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新鮮出爐!】北京時間10月3日下午5點45分,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秘書長戈蘭•K•漢森,在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以及巴裡•巴裡什(Barry Clark Barish)榮膺此項殊榮,「以表彰在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以及觀測引力波方面做出的決定性貢獻。」
他們將共同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734萬人民幣)的獎金,其中韋斯獲得一半、索恩以及巴裡什分享另一半。
據悉,諾貝爾獎獎金曾經是1千萬瑞典克朗,然而在2012年瑞典諾貝爾基金會表示,為避免長期財務計劃出現風險,將獎金金額縮減了20%,於是就降到了800萬瑞典克朗。而今年9月25日,瑞典諾貝爾基金會宣布,從今年(2017年)起將諾貝爾獎各獎項的獎金提高100萬克朗到900萬克朗。針對此次提高獎金,基金會表示是因為財務狀況得到了改善。(記者 劉霞)
延伸閱讀
實至名歸!引力波探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7 年 10 月 3 日北京時間 17 點 45 分許,美國物理學家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基普·索恩(Kip Thorne)和巴裡·巴裡什(Barry Barish),因構思和設計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 LIGO,對直接探測引力波做出傑出貢獻,榮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基普·索恩(KipThorne)和巴裡·巴裡什(Barry Barish)
雷納·韋斯教授(生於1932年9月29日)是美國理論物理學家、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榮譽教授。在他的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成就是發展出雷射幹涉術來探測引力波。這項技術是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裝置的基礎。韋斯教授首次分析了探測器的主要噪聲來源,並領導了LIGO儀器科學的研究,最終使LIGO達到了足夠的靈敏度,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探測到了引力波。就在幾天前,韋斯教授剛剛過完85歲生日〜
基普·索恩教授(生於1940年6月1日)是美國理論物理學家,2009年以前一直擔任加州理工學院費曼理論物理學教授。他奠定了引力波探測的理論基礎,開創了引力波波形計算以及數據分析的研究方向,並對LIGO儀器科學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提出了量子計量學理論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值得一提的是,索恩教授在2009年辭去費曼教授職務後,開始追求寫作和電影事業。他的第一部電影就是和諾蘭合作的《星際穿越》,索恩教授擔任該片的科學顧問。
索恩和《星際穿越》導演諾蘭
巴裡·巴裡什教授(生於1936年1月27日)是美國實驗物理學家,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林德教授。巴裡什教授於1997年至2006年擔任LIGO項目主管,領導了LIGO建設及初期運行,建立了LIGO國際科學合作,把LIGO從幾個研究小組從事的小科學成功地轉化成了涉及眾多成員並且依賴大規模設備的大科學,最終使引力波探測成為可能。
諾貝爾獎官方網站連結:https://www.nobelprize.org/
附:羅奈爾特·德雷弗(Ronald Drever)是英國實驗物理學家,加州理工學院榮譽教授。他和韋斯教授、索恩教授共同領導了LIGO項目的發展。但是德雷弗教授於今年3月7日不幸去世,享年85歲。
LIGO於2015年9月14日首次直接探測到雙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證實了愛因斯坦100年前所做的預測,彌補了廣義相對論實驗驗證中最後一塊缺失的拼圖。《環球科學》2016年3月刊中的《引力波探測史:從愛因斯坦到LIGO》一文中,法國科學家達米爾·布斯庫裡克和路易克·維蘭為我們詳細講述了人類探測引力波的漫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