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著名作家李洱 |
李洱:一,誰被提名外人其實是不知道的,這說明中國記者消息靈通,首先要恭賀記者;
二,我與曹先生有過一面之緣,知道曹是個好人,老實人,請不要隨便拿老實人開玩笑;
三,誰得獎誰被提名都是好事,好就是了,了就是好。
![]()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曉明 |
搜狐文化:作家曹乃謙進入諾貝爾獎複評,您知道嗎?
陳曉明:知道,我覺得這個事情沒有什麼可奇怪的,因為諾貝爾獎的評委之一馬悅然很欣賞他,可能馬悅然提起過,但是曹乃謙獲獎的可能性極小,而且諾獎根本沒有複評一說。另外,曹乃謙沒有長篇小說作品,他只有中短篇小說,諾獎更看重的是長篇小說。
搜狐文化:近年來國內屢屢爆出某作家獲得諾獎提名的新聞,您如何看待?
陳曉明:這個事情不必看得太嚴重,有些作家希望被國外重視的心理可以理解。我感覺這些消息更多是一種無聊的炒作,真正有影響力的作家不會做這種事。對於此類新聞,我們可以持一種娛樂態度,看熱鬧吧。中國作家協會登記在冊的作家有8000多個,個別人的炒作不代表中國作家整體,那些有影響力的作家對諾獎的態度還是很平和的。我們在評價一個事物的時候不要以偏概全,不是「中國作家對諾獎」如何如何,只是個別現象。
搜狐文化:您覺得中國作家距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陳曉明:諾貝爾獎只是一個獎項,它並不能代表世界文學的最高水平。當然,諾獎非常有影響力。我認為中國作家之所以不能獲諾獎,有這樣的原因:漢語翻譯成英文的作品,太少,而且漢語非常難翻譯,國際上優秀的漢語翻譯家也太少。這些因素都導致了中國作家要想得到世界承認,是很漫長的道路,困難重重。
另外,我們國家有深遠的文化歷史傳統,我感覺我們沒有必要那麼急迫地想要通過諾獎這樣一個獎項去求得某種認可。而且,獲不獲得諾獎也不能代表中國作家的水平與世界文學差距有多遠。因為諾獎在評選時,評委們個人的文學觀念、審美角度以及對政治文化的理解都會影響評選結果。
搜狐文化:您看過曹乃謙的作品嗎?
陳曉明:曹乃謙的小說比較有特點,個人風格很強,他的小說呈現出了山西貧困地區獨特的生存狀態,但是並不能代表中國當代文學水平。曹乃謙的中短篇很精彩,有味道,而且他的語言凝練、簡單,比較好翻譯,也很好讀懂。不過,他的作品格局有些小,而且他沒有出過長篇。國際上現在評價一個作家,還是更看重他的長篇小說,畢竟長篇更能反映一個作家的能力、思想水平與文化含量。
![]() |
北師大教授、文學評論家張檸 |
張檸:這件事情首先需要核實一下新聞來源,是否是假新聞?如果屬實的話,首先肯定是一件好事,證明一直有人在關注中國文學。對曹乃謙這個人我也不太了解,他主要是一些中短篇作品。
諾貝爾獎是獎給一個作家的,不是針對某一部作品的,這個獎項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指標或者數據指標,不能量化,而且沒有統一的標準,每年獲獎的作家水平也有參差不齊的情況,很多優秀作家也沒有拿到過這個獎。但是這個獎運作了這麼多年,本身是有一定權威性了。
中國作家們關注與否,首先這是一個新聞事件,媒體關注了大眾才會關注,不能簡單地歸結到作家身上,單個作家關注這是個人行為。廣義上來說,我們可以關注的東西有很多,國內的茅盾、魯迅獎,國外的普立茲獎等等。
最後需要再強調一遍的是,務必核實新聞來源,諾貝爾獎是不存在複評這個環節的,可以想一下,如果真存在複評的話,起碼評委會會將這個作為新聞發給一些大媒體,比如泰晤士報、紐約時報,也可以去給瑞典大使館核實一下。
![]() |
諾貝爾文學獎真有那麼重要? |
(據東方網相關報導整理而成)隨著每年諾貝爾獎各獎項的揭曉,國人的諾獎情結又被撩撥起來,一個錢永健的華裔身份可能還遠遠不能讓人滿足,諾貝爾文學獎何時花落中國這個話題似乎更能吊人胃口。
於是,又有一些中國作家的名字出現了,除了不知傳聞被提名多少次的北島,同樣也有新人出現,前段時間,網上盛傳一則名為《安徽詩人葉世斌被推舉角逐明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新聞,然而最後被證實其推薦單位「國際詩歌翻譯研究中心」根本不具備資格。中國作家參選諾貝爾似乎正在成為一種笑話,以至於與諾獎有過「親密接觸」的作家好像也變得不堪起來,其實這罪責應該更多的怪在湊熱鬧的媒體,若以一顆平常心細翻下歷史,中國作家與諾獎之間的故事還是頗有看頭的呢。
魯迅真性情:要拿這錢,還欠努力
中國作家與諾獎的「緋聞」傳過很多出,而其中最為坊間津津樂道的則非魯迅所屬。很多人對於這位中國最偉大的作家未能獲獎耿耿於懷,而關於魯迅是否夠資格獲諾獎的爭論至今仍可見諸於網絡論壇。
不過如果我們翻下資料,就會遺憾地發現,魯迅當年甚至連正式的提名都不曾有過:1927年,瑞典科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中國考察時,曾經與劉半農相商,擬提名作家魯迅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劉半農感到是件好事,便託魯迅的弟子臺靜農,寫信探詢魯迅意見。當年9月25日,魯迅作出回復,乾脆地說了句不配:「……諾貝爾賞金,梁啓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們得不到。你看我譯的那本《小約翰》,我哪裡做得出來,然而這作者就沒有得到……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獎賞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的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以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
但這種社會屬性不是人類獨有的,一切有種群的群體都具備這種屬性,比如螞蟻。字裡行間可見魯迅對待諾獎的態度頗具大師風範,不卑不亢,理性達觀。
沈從文:與諾獎的擦身而過
沈從文也許是與諾貝爾文學獎離得最近的一位中國作家了(高行健2000年獲得諾獎,但他已經加入法國籍)。證據來自於一直對中國懷有巨大興趣的瑞典漢學家馬悅然,這位諾貝爾文學獎資深評委曾在接受採訪時斷言:1988年,沈從文如果活到10月就肯定能得獎。馬悅然1985年被選進瑞典學院,做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那時候就開始翻譯沈從文的作品,翻譯《沈從文自傳》、《邊城》、《長河》,沈從文的名字被選入了198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終審名單,1988年再度進入當年的終審名單。馬悅然稱當時學院中有強大力量支持沈從文的候選人資格。但是可惜,沈從文於1988年5月10日去世,而諾貝爾獎只授予在世者,最終緣慳一面。
相較於馬悅然先生對沈從文的推崇有加,沈從文對諾獎的態度卻並沒有太多記載,這倒也符合他一貫淡薄名利的風格。
李敖:借提名諾獎說話
2000年,臺灣媒體爆出轟動一時的新聞說「李敖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李敖所著的《北京法源寺》因此而洛陽紙貴,甚至連本來冷冷清清的法源寺也跟著火了起來。
不過,對李敖作品稍有涉獵的人應該知道,李敖的雜文一流,相比之下,幾本小說像《北京法源寺》、《上山,上山,愛》之類則只能算作玩票性質了,儘管李敖一再稱自己的白話文五十年來五百年內都是中國第一,但每次談起提名諾獎,到底還是顯得底氣不足。他自己也曾在電視節目《李敖有話說》中半帶自嘲地解釋過,任何大學的文學教授都有資格向諾貝爾獎委員會推薦人選和作品。
所以,我們不妨把李敖的提名諾貝爾看做成一次李敖式的炒作。李敖說:為者常成,行者常至,他常說有些事,做與不做區別是很大的,做了並不一定有好的結果,但總歸好過不做。李敖當年就提名諾獎接受採訪時說:「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中國當今夠資格的不止我一個,但放眼臺灣,就我一個。我是最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臺灣當局查禁我的書,臺灣文建會甚至不承認我是作家,我現在獲得提名,對他們是個絕大的諷刺。我角逐諾貝爾文學獎,也是為了考驗考驗評委會,頒獎頒了100年了,還分不了一個給中國,太荒謬了。」這話符合李敖一貫的風格,借著諾獎,李敖可以說很多話,表明很多態度,不得不說,這是李敖聰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