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不負眾望斬獲本年諾獎!
據人民日報客戶端消息,當地時間10月3日中午11點50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3位科學家雷納維斯,巴裡巴裡什 基普索恩,用以表彰他們在引力波研究方面的貢獻,三人將共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38萬元)。
復旦大學施鬱教授介紹,很多科學家對LIGO的成功作出了貢獻。特別一提的是,最早提出用雷射幹涉儀探測引力波並作噪聲分析的韋斯、對雷射幹涉儀的穩定性作出重要貢獻的德雷弗、對引力波探測和LIGO作了很多理論工作的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以及建立LIGO國際合作並將其轉化為大科學的巴裡·巴裡什(Barry Clark Barish)。不幸的是,德雷弗於今年3月去世。
圖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此前有報導稱,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弗蘭克•維爾切預測,「引力波」會成為今年奪獎熱門。
據中新網報導,科學家已經四次捕捉到引力波。2015年9月、2015年12月和2017年1月先後3次探測到的引力波,都由LIGO單獨完成。探測結果不僅驗證了廣義相對論,也為了解雙黑洞系統的成因提供了線索。
2017年8月14日,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兩臺幹涉儀和歐洲「處女座」(Virgo)引力波探測器的一臺幹涉儀,從三個地點幾乎同時(先後相差僅幾毫秒)捕獲到了最新引力波事件。
據澎湃新聞,獲獎者簡歷:
雷納·韋斯(Rainer Weiss),美國物理學家,1932年9月29日出生於德國柏林出生,現年85歲,因其在引力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領域的貢獻而聞名。為逃避政治動蕩,雷納·韋斯一家於1932年底舉家搬往布拉格,繼而在1938年搬往美國。1955年,他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60年至1962年,雷納·韋斯曾在塔夫茲大學(Tufts University)工作,1962年至1964年在普林斯坦大學擔任物理研究員。1964年加入麻省理工,1973年至2001年擔任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2001年起任名譽教授。
2016年2月,LIGO團隊向全世界宣布,成功探測到來自於兩個黑洞合併的引力波信號,雷納·韋斯是當時參與新聞發布會宣布上述消息的四位科學家之一。
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1940年6月1日出生在美國猶他州的洛根市,現年77歲。父親維恩·索恩是農藝學專家,母親艾莉森·索恩是經濟學家。他於1962年獲得加州理工的學士學位,在1965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學位。1967年索恩回到加州理工被聘任為副教授,三年後晉升為理論物理的教授,是加州理工歷史上最為年輕的教授之一。此外,索恩是《星際穿越》的科學顧問。
巴裡·巴裡什(Barry Clark Barish),1936年出生在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現年81歲。他在南加州長大,高中就讀於洛杉磯。1957年獲得物理學學士,1962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實驗高能物理的博士學位。1963年加入加州理工。巴裡什大力促成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國家科學委員會批准資助LIGO,並在項目的建造和交付使用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他還創建了LIGO的科學聯盟(LIGO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目前全球的合作者已經超過10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