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許多人都在討論一個問題,為何要把小孩子送到外國留學,中國教育有多不好呢?
其實說出這種話的人一定沒有出過國,或者沒有了解過新聞的人。中國教育目前雖然進步很大,但是從全球的教育資源分配來說,美國跟英國依然有壓倒性的優勢。一個國家的教育資源好不好,不是他們的學校有多大,硬體有多好,拼的其實是軟實力。什麼是軟實力,就是他們有多少的專家,有多少的大師,這才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為何說美國、英國教育資源上有壓倒性的優勢呢?其實看看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就知道了。諾貝爾獎是瑞典著名的化學家諾貝爾成立的獎項,是全球影響力的最大的獎項之一。從1901年開始,諾貝爾獎開始評選,每年在全球評選出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跟和平5個大獎。到2019年為止,諾貝爾獎總計頒發了919位個人跟24個團體,其中有4個人跟1個團體2次獲獎。
中國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是在2012年的時候,當時中國文學家莫言第一次獲獎。有趣的就是莫言當時獲得了幾百萬人民幣的獎金,記者問他打算怎麼用,他說計劃在北京買一套房子,不過記者告訴他幾百萬已經不夠在北京買一套房子了。
2015年中國的生物學家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的醫學獎,成為了中國第二個獲獎的人。這也是中國至今為止僅有的兩個獲獎者。剩下的諸如楊政寧、李政道、高錕等人都是以華人的身份獲得,並不算是中國的。
中國僅僅獲得了2次諾貝爾獎,而我們的鄰國日本卻被稱為諾貝爾獎收割機。在2000年之前,日本也只有9個人獲得了諾貝爾獎。不過從2000年之後,日本重視教育跟科研的政策,終於獲得了顯著的成效。從2000年到2019年日本19次獲得了諾貝爾獎,平均每年剛好有1人獲獎。
當然日本獲獎28次在總榜單上比起美國、英國、德國這樣的大戶就不算什麼了。日本目前在總榜單上排名第六,第五是諾貝爾的故鄉瑞典,他們獲獎31次。當然在信息不通暢的年代,諾貝爾獎的評選上還是有欠公平的。
排名第四的是法國,他們總計獲獎69次,德國排名第三他們獲獎108次。英國跟美國才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大戶。其中美國獲獎381次,這還不算上那些拿獎之後再入籍美國的科學家,英國也有132次。
看到這個數字,你就明白為何說美國跟英國的教育資源在全球是有壓倒性的優勢。如果從大學的角度來分析,你就更加明白了。截至到2019年,全球高校的校友、教職工獲得諾貝爾獎的排名是這樣的,第一名是美國的哈佛大學,總計有160人獲獎。排名第二的是英國的劍橋大學,總計是120人獲獎。
另外英國的牛津大學排名第九,總計獲獎72人。另外的8家前十大學全部都是美國的高校,分別是美國的加州大學、芝加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理工學院,還有普林斯頓大學。這10家美國跟英國的高校,總計有977人人次獲獎,幾乎佔了7成左右的獎項。我們熟悉的中國大學,不管是清華北大,還是復旦交通,至今都沒有一個人獲獎。
其實簡單來說,這些學校擁有全球最好的科學家,從而在吸引全球最好的學生去那裡學習,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可能在這些學校任教的老師就有不少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而我們的高校卻非常難找到如此高端的人才。這就是最大的差距。
其實中國的教育跟中國的工業一樣,都需要從大到強去發展。這個過程至少還需要30年的時間,這需要我們這一代去奮鬥。不過我們堅信,中國未來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