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展望諾貝爾獎未來走勢 稱中國將成獲獎主力

2020-12-06 手機鳳凰網

2011年度諾貝爾首個獎項得主下午揭曉 加拿大醫學博士獲獎呼聲高

外媒展望諾獎未來走勢 中國科學家將成諾獎「生力軍」

2011年度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將於北京時間今天17時30分揭曉。多國媒體預測,加拿大醫學博士科爾曼最有希望獲此殊榮,而上月獲得「準諾獎」美國拉斯克醫學獎的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被稱獲獎可能性不大。

醫學獎是今年諾貝爾獎的首個揭曉獎項,除了文學獎的時間尚未確定外,諾貝爾獎其他獎項的得主本月也將逐一揭曉。

諾獎·預測

加國醫學博士呼聲高

加拿大《環球郵報》今晨報導以「諾貝爾醫學獎競爭中的三個加拿大人」為題,分析了競爭醫學獎的三名加拿大科學家獲勝的可能性,並對他們的研究事跡加以報導。其中一名名為科爾曼的醫學博士因抗擊肥胖症的研究在去年獲得了美國拉斯克獎。

今年這一榮譽則由中國的屠呦呦獲得。該報認為,由於屠呦呦研究的領域是臨床醫學,而不是更容易獲得諾獎的醫學理論,因此今年獲獎的可能性並不大。

諾獎·花絮

諾獎得主老人多不習慣穿燕尾服

諾貝爾委員會秘書漢森曾對媒體表示:「我通常會與得獎人交談數分鐘,告訴他們一些和頒獎儀式相關的事情,然後建議他們,在媒體開始訪問之前,先喝點咖啡,緩一口氣,並稍作準備。」

許多科學類獎項得主在突然成為全球媒體聚光燈聚集的焦點之前,已孜孜努力數十年,但在專業領域之外乏人關注。這些得獎人多已白髮蒼蒼,而且穿著燕尾服的儀態並不自在。

諾獎·綜述

亞洲科學家將終結美國「壟斷」

今天出版的《印度斯坦時報》則撰文認為,亞洲的科學家們正在終結美國的壟斷地位,成為諾貝爾獎的新寵。該報援引曾經成功預測十位諾獎獲得者的評論家大衛·彭德勒布裡的話說,亞洲,特別是中國,將很快有更多的人獲得這個科學界的最高獎項,並成為獲此殊榮的「生力軍」。

文章稱,在過去10年中贏得諾貝爾獎的76人中,31人是美國人。其中,經濟學獎中的21人中有多達16人是美國人。而英國則有8人獲得醫學獎,1人獲得物理學獎,1人獲得經濟學獎。

文章援引彭德勒布裡的分析稱,20世紀上半葉,英、德、法等國家的科學家成為這一獎項的「獲獎主力」,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則逐漸佔據「壟斷地位」。現在,我們相信,越來越多的諾獎得主將來自亞洲。

加拿大《世界編年先驅報》認為,諾貝爾獎近年來出現的變化是令人欣喜的。非洲和亞洲都有科學家成為諾獎得主,這讓這一獎項更加具有廣泛性。《紐西蘭先驅報》則持類似觀點。文章稱,美國人多年來在獲得諾貝爾獎人數上的「統治地位」將在數年內宣告結束。

外媒預測,加拿大醫學博士科爾曼最有可能獲諾貝爾醫學獎,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獲獎可能性不大

本版文/記者程磊

製圖/李銘

2011年諾貝爾獎各獎項揭曉時間(北京時間)

1.醫學獎:3日17時30分

2.物理學獎:4日17時45分

3.化學獎:5日17時45分

4.和平獎:7日17時

5.經濟學獎:10日19時

6.文學獎:時間未定

相關焦點

  • 外媒:更多女性獲得諾貝爾獎彰顯女科學家力量
    外媒盤點了近年來獲得諾獎的女性,認為女性獲獎的趨勢將讓更多女性在科學領域發揮核心作用。據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網站10月7日報導,10月7日,兩位女性科學家榮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她們是法國科學家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和美國科學家珍妮弗·A·杜德納。她們因開發一種名為CRISPR的基因組編輯方法而獲獎。這是諾貝爾科學獎項首度頒給一個全為女性科學家的組合。
  • 外媒:更多女性獲得諾貝爾獎彰顯女科學家力量
    外媒盤點了近年來獲得諾獎的女性,認為女性獲獎的趨勢將讓更多女性在科學領域發揮核心作用。據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網站10月7日報導,10月7日,兩位女性科學家榮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她們是法國科學家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和美國科學家珍妮弗·A·杜德納。她們因開發一種名為CRISPR的基因組編輯方法而獲獎。這是諾貝爾科學獎項首度頒給一個全為女性科學家的組合。
  • 關注丨外媒:更多女性獲得諾貝爾獎彰顯女科學家力量
    外媒盤點了近年來獲得諾獎的女性,認為女性獲獎的趨勢將讓更多女性在科學領域發揮核心作用。據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網站10月7日報導,10月7日,兩位女性科學家榮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她們是法國科學家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和美國科學家珍妮弗·A·杜德納。
  • 【重磅分析】2021年銅價走勢展望: 銅價還能漲多少?
    原標題:【重磅分析】2021年銅價走勢展望: 銅價還能漲多少?   2020年二季度開始,由於中國與海外疫情的管控差異,導致中國的利率環境始終要強於海外,中美利差出現了極大的擴張,這使得海外低成本資金,只要有渠道進來,就可以套取利差,順便再賺取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利潤。而銅作為貿易融資的重要載體,承擔了上述融資套利的媒介。也將一部分的供給鎖定,形成不可流通庫存,變相改善了銅的供需平衡。
  • 「諾貝爾獎」新鮮出爐,川普、莫迪「榮獲」同一獎項,外媒:實至名歸
    「諾貝爾獎」新鮮出爐,川普、莫迪「榮獲」同一獎項,外媒:實至名歸 本月初,川普因為再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而興高採烈,在半個小時內連發了17條推文慶祝,歌頌自己的「豐功偉績」,白宮還因此特意召開新聞發布會,生怕有人不知道這一「喜訊」。
  • 12月25日最新銅價格走勢分析
    短期邏輯:在中國新增冶煉產能未投放之前,現貨市場仍然以偏緊為主,另外,由於國外精煉銅產能的幹擾,中國周邊精煉銅短期供應依然偏緊;另外,隨著智利銅冶煉企業環保升級停產的兌現,現貨基本面到達高峰;但未來展望來看,印度冶煉廠恢復已經掃除法律障礙,國內中鋁東南等冶煉廠已經逐步進入達產通道,因此,銅價格短期預期偏空,仍然以以衝高做空為主
  • 中國有2人獲過諾貝爾獎,日本則有28人,美國獲獎人數有多少呢?
    2015年中國的生物學家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的醫學獎,成為了中國第二個獲獎的人。這也是中國至今為止僅有的兩個獲獎者。剩下的諸如楊政寧、李政道、高錕等人都是以華人的身份獲得,並不算是中國的。 中國僅僅獲得了2次諾貝爾獎,而我們的鄰國日本卻被稱為諾貝爾獎收割機。在2000年之前,日本也只有9個人獲得了諾貝爾獎。
  • 2020「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出爐,有哪些牛人大伽
    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了獲獎人。該項獎由於其難度、含金量被譽為「中國諾貝爾獎」,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是我國內地首個非官方科學獎項,單項獎金高達100萬美元。未來科學大獎共分三個獎項:「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每個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1. 「生命科學獎」獲獎人:張亭棟、王振義。科技貢獻: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
  • 中科院院士:十年後中國人獲諾貝爾獎將成常態
    令人驚訝的是,在2002年~2012年該公司預測的183名可能獲獎的候選人中,有27人獲得了諾貝爾獎,算得上是神算。  也有來自中國的預測。9月29日,南京工業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黃維在該校本科新生的開學典禮上作了驚人預測:「十年之後的中國,像諾貝爾獎這樣的國際性重要指標,在中國大地出現應該將會成為常態,而不是個案。
  • 「中國諾貝爾獎」揭曉薛其坤與盧煜明獲獎
    歷經一年的嚴格提名、篩選和評審,中國首個民間科學大獎——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於19日下午在北京揭曉。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分別榮獲「物質科學獎」和「生命科學獎」,每人還將獲得100萬美元獎金。  「物質科學獎」獲得者薛其坤利用分子束外延技術,在對奇特量子現象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發現。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
    最近,2018年的諾貝爾獎公布了。今年沒有中國科學家得獎,而日本科學家又有一位得獎的,即生物學家本庶佑,他和美國生物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共同獲得了生理學或醫學獎。不少朋友來問我,媒體經常說日本所謂「失去的二十年」,但日本不斷在獲得諾貝爾獎,現在總的獲獎數比中國多得多,這該如何理解?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 搞笑諾貝爾獎2018獲獎名單 搞笑諾貝爾獎是什麼獎
    ­  影視界有評選年度爛片的金酸莓獎、金掃帚獎,傳媒界有失敗新聞攝影展,科學界的笑料擔當必須屬於「搞笑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要正裝出席,向瑞典王室敬禮;搞笑諾貝爾獎則是愛穿啥穿啥,(還有人打扮成蜜蜂),但需向瑞典傳統肉丸子敬禮。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虎嗅網
    最近,2018年的諾貝爾獎公布了。今年沒有中國科學家得獎,而日本科學家又有一位得獎的,即生物學家本庶佑,他和美國生物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共同獲得了生理學或醫學獎。不少朋友來問我,媒體經常說日本所謂「失去的二十年」,但日本不斷在獲得諾貝爾獎,現在總的獲獎數比中國多得多,這該如何理解?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 外媒稱2018年或爆發世界大戰
    一些外媒稱,2018年將是「危機的一年」。人們期待,世界能否在可能面臨的多重危機之中「轉危為安」?熱點地區持續高溫戰爭爆發可能性小在展望2018年國際安全形勢時,戰爭這一傳統安全威脅出現的可能性有多大,是一個繞不開的甚至最為重要的話題。
  • 屠呦呦就獲得諾貝爾獎發表獲獎感言
    原標題:屠呦呦就獲得諾貝爾獎發表獲獎感言  新華網北京10月5日電 (記者王思北、吳晶) 「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範例,由此獲獎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
  • 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國家:共有383人獲獎,比歐盟國家加起來還多
    相信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絕對是這一問題的完美答案,作為這個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重要獎項,這個獎項可以說是很多人終生奮鬥的目標了,而科研經費全球第一的美國,自然也就是這一獎項得主最多的國家了。目前這個國家的諾獎得主究竟有多少呢?從wiki收錄的2018年數據中來看,這個國家一共有383人獲獎,這是什麼概念呢?
  • 1999年諾貝爾獎獲獎名單
    物理學、化學獎揭曉  荷蘭物理學家馬丁努斯-韋爾特曼和他的學生赫拉爾杜斯 -霍夫特雙獲殊榮,因在證明組成宇宙的粒子運動方面的開拓性研究獲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稱,這兩位科學家的研究涉及了量子物理學的複雜領域,通過研究組成原子的分子單位,為這一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數學基礎。
  • 百年諾貝爾獎,華人獲獎者大匯總【附2014諾貝爾獎獲獎名單】
    截至2014年10月13日,共有884個人和組織獲得了567個諾貝爾獎與瑞典銀行經濟學獎,其中華人僅有11名獲獎(其中中國大陸為2名)。新材料在線將對11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作簡單介紹:1.李政道(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外媒:美國三位引力波學者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參考消息網10月4日報導外媒稱,諾貝爾獎主辦方3日稱,美國科學家雷納·魏斯、巴裡·巴裡什和基普·索恩因在引力波探測中發揮的先鋒作用而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據路透社10月3日報導,一個世紀前,愛因斯坦曾首次預言時空結構中的波動,即引力波。在去年初科學家宣布引力波被首次發現後,它引發了天體物理學的一場革命。
  • 諾貝爾獎明天開始陸續公布,今年的和平獎將成「新冠和平獎」?
    2020年諾貝爾獎將至,有哪些看點值得關注?看點1:諾貝爾獎明天開始陸續公布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2020年諾貝爾獎公布日期將從10月5日持續至10月12日,網友可以通過諾貝爾獎官網(nobelprize.org)觀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