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法國科學家塞爾日·阿羅什Serge Haroche與美國科學家大衛·維因蘭德David Wineland獲得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新網10月9日電 據外電報導,當地時間9日11點45分(北京時間17點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將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教授塞爾日·阿羅什(Serge Haroche)與美國標準技術研究所教授大衛·維因蘭德(David Wineland),以表彰他們在量子力學領域所做出的突破性研究,稱他們「提出了突破性的實驗方法,使測量和操控單個量子體系成為可能。」
人物簡介:
塞爾日•阿羅什,1944年9月11日出生於摩洛哥卡薩布蘭卡,1996年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與同事合作進行了實驗觀察,發現了量子相干性,獲得1992年洪堡獎。2001年以來擔任法蘭西公學院教授,量子物理學會主席。
大衛•維因蘭德,1944年2月24日出生,美國標準技術研究所教授。1965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學士學位。1970年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在華盛頓大學讀完博士後後,1975年進入美國國家標準局,現在在美國標準技術研究所任教。
新聞背景:最近5年來諾貝爾物理學獎歸屬回顧
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體物理學家薩爾•波爾馬特、美國/澳大利亞物理學家布萊恩•施密特及美國科學家亞當•裡斯,表彰他們「通過觀測遙遠超新星發現宇宙的加速膨脹」。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以表彰他們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高錕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博伊爾和史密斯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傳感器。
2008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美國科學家南部陽一郎和兩位日本科學家小林誠、利川敏英。南部陽一郎因為發現次原子物理的對稱性自發破缺機制而獲獎,日本科學家小林誠、利川敏英因發現對稱性破缺的來源而獲此殊榮。
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法國科學家阿爾貝•費爾和德國科學家彼得•格林貝格爾分享。這兩名科學家獲獎的原因是先後獨立發現了「巨磁電阻」效應。
歷史上曾有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高錕等六名華人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