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4日報導外媒稱,諾貝爾獎主辦方3日稱,美國科學家雷納·魏斯、巴裡·巴裡什和基普·索恩因在引力波探測中發揮的先鋒作用而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據路透社10月3日報導,一個世紀前,愛因斯坦曾首次預言時空結構中的波動,即引力波。在去年初科學家宣布引力波被首次發現後,它引發了天體物理學的一場革命。
參與發現引力波的研究團隊很快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熱門人選。
瑞典皇家科學院發表聲明稱:「這是完全不同的全新事物,開啟了看不見的世界。」
今年的獲獎者將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110萬美元)的獎金。
美國雷射幹涉儀引力波觀測臺(LIGO)利用雷射光束髮現了兩個密度極大的宇宙黑洞相撞所產生的引力波。
瑞典皇家科學院說:「這一信號抵達地球時非常弱,但已為天體物理學帶來了一場革命。」
物理學獎是今年頒發的第二個諾貝爾獎。此前,美國人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在周一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在諾貝爾科學類獎項中,物理學獎常常佔據中心位置,因為獲獎者包括愛因斯坦、尼爾斯·玻爾和瑪麗·居裡等科學界的超級巨星。
魏斯將獲得一半獎金,巴裡什和索恩將分享另一半獎金。
臺灣「中央社」臺北10月3日報導,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首度觀測到「引力波」的LIGO的三位奠基者。
臺灣「清華大學」光電工程所教授趙煦也是LIGO團隊的一員。他在3日晚間接受電話採訪時指出,去年2月LIGO首度宣布探測到引力波,震撼學術界。當時LIGO認為最有貢獻的有三位,其中美國學者魏斯、索恩二人與今天公布的諾貝爾獎得主重疊,第三位則是羅納德·德雷弗。
可惜的是,德雷弗於今年3月去世,諾貝爾獎按照慣例不頒給已去世的學者。
趙煦表示,取代德雷弗獲得諾貝爾獎的巴裡什曾是LIGO的領導者,他成功爭取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長期經費,在領導和團隊管理上有很大的貢獻。
趙煦說,引力波的研究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未來要發展成「引力波天文學」。
另外趙煦也提到,索恩退休後,曾擔任電影《星際穿越》的製片人,要求片中所有科學情節都要符合現實。
據德新社10月3日報導,1901年至2017年,瑞典皇家科學院一共給206人頒發過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段時間內,有6年沒有頒發物理學獎: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
其他有關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事實包括:
最年輕的物理學獎得主是勞倫斯·布拉格,他得獎時只有25歲。他在1915年與他的父親一起因為「利用X光分析晶體結構」獲得這一獎項。
最年長的物理學獎得主是小雷蒙德·戴維斯,他得獎時88歲。他在2002年與小柴昌俊一起「因為在天體物理學尤其是探測宇宙中微子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獲得該獎項。
僅有兩名女性獲得過物理學獎:1903年的瑪麗·居裡(與丈夫皮埃爾共同獲獎)和1963年的瑪麗亞·格佩特-邁爾。瑪麗·居裡還在1911年獲得過諾貝爾化學獎。
出資設立諾貝爾獎的瑞典工業家和炸藥發明者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他的遺囑中第一個提及的就是物理學獎。
1901年至2016年間的物理學獎得主的平均年齡是55歲。
約翰·巴丁是唯一兩次獲得物理學獎的人,他分別在1956年和1972年獲獎。
LIGO宣布探測到引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