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全世界兩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只有四位,包括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各一次的波蘭裔法國科學家瑪麗·居裡,兩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巴丁,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和和平獎各一次的美國化學家萊納斯·鮑林,以及兩獲諾貝爾化學獎的英國科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
他們既有光輝熠熠的成就,也留下了許多令人津津樂道的趣聞。
居裡夫人:元素釙(Po)和鐳(Ra)的發現者
法國籍波蘭裔科學家居裡夫人,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也是第一位兩次在不同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1903年物理學獎:因為發現釙元素。瑪麗·居裡、皮埃爾·居裡(居裡夫人的丈夫)和亨利·貝克勒共同獲得193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1年化學獎:居裡夫婦從數噸殘渣中分離出十分之一克極純淨的氯化鐳RaCl2,並測得鐳原子量為225,後來得到的精確數為226。1911年,因分離出純的金屬鐳而獨自獲諾貝爾化學獎。
醫學研究發現,鐳射線對於各種不同的細胞和組織,作用大不相同,那些繁殖快的細胞,一經鐳的照射很快都被破壞了。這個發現使鐳成為治療癌症的有力手段。鐳療術被稱為居裡療法。
愛因斯坦說:「在所有的世界名人當中,瑪麗·居裡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萊納斯·鮑林:20世紀最偉大的化學家
萊納斯·鮑林自幼聰慧超群,被譽為科學奇才。是第一位以唯一獲得者身份兩次在不同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1954化學獎:1954年鮑林因闡明了化學鍵的本質和分子結構的基本原理獲諾貝爾化學獎。把經典的化學理論與量子力學相結合,從而改寫了20世紀的化學。
1962和平獎:諾貝爾委員會把1962年和平獎授予了這位堅持不渝的反核鬥士。這是因為二戰結束後,他積極參與開展反戰活動。1958年,他還向聯合國秘書長遞交了他起草的《科學家反對核武器試驗宣言》。

約翰·巴丁:電晶體之父,讓手機,電腦成為現實
約翰·巴丁是第一位兩次在物理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他本該有張狂的底氣,但卻低調了一輩子。那麼他究竟能低調到什麼程度?著名作家張純如曾想為這位兩奪諾獎的傳奇人物著述立傳,但是卻遭到極力反對。


1956物理學獎:約翰·巴丁因共同發明第一個半導體三極體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發明了電晶體,直接引發了一場電子工業革命,真正地改變了世界。若不是他,我們現在用的手機、電腦乃至一切電子產品,都仍是科幻小說的素材。
1972物理學獎:1957年因共同提出低溫超導理論,即通常所說的BCS理論獲獎。這也是發現超導現象以來的50年裡,人類首次取得的突破性進展。

弗雷德裡克·桑格:生命天書的解密者
弗雷德裡克·桑格是第一位兩次在化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基因組學之父,近代生物學的奠基人。他在訃告中把自己描述為「只是一個在實驗室裡搞亂的一個人」和「學術上不是很輝煌的一個人」。
1958化學獎:弗雷德裡克·桑格發明酶法測定人胰島素序列,從而確定胰島素的分子結構,開創了蛋白質測序的新領域。
1980化學獎:弗雷德裡克·桑格再次榮獲諾貝爾化學獎。他們的貢獻在於:分別使用不同的方法測定DNA的序列。
為了紀念桑格,人們將雙脫氧終止測序法稱為「桑格測序法」。桑格法後來成為主流,並用於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的測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