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華裔諾貝爾獎,又一次中國式妄想

2021-01-18 天府評論

又一個華裔諾貝爾獎,又一次中國式妄想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線 (2009-10-8 12:00:41) 來源:四川在線天府評論   09年度諾貝爾獎得主新鮮出爐,各大獎項花落各家。很顯然這一次諾貝爾獎依然和和中國人無緣,但這並不代表這就缺少東西可供大家妄想,歷來如此,今年也不會例外。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消息一出,媒體關於高錕的報導鋪天蓋地,此刻華裔科學家身上的外籍標籤已然被媒體和輿論淡化甚至撕去,外籍儼然如同中國國籍一般。華裔科學家的勝利暫時滿足了國人對於諾貝爾獎望眼欲穿的需求,華裔科學家的勝利也似乎足以掩蓋中國在諾貝爾獎上長期空白的尷尬境地。

  從楊振寧、李政道的「開天闢地」到丁肇中、李遠哲的「奮發圖強」再到錢永健的「繼往開來」,諾貝爾獎沒有拒絕華人卻一直對中國人鎖上了大門。但國人也沒有停止過對諾貝爾獎的不懈追求和期望,每一次華裔的獲獎帶來的是對諾貝爾獎更多的崇拜和憧憬,既然華裔可以,為什麼中國人不行,至少在事實上論證了華人智商上不比歐美人差。因此,華裔的勝利幾乎每一次都被國人等同於中國的勝利。為此,對於楊振寧到錢永健這些科學家我們關注的更多的是他們的出身,即追根究底的得出一個結論——他們身上流著的還是我中華民族的血液,並由此來完成一次又一次對諾貝爾獎的妄想,卻絲毫不關注他們獲獎的原因和成功過程以及由此來反思我們自己教育的不足和缺點。如同錢永健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時一樣,我們更多的看到的是媒體在反覆強調和報導其與錢學森的血緣關係以及和中國的絲絲聯繫,卻對其獲獎緣由和研究領域只是片言隻語甚至視而不見。

  科學是沒有國界,但科學家終究還是有自己的祖國。因此,華裔科學家的成就屬於全世界、全體華人,但同時屬於他們的祖國,只是這個祖國不是中國。華裔科學家是華人科學家,但不是中國科學家;華裔科學家的勝利也可以等同於中國科學家的勝利,但不能等於中國科學家的勝利,「等同」終究不是「等於」。華人的智商可以用華裔科學家科學家的成就來論證,但中國科技水平的發展卻不能靠華裔的諾貝爾獎來妄想,中國人在諾貝爾獎上的空白終究還是要由國人自己來填補。

  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以及高錕在雖都有國內教育背景但成就他們的卻不是他們的祖國,而是美國那優良的教育、學術和科研環境。相對於國內層出不窮的學術造假、論文抄襲以及弊端重重的應試教育體制,美國的確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因此,華裔諾貝爾獎得主的日漸趨多帶給我們的不應該是妄想而是更多的反思,為什麼國外的華人科學家可以而國內科學家卻不行,摒棄不存在的智商差距,我們是不是更多的應該考慮國內的學術和科研等一系列外部環境的改善以及教育體制上的一系列轉變。

作者:葉青林
編輯:盛飛

下一篇:祖國我們為您驕傲、為您自豪!

相關焦點

  • 歷屆諾貝爾獎華裔科學家獲得者
    歷屆諾貝爾獎華裔科學家獲得者從1901年開始,具有國際性的諾貝爾獎創立,用以獎勵那些為全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截至現在已經有9位華裔科學家拿過諾貝爾獎,現盤點那些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一個華裔科學家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長期進行了創造性研究,取得了許多傑出成就,作出了具有裡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
  • 諾貝爾獎4華裔科學家有望上榜 獎項揭曉時間公布
    諾貝爾獎4華裔科學家有望上榜 獎項揭曉時間公布隨著2014年諾貝爾獎公布時間的臨近,華裔科學家能否得獎開始被公眾關注。而目前,諾貝爾獎4華裔科學家有望上榜。張首晟、楊培東、鄧青雲、錢澤南四位華裔科學家成奪獎熱門人選。而與此前獲諾獎的華裔科學家不同的是,張首晟、楊培東是改革開放後在國內接受教育的新一代,兩人成為今年諾獎熱門人選更令國人期待。楊培東和鄧青雲此前曾分別在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講學。
  • 諾貝爾獎獲獎熱門預測 華裔科學家張遠及其丈夫有望獲獎
    央視網消息:自10月2日起,今年諾貝爾獎將陸續開獎。日前,原為湯森路透智慧財產權與科技事業部的科睿唯安發布了2017年度引文桂冠獎名單,來預測哪些人是奪獎熱門。其中,華裔女科學家張遠及其丈夫派屈克·摩爾,成為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熱門人選。
  • 曾是數學神童 華裔數學家陶哲軒獲"數學界諾貝爾獎"
    新華社/法新    1975年出生於澳大利亞的華裔數學家陶哲軒曾是一位數學神童,他21歲於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4歲成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鑑於在調和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同時榮膺本屆菲爾茨獎得主。
  • 激蕩四十年 · 衝刺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科學獎勵系統,獲獎的成果基本上代表了人類科學研究 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水平。但相對於科學成果的匯聚,諾貝爾獎更應該是一種象徵,其意義更在於激勵人類在智力探索的道路上砥礪前行,不斷創新。諾貝爾獎對人類有重要的影響,在這些方面,中國科學家也應該做出應有的貢獻,因此對中國科學家來說,得獎的意義在於鼓勵大家在基礎研究方面進行原始創新。
  • 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全世界60位獲獎,其中2位華裔數學家
    作為中國人歷來被稱頌很高兩個詞就是「聰明」和「勤奮」,那能提現中國既聰明又勤奮的,小編覺得「數學」無疑是最恰當的,眾所周知普通的中國也被普遍說數學好,可是今天小編要講的是兩個數學天才的故事。他們是目前唯一獲得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Fields Medal)的華裔數學天才。他們就是——數學家丘成桐和陶哲軒。
  • 諾貝爾獎故意不給中國?這4位中國人本應該獲獎,卻被忽視
    五年前,屠呦呦作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當她被諾貝爾獎宣布的那一刻,舉國沸騰,轟動國際,因為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
  • [新聞1+1]我們應該追求諾貝爾獎
    華裔科學家錢永健榮獲諾貝爾化學獎華裔科學家錢永健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華裔諾獎得主跟中國有關係麼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標題卻都不約而同的強調了錢永健作為錢學森堂侄的身份以及華裔的血統。事實上,錢永健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錢學森於1955年回到中國時,在美國出生的錢永健才是3歲的孩子,紐約出生,新澤西長大,略懂中文的錢永健幾乎從不說中文,所有科研經歷也都在西方教育科學體系中完成。截止目前,共有七位華裔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但他們都是早已加入外國籍的外國人。
  • 諾貝爾獎的傲慢與偏見:華裔科學家擁獲得物理學獎成果至死未獲獎
    ,對於我們中國人或者華裔面孔來說,是否存在偏見。下面,再來說一下美國華裔科學家張首晟的在自殺前的人生軌跡,2018年12同一天,張首晟在其家中自殺,幾天後,家人對外公布,張首晟因抑鬱原因自殺……中國的經濟建設成果諾貝爾經濟學獎,自從1968年設立、1969年第一次頒發以來,每年至少一位獲獎者分享數百到一千萬瑞典克朗的獎金。不過從設立之初到現在,我國的經濟學家別說獲得相關獎項了,就算是獲得提名的獎項都沒有。
  • 「引文桂冠獎」頒布:華裔教授戴宏傑入選,成為諾貝爾獎潛在得主
    導讀:「引文桂冠獎」頒布,華裔教授戴宏傑入選,成為諾貝爾獎潛在得主。一個強大的國家,必然是重視人才,更應具有強大的包容基因。而獲得該獎項的得主,多半會成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據悉截至2020年9月,54人在獲得「引文桂冠獎」後榮獲諾貝爾獎,其中29人在獲得該獎項後2年內榮獲諾貝爾獎的。更值得一提的是戴宏傑曾經入選全球頂尖100化學家名人堂榜單,總排名第7位,在華人中排名第1位。
  • 「引文桂冠獎」頒布:華裔教授戴宏傑入選,成為諾貝爾獎潛在得主
    導讀:「引文桂冠獎」頒布:華裔教授戴宏傑入選,成為諾貝爾獎潛在得主。 一個強大的國家,必然是重視人才,更應具有強大的包容基因。 他出生於中國湖南,在1994年獲得美國哈佛博士學位,之後成為了史丹福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 數學沒有諾貝爾獎,但諾貝爾獎離不開數學
    諾貝爾獎被視為世界上重要的科學獎項,獲得諾貝爾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獎,是科學家的至高榮譽。但是,諾貝爾獎中卻沒有數學獎。
  • 11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諾貝爾獎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有聲望的獎項,今天為您盤點11位至今已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合肥,1957年,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015年2月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於4月1日成為中國公民
  • 11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諾貝爾獎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有聲望的獎項,今天為您盤點11位至今已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合肥,1957年,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015年2月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於4月1日成為中國公民
  • 諾貝爾獎歷史上最不公正一次獲獎評選,一位著名華裔科學家遭冷落
    圖: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炸藥的發明者和355項專利的持有者,在1895年他成立「發展諾貝爾獎基金會」和制定了評獎應遵循的規則。在他1896年去世後,該獎自1901年起每年頒發一次,只有挪威在二戰期間被佔領時例外。規則以前已經修改過,很可能會再次修改,但目前任何一年中,任何特定獎項的獲獎者都不會超過三人。
  • 天才納什:偏執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vs 諾貝爾獎獲得者
    在2011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上納什面對媒體記者 攝影/張星海諾貝爾獎得主,著名博弈論創始人,電影《美麗心靈》主人公原型約翰·納什近日在美國遭遇車禍逝世。也許你也曾為電影中納什的經歷動容,但藝術源於生活卻不等同於生活,作為一個偏執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天才納什」真實的生活軌跡是怎樣的呢?下面來看兩位專業醫生的分析。
  • 中國最該得諾貝爾獎的人,是她
    三人合作創造出華裔科學家的頂級榮譽,最終站在諾貝爾獎臺上的卻只有李政道與楊振寧。對於吳健雄,有人說諾貝爾獎虧待了她,也有人說這些頂尖榮耀虧待的是整個女性群體——諾貝爾獎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常年處於近18:1。
  • 今年哪些人會得諾貝爾獎呢?為什麼中國很少有人得獎呢?
    剛才看了一個新聞,說10月5號-10月12號將會陸續公布今年的諾貝爾獎得主。諾貝爾獎,顧名思義是由諾貝爾設立的獎項。由他的遺產作為獎金,頒發給那些在科學,醫學,文學各個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或者有卓越才華的人才能被評上諾比爾獎。
  • 中國哪些大學是諾貝爾獎得主的「母校」?
    屠呦呦沒有留學經歷,她打破了「中國的大學培養不出諾貝爾科學獎項」的「魔咒」。盤點成為諾貝爾獎得主「母校」的中國大陸的大學。 近日,「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
  • 2020諾貝爾獎|自然科學獎背後有趣的故事(一)三顧茅廬的華裔校長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咪佳最近一次和朋友談論到UCSB,是在九月底一場科學家的飯局上。那天浙江大學化學系的範傑教授請客吃飯,客人是對他的新研究非常感興趣的企業家林先生,他們頭一次會面。林先生專程從上海趕來,此前兩人通過幾封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