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全世界60位獲獎,其中2位華裔數學家

2020-12-02 海外華人傳奇

作為中國人歷來被稱頌很高兩個詞就是「聰明」和「勤奮」,那能提現中國既聰明又勤奮的,小編覺得「數學」無疑是最恰當的,眾所周知普通的中國也被普遍說數學好,可是今天小編要講的是兩個數學天才的故事。他們是目前唯一獲得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Fields Medal)

的華裔數學天才。他們就是——數學家丘成桐和陶哲軒。

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Fields Medal)

先讓我們一起認識一下菲爾茲獎吧。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Fields Medal),是據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John Charles Fields)要求設立的國際性數學獎項,於1936年首次頒發,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菲爾茲獎每四年頒獎一次,在由國際數學聯盟(IMU)主辦的四年一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ICM)上舉行頒獎儀式,每次頒給二至四名有卓越貢獻的年輕數學家。獲獎者必須在該年元旦前未滿四十歲,每人將得到15000加拿大元(CAD)的獎金和金質獎章一枚。

截至2018年全世界獲得菲爾茲獎(Fields Medal)的數學家總共只有60位,其中2位就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

丘成桐——在哈佛,一個人就是一個數學系

丘成桐,原籍中國廣東蕉嶺,1949年4月4日生於廣東汕頭,後全家移居中國香港。早年父親丘鎮英去世,家境清貧,母親梁若琳克服種種困難供其上學。

丘成桐在香港培正中學就讀時勤奮鑽研數學,成績優異。1966年,丘成桐進入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數學系,大學三年拿到學士學位,獲Stephen Salaff教授推薦前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深造,師從一代宗師陳省身。在伯克利讀書的第二年,陳省身教授就認為他的論文已足夠成為博士論文。當時,陳省身教授在送他的書上題字曰:餘生六十矣,薪傳有人,願共勉之。

22歲的丘成桐便獲得博士學位,23歲成為助理教授,25歲擔任史丹福大學副教授,27歲解決了當時世界著名的數學難題——卡拉比猜想,引起世界轟動。在解決「卡拉比猜想」的同時,作為應用,他還證明了賽凡利猜想,發現宮岡-丘不等式。

1983年,年僅33歲時丘成桐就獲得代表數學界最高榮譽的菲爾茲獎,是第一位獲得這項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的華人,也是繼陳省身後第二位獲得沃爾夫數學獎的華人。

2018年7月2日,在義大利首都羅馬開幕的第十五屆馬塞爾·格羅斯曼會議授予數學家丘成桐「馬塞爾·格羅斯曼獎」,稱讚其在證明廣義相對論中總質量的正定性,完善「準局域質量」概念,證明「卡拉比猜想」以及在黑洞物理研究等工作中作出的巨大貢獻,這是該物理大獎首次頒給華人數學家。

國際數學大師、菲爾茲獎獲得者唐納森稱他是「近四分之一世紀裡最有影響的數學家」。國際數學大師、阿貝爾獎獲得者辛格說:「即使在哈佛,丘成桐一個人就是一個數學系!」

陶哲軒——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數學家

陶哲軒兩歲時,父母就發現了他在數學方面的早慧。於是,他3歲半時被送進一所私立小學。然而,儘管智力明顯超常,但他卻不懂得如何與比自己大兩歲的孩子相處。幾星期後,父母明智地將小哲軒送回了幼兒園。在幼兒園的一年半時間裡,由母親指導,他自學了幾乎全部的小學數學課程。其間,父母開始閱讀天才教育的書籍,並且加入了南澳大利亞天才兒童協會。陶哲軒也因此結識了其他的天才兒童。

在濃厚興趣的驅使下,7歲的陶哲軒開始自學微積分。開明的校長又在他父母的同意下,主動說服了附近一所中學的校長,讓小哲軒每天去該校聽中學數學課。不久,小哲軒出了自己的第一本書,內容是關於用Basic程序計算完全數。

8歲半時,陶哲軒就升入了中學。經過一年的適應後,他用三分之一時間在離家不遠的弗林德斯(Flinders)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在此期間,他開始以出色的數學競技考試成績頻頻引起轟動。曾參加SAT(美國高考)數學部分的測試,得了760分的高分(800分為滿分)。

10歲、11歲、12歲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分獲銅牌、銀牌、金牌。他未滿13歲時已贏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

這期間,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位教授將陶象國夫婦和陶哲軒邀請到美國,遊歷了三個星期。夫婦倆曾請教費弗曼和其他數學家,陶哲軒是否真的是天才。「還好我們做了肯定答覆,否則今天我們會覺得自己是傻瓜。」費弗曼回憶說。

陶哲軒14歲時正式進入他中學時去聽課的弗林德斯大學,16歲獲得該校榮譽理科學位,僅一年後就取得了碩士學位。

17歲,他來到美國,開始攀登數學高峰,在普林斯頓大學師從沃爾夫獎獲得者埃利亞斯·施泰因(Elias Stein),21歲獲得博士學位。

24歲被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聘為正教授,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正教授。

在陶哲軒的研究生涯裡,他被數學界公認為是調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組合數學、解析數論、算術數論等接近10個重要數學研究領域裡的大師級年輕高手,這些方向都是數學發展中極熱的生長點。

陶哲軒另一項著名的成果是與本·格林合作用質數級數解決了一個由歐幾裡得提出的與「孿生質數」相關的猜想:一些質數數列間等差,如3、7、11之間,均差4;而數列中下一個數15則不是質數。這個已經有2300年歷史的數學懸案,強烈吸引了他的興趣,他與同伴甚至證明了即使在無窮大的質數數列中,也能找到這樣的等差數列段,這個發現被命名為「格林—陶定理」。

2006年夏,獲得麥克阿瑟基金(MacArthur Foundation)天才獎和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

洛杉磯加州大學數學系前主任約翰·加內特(John Garnett)評價他說:他就像莫扎特,數學是從他身體中流淌出來的,不同的是,他沒有莫扎特的人格問題,所有人都喜歡他。他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天才,還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數學家。

相關焦點

  • 數學界的最高獎項「菲爾茲獎」
    諾貝爾獎中沒有設立數學獎,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就是菲爾茲獎。 1932年,國際數學聯盟在瑞士蘇黎世舉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做出了如下決定:「在每4年召開的大會上,給2~4名有卓越數學成就的研究人員頒發一枚金質獎章。」
  • 祖籍上海的華裔天才數學家:24歲成美國名校教授,31歲獲菲爾茲獎
    有這麼一位華裔,他24歲被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聘為正教授,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正教授,31歲獲得了菲爾茲獎。這個傳奇的數學天才,名字叫陶哲軒。然而,菲爾茲獎於1936年首次頒發,截止2018年,世界上也只有60位數學家獲得。
  • 曾是數學神童 華裔數學家陶哲軒獲"數學界諾貝爾獎"
    新華社/法新    1975年出生於澳大利亞的華裔數學家陶哲軒曾是一位數學神童,他21歲於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4歲成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鑑於在調和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同時榮膺本屆菲爾茨獎得主。
  • 菲爾茲獎頒獎在即,這個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為什麼沒人重視?
    重點:1、菲爾茲獎(Fields Medal)於1936年首次頒發,如今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未設數學獎);2、迄今為止全球只有56位數學家獲得菲爾茲獎,包括澳大利亞唯一獲得者陶哲軒 (Terence Tao),這也是2位華裔獲獎者之一;
  • 伊朗裔女數學家成獲「數學界諾貝爾獎」首位女性(圖)
    伊朗裔女數學家米爾札哈尼獲「菲爾茲獎」國際數學家大會12日宣布,伊朗裔女數學家、史丹福大學數學教授瑪利亞姆·米爾札哈尼榮獲國際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英媒12日報導,國際數學家大會12日在韓國首爾公布2014年「菲爾茲獎」4位得主。其中,米爾札哈尼成為萬眾焦點和最熱門的話題。因為,「菲爾茲獎」此前56位得主都是男性,米爾札哈尼成為該獎有史以來首位女性獲獎者。
  • 中國四位數學家分獲華羅庚、陳省身數學獎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中國數學界享有盛譽的三大獎項——華羅庚數學獎、陳省身數學獎和鍾家慶數學獎二日在北京同時揭曉,兩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摘得第八屆華羅庚數學獎,兩位青年數學家獲第十一屆陳省身數學獎,另有八位數學界年輕學者獲得第八屆鍾家慶數學獎優秀博士論文獎。
  • 2019麥克阿瑟天才獎新鮮出爐,5位生命科學家獲獎,歷屆獲獎華人名單
    天才數學家陶哲軒2006年麥克阿瑟基金天才獎唯一一名獲獎華人是天才數學家陶哲軒,這是陶哲軒在一個月內獲得的第二個大獎,他在8月22日舉行的第25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獲得了數學界的最高榮譽──菲爾茲獎 (俗稱數學諾貝爾獎)。
  • 「數學界的諾貝爾」公布2019年得主,首位女數學家獲獎
    2001年,為了紀念即將到來的挪威著名數學家尼爾斯·亨利克·阿貝爾二百周年誕辰,挪威政府宣布開始頒發此獎獎金。自2003年起,一個由挪威自然科學與文學院的五名數學家院士組成的委員會負責宣布獲獎人,其獎金的數額大致同諾貝爾獎相近,而在挪威政府和專家組等人的努力下,此獎現已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 他7歲自學微積分,14歲上大學,31歲獲數學界「諾貝爾獎」
    因諾貝爾獎未設置數學獎,菲爾茲獎常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截止2018年,世界上共有60位數學家獲得過菲爾茲獎,其中2位為華裔數學家,分別是1982年獲獎的數學家丘成桐和2006年獲獎的數學家陶哲軒。陶哲軒,1975年7月17日出生於澳大利亞阿德萊德。他的父母都畢業於香港大學,是新一代的澳洲華裔。
  • 他是公認的全世界智商最高的人之一,更是獲得數學家諾貝爾獎的人
    他被譽為「數學界的金城武」。是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年齡最小的金牌獲得者,該記錄至今保持著無人超越。被公認為是世界上目前為止智商最高、最聰明的人物。他是獲得數學界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的第二位華人,他就是世界頂尖華裔數學家陶哲軒。
  • 諾貝爾獎中為什麼沒有數學獎?真正原因眾說紛紜尚無定論
    諾貝爾獎是目前國際上最重要的科學獎項,目前包含: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經濟學獎,但是一直未設置數學獎。每年到了諾貝爾獎公布時期就會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數學這麼重要,為什麼沒有設置諾貝爾數學獎?
  • 諾貝爾獎故意不給中國?這4位中國人本應該獲獎,卻被忽視
    從此屠呦呦載入史冊,中國古老而傳統的中醫中藥再次響徹世界,一株小草裡中一種名叫青蒿素的物質,為全世界億萬瘧疾病人造福。在世界範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但這麼多年來,一年舉行一次的諾貝爾獎,每年最少有六人獲獎,通過觀察諾貝爾獎得主的國籍,我們就會發現在諾貝爾獎得主當中很難發現中國人的身影,是中國人取得的世界性成就少嗎?雖然我國在晚清時期沒有跟上時代的飛躍性發展,科技方面的確落後於西方國家,但這麼多年來中國科學家最少也是取得幾項成就的,毫不誇張地說,我們可以認為外國人對我們一直懷著歧視的態度,有些人故意不給中國人頒發諾貝爾獎。
  • 英國數學家證明費馬大定理奪「數學界諾貝爾獎」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香港《文匯報》3月17日報導,挪威科學與文學院於15日公布,將本年度被譽為「數學界諾貝爾獎」的「阿貝爾獎」頒給英國數學家懷爾斯爵士,以表彰他在證明「費馬大定理」方面的卓越貢獻。頒獎詞指出,懷爾斯通過證明半穩定橢圓曲線屬模曲線,出色地證明了「費馬大定理」,從而在數論領域開創了一個新時代。他將獲得600萬挪威克朗(約465萬元人民幣)獎金。
  • 「數學界的諾貝爾獎」—阿貝爾獎
    阿貝爾獎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是由挪威政府籌資,為紀念挪威數學家N.H.阿貝爾(1802-1829)而設立的國際數學大獎。獎金數額為600萬挪威克朗(約合83萬美元),大致同諾貝爾獎相近。目的是擴大數學的影響,吸引更多年輕人從事數學研究。阿貝爾獎從2003年起逐年頒發。首屆獲獎者為法國數學家J.-P.塞爾,他因「在賦予數學許多分支,特別是拓撲學、代數幾何學和數論以現代形式」而獲獎。阿貝爾被公認為現代數學之先驅,在很多數學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
  • 一門出三傑 兄弟皆神童 華裔天才獲數學諾貝爾
    華聲報馬德裡消息:繼美籍華人數學家丘成桐後,又一位華人數學家登上了數學界的頂峰。8月22日,在西班牙召開的2006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數學界的最高榮譽——菲爾茨獎由4人分享,31歲的澳大利亞華裔數學家陶哲軒成為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華人。  據環球時報報導,菲爾茨獎是著名的世界性數學獎,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 臺媒:華裔數學家IQ230超愛因斯坦成智商最高人
    華裔數學家陶哲軒,他的IQ達到230,遠超過愛因斯坦,被稱為是史上最聰明的人。(圖片源自維基百科)參考消息網2月2日報導 臺媒稱,若是被問到「誰是全世界最聰明、智商最高的人?」相信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應該會回答像是愛因斯坦、牛頓、霍金等之類的人物。但在現實生活中,華裔數學家陶哲軒被公認應該是史上智商最高、最聰明的人物,他的IQ達到230,是目前人類有記載以來智商最高的分數。
  • 「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的魔咒到底是啥
    菲爾茲獎是由國際數學會頒發的,相對比較官方的機構頒發的獎,每四年發一次,國際數學家大會上發,每次發給2-4名,不超過40歲的數學研究者,獎金15000美金。下一次國際數學大會將在2022年舉行。1966年是菲爾茲獎很關鍵一年,在那一年正式把得獎人從兩名改成不超過4名,1958年時候標準不超過4名的話,Nash很容易得獎,但是1966年時候獲獎人才從2名擴大到不超過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