116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各洲獲獎人數分布為:歐洲85位、北美洲15位、南美洲6位、亞洲5位、非洲4位、大洋洲1位。也就是說,在歷屆得主中,歐洲人捧走了超過7成的諾貝爾文學獎盃。亞洲的5位得主則是:1913年獲獎的印度作家泰戈爾、1968年獲獎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1994年獲獎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2006年獲獎的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和2012年獲獎的中國作家莫言。其中日本作家最多,佔到2位。
116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誰?
法國作家蘇利·普呂多姆,1901年12月10日,在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瑞典文學院首次授予法國作家蘇利·普呂多姆諾貝爾文學獎,由於健康原因,蘇利·普呂多姆本人未能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盛大、隆重的授獎儀式。而是由法國駐瑞典公使代領。蘇利·普呂多姆作為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位「桂冠詩人」,為了發展詩歌事業,決定把獎金捐贈出來作為一種詩歌獎的基金,由法國作家協會負責頒發。
蘇利·普呂多姆獲得了這樣的稱讚:「特別表彰他的詩作,它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藝術和罕有的心靈與智慧的結晶。」
2位華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籍作家。
義大利諾尼諾國際文學獎評委會也曾評價他:莫言的作品植根於古老深厚的文明,具有無限豐富而又科學嚴密的想像空間,其寫作思維新穎獨特,以激烈澎湃和柔情似水的語言,展現了中國這一廣闊的文化熔爐在近現代史上經歷的悲劇、戰爭,反映了一個時代充滿愛、痛和團結的生活。
諾貝爾文學獎歷屆得主中,除了莫言,還有一位更早獲獎的華人作家高行健。高行健生於1940,法籍華裔劇作家、小說家、翻譯家、畫家、導演、評論家。高行健祖籍江蘇泰州,1940年生於江西贛州。1962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專業,1987年移居法國,1997年取得法國國籍。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因此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華人作家。直至2010年,他的作品已經被譯為36種文字。代表作有小說《靈山》、《一個人的聖經》,戲劇《絕對信號》、《車站》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歷屆得主中,莫言與高行健是唯二使用中文寫作的作家。高行健在江西出生,47歲時定居法國。他於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華人,獲獎時已為法國國籍。高行健的作品極具創意,永遠不會重複自己,視野廣闊,氣勢不凡,成就是世界級。作品著重人性描述,帶有個人主義色彩,有時亦會摻入佛學和禪的思想。很有民族性,他將西方現代文學技巧和東方精神融為一爐,並用自己獨特的藝術方式詮釋出來。
路易絲.格魯克曾是美國國家圖書獎詩人:
曾三度進入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名單均抱憾而歸的美國詩人路易斯·格魯克(Louise Glück)終於如願以償,於2014年11月19日憑藉最新詩集《忠誠的和貞潔的夜晚》捧回詩歌類大獎。得知獲獎後她表示「驚訝」,她說:「沒有獲獎時心情很複雜,獲獎後其實心情同樣很複雜。」
評委稱《忠誠的和貞潔的夜晚》是「一個關於冒險的故事,和未知的邂逅,一個騎士進入死亡國度的無畏旅程」,並稱這部作品「只講述了一個故事,但是每一部分都變幻莫測,謎一般宿命感的敘事席捲全文,使這本書令人心碎並且充滿奇蹟。」
格魯克是匈牙利猶太后裔,1943年出生於紐約市,在長島長大。起初進入莎拉勞倫斯學院,後轉入哥倫比亞大學,但兩所學校都沒有畢業。
格魯克出版有詩集《七個時代》,《新生》《草地》,《野鳶尾》,《阿拉若山》等十多部詩集,曾摘得多項文學桂冠:1993年憑藉《野鳶尾》獲得普立茲獎,2013年《詩歌1962-2012》被授予洛杉磯時報圖書獎,此外獲得多項學院和機構的獎項。
獲國家圖書獎後有媒體問《忠誠的和貞潔的夜晚》和以往作品有何不同,她說這部作品沒有以往的掙扎,取而代之的不是順從,而是一種奇異的陶醉。她說,可能其它讀者體會不到:當還沒有發生顯而易見的變化前,衰老的感覺與死亡的恐懼是很不一樣的。自從寫作伊始,對死亡的恐懼是她一以貫之的主題。
詩集充滿出發時離別的氛圍。大多數敘事發生在想像的英國鄉村。書中的語調悽涼,有時夾雜著散文式的段落。書中的敘事者時而是戴著面具的詩人,時而是想像的人物,讀到最後才會發現原來是一個衰老的畫家。
紐約時報書評評價稱,「格魯克在過去五十年中一直是美國詩歌的中流砥柱,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她擁有再現奇蹟的非凡才能……她是呈現『復興』的偉大詩人,這不是樂觀主義或通常意義上的『復原』。而是,對於格魯克及她詩歌中的敘述者而言,活著就已經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蹟。」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物理獎、諾貝爾化學獎已分別於10月5日-7日陸續揭曉,其餘獎項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將分別於9日和12日陸續揭曉。諾貝爾基金會執行長拉爾斯·海肯斯滕此前表示,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12月將不再舉行傳統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頒獎儀式將改為線上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