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報馬德裡消息:繼美籍華人數學家丘成桐後,又一位華人數學家登上了數學界的頂峰。8月22日,在西班牙召開的2006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數學界的最高榮譽——菲爾茨獎由4人分享,31歲的澳大利亞華裔數學家陶哲軒成為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華人。
據環球時報報導,菲爾茨獎是著名的世界性數學獎,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陶哲軒榮膺本屆菲爾茲獎,是因為他對偏微分方程、組合數學、混合分析和堆壘素數論有莫大貢獻。他是本次大會最年輕的獲獎者,卻已發表了80餘篇論文。而此前,他還獲得過多個學術大獎,2000年獲塞勒姆獎,2002獲博謝紀念獎,2003年獲克雷研究獎,2005年獲利瓦伊·L·科南特獎。
陶哲軒的父母為香港移民,陶哲軒則是土生土長的澳大利亞人。陶哲軒很小就顯示出極強的數學天賦,據他父母說,他2歲時就對數字著了迷,教小朋友們數數。他8歲上中學,12歲已讀大學三年級專攻數學,16歲獲得大學榮譽理科學位,1年後完成碩士課程,取得學位。接著他來到美國,在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24歲時他成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終身數學教授。此外,他還是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最年輕的參賽者,11歲首次參賽,不到13歲已贏得金牌,這個紀錄至今沒有人打破。
更令人吃驚的是,陶家一門三傑,陶哲軒的弟弟陶哲淵也承繼了家族的「天才」傳統,先後在音樂、西洋棋和數學競賽中獲得多個獎項。最小的弟弟陶哲仁,也是澳洲有名的「神童」。作為這3個天才的父親,陶象國以「幸運」來形容他的家庭,以「快樂」形容他的兒子。「不管他們聰不聰明,我們只是給予他們一切我們所能辦到的,而我的妻子更辭去數學老師之職,以滿足孩子的特別需求。
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兩歲就教小朋友數數的數學神童
陶哲軒1975年出生在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很小就顯示出極強的數學天賦,11歲至13歲,先後獲得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銅牌、銀牌和金牌。在接受國際數學家大會新聞機構的專訪時,陶哲軒說在得知獲得菲爾茨獎後感到驚喜,甚至一直不敢相信,「這個獎對我來說是莫大的榮譽」。
當被問及何時開始對數學發生興趣時,陶哲軒稱自己聽父母說,他2歲時就對數字著了迷,教小朋友們數數。他記得自己很小就喜歡玩數字遊戲,但直到上了大學,才真正理解了數學的意義和目的,開始能夠將數學與現實世界以及自己的直覺相結合。
2006國際數學家大會:菲爾茨獎花落四家
2006國際數學家大會於22日開幕當天宣布,本屆菲爾茨獎由4人分享,他們分別是俄羅斯的格裡戈裡·佩雷爾曼、安德烈·奧昆科夫和法國的文德林·維爾納與澳大利亞的陶哲軒。
俄羅斯「數學隱士」拒絕接受菲爾茨獎
現年40歲的佩雷爾曼在證明龐加萊猜想的過程中作出了奠基性貢獻。然而,頗有隱者風範的佩雷爾曼自從在網際網路上發表了3篇龐加萊猜想的關鍵論文之後不久便銷聲匿跡。儘管受邀參加本次國際數學家大會,但佩雷爾曼似乎並不願意拋頭露面,所以當其他三位獲獎者在如雷的掌聲中從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手中領過獎章時,他仍未出現。
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茨獎
一枚金質獎章和1500美元的獎金,便是菲爾茨獎的全部獎品,似乎遠非諾貝爾獎可比。然而,菲爾茨獎得主贏得的學術聲譽,絕對不遜色於諾貝爾獎得主。這一大獎於1932年第九屆國際數學家大會時設立,1936年首次頒獎,專門用於獎勵40歲以下的年輕數學家的傑出成就。該獎每4年頒發一次,每次獲獎者不超過4人。如此苛刻的獲獎條件使獲得菲爾茨獎的難度甚至超越了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