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7歲自學微積分,14歲上大學,31歲獲數學界「諾貝爾獎」

2020-12-04 靜靜時光

因諾貝爾獎未設置數學獎,菲爾茲獎常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截止2018年,世界上共有60位數學家獲得過菲爾茲獎,其中2位為華裔數學家,分別是1982年獲獎的數學家丘成桐和2006年獲獎的數學家陶哲軒。

陶哲軒,1975年7月17日出生於澳大利亞阿德萊德。他的父母都畢業於香港大學,是新一代的澳洲華裔。

兩歲時,父母就發現了他在數學方面的早慧,3歲半時被送進一所私立小學。然而,儘管智力明顯超常,但他卻不懂得如何與比自己大兩歲的孩子相處。

幾個星期後,父母明智地將他送回了幼兒園。在幼兒園的一年半時間裡,由母親指導,他自學了幾乎全部的小學數學課程。在7歲時,他開始自學微積分。陶哲軒8歲時,去參加一項數學才能測試,得了760分的高分。而這項測試在美國,十七八歲的學生中才只有1%能夠達到750分。

後來他的父母帶他去參加了一項智商測試。得到的結果更是令眾人震驚:他的智商介於220至230之間,超過了99.999%的人,是百年難遇的奇才。

從此他的人生一路開掛:

1984年,8歲半時升入了中學,經過一年的適應後,他用三分之一時間在離家不遠的弗林德斯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在此期間10歲、11歲、12歲的陶哲軒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分別獲得銅牌、銀牌、金牌。

1989年,14歲時正式進入他中學時去聽課的弗林德斯大學。

1991年,16歲時獲得弗林德斯大學榮譽理科學位。

1992年,17歲時獲得弗林德斯大學碩士學位。同年來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師從沃爾夫獎獲得者埃利亞斯·施泰因(Elias Stein)。

1996年,21歲時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

1999年,24歲時被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聘為正教授。

2006年,31歲時獲得菲爾茨獎,在5月22日至30日的第25屆國際數學家大會,接受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的頒獎。

2007年,擔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James and Carol Collins講席教授;同年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

2008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授予的艾倫·沃特曼獎。

2015年9月17日,陶哲軒宣布證明了保羅·埃爾德什在1932年提出的埃爾德什差異問題存在,這是個困擾學術界80多年的問題。

中國也曾有不少奧數獎牌得主,卻沒有人能夠取得像陶哲軒那樣傑出的成就,有些人甚至遠離了數學。

為什麼會如此?

陶哲軒認為,很多奧數獎牌得主後來沒有繼續數學研究的原因之一是:數學研究和奧數所需的環境不一樣,奧數就像是在可以預知的條件下進行短跑比賽,而數學研究則是在現實生活的不可預知條件下進行的一場馬拉松,需要更多的耐心,在攻克大難題之前要有首先研究小問題的意願。

而陶哲軒的父親則認為:陶哲軒主要是喜歡做數學,而不是為了獲獎去做數學。其實正如陶哲軒的父親所言,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推動學生積極學習的一種巨大動力,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了興趣,就會千方百計想辦法將其做好。

說到數學是很多家長和孩子頭疼的學科,很多孩子害怕學數學,對數學學習沒有興趣。但是現在高考中,數學的佔比還很高,在高考中,最能拉分的就是數學。數學學不好,就會影響孩子的高考成績,以至於影響孩子未來的前程。

其實數學並沒有那麼難,關鍵是要培養孩子的求知慾和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其實數學很有趣的,只要有好的學習方法,學好數學並不難。

在楊振寧小時候,他的父親楊武之就親自教他數學,當時數學用的是劉薫宇編的《數學三書》,劉薫宇是當時著名的數學教育家,他所編的數學書幽默風趣,孩子看了會喜歡上數學。

可以說父親楊武之和劉薫宇對楊振寧的數學影響很大,1983年,已經是諾貝爾獎得主的楊振寧向中學生介紹自己的學習數學時,還念念不忘劉薫宇先生,他說:「有一位劉薰宇先生,他是位數學家,寫過許多通俗易懂和極其有趣的數學方面的文章。我記得,我讀了他寫的關於一個智力測驗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這些極為重要的數學概念。」

可見一個好的老師,一個好的學習方法是可以讓孩子喜歡上數學的。其實數學很有趣,劉薫宇先生所編寫的數學書,就是一本十分有趣的數學教程,是一本讓孩子對數學產生興趣的數學書。

豐子愷曾說:「我與薰宇相識後,他便做這些文章。他每次發表,我都讀,誘我讀的,是它們的富有趣味的題材。我常不知不覺地被誘進數學的世界裡去。每次想,假如從前有這樣的數學書,也許我不會拋荒數學……」

這套書一共有三本,《馬先生講數學》《數學趣味》和《數學的園地》。三本書由淺入深,給孩子講解什麼是數學,數學有多麼有趣。

除了專業嚴謹以外,還創造性地加入了許多幽默的話語。你能想像嗎?劉薰宇先生能將數學題編成段子,逗得孩子樂不可支,讓孩子在哈哈哈中學好數學。

其中第三本《數學的園地》是最難的。裡面講了函數、連續、誘導函數、微分、積分和總集等概念及它們的運算法的基本原理。雖然有點深,但講解的方法很妙,只要能吃透,初中數學基本就不用愁了。這套書適合小學生以及初中生,可以作為他們的自學教材。讓他們能夠自我學習。

這套書內容生動有趣,充分與生活結合,真正把數學知識融入到了故事當中。換一種方式教學,相信您的孩子讀完會有新的收穫!

這套書也不貴,3本只要59。

點擊下方的橫條,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他7歲自學微積分,8歲上中學,被譽為「數學屆莫扎特」!
    陶哲軒自小就展示了在數學上的超凡能力,由於早慧,他的母親還曾在他僅僅三歲的時候讓他進入小學就讀,而他的超高智商讓他面對小學的課業也綽綽有餘。5歲時,陶哲軒一入小學就是二年級生,但是與一般的二年級學生不同的是,他的數學是跟隨五年級學生上,而7歲的陶哲軒理論上是四年級生,但他卻已經開始自學很多大學生都頭疼的微積分,甚至他數學課也發生了改變,開始去中學旁聽自己的數學課,與此同時,僅僅7歲的他甚至出了一本關於用Basic程序計算完全數的書,這聽起來讓人難以置信的事情正是陶哲軒7歲時的經歷。
  • 14歲讀大學,17歲讀博,31歲獲得菲爾茲獎,一路開掛的數學天才
    他被媒體稱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米那卡·格羅斯教授在對其進行測試後發現,他的IQ高達230,遠超愛因斯坦、牛頓、霍金。他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陶哲軒,一路開掛的數學天才。1975年7月17日,陶哲軒出生於澳大利亞阿德萊德,陶哲軒的父親陶象國和母親均畢業於香港大學。父親陶象國在上海出生並在香港受教育,後來成了一名兒科醫生。母親梁蕙蘭是物理和數學專業的高材生,曾做過中學數學教師。童年時的陶哲軒不僅是個濃眉大眼的萌娃,更是早早地顯示出了過人天賦——兩歲時,他就開始教比自己更大的孩子數數;三歲時,還會用洗滌劑在玻璃上噴寫算術。
  • 澳籍華裔陶哲軒創造數學界傳奇 31歲獲菲爾茲獎
    上個月,他剛滿31歲。  目前在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數學系任教的陶哲軒(Terence Tao),是贏得菲爾茲獎的第一位澳大利亞人,也是繼1982年的丘成桐之後獲此殊榮的第二位華人。  本月22日至30日,第25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西班牙馬德裡舉行。該大會每四年舉行一次,大會開幕式上專為40歲以下傑出數學家頒發的菲爾茲獎,則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 華裔天才陶哲軒,14歲上大學,31歲獲得菲爾茲獎,智商超愛因斯坦
    陶哲軒是1975年出生於澳大利亞的華裔數學家,據說他的智商高達230,超過牛頓、愛因斯坦跟霍金。他14歲上大學,17歲攻讀博士,24歲成為加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31歲時獲得數學界的「諾獎」——菲爾茲獎,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知名的數學家。
  • 他是數學天才,8歲高考得760分,智商超愛因斯坦,後來他怎樣了?
    可以說,智商高是天生的聰明,不服都不行,比如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他的智商高達230(愛因斯坦200),7歲自學微積分,7歲半出書,8歲高考得760分,14歲讀大學……他是誰?如今怎樣?白天,小陶哲軒可以開心地和同學們玩,下午回家,又可以和母親探討數學知識,幼兒園畢業時,陶哲軒基本學完了小學數學課程,僅僅7歲,陶哲軒自學微積分(高等數學)並且出版了一本關於Basic程序計算完全數的書,沒錯,他出書了。此時陶哲軒在小學讀2年級,但那些知識根本無法滿足他了,在父母和校長的商量下,陶哲軒每天會去該校的中學部上數學課,1年後,陶哲軒進入初中上課。
  • 他智商超220,8歲參加高考,24歲當教授,31歲獲數學「諾獎」
    大家都知道,諾貝爾是沒有設立數學獎的,為了彌補這個遺憾,加拿大數學家設立了四年一度的國際性數學獎項-菲爾茲獎,這個獎項被認為是「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迄今為止,全世界只有兩位華裔獲得過這個獎項,其中一位就是澳大利亞華裔陶哲軒。
  • 「天才」尹希:8歲自學微積分,31歲成哈佛年輕教授,為何不回國
    從這句話裡面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殘酷的邏輯,那就是這個世界上從來不缺少天才,而且天才的厲害之處真的讓我們這些平凡人都感覺到難以企及,這似乎是一種以努力和智慧都無法比擬的天賦。例如我們本期要聊的主人公就是如此,他8歲就自學微積分,31歲居然就成為了哈佛最年輕的華人教授。
  • 那個14歲上大學、17歲讀博、24歲成教授的天才神童,如今怎樣了?
    陶哲軒(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而陶哲軒成長經歷中的每一步,也在不斷印證著他的天才之名絕非過譽——10歲、11歲、12歲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分獲銅牌、銀牌、金牌,是年級最小奧賽金牌獲得者,該記錄一直保持至今;14歲時進入澳洲的福林德斯大學就讀,兩年取得學士學位
  • 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全世界60位獲獎,其中2位華裔數學家
    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Fields Medal),是據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John Charles Fields)要求設立的國際性數學獎項,於1936年首次頒發,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每四年頒獎一次,在由國際數學聯盟(IMU)主辦的四年一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ICM)上舉行頒獎儀式,每次頒給二至四名有卓越貢獻的年輕數學家。
  • 數學天才陶哲軒:8歲高考考出760分,31歲獲菲爾茲獎,如今咋樣了
    在這個世界上神童不算少見,但大多數都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上世紀70年代,被譽為「第一神童」的寧鉑便是如此,他2歲能背詩、13歲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然而在畢業後,卻選擇了出家。  陶哲軒顯然是繼承了父母的優良基因,2歲時,他就表現出了驚人的數學天賦,父親在發現這份天賦之後,立刻將他送到了幼兒園接受學齡前教育,當時這只是為了培養他的人際交往。
  • 祖籍上海的華裔天才數學家:24歲成美國名校教授,31歲獲菲爾茲獎
    有這麼一位華裔,他24歲被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聘為正教授,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正教授,31歲獲得了菲爾茲獎。這個傳奇的數學天才,名字叫陶哲軒。然而,菲爾茲獎於1936年首次頒發,截止2018年,世界上也只有60位數學家獲得。
  • 他是數學界的「莫扎特」,8歲高考760分,智商超越霍金,如今怎樣
    但是仍然不可否認的是,任何成功的人,他都需要付出99%的努力,天才也不例外。如果一個孩子在一開始的時候卻是有異於常人的學習天賦,那麼在後來他的成長過程中,家長一定要對孩子的發展重視起來,因為只有合理的發展,才能讓孩子的天賦獲得最大的發揮。而我們今天所說的這個故事主人公,他是數學界的莫扎特,八歲高考760分,智商超越霍金,現如今怎麼樣了呢?
  • 8歲自學微積分,31歲成哈佛最年輕華人教授,天才尹希為何不回國
    對於天才,我們往往的印象是天賦異稟,通過不懈的努力,最後取得領域上的極大成就。但也有傷仲永這類年少展現異於常人的天賦,但是在長大的過程中方向走偏了最後泯然眾人矣的人。對於天才的更高一步的要求是要他愛國,有些天才成就斐然,但最後不再為國付出,引得無數非議。
  • 當年高考760分的8歲天才陶哲軒,智商超過愛因斯坦,後來怎樣了?
    2歲時,陶哲軒的父母發現孩子在數學發明早慧,於是把他送進一所私立小學。在讀幼兒園期間,陶哲軒的母親已經指導他自學完整個小學數學的課程。後來陶哲軒加入南澳大利亞天才兒童協會,並認識到很多智力超群的兒童。7歲時,陶哲軒開始自學微積分,並且還出了自己的第一本書,內容是關於用Bssic程序計算完全數。
  • 當年8歲參加高考得760分的陶哲軒,後來怎樣了?
    而在1975年7月,出生了一個與方仲永一樣的神童,他就是後來被譽為數學界「莫扎特」的陶哲軒。在他兩歲時,陶哲軒便展現出驚人的數學天賦,由於母親梁慧蘭在香港大學主修的是物理和數學專業,因此,當她看到兒子異於常人的數學天分時,她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充分開發兒子的數學潛能。 1978年,夫妻倆商量後決定將3歲半的陶哲軒送入一所私立小學就讀,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儘管陶哲軒智力明顯超常,但他卻不懂得如何與比自己大兩歲的孩子相處。
  • 當年8歲高考760分的天才陶哲軒,智商超過愛因斯坦,如今怎樣了?
    在此之後,陶哲軒的父母將決定將他送入到私立小學中讀書。在這裡,學校按照陶哲軒的實際情況對他進行了靈活的教學。在剛入學後,陶哲軒就被安排到了二年級學習。由於他在數學方面的天賦,他的數學課被安排到在五年級上。對於小學的數學課程,陶哲軒早已全部掌握,於是七歲的他開始自學微積分。
  • 華裔數學天才8歲高考得760分,31歲獲數學界諾獎!他會回國嗎?
    這位數學家就是就是陶哲軒,他13歲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21歲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24歲成為美國名校正教授,31歲榮獲數學界諾獎菲爾茨獎,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天才人物。1982年,7歲的陶哲軒開始自學我國大學才會教的微積分,隨後還出了一本關於用Basic程序計算完全數的書籍。8歲時,他直接升入了中學,沉浸中吸收數學知識的快樂當中。期間,他曾參加美國高考(SAT)數學部分的考試,滿分800分,陶哲軒拿到了760分的超高分!讓所有人覺得不可思議,要知道在美國,這個分數大部分17、8歲的高中生都不敢奢望。
  • 他是數學天才,智商排名世界前十,24歲成大學終身教授
    陶哲軒,1975年出生於澳大利亞的華裔,其父母均為香港大學的高材生,父親為名醫,母親是數學家。這樣的家庭背景,給陶哲軒一個非常好的成長環境,讓這位與眾不動的天才能夠順利地成長起來。據陶哲軒的父親回憶,陶哲軒在一歲的時候就能夠看《芝麻街》,而且自己學會認英文字母。2歲的陶哲軒就能夠敲打單詞。
  • 31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35歲成美國院士李政道先生現狀如何?
    中國人作為世界上最勤勞的種族,無論是高考還是學科競賽,出現的天才年輕人都很多,但在諾貝爾獎獲得數量方面一直讓人感覺遺憾。其實中國這片土地上走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並不少,除了屠呦呦、楊振寧是中國籍的諾獎獲得者外,世界上還有7位華人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了諾貝爾獎,只不過後來都轉了國籍留在了國外,那麼這7位留在國外的諾獎華人得主現狀如何?
  • 27歲破解世界難題,33歲獲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給我國培養人才
    每提起丘成桐,我們首先就會想到他的成就,確實,他也是當今世界上最為著名的數學大師之一,還曾獲得過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丘成桐的家教非常嚴厲,但是嚴厲中也同樣充滿了溫馨,他成長於家國情懷非常重的家庭中,家庭的影響很深,丘成桐從小就立志成長為一個能夠為國家做貢獻的人。令人遺憾的是丘成桐的父親在他14歲的時候驟然離世,這讓丘成桐一家備受打擊,也讓當時年紀尚小的丘成桐不得不邊打工邊上學。