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2020諾貝爾文學獎的終極預測:這三位作家有望獲獎

2021-01-11 騰訊網

那麼,究竟哪些作家有希望獲得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呢?首先,其作品類型可能與全球疫病危機有關;其次,經典化作家,以歐洲以及英語世界作家為主。

記者 | 董子琪

編輯 | 黃月

1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新冠疫情籠罩全球的當下,諾貝爾文學獎將會走向何方?前兩年的瑞典文學院風波不斷,2018年由於曝出一系列性侵與內訌醜聞,瑞典文學院將該獎項暫停一年。2019年恢復並同時頒發了兩年的獎項——201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了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2018年的獎項則授予了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

在以往的諾獎相關文章中,我們已經對賠率榜進行過許多分析,得出了如今賠率榜對預測文學獎已經不具有實際意義的結論(關於諾獎賠率榜為什麼失效,可以參考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3555979.html)。今年賠率榜的無效更為明顯,不僅名單與往年區別不大,甚至連已經離世的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仍在榜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可以根據哪些因素來展望和預測202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01 疫情回聲

2020年對全世界而言都是極為特殊的一年,新冠疫情會對今年的文學獎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此處所指並非影響文學獎的具體操作和頒發流程,而是如何影響評審對文學作品的評度。

文學書寫瘟疫的傳統由來已久。古有荷馬的古希臘史詩《伊利亞特》和薄伽丘的《十日談》,前者書寫瘟疫席捲古希臘人的營地,後者講述黑死病爆發時期的別墅隔離故事;18世紀有笛福的《瘟疫年紀事》以「紀實」方式回憶17世紀的倫敦大瘟疫,20世紀亦有加繆的《鼠疫》至今膾炙人口,今年在世界各國都引發了新的閱讀和討論高潮。

加繆

疫病纏身的人類社會的另一面是不被侵擾的自然。據外媒報導,在隔離期間閱讀梭羅的《瓦爾登湖》也有新的意義,雖然強制性的社交距離和自我隔離正在傷害全球經濟,但基於梭羅的觀點,這場災難可能是對長期以來不可持續發展的系統的一次修正。

事實上,基於大災難發生後的世界末日景觀的「後啟示錄文學」(「後啟示錄」由「啟示錄」衍生而出,以世界末日為起點展開想像)對於當下也頗有啟發,其中展現的廢墟景觀以及人類救贖行為在往日可能顯得遙遠,在當下看來卻並不陌生。史蒂芬·金的《末日逼近》以及科馬克·麥卡錫的《長路》都展現了在全人類「正常生活」一去不復返,原先的權威機構職能喪失,安全的食物、安穩的居所以及自由的環境統統消失之後,人們如何不喪失信仰並且活下去的故事。

跳出疫病的文學傳統,以當下的狀況來說,新冠疫情對全球文化界以及文學界造成衝擊顯而易見。此次疫情已經造成了全球包括倫敦書展、萊比錫書展和博洛尼亞童書展在內的諸多重大文學活動取消,也讓一些文學獎的頒獎儀式延遲或者轉至線上舉行——國際布克文學獎延遲至8月公布;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家授予奧地利作家羅伯特·梅納瑟書寫歐盟的作品《首都》,授獎儀式於線上進行,作家在線領獎並表示,雖然冠狀病毒的爆發使得中國之行未能如願,但科學必將戰勝病毒。

全球疫情影響到了所有人的具體生活,其中也包括作家群體。在居家隔離期間,多位作家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疫情期間的生活或思考,比如法國作家、龔古爾獎得主、《溫柔之歌》作者蕾拉·斯利馬尼就記錄了自己從3月離開巴黎、與孩子在鄉下居所的隔離生活,她田園詩一般的寫法激發了部分評論者的不滿情緒,矛頭直指作家在舒適環境中談論階級不平等的「典型的精英做派」。疫情期間的見聞也更新著作家的「末日想像」,兩屆普立茲獎得主、美國作家科爾森·懷特黑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當年如果他預料到今日人們爭奪衛生紙的情形,一定會把末日寫得更無聊些——此處他所指的是出版於2011年的小說《第一區》(Zone One),故事講述的是在世界末日後的美國,一種傳染性病毒將人類變成了殭屍。「在對流行病的巨大恐懼下,會發生很多荒唐小事——人們在雜貨店裡為爭奪物資而爭吵,地鐵司機不得不吸入乘客呼出的空氣,這就是瘟疫小說的內容。還有一種反常的做法,就是當著別人的面咳嗽來嘲笑他們,因為他們戴著口罩而你沒有。」

美國作家科爾森·懷特黑德《第一區》

中國作家對新冠疫情亦有反思。在接受界面文化採訪時,曾以麻風病為小心核心意象的作家馬原表示,在這次波及上十億人的大瘟疫之後,人類應該多講講人和不可控的那部分世界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人和瘟疫、人和死亡、人和天道等等。作家班宇認為,疫情加速了審美的斷裂和分化,以前信賴的文本在此之後人們也許將不再信賴,「假如《冬泳》今天出版,不會造成2018年那麼大的影響。」

如果說疫情造成了文化界的動蕩與審美的分裂,那麼文學獎應當回應這場全球性危機嗎?又應當以何種方式回應呢?諾獎之外的其他獎項可能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和回應。2020年入圍布克獎短名單的作品之一、庫克的《新荒野》(The New Wilderness)講述的就是一次環境災難後母親試圖保護女兒安全的故事。在今年普立茲獎公布前的致辭中,普利茲評委會主席娜·卡內迪也表示,新冠疫情展現了艱難時期文學藝術在人類精神領域的力量,鼓舞我們度過這恐懼與不安的時刻,因為第一屆普立茲獎公布於1917年6月,恰好是1918年大流感爆發前夕,而今天的「困難時刻」也使得獎項更有意義。

今年的瑞典文學院將如何以文學獎回應全球疫病?這不僅僅是以特定的文學題材回應現實的問題,更是一個象徵——用獎項重新確認文學與現實的關係,並在這個緊迫的時刻發出文學的聲音,無論這個聲音的作用是啟發、療愈還是恫嚇、警醒。

02 走向保守

2019年諾獎文學獎評審團主席Anders Olsson在開獎前揭示了評獎規則的變化,聲稱當年的獎項將會「開拓我們的視野」,扭轉這個獎項長久以來的「歐洲中心主義」與「男性主導」的頒獎傾向。

在動搖性別壟斷方面,2019年公布的兩位得主也許象徵著一些進步;但在改變歐洲中心主義方面,文學獎並沒有做得更好——漢德克與託卡爾丘克兩位作者,無論是從國籍、書寫語言還是文化認同來看,都很難說不屬於歐洲文學共同體——歐洲中心主義的變化可能只是將中心從西向東移動了一點兒。

2019年公布的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託卡爾丘克與漢德克

這一點也引發了外媒的批評。《衛報》就刊登了一篇題為《諾獎承諾減少歐洲中心主義,卻選出了兩位來自歐洲的獲獎者?》的文章,指出諾貝爾文學獎就是一個「歐洲獎」,並對瑞典文學院發問:「他們對作家的探究有多勤勉?諾獎委員會有多博學?諾貝爾文學獎的全球認知度到底有多高?」

從2019年兩位獲獎者的授獎演說來看,漢德克的演講圍繞著母親、童年與家鄉展開,母親反覆為他描述村裡人的故事,為他持續一生的寫作提供了衝動。這不禁令人想起2012年得主莫言的諾貝爾獲獎演講《講故事的人》,主題也是母親、童年、家鄉以及講故事。託卡爾丘克的演講關鍵詞之一也是「故事」,與漢德克和莫言相比,她更偏重於揭示故事與意義的關係,強調故事能夠在意義周圍遊蕩,不直接將道理表達出來。諾獎對於故事與故事性的反覆強調,不禁令人猜測,今後的文學獎是否更側重故事?從文學性到講故事的傳統,在今天究竟是一種復興還是倒退? 對於故事性的強調是否在某種程度上默認了寫作者思維、情懷與視野的萎縮?

所謂「講故事」只是管窺一豹,關於文學獎,我們可以預見的是,與評審宣稱的規則「開放」不同,諾貝爾文學獎或將更加保守。造成這一趨勢的原因有很多,很重要的一點在於諾獎近年的醜聞風波,瑞典文學院急需授獎給一些極有聲望的「保險」作家,以重建這一獎項的合法性與正統性。如果再像前幾年一樣將獎項授予一位搖滾歌曲創作者或非虛構寫作者,諾貝爾獎很可能再次深陷非議。(漢德克獲獎後因個人政治觀點招致範圍甚廣的抵制和抗議,但他在演講中完全迴避了這方面的回應。)

我們在以往的諾獎預測文章中已分析過文學獎的經典化傾向,瑞典文學院多年的授獎詞已證明了這一點。2017年的諾獎得主、日裔作家石黑一雄,在授獎詞中被稱作歐美經典作家簡·奧斯丁、弗蘭茲·卡夫卡和馬塞爾·普魯斯特的「混合體」;2016年大爆冷門的鮑勃·迪倫,被稱讚為「在美式歌謠的傳統下,創造了全新的詩意的表達」;2012年諾獎得主、中國作家莫言被讚美為「令人聯想起福克納和馬爾克斯作品的融合」。文學獎對2018年文學獎得主託卡爾丘克的評價也同樣是經典化的——「敘事充滿百科全書式的激情,代表一種穿越界限的生命的藝術形式。」

2012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爾摩,中國作家莫言領取諾貝爾文學獎。(來源:視覺中國)

無論是奧斯丁、福克納還是「美式歌謠傳統」,瑞典文學院認可的經典文學傳統總是以歐美作家為主導,即使這位作家來自中國、寫的是山東某個鄉鎮,也可以將其順理成章地歸為「福克納」和「馬爾克斯」鄉土書寫的一派。換言之,如果想要得到瑞典文學院的垂青,作家應該是屬於、或者必要時可以被轉譯進入這樣的文脈之中的——託卡爾丘克千頭萬緒的開放式寫作被讀作「百科全書式的激情」就是一例。而將獎項頒給接續傳統的作家,讓他/她成為傳統的一部分,這也是諾貝爾文學獎在一年一度的頒獎中塑造經典、同時進行「自我經典化」的手段。

03 追隨布克

風波過後,為塑造合法性與正統性,諾貝爾文學獎也需要其他文學獎項的「加持」,其中最值得諾獎評審關注和參考的,就要數有著逾五十年歷史的布克文學獎(Booker Prize)了。諾貝爾文學獎與布克獎之間的微妙關聯並非臆測,布克獎官方也注意到了這一點。

在布克國際文學獎(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得主奧爾加摘得諾獎後,布克獎官網發布了一篇題為《奧爾加通往諾貝爾之路》的文章。文章首先以黑色幽默式的風格祝賀奧爾加獲得了「世界第二負有盛譽的文學獎」(the second most prestigious prize in literature),暗示布克獎才是世界第一文學獎,並稱奧爾加雖寫作多年,但自從獲得國際布克獎才開始廣泛進入公眾視野。文章還列出了一份由布克獎走向諾貝爾獎的作家名單,其中包括印度裔英國作家V.S.奈保爾(V.S. Naipaul)、加拿大作家愛麗絲·門羅(Alice Munro)、南非作家庫切(J.M. Coetzee)與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等。布克獎動態對諾貝爾文學獎的結果具有「啟發」意義,這一點其實也可以理解——在浩如煙海的世界文學領域裡,找出合適的文學獎候選人談何容易,布克獎的短名單和長名單都可以成為諾獎的參考名單。

布克官網發布的《奧爾加通往諾貝爾之路》一文

近年的布克獎與國際布克獎遴選出了地域多元、視野豐富的作品。在今年的布克短名單中,六位作家裡有四位是有色人種,是該獎項歷史上最多元化的陣容。四位新人小說家——黛安·庫克(Diane Cook)、阿芙尼·多西(Avni Doshi)、道格拉斯·斯圖爾特(Douglas Stuart)和布蘭登·泰勒(Brandon Taylor)——將與廣受好評的辛巴威作家齊齊·丹加雷姆加(Tsitsi Dangarembga)和衣索比亞裔美國作家馬薩·蒙吉斯特(Maaza Mengiste)爭奪5萬英鎊的大獎。(除了丹加雷姆加,所有入圍者都來自美國或持有美國公民身份。布克獎規則於2014年修改,允許任何用英語寫作並在英國出版的作家競爭該獎項。布克獎「含美量」過高也招致不少批評。)

至於中文世界,自2012年莫言奪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國內對文學獎的討論進入了一個較長的沉寂期,而在去年諾獎公布前夕,中國作家殘雪突然藉由賠率榜進入大眾視野, 中國媒體、讀者、評論界和出版社各方都捲入討論。雖然她最終無緣諾獎,這場討論也已過去,但依然折射出了人們對於諾獎尤其是「諾獎奇蹟」的期待。2019年10月,不少媒體報導了殘雪躋身賠率榜前列的消息(進入諾獎賠率榜不等於入圍諾獎,諾獎賠率榜由博彩公司Nicer Odds編制,很有可能是「新學院獎」、國際布克獎和過往的賠率榜的拼貼),熱心讀者也捲入了這一波賭博一般的熱潮之中。至於2020年中國作家是否有機會再捧諾獎,根據上文的分析我們也可以料想,注重經典化的瑞典文學院大概不會令中國文學愛好者得償所願。再者,令人遺憾的是,2019年10月瑞典文學院唯一可以直接閱讀中文的評委馬悅然(Goran Malmqvist)溘然長逝,也使得中國作家日後獲獎難上加難。

瑞典漢學家馬悅然(來源:視覺中國)

04 終極預測

那麼,究竟哪些作家有希望獲得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呢?

根據前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幾項標準:首先,其作品類型可能與全球疫病危機有關;其次,經典化作家,以歐洲以及英語世界作家為主;最後,與布克文學獎及布克國際文學獎有交集,至少在國際文壇動態上有蹤跡可尋。我們或可以此為基礎做些許大膽猜測。

此處需要提示讀者的是,2018年初界面文化的文章預測了3位當年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其中就有2019年公布的2018諾獎得主託卡爾丘克;文中預測的另一位候選人麥可·翁達傑,在2018年摘得了當年的金布克獎(為紀念布克文學獎創立50周年而設)。在2017年初的預測文章中,我們曾指出彼得·漢德克可能摘得諾獎,儘管當年的獎項頒發給了石黑一雄。在2020年的諾獎預測中,界面文化將接續往年的預測方式,首先排除一些作家,而後提出幾位有可能得獎的作家。為避免重複,前已預測應驗的翁達傑等人就不在討論範圍內了。

美國作家科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1933-)

著有《長路》《血色子午線》和《老無所依》,根據他小說改編的電影《老無所依》也得多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四項重量級獎項。《邊境三部曲》(《駿馬》、《穿越》和《平原上的城市》)獲美國國家圖書獎和國家書評獎。發表於《長路》講述的是末日求生的故事:在世界毀滅後,人群分裂成兩類,一類是吃人的「壞人」,一類是不吃人的「好人」,而主人公父子即使饑寒交迫也不願意變成「壞人」。這似乎是一則末世寓言,指向在最緊迫的時刻,生存本能並不必然壓過倫理與人性。

科馬克·麥卡錫

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1939-)

79歲高齡憑藉《使女的故事》續作《遺囑》摘得2019布克獎,這也是她第二次獲此獎項。近年來,阿特伍德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的作品《使女的故事》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在全世界範圍內反響強烈;其作品的反烏託邦意味也與當下有著緊密聯結,這也證明了其作品有著廣泛共鳴的話題性與自我更新的生命力 。目前阿特伍德的系列作品《遺囑》《使女的故事》《盲刺客》等已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Laszlo Krasznahorkai,1954-)

曾在2015年憑藉《撒旦探戈》獲得布克國際文學獎,他的作品以反烏託邦題材著稱。同時他也是一位電影編劇,與匈牙利導演貝拉·塔爾合作的電影《撒旦探戈》已經成為影史經典作品。在經典化方面,他以卡夫卡為文學偶像,在經典文學的脈絡裡有所依附。他的《撒旦探戈》在2017年由譯林出版社引入中文版。

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

諾獎究竟花落誰家,讓我們共同期待10月8日的揭曉時刻。

相關焦點

  • 關於疫情籠罩下2020諾貝爾文學獎的終極預測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可以根據哪些因素來展望和預測202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01 疫情回聲2020年對全世界而言都是極為特殊的一年,新冠疫情會對今年的文學獎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此處所指並非影響文學獎的具體操作和頒發流程,而是如何影響評審對文學作品的評度。文學書寫瘟疫的傳統由來已久。
  • 截至2020年已有117人獲諾貝爾文學獎,華人作家2人獲獎
    120年間,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是誰、哪個國家獲獎作者最多、女性作家都有哪些、華人作家又有誰榜上有名?……今天,就帶大家來回顧和盤點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家。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頒於美國詩人路易絲.格魯克,當地時間2020年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被授予美國詩人路易絲格魯克(LouiseGluck),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
  • 諾貝爾文學獎前瞻|8日公布獲獎者,三位中國作家登上賠率榜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即將於8日在瑞典公布,英國博彩公司NicerOdds以賠率預測可能得主,排名居首的是加勒比海法國屬地瓜德羅普出身的83歲作家瑪麗斯·孔戴,她的許多作品描繪奴隸制度及殖民主義下的非裔族群故事。排名居次的是俄羅斯作家烏利茨卡婭。村上春樹與加拿大作家阿特伍德並列第3。
  • 諾貝爾文學獎歷屆得主:亞洲作家僅5位 這兩人拒領
    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8日訊 202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將於今天晚上(10月8日)揭曉。 從1901年諾貝爾文學獎首次頒發,截至到2019年,共有116人獲得該獎,包括101位男性作家和15位女性作家。其中112次由一人獲得,4次由二人分享;期間有7年因故停發;有8年延遲一年頒發。
  • 2020諾貝爾文學獎正式揭曉
    2020諾貝爾文學獎剛剛公布!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物理獎、諾貝爾化學獎已分別於10月5日-7日陸續揭曉,其餘獎項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將分別於9日和12日陸續揭曉。諾貝爾基金會執行長拉爾斯·海肯斯滕此前表示,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12月將不再舉行傳統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頒獎儀式將改為線上舉行。
  • 諾貝爾文學獎:曾追授瑞典作家 英語寫作更易獲獎?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瑞典文學院於當地時間10月5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頒發給了百餘位優秀作家,褒獎他們「創作出富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2016年的獲獎者是美國民謠藝術家鮑勃•迪倫。資料圖片:諾貝爾獎獎章。
  • 2018、2019諾貝爾文學獎一同宣布 波蘭、奧地利作家獲獎
    由於瑞典文學院在2017年因捲入性醜聞等事件陷入信任危機,取消頒發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所以這一懸念留到了2019年。一位長於敘事想像力,一位曾飽受爭議,瑞典當地時間10月10日下午,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瑞典文學院常務秘書馬茨·馬爾姆宣布獲獎名單。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揭曉
    環球網消息,2020諾貝爾文學獎剛剛公布!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發布,諾貝爾文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8日19時正式揭曉,來自美國的詩人Louise Glück獲獎,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
  • 獲得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開獎季仍在進行。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202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評選結果,已於北京時間10月8日揭曉,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此殊榮。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1月31日之後,評獎機構、瑞典學院的18位院士,將從所有被提名作家中選出15-20名作家,並於5月底前再次篩選出一份僅有5人的「決選名單」。之後,評審們將花大約3個月的時間,閱讀上述5位作家的作品。在經過一充分討論後,於9月到10月間,投票選出最終得獎者。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名單揭曉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2020諾貝爾文學獎剛剛公布!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文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8日19時正式揭曉,來自美國的詩人Louise Glück獲獎,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
  •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公布:英國日裔作家石黑一雄
    海外網10月5日電 當地時間10月5日下午1點,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結果揭曉,英國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獲獎。今天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有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肯亞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阿爾巴爾亞小說家伊斯梅爾·卡達萊、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中國作家閻連科也被英國ladbrokes網站預測為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熱門候選人。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頒發給了百餘位優秀作家,褒獎他們「創作出富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
  • 2018和2019諾貝爾文學獎同時揭曉 波蘭和奧地利作家獲獎
    在文學創作之外,漢德克與文德斯合作編劇的《柏林蒼穹下》更成為影史經典,他導演的電影《左撇子女人》曾獲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據外媒此前報導,由於瑞典文學院前院士、諾貝爾文學獎前評委弗羅斯滕松與丈夫讓-克洛德·阿爾諾二人的一連串醜聞,引發多名院士先後辭職抗議,導致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停頒。
  • 數字解讀諾貝爾文學獎 共110位獲獎者13位女性
    愛麗絲•門羅成為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第13位女性獲獎者。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用數字解讀了諾貝爾文學獎百年來的歷史:  106次頒獎  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文學獎已頒發106次,其中,1914年、1918年、1935年、1940年、1941年、1942年和1943年這7年未頒獎。
  •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 10月10日揭曉 預測名單出爐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將在10月10日,瑞典時間下午1時揭曉。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最大看點是同時公布2018年與2019年獲獎作家。亞非作家在預測名單中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之所以停止評選,是因為諾獎頒獎機構瑞典學院從2017年底開始捲入一場性醜聞:2017年11月,18名女性出面指證法國籍攝影師阿爾諾在1996年到2017年之間涉嫌性侵、性騷擾,部分事件就發生在歸瑞典文學院所有的場地上。
  • 2019今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入選名單 獲獎名單預測
    2019今年文學獎將史無前例地揭曉2位得主,因為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停止評選,頒獎順延到了今年。  文學獎:「中國卡夫卡」上熱門榜  今年文學獎將史無前例地揭曉2位得主,因為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停止評選,頒獎順延到了今年。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三位來自美英科學家獲獎
    【環球網快訊】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北京時間5日傍晚率先公布。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5日17時30分正式揭曉,由分別來自美國、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家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的她們,一百多年來只有15位
    從1901年到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一共頒發了112屆,獲獎的有116人,為啥多4人呢?因為有4屆是雙黃蛋。比如1966年以色列的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和德國的奈莉·薩克斯同時獲得諾獎。但其中只有15位女作家。來盤點下諾獎得主中的「她們」。
  • 2019諾貝爾文學獎,「雙黃蛋」會給誰?
    所以,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令觀者多了些不同的期待。今天,我們就跟大家聊一聊諾貝爾文學獎以及今年的獎項預測。說到預測,自然僅供參考,也有很強的個人色彩。比如,同樣對於米蘭·昆德拉是否有望獲獎,就有極有希望和幾乎不可能兩大截然相反的主張——畢竟,文學是充滿主觀性的藝術。
  • 諾貝爾文學獎預測獲獎者排名,村上春樹排名第三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去年仍未獲諾貝爾文學獎,可謂年年都是熱門人選,但年年都陪榜。 英國博彩公司公布,71歲的村上在今年諾貝爾文學獎預測榜再次上榜,名列第3。
  • 「線人」沒了,賠率榜還準嗎:2019諾貝爾文學獎最終預測
    這一點也暴露了今年這份Nicer Odds賠率榜的虛弱不可靠——高銀去年被韓國女作家崔瑩美指控涉嫌性騷擾,雖然他本人予以否認,但仍幾乎沒有可能獲獎。諾獎會在最終結果上承認自己受到了布克國際文學獎或「新學院獎」的影響嗎?這是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最大懸念。瑪麗斯·孔戴(Maryse Condé)從2017年的諾獎結果來看,曾一度被視為風向標的賠率榜已經喪失了其靈敏度和參考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