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與諾貝爾獎

2020-10-13 天籟琴音5885416

諾貝爾獎是給創新和發明的個人或團體的一種鼓勵方式;是促進世界和平共存文明發展的一種動力;是世界價值觀的一種體現。

諾貝爾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生於瑞典(1833年一1896年)。

諾貝爾一生擁有355項專利發明,並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

1895年諾貝爾立囑,將此遺產的大部分(約920萬美元作為基金,將每年所得利息分為5份設立諾貝爾獎。分為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及和平獎5種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為了紀念諾貝爾做出的貢獻以諾貝爾命名。

清朝末年

(武連德)

武連德,(1879年一1960年)祖藉廣東廣州府,今廣東臺山市人。

1910年10月,東北爆發特大鼠疫病毒。隨後蔓延開來,危及人類存亡。清朝政府委派武連德掛帥前往抗疫一線……

1911年4月3日至28日,「萬國鼠疫研究會」在奉天(瀋陽)召開。來自英、美、法等11個國家,34位醫學代表參加大會,這是近代中國在本土舉辦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學術會議,各國一致推薦伍連德為會議主席。伍連德得到大清朝庭的肯定,並出資10萬兩白銀,建立醫學院所。武連德被提名為諾貝爾醫學獎候選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國內動蕩不安,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中華民國

(李政道)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於上海,祖籍江蘇蘇州人。

1943年抗戰時期,由江西聯合中學考入遷入貴州的浙江大學物理系,後轉入昆明國立西南聯大。

1946年經吳大猷教授推薦赴美留學。

1957年李政道與楊振寧合作發現: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時是中華民國國籍。

1962年加入美國國籍。

1972年李政道回國,現年92歲。

(楊振寧)

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肥西縣三河鎮人。

1942年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5年赴美留學。

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合作發現: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時是中華民國國籍。

1964年加入美國國籍。

1971年楊振寧回國,現年98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

莫言(管謨業)

1955年2月17日,生於山東,高密市大欄鄉。

2012年,莫言的長篇小說《蛙》,講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真實地反映了計劃生育國策當年在高密東北鄉的艱難推行過程;以從事鄉村婦產科醫生萬心為題材。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屠呦呦)

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

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

2015年,因她發現青蒿素 ,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綜上論述,中國的社會發展史與獲諾貝爾獎具有與時俱進的時代意義。從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價值觀還沒有形成的清朝末年;到建立三民主義的中華民國;再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從皇權制逐漸發展到民權制 ,是中國文明歷史的進化。站在人類的高峰縱觀世界,諾貝爾獎是世界觀的局部。以世界的價值觀為導向,諾貝爾獎不是遙遙無期。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獎得主澤爾滕眼中的納什和博弈論
    1961年, 他來到普林斯頓大學參加一個關於博弈論的研討會,那時納什就已經病了, 他們雖然坐在一個桌子邊, 卻從來沒有說過話。不過,獲得諾貝爾獎之後,澤爾滕與納什成了好朋友。2005年,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他表示,以納什為故事原型的《美麗心靈》是一部很好的電影, 但人們不能根據這部電影來看待納什的一生,而且影片中關於博弈論的描寫並不準確。
  • 中國高校為何重視畢業論文?中國第一個自然科學諾貝爾獎心酸歷程
    第一個諾貝爾獎的心酸歷程2015年世界生物醫學諾貝爾獎被來自中國的屠呦呦、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日本科學家聰大村共同分享了該獎項。這也是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第一個諾貝爾大獎,然而屠呦呦的獲獎卻遭受很多的質疑,因為屠呦呦僅是青蒿素的發現者而已,而且還是來自古代中國的中草藥配方中,並沒有真正闡述青蒿素的作用機理,因此青蒿素最早被中國古人應用在臨床醫療中,也是最早被中國科學家發現青蒿素化合物。1972年屠呦呦帶領研究團隊從中藥青蒿中分離得到抗瘧有效單體,命名為青蒿素。
  • 愛因斯坦的奇葩諾貝爾獎
    1922年11月13日,中國上海匯山碼頭 [1]。一位德國猶太人從日本客船「北野丸」號上走下來。他就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在去日本訪問途中在上海暫停。歡迎的人群中有瑞典駐上海總領事,他通知愛因斯坦獲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是的,前一年的獎。
  • 愛因斯坦諾貝爾獎背後的故事
    1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物理年鑑》雜誌上發表了四篇劃時代的論文——其中包括狹義相對論的《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還有獲得了1921年諾貝爾獎的《關於光的產生和轉變的一個啟發性觀點》(光電效應)。這一年也被稱作了愛因斯坦奇蹟年。
  • 只有24歲的他,卻是中國離諾貝爾獎最近的天才少年!
    若論當今小編最為崇拜的偶像是誰,非此人莫屬,他當之無愧為吾輩之楷模。今天,就由小編來帶著大家來認識認識這位年僅24歲的「天才少年」。曹原,1996年出生,2010年,僅僅14歲的他,因為成績突出而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錄取。在中科大畢業後,他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深造,攻讀博士學位。
  • 年僅24歲的他,卻是中國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天才少年
    若論當今小編最為崇拜的偶像是誰,非此人莫屬,他當之無愧為吾輩之楷模。今天,就由小編來帶著大家來認識認識這位年僅24歲的「天才少年」。2014年,曹原榮獲中國科技大學的郭沫若獎學金。2018年3月5日,曹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石墨烯領域的論文,成為能在這個知名期刊上面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的最年輕的中國學者。
  • 為什麼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寥寥無幾
    為什麼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寥寥無幾,這種情況或許在下一個十年之後就會有所改變。諾貝爾獎以「諾貝爾獎基金會」每年的利息或投資收益授予世界上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經濟學這六個領域對人類做出最重大貢獻的人。
  • 諾貝爾獎真的已經過時了?
    2019年,入選福布斯中國科技50女性榜單。202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這麼快就過時了?)的車位,別瞎停,那是留給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但是他這麼就說諾貝爾獎過時了,我個人感覺還是有點唐突。萬一碰見一個二B問你一句:「你得過諾貝爾獎嗎?你了解諾貝爾獎嗎?你說諾貝爾獎過時了,瑞典人民答應嗎?」那就被動了。或者再碰上一個不文明的,說王教授是「太監胡說xing生活,有害健康」。
  • 中國有沒有類似於諾貝爾獎的國際獎項?
    每到年底,科學界會有一次年度盛典,就是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將揭開最終的謎底。這像是對科學界的年度總結,每一位科學家都對諾貝爾獎視為自己終生的目標,當然,獲得了諾貝爾獎也是每位科學家一生的榮耀!近些年,中國本土的一些科學家,例如屠呦呦,莫言(文學獎)相繼獲得諾貝爾獎。然而,中國科學家獲獎的次數依然屈指可數,這就引起了國內一些人的討論。有的人就說諾貝爾獎是西方的,外國人不懂中國文化,自然不會給中國人頒獎,這顯然聽起來有一股濃濃的醋意。而另外一種說法就是為什麼中國不能舉辦一個像諾貝爾一樣的獎項呢?
  • 又一個華裔諾貝爾獎,又一次中國式妄想
    又一個華裔諾貝爾獎,又一次中國式妄想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線 (2009-10-8 12:00:41) 來源:四川在線天府評論   09年度諾貝爾獎得主新鮮出爐
  • 關於中國諾貝爾獎的思考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量子光學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技大學、蘇州大學、山西大學兼職教授。國際理論物理中心高級合作成員。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榮譽會員。長期從事電磁場與原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是我國原子頻標開拓者之一。建立了我國第一個量子光學開放實驗室,率先開展雷射冷卻氣體原子的研究。首次提出將光頻移效應用於雷射冷卻氣體原子。利用雷射偏轉原子束驗證了亞泊松光子統計規律。
  • 中國最該得諾貝爾獎的人,是她
    對於吳健雄,有人說諾貝爾獎虧待了她,也有人說這些頂尖榮耀虧待的是整個女性群體——諾貝爾獎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常年處於近18:1。獲得諾貝爾獎的分量無需多言,這是最受國際認可的科學獎項。何況,這是中國人的名字第一次寫入諾貝爾獎的歷史。
  • 楊振寧依然有機會再次獲得諾貝爾獎
    最早的正式討論時在1982年楊振寧的60周歲生日時,楊振寧的導師、美國的氫彈之父泰勒就提議楊振寧應該憑他的那篇將規範不變性推廣到同位旋及不可對易變量的論文再次獲得諾貝爾獎。到了1987年7月楊振寧與《明報月刊》記者歐陽斌對話時曾說過:「過去一段時間,我已曾因對規範場論的貢獻而不止一次獲提名,將來因此而獲獎(諾貝爾獎)是可能的。」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
    最近,2018年的諾貝爾獎公布了。今年沒有中國科學家得獎,而日本科學家又有一位得獎的,即生物學家本庶佑,他和美國生物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共同獲得了生理學或醫學獎。不少朋友來問我,媒體經常說日本所謂「失去的二十年」,但日本不斷在獲得諾貝爾獎,現在總的獲獎數比中國多得多,這該如何理解?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 胡文祥:在通往諾貝爾獎的科研大道上
    ——記知名航天軍事醫藥學科學家胡文祥教授記者 胡月與2013年度諾貝爾獎失之交臂,與2017年度諾貝爾獎第二次失之交臂;早在十多年前的2002年與十六大代表擦肩而過,2003年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擦肩而過;但這一切並未影響他對科研的執著和探索真理的步伐
  • 中國有多少人獲得過諾貝爾獎提名?他竟然獲得諾貝爾獎跨界提名!
    我們大家都知道諾貝爾獎是國際上最重要的獎項之一,被公認當時科學成就的最高榮譽。逐漸反映出整個國家或地區整體科學水平,最大程度地代表了所在領域的最高水平。諾貝爾獎創立於1900年,在這100年中有哪些華人華僑和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呢?他們當中有多少受過民國教育呢?
  • 屠呦呦青蒿素能得諾貝爾獎,以錢學森的科學成就,為什麼沒得獎?
    在中國人心目中,錢學森的地位遠高於屠呦呦,無論是知名度還是對中國的貢獻,錢學森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另外關於錢學森傳奇般色彩的求學於歸國經歷,無疑會在大家的心目中攻城掠地,已經徹底被錢學森所收服。但諾貝爾獎的評選標準卻不是簡單以此為依據的,兩者之間的因果,我們來簡單分析下。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虎嗅網
    最近,2018年的諾貝爾獎公布了。今年沒有中國科學家得獎,而日本科學家又有一位得獎的,即生物學家本庶佑,他和美國生物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共同獲得了生理學或醫學獎。不少朋友來問我,媒體經常說日本所謂「失去的二十年」,但日本不斷在獲得諾貝爾獎,現在總的獲獎數比中國多得多,這該如何理解?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 諾貝爾獎故意不給中國?這4位中國人本應該獲獎,卻被忽視
    五年前,屠呦呦作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當她被諾貝爾獎宣布的那一刻,舉國沸騰,轟動國際,因為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
  • 中科院研究員朱禎:20年內國人將獲諾貝爾獎
    中國到底離諾獎有多遠?正在北京舉辦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論壇,讓我們又提起這個話題。  中國越來越多的科技精英,在與諾獎得主的對話中找到了自信。  昨天,北京天氣涼爽宜人。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朱禎6:30就早早起床,他要赴人民大會堂參加一項特殊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