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即將揭開帷幕,中國的作家中,誰最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了網絡上熱議的話題。廣大網友的眼光,似乎比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們還要尖銳,對各大熱門人選作家,評價起來可謂是頭頭是道。最終不管花落誰家,恐怕都免不了被鍵盤俠一頓批評打擊。
諾貝爾獎章
諾貝爾文學獎的設立,是頒給在文學界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這段話讀起來有些繞口,顯然翻譯也是沒弄明白什麼是文學創作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但對於大眾來說,通俗意義上的的理解就是,會寫好的文學作品的作家唄。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世上只有第七沒有第一。要選出一個文學領域第一的作家,恐怕誰都不服。最終無論選出來的那個人是誰,總會遭來其他人的抨擊。因此我們需要以理性的眼光來看誰最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且要知道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標準是什麼。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作為一個全球性的獎項,評選標準肯定是以全球化的背景來進行的。不能按照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的結果來斷章取義。一部文學作品的能不能獲獎,不是一個人認為的好與不好,也不是一群人乃至一個地區的人覺得好與不好,而是按照設立獎項的主辦機構制定的標準來的。因此也就會造成評選上的差異。好比我們認為李白能獲獎,但人家選中的卻是鮑勃·迪倫。
阿爾弗雷德·伯納德·諾貝爾
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不會影響我們每個人對於該作者著作的看法。或者說即便是評選上了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一定是你所喜歡的,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誰最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只能代表一個小圈子的狂歡。
諾貝爾獎頒獎現場
諾貝爾文學獎不像諾貝爾物理學獎或者生物學獎,因為這一類獎項的標準在全世界人看來是一致的,因此也不存在爭議。對於諾貝爾文學獎的最終得主是誰,不必太過於苛刻,誰最有資格獲獎,也只能是主辦單位的評委們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