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6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了,不出意料的又被英美德三國科學家捧走,其中,獎金的一半授予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共同授予德國科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科學家安德烈亞·蓋茲(Andrea Ghez)。羅傑·彭羅斯在黑洞研究中驗證了廣義相對論,而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烈亞·蓋茲因對於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物體的研究而獲獎。
作家們關注的諾貝爾文學獎將於10月8日公布。
從諾貝爾獎誕生到屠呦呦獲獎的一百多年裡,自然科學獎從來沒有中國人的什麼事兒,儘管也有華裔、華人獲獎,可人家是在美國獲得的;而作為中國人最有機會獲得的諾貝爾文學獎,也是年年失望年年望。自從莫言開天闢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又給中國作家們點亮了希望。說實話,如果當時沒有馬悅然當評委,莫言恐怕也懸。
在英國博彩公司NicerOdds公布的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上,目前的熱門人選分別是瑪麗斯·孔戴、柳德米拉·烏利茨卡婭、村上春樹,中國作家殘雪、餘華等人雖然也在榜上,但排名在最後邊去了。
為什麼中國作家很難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這還要從西方文學的審美說起。
01
先說西方文學的流派。
西方文學經歷了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魔幻現實主義等。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是西方文學的巔峰。截止目前,西方文學未再有新的流派產生,許多作家還是在走魔幻現實主義的路子。
從西方文學的流派演變來看,自從過渡到現實主義以後,就再也沒有回歸到浪漫主義了,他們的創作歷程始終貫穿著「理性」二字,這恰恰又是西方審美與中國審美的最大區別,因此無法調和。
02
再說西方文學的審美。
西方無論是哲學家還是文學家,他們始終強調「理性」,歌德在《浮士德》中所表現出來的思想也是倡導人們「回歸理性」。正是在這種審美理念的導引下,西方的自然科學才早於中國率先得到發展。
中國的審美與西方恰恰相反,始終堅持以「感性」為導向,無論是科舉考試,還是文學創作,處處都強調人生理想和道德情懷,比如科舉考試,只考文章典故,不考理科知識,理科知識全靠自修,因此,中國古代鮮有自然科學。
此外,西方文學審美重視藝術創作技巧的創新,而不是人文思想和情懷,比如莫言的《蛙》,也是屬於魔幻現實主義作品。而像四大名著之首的《紅樓夢》,雖然它在中國人的眼裡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無出其右者,但在西方人看來,它的故事情節卻顯得單薄無趣,因此並不受歡迎。
因此,在中西審美異趣的現實條件下和以西方審美為主的評審環境中,中國的文學創作自然不符合西方人的口味。
03
第三說中國文壇的現狀。
現在中國作家的生存環境日趨艱難,不再像以前了,寫本書就能出版,就有讀者。現在是作家到處找飯吃。
目前中國的作家有800多萬人,但真正寫得好的卻是寥寥無幾。為什麼?因為沒有心思創作真正的文藝作品,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不去創作迎合市場讀者的作品。
在現在中國的作家群中,網絡作家又佔了絕大多數,而網絡作家又主要是寫玄幻、仙幻、魔幻小說,這類作品就像方便麵,可以飽腹但沒有營養,就更別說去獲諾貝爾獎了。網絡作家在合同的「強迫」下,每天至少要更新3000-5000字,否則一個月的全勤獎就沒有了,所以許多作家寫作純屬是為了碼字賺錢。
上述的網絡作家雖然辛苦,雖然是在重重的苛刻條件下創作,雖然被小說平臺榨得半死不活了,但起碼還有一碗飯吃。還有許多作家是沒飯吃,寫了書網絡小說平臺也不給籤約,更沒有人給出版,所以到最後不得不放棄。
目前真正有資格、有水平參賽諾貝爾獎的作家少之又少。這一部分人都是成名已久的作家,年齡都在五十歲以上,有著固定的讀者群,寫一本書再不濟也有人願意出版,比如莫言、賈平凹、餘華等。
此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報告文學,這類作品以歌GS德為主,連參賽的資格都沒有。
目前中國文壇也沒有什麼流派、什麼創作主義可言,只有碼字主義、玄幻流派。
如果今年中國有人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小編甘願生吃了獎盃!立帖為證!
此外,村上春樹也只是陪場合的,不會獲獎。#2020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